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夷字的成语 (33个)
-
21
伤夷折衄
- 成语拼音:
- shāng yí zhé nǜ
- 成语解释:
- 伤夷:创伤;折衄:挫败。受到创伤,遭到挫败
- 成语出处: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22回:“至乃愚佻短略,轻进轻退,伤夷折衄,数表师徒。”
-
22
行比伯夷
- 成语拼音:
- xíng bǐ bó yí
- 成语解释:
- 行:品德;伯夷:商末孤竹君长子。品行可与伯夷相比拟。形容品德高洁
- 成语出处:
- 战国·楚·屈原《九章·桔颂》:“年岁虽小,可师长兮,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
23
夷然不屑
- 成语拼音:
- yí rán bù xiè
- 成语解释:
- 夷然:泰然;不屑:轻视。心中泰然,毫不在意
- 成语出处: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深公得此义,夷然不屑。”
-
24
夷然自若
- 成语拼音:
- yí rán zì ruò
- 成语解释:
- 指神态镇定,与平常一样。
- 成语出处:
- 《魏书 卢义僖传》:“内外惶怖,义僖夷然自若。”
-
25
夷为平地
- 成语拼音:
- yí wéi píng dì
- 成语解释:
- 夷:拉平,铲平。铲平使成一块平地
- 成语出处:
- 孙犁《我的绿色书》:“为了方便,把假山、小河,夷为平地,抹上洋灰,使它寸草不生,成了停车场。”
-
26
用夏变夷
- 成语拼音:
- yòng xià biàn yí
- 成语解释:
- 夏,诸夏,古代中原地区周王朝所分封的各诸侯国;夷,指中原地区以外的各族。以诸夏文化影响中原地区以外的僻远部族。
- 成语出处:
- 《孟子 滕文公上》:“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
-
27
夷险一节
- 成语拼音:
- yí xiǎn yī jié
- 成语解释:
- 夷:平坦;节:节操。在平坦与险要地方都是一种节操。比喻处顺境与逆境都能恪守节操
- 成语出处:
- 晋·葛洪《抱朴子》:“竭身命以殉国,经夷险而一节者,忠臣也。”
-
28
以夷伐夷
- 成语拼音:
- yǐ yí fá yí
- 成语解释:
- 夷:旧指外族或外国。指在军事上利用对方本身的矛盾,使自相冲突,削弱力量。
- 成语出处: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邓训传》:“议者咸以羌、胡相攻,县官之利,以夷伐夷,不宜禁护。”
-
29
以夷攻夷
- 成语拼音:
- yǐ yí gōng yí
- 成语解释:
- ①使夷人自相攻伐。本是封建统治阶级对少数民族实行的一种民族分化政策。②晚清时,亦指利用西方的科学技术来对付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
- 成语出处:
- 《汉书·晁错传》:“以蛮夷攻蛮夷,中国之形也。”颜师古注:“不烦华夏之兵,使其同类互相攻击也。”《明史·李材传》:“给事中唐尧钦等亦言:‘材以夷攻夷,功不可泯。’”
-
30
以夷制夷
- 成语拼音:
- yǐ yí zhì yí
- 成语解释:
- 夷:旧时泛指外族或外国。利用外族或外国之间的内部矛盾;使其相互冲突;削弱其力量。
- 成语出处: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邓训传》:“议者咸以羌胡相攻,县官之利,以夷伐夷,不宜禁护。”
-
31
以夷治夷
- 成语拼音:
- yǐ yí zhì yí
- 成语解释:
- 利用外族或外国之间的矛盾,使其互相冲突,削减力量,以便控制或攻伐。
- 成语出处:
- 《明史 张祐传》:“以夷治夷,可不烦兵而下。”
-
32
尊王攘夷
- 成语拼音:
- zūn wáng rǎng yí
- 成语解释:
- 王:指周王朝;尊王:尊重周王室;攘:排斥;夷:我国古代对东方各民族的泛称。效忠统治者排除少数民族侵扰
- 成语出处:
- 清·皮锡瑞《经学历史·经学变古时代》:“但尊王攘夷,虽春秋大义,而王非唯喏趋伏之可尊,夷非一身两臂之可攘。”
-
33
朝夷暮跖
- 成语拼音:
- zhāo yí mù zhí
- 成语解释:
- 早晨被誉为伯夷,晚上被贬作盗跖。形容时论毁誉多变。
- 成语出处:
- 明 沈德符《野获编 工部 邵上葵工部》:“邵之两年昌言,其是非未可定,然一人之身,朝夷暮跖,亦可以观世变矣。”
* 夷的成语,带夷字的成语,包含夷字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