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李之仪

宋代   李之仪
紫燕衔泥,黄莺唤友。
可人春色暄晴昼。
王孙一去杳无音,断肠最是黄昏后。
宝髻慵梳,玉钗斜溜。
凭阑目断空回首。
薄情何事不归来。
谩教折尽庭前柳。
分类: 梅花闺情思念 踏莎行

作者简介(李之仪)

李之仪头像

李之仪(1038~1117)北宋词人。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农。汉族,沧州无棣(庆云县)人。哲宗元祐初为枢密院编修官,通判原州。元祐末从苏轼于定州幕府,朝夕倡酬。元符中监内香药库,御史石豫参劾他曾为苏轼幕僚,不可以任京官,被停职。徽宗崇宁初提举河东常平。后因得罪权贵蔡京,除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后遇赦复官,晚年卜居当涂。著有《姑溪词》一卷、《姑溪居士前集》五十卷和《姑溪题跋》二卷。

《踏莎行》李之仪 翻译、赏析和诗意

《踏莎行》是宋代诗人李之仪所作的一首抒情诗,描绘了离别时的伤感和思念之情。

中文译文:

紫燕衔泥,黄莺唤友。
可人春色暄晴昼。
王孙一去杳无音,断肠最是黄昏后。
宝髻慵梳,玉钗斜溜。
凭阑目断空回首。
薄情何事不归来。
谩教折尽庭前柳。

诗意:

诗人在描绘春天的美景时,思念远方的王孙而感到悲伤。诗中的紫燕和黄莺象征着春天的美好,而王孙的离去带来了失落和孤独。诗人感到无助和痛苦,无法忘记王孙的离去,即使是在春光明媚的黄昏时分,这种痛苦也更加深刻。诗人描述了一个女子懒散的形象,表现出心情不佳的状态。最后,诗人意味深长地说,“谩教折尽庭前柳”,表达了对王孙的思念和对逝去时光的感叹。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人们在离别时的思念之情,表达了人类共同的情感。诗中的“紫燕衔泥,黄莺唤友”,描绘了春天的美景,突出了离别时的痛苦。通过描写女子的形象,诗人表现出了自己的心情,使诗歌更加具有感染力。最后,诗人用“谩教折尽庭前柳”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感叹,使整首诗更具思考性。这首诗情感真挚,表达了诗人深刻的感受,是宋代抒情诗歌的代表作品之一。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踏莎行》李之仪 拼音读音参考

tà suō xíng
踏莎行

zǐ yàn xián ní, huáng yīng huàn yǒu.
紫燕衔泥,黄莺唤友。
kě rén chūn sè xuān qíng zhòu.
可人春色暄晴昼。
wáng sūn yī qù yǎo wú yīn, duàn cháng zuì shì huáng hūn hòu.
王孙一去杳无音,断肠最是黄昏后。
bǎo jì yōng shū, yù chāi xié liū.
宝髻慵梳,玉钗斜溜。
píng lán mù duàn kōng huí shǒu.
凭阑目断空回首。
bó qíng hé shì bù guī lái.
薄情何事不归来。
mán jiào zhé jǐn tíng qián liǔ.
谩教折尽庭前柳。

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 《踏莎行》李之仪专题为您介绍《踏莎行》李之仪的诗词全文、翻译备注、注释释文、拼音读音、品鉴赏析、诗意词意以及网友评论信息。

李之仪著名诗词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谢池春·残寒销尽》 《鹊桥仙》 《忆秦娥·用太白韵》 《如梦令》 《南乡子·端午》 《渔家傲》 《临江仙·登凌歊台感怀》 《西江月》 《蝶恋花》 《青玉案(用贺方回韵,有所祷而作)》 《菩萨蛮·五云深处蓬山杳》

您也许还喜欢

《踏莎行》李之仪 《南乡子》李之仪 《万年欢》李之仪 《朝中措(望新开湖有怀少游,用樊良道中韵)》李之仪 《朝中措(樊良道中)》李之仪 《临江仙(江东人得早梅,见约探题,且访梅所在,因携笺管,就赋花下)》李之仪 《临江仙(病中存之以长短句见调,因次其韵)》李之仪 《蝶恋花(席上代人送客,因载其语)》李之仪 《临江仙(咏藏春玉)》李之仪 《临江仙(送鄞令李易初)》 舒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