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事物的成语 (961个)
-
641
什伍东西
- 成语拼音:
- shí wǔ dōng xī
- 成语解释:
- 什伍:纵横错杂。原指南斗六星,牵牛六星,箕四星等分布得杂乱无章。后多形容事物错杂纷乱。
- 成语出处:
- 唐·韩愈《三星行》诗:“名声相乘除,得少失有余。三星各在天,什伍东西陈。”
-
642
识微见几
- 成语拼音:
- shí wēi jiàn jǐ
- 成语解释:
- 谓看到事物的苗头而能认识和察见事物的本质和发展。
- 成语出处:
- 《宋史·常安民传》:“惟识微见几之士,然后能逆知其渐。”
-
643
识微见远
- 成语拼音:
- shí wēi jiàn yuǎn
- 成语解释:
- 谓看到事物的苗头而能察知它的发展远景。
- 成语出处:
- 清·陈康祺《郎潜纪闻》第11卷:“是时海禁初开,恭恪此奏可谓识微见远。”
-
644
深恶痛诋
- 成语拼音:
- shēn wù tòng dǐ
- 成语解释:
- 深:很,十分;恶:厌恶;诋:诋毁。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
- 成语出处:
- 郭沫若《沸羹集·今日新文字运动所应取的路向》:“我们对于旧文字,应该不要那么时髦地一概的深恶痛诋。”
-
645
深恶痛恨
- 成语拼音:
- shēn wù tòng hèn
- 成语解释:
- 深:很,十分;恶:厌恶。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
- 成语出处:
- 巴金《谈》:“倘使我对剥削人、压迫人的制度并不深恶痛恨,那么我绝不会写《家》《春》《秋》那样的书。”
-
646
深恶痛疾
- 成语拼音:
- shēn wù tòng jí
- 成语解释:
- 恶:厌恶;痛:痛恨。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
- 成语出处:
- 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下》:“斯可谓之乡愿矣” 宋 朱熹集注:“过门不入而不恨之,以其不见亲就为幸,深恶而痛绝之也。”
-
647
深恶痛绝
- 成语拼音:
- shēn wù tòng jué
- 成语解释:
- 深:很;十分;恶:厌恶;痛:痛恨;绝:极点。指对某人或对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
- 成语出处:
- 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下》:“斯可谓之乡愿矣 宋 朱熹集注:“过门不入而不恨之,以其不见亲就为幸,深恶而痛绝之也。”
-
648
视为畏途
- 成语拼音:
- shì wéi wèi tú
- 成语解释:
- 畏途:危险可怕的道路。指把某种事物看得很可怕;像极难行走的路。
- 成语出处:
- 先秦 庄周《庄子 达生》:“夫畏涂者,十杀一人,则父子兄弟相戒也。”
-
649
识微知著
- 成语拼音:
- shí wēi zhī zhuó
- 成语解释:
- 看到事物的苗头而能察知它的发展趋向或问题的实质。
- 成语出处:
- 《新唐书·杜佑传》:“管仲有言:‘国家无使勇猛者为边境。’此诚圣哲识微知著之略也。”
-
650
殊形诡色
- 成语拼音:
- shū xíng guǐ sè
- 成语解释:
- 殊:特殊;诡:怪异;色:景象。形容事物形状特殊,稀奇古怪
- 成语出处:
- 明·刘基《螇螰》:“凡物之殊形诡色,而无益于民用者,皆可谓之祥,可以谓之妖者也。”
-
651
盛筵必散
- 成语拼音:
- shèng yán bì sàn
- 成语解释:
- 比喻无论怎样美好的事物,终必消散。
- 成语出处: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三回:“要知道也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
-
652
三月不知肉味
- 成语拼音:
- sān yuè bù zhī ròu wèi
- 成语解释:
- 三个月之内吃肉不觉得有味道。比喻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事物而忘记了其它事情。也借用来形容几个月不吃肉。
- 成语出处:
- 《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
653
树欲静而风不息
- 成语拼音:
- shù yù jìng ér fēng bù xī
- 成语解释:
- 静:平静;息:平息。树要静止,风却不停地刮着。比喻事物的客观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成语出处:
- 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三卷:“树欲静而风不息,子欲养而亲不在,皋鱼增感。”
-
654
树欲静而风不止
- 成语拼音:
- shù yù jìng ér fēng bù zhǐ
- 成语解释:
- 树要静止,风却不停地刮着。比喻事物的客观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成语出处:
- 西汉 韩婴《韩诗外传》第九卷:“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
-
655
溯源穷流
- 成语拼音:
- sù yuán qióng liú
- 成语解释:
- 上溯本源,穷尽支流。比喻寻究事物的起始演变。
- 成语出处:
- 《清史稿·艺术·杨沂孙传》:“世臣创明北朝书派,溯源穷流,为一家之学。”
-
656
声应气求
- 成语拼音:
- shēng yìng qì qiú
- 成语解释:
- 应:应和,共鸣;求:寻找。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比喻志趣相投的人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 成语出处:
- 《周易 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
657
时隐时见
- 成语拼音:
- shí yǐn shí jiàn
- 成语解释:
- 隐:隐没。见:同“现”;出现。有时隐没,有时出现。远处事物忽明忽暗。
- 成语出处:
- 宋·邵博《闻见后录》第25卷:“其间林木荟蔚,云烟掩映,高楼曲榭,时隐时见,使画工极思不可图。”
-
658
时异事殊
- 成语拼音:
- shí yì shì shū
- 成语解释:
- 殊:不同;差异。时间不同,事情也和以前不一样。意思是事物随着时间改变而发生变化。亦作“时异势殊”。
- 成语出处:
- 唐·陆贽《奉天论延访朝臣表》:“尚恐议者曰:‘时异事殊。’臣请复为陛下租举近效之尤章者以辩焉。”
-
659
神摇意夺
- 成语拼音:
- shén yáo yì duó
- 成语解释:
- 神:精神;意:心意;摇、夺:形容不能自持。神情为某件事物所吸引,不能自持。
- 成语出处: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画壁》:“朱注目久,不觉神摇意夺,恍然凝思,身忽飘飘,如驾云雾。”
-
660
水涨船高
- 成语拼音:
- shuǐ zhǎng chuán gāo
- 成语解释:
- 指水位上升;船身也就随着提高。比喻事物随着它所凭借的基础的提高而增长提高。
- 成语出处: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长姐儿更不想到此时,水涨船高,不曾吃尽苦头,怎得修成人上人。”
* 关于事物的成语 形容事物的成语 描述事物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