《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 野人庐》 苏轼

宋代   苏轼
少年辛苦事犁锄,刚厌青山绕故居。
老觉华堂无意味,却须时到野人庐。
分类:

作者简介(苏轼)

苏轼头像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 野人庐》苏轼 翻译、赏析和诗意

《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 野人庐》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少年辛苦事犁锄,
刚厌青山绕故居。
老觉华堂无意味,
却须时到野人庐。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苏轼在野人庐的生活和态度。他首先提到了年轻时的辛勤劳作,感叹青山环绕着他的家园,使他感到疲倦和艰辛。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开始对华丽的宫殿失去兴趣,觉得这些繁华的场所已经失去了意义。相比之下,他更愿意时常到野人庐这个朴素的住所去。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对比描写,表达了苏轼对于世俗繁华的厌倦和对自然质朴生活的向往。诗中的"少年辛苦事犁锄"表达了年轻时的努力和辛勤劳作,"刚厌青山绕故居"则暗示了他对于平凡生活的疲惫和不满。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苏轼开始对华丽的宫殿感到厌倦,认为这些场所已经失去了意义,而渴望回归自然的本真。因此,他提到了"老觉华堂无意味",并强调"却须时到野人庐",表达了他愿意时常回到野人庐这个朴素的住所,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这首诗词反映了苏轼对于人生价值观的思考和追求,强调了返璞归真、追求内心自由和安宁的重要性。它也展现了苏轼超脱尘世的情怀和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于世俗繁华的淡泊态度。通过对比描写,苏轼以简练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引发读者对于内心追求和真实价值的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 野人庐》苏轼 拼音读音参考

hé wén yǔ kě yáng chuān yuán chí sān shí shǒu yě rén lú
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 野人庐

shào nián xīn kǔ shì lí chú, gāng yàn qīng shān rào gù jū.
少年辛苦事犁锄,刚厌青山绕故居。
lǎo jué huá táng wú yì wèi, què xū shí dào yě rén lú.
老觉华堂无意味,却须时到野人庐。

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 《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 野人庐》专题为您介绍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 野人庐古诗,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 野人庐苏轼的古诗全文、翻译备注、注释释文、拼音读音、品鉴赏析、古诗诗意以及网友评论信息。

苏轼著名诗词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念奴娇·赤壁怀古》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江城子·密州出猎》 《题西林壁》 《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夜游》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蝶恋花·春景》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前赤壁赋》

您也许还喜欢

《和潞公超然台次韵》苏轼 《同年王中甫挽词》苏轼 《七月五日二首》苏轼 《赵郎中见和戏复答之》苏轼 《送乔施州》苏轼 《和孔郎中荆林马上见寄》苏轼 《九日邀仲屯田为大水所隔以诗见寄次其韵》苏轼 《约公择饮是日大风》苏轼 《送李公择》苏轼 《与顿起孙勉泛舟探韵得未字》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