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回文)》 苏轼

宋代   苏轼
峤南江浅红梅小。
小梅红浅江南峤。
窥我向疏篱。
篱疏向我窥。
老人行即到。
到即行人老。
离别惜残枝。
枝残惜别离。
分类: 菩萨蛮

作者简介(苏轼)

苏轼头像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菩萨蛮(回文)》苏轼 翻译、赏析和诗意

这首诗词是苏轼的《菩萨蛮(回文)》,它属于宋代的作品。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

峤南江浅红梅小。
小梅红浅江南峤。
窥我向疏篱。
篱疏向我窥。
老人行即到。
到即行人老。
离别惜残枝。
枝残惜别离。

这首诗词采用了回文的形式,即可以从前往后读,也可以从后往前读,呈现了一种独特的对称美。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江南地区盛开的浅红梅花。苏轼以对称的句式与回文的结构,表达了离别的情感。诗中的"窥我向疏篱"和"篱疏向我窥"表明了两个人在篱笆旁窥视对方,暗示了彼此之间的离别和思念。"老人行即到,到即行人老"则传达了岁月的流转,以及人们在离别中感叹时光的短暂和年老的无常。"离别惜残枝,枝残惜别离"是苏轼对离别和时光流转的双重思考,表达了他对离别的痛惜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整首诗词通过回文的形式,将离别之情与时光流转相结合,表达了对离别的思念和对时光短暂的感慨。这首诗词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和情感的深刻思考,给人以深远的启示和思考。同时,回文的形式给诗词增添了一种独特的美感,使其在形式上也具备了一定的艺术价值。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菩萨蛮(回文)》苏轼 拼音读音参考

pú sà mán huí wén
菩萨蛮(回文)

jiào nán jiāng qiǎn hóng méi xiǎo.
峤南江浅红梅小。
xiǎo méi hóng qiǎn jiāng nán jiào.
小梅红浅江南峤。
kuī wǒ xiàng shū lí.
窥我向疏篱。
lí shū xiàng wǒ kuī.
篱疏向我窥。
lǎo rén xíng jí dào.
老人行即到。
dào jí xíng rén lǎo.
到即行人老。
lí bié xī cán zhī.
离别惜残枝。
zhī cán xī bié lí.
枝残惜别离。

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 《菩萨蛮(回文)》苏轼专题为您介绍《菩萨蛮(回文)》苏轼的诗词全文、翻译备注、注释释文、拼音读音、品鉴赏析、诗意词意以及网友评论信息。

苏轼著名诗词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念奴娇·赤壁怀古》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江城子·密州出猎》 《题西林壁》 《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夜游》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蝶恋花·春景》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前赤壁赋》

您也许还喜欢

《菩萨蛮(回文四时春闺怨)》苏轼 《菩萨蛮·回文夏闺怨》苏轼 《菩萨蛮·回文秋闺怨》苏轼 《菩萨蛮(回文冬闺怨)》苏轼 《生查子(诉别)》苏轼 《翻香令》苏轼 《乌夜啼(寄远)》苏轼 《虞美人(琵琶)》苏轼 《虞美人(述怀)》苏轼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