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看潮五绝》 苏轼

宋代   苏轼
万人鼓噪慑吴侬,犹是浮江老阿童。
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
分类:

作者简介(苏轼)

苏轼头像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八月十五看潮五绝》苏轼 翻译、赏析和诗意

《八月十五看潮五绝》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万人鼓噪慑吴侬,
犹是浮江老阿童。
欲识潮头高几许,
越山浑在浪花中。

诗意:
这首诗描述了苏轼在八月十五观看涨潮时的场景。人群喧嚣鼓噪,吴侬(指吴地人)受到惊吓,但苏轼却感觉自己像是个年老的孩童,在浮江上玩耍。他渴望知道潮水的高度有多少,却发现越山已经淹没在汹涌的浪花之中。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五绝形式表达了苏轼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感受。诗中使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描绘万人鼓噪与自己的宁静、吴侬的惊吓与自己的欢快,展示了作者与众不同的心境。苏轼将自己比作浮江老阿童,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观的亲近和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向往。他希望能够了解潮头的高度,但最终发现潮水汹涌的浪花已将越山淹没,这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无穷浩渺之感。

通过这首诗,苏轼展示了他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对生活自由的向往。他的笔触简练而生动,用寥寥几句诗就勾勒出了壮阔的自然景象和自己的内心感受。整首诗意境清新,给人以宁静、豁达之感,同时也反映了苏轼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八月十五看潮五绝》苏轼 拼音读音参考

bā yuè shí wǔ kàn cháo wǔ jué
八月十五看潮五绝

wàn rén gǔ zào shè wú nóng, yóu shì fú jiāng lǎo ā tóng.
万人鼓噪慑吴侬,犹是浮江老阿童。
yù shí cháo tóu gāo jǐ xǔ, yuè shān hún zài làng huā zhōng.
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

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 《八月十五看潮五绝》专题为您介绍八月十五看潮五绝古诗,八月十五看潮五绝苏轼的古诗全文、翻译备注、注释释文、拼音读音、品鉴赏析、古诗诗意以及网友评论信息。

苏轼著名诗词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念奴娇·赤壁怀古》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江城子·密州出猎》 《题西林壁》 《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夜游》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蝶恋花·春景》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前赤壁赋》

您也许还喜欢

《八月十五看潮五绝》苏轼 《八月十五看潮五绝》苏轼 《八月十五看潮五绝》苏轼 《残腊独出二首》苏轼 《陈季常见过三首》苏轼 《陈季常见过三首》苏轼 《出城送客,不及,步至溪上,二首》苏轼 《除夜病中赠段屯田》苏轼 《次荆公韵四绝》苏轼 《次荆公韵四绝》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