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农民的词语
形容农民的词语:1. 农夫;2. 农户;3. 农家;4. 农民工;5. 农村人;6. 农业劳动者;7. 农田主;8. 农耕者;9. 农业从业者;10. 农业生产者;11. 农业工作者;12. 农作人;13. 农庄主;14. 农场主;15. 农业经营者;16. 农业种植者;17. 农业养殖者;18. 农业收割者;19. 农业种子繁育者;20. 农业技术员
形容农民的词语 相关词语和解释
词语 | 拼音/解释 |
---|---|
农民 | 农民 (契诃夫创作小说)农民,创作于1897年,属于契诃夫的晚期作品,极其真实地描述了农民在19世纪80、90年代极度贫困的生活现状,表现了他对农民悲惨命运的关心同情。 |
农民起义 | 农民起义 农民起义是一个具有广泛应用的术语,通常意味着失去土地的农民的起义,反抗既成的秩序或建制。中性地来说,这是专制朝廷和民间社会矛盾的反映,而不是所谓的农民阶级反对地主阶级的斗争。 |
三农 | 三农 (农村、农业、农民)三农,指农村、农业和农民。所谓“三农”问题,就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研究三农问题目的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实际上,这是一个居住地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 应对农业发展问题,不仅要着眼于三农本身,而更应注重从“三农”之外即各自对立面采取对策。农业易相发展理论对于化解“三农”问题的意义在于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的三个方面: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新型化、功能多元化及人本化;农村城镇化及社区化、均等化、农场化;农民新型非农化、职业化。 新世纪以来第十二个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这是自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十二次聚焦“三农”,意义重大。 2016年1月28日,新华社受权发布《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18份以“三农”为主题的1号文件也是自2004年以来中央1号文件连续第13次聚焦三农。 |
三農 | 三农 (农村、农业、农民)三农,指农村、农业和农民。所谓“三农”问题,就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研究三农问题目的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实际上,这是一个居住地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 应对农业发展问题,不仅要着眼于三农本身,而更应注重从“三农”之外即各自对立面采取对策。农业易相发展理论对于化解“三农”问题的意义在于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的三个方面: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新型化、功能多元化及人本化;农村城镇化及社区化、均等化、农场化;农民新型非农化、职业化。 新世纪以来第十二个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这是自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十二次聚焦“三农”,意义重大。 2016年1月28日,新华社受权发布《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18份以“三农”为主题的1号文件也是自2004年以来中央1号文件连续第13次聚焦三农。 |
货币地租 | 货币地租 货币地租是封建地租的形式之一。封建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强迫租地农民交纳的、以货币形态体现的农民的剩余劳动。 我国通称“钱租”,是地主以货币形式占有农民的剩余劳动。封建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商品货币经济进一步发展,地主不再满足于农民所提供的劳役和实物。他们需要大量的货币购买各种奢侈品,货币于是代替了实物地租。这样,农民必须出售一部分农产品,换取货币来缴纳地租。在货币地租条件下,农民可以根据时常情况自行安排自己的生产。因此,货币地租比实物地租更能刺激农民的生产兴趣。但是,地主为了满足奢侈生活的需要,任意提高货币地租,加重对农民的剥削。货币地租的出现,使封建自然经济日益卷入商品货币经济,促使封建制度的瓦解。 |
貨幣地租 | 货币地租 货币地租是封建地租的形式之一。封建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强迫租地农民交纳的、以货币形态体现的农民的剩余劳动。 我国通称“钱租”,是地主以货币形式占有农民的剩余劳动。封建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商品货币经济进一步发展,地主不再满足于农民所提供的劳役和实物。他们需要大量的货币购买各种奢侈品,货币于是代替了实物地租。这样,农民必须出售一部分农产品,换取货币来缴纳地租。在货币地租条件下,农民可以根据时常情况自行安排自己的生产。因此,货币地租比实物地租更能刺激农民的生产兴趣。但是,地主为了满足奢侈生活的需要,任意提高货币地租,加重对农民的剥削。货币地租的出现,使封建自然经济日益卷入商品货币经济,促使封建制度的瓦解。 |
農民 | 农民 (契诃夫创作小说)农民,创作于1897年,属于契诃夫的晚期作品,极其真实地描述了农民在19世纪80、90年代极度贫困的生活现状,表现了他对农民悲惨命运的关心同情。 |
封建地租 | 封建地租 封建地租是封建地主无偿占有农民剩余劳动的基本形式。体现着以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基础的地主剥削农民的关系。在封建社会里,少数人占有大量土地,农民则很少或完全没有土地,地主以剥削劳动者的剩余劳动为条件,把土地交给农民耕种使用; 农民则不得不以交租为条件,从地主那里取得一小块土地的使用权,并在人身上依附于地主。这样,地主可凭借土地所有权,依靠超经济强制,强迫农民交纳很高的地租。 |
谷贱伤农 | 谷贱伤农【解释】谷:粮食。指粮价过低,使农民受到损害。【出处】《汉书·食货志上》:“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示例】“~”的古语成为都市间报上的时行标题。(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语法】主谓式;作宾语;指粮价过低,使农民受到损害 |
劳农 | 劳农 劳农是一个汉语词语,指工人和农民,也单指农民。 |
农协 | 农协 农协,是农民协会即农会的另一个简称,是农民阶级自愿组成的具有互助、合作性质的群众组织。19世纪,随着农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农产品贸易竞争也日趋激烈,英国、比利时等国家一些互助、合作性质的农民组织就自发产生了,成立了最初的基层合作组织,然后由下而上成立了地区、省一级的协会组织,最终成立了全国性的农民合作组织。 |
勞農 | 劳农 劳农是一个汉语词语,指工人和农民,也单指农民。 |
穀賤傷農 | 【解释】谷:粮食。指粮价过低,使农民受到损害。【出处】《汉书·食货志上》:“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示例】“~”的古语成为都市间报上的时行标题。(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语法】主谓式;作宾语;指粮价过低,使农民受到损害 |
农村 | 农村 农村具有特定的自然景观和社会经济条件,也叫乡村。指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者聚居的地方,是不同于城市、城镇而从事农业的农民聚居地。 农村是相对于城市的称谓,指农业区,有集镇、村落,以农业产业(自然经济和第一产业)为主,包括各种农场(包括畜牧和水产养殖场)、林场、园艺和蔬菜生产等。跟人口集中的城镇比较,农村地区人口呈散落居住。在进入工业化社会之前,社会中大部分的人口居住在农村。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坚持不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让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
農村 | 农村 农村具有特定的自然景观和社会经济条件,也叫乡村。指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者聚居的地方,是不同于城市、城镇而从事农业的农民聚居地。 农村是相对于城市的称谓,指农业区,有集镇、村落,以农业产业(自然经济和第一产业)为主,包括各种农场(包括畜牧和水产养殖场)、林场、园艺和蔬菜生产等。跟人口集中的城镇比较,农村地区人口呈散落居住。在进入工业化社会之前,社会中大部分的人口居住在农村。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坚持不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让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
农工 | 农工 农工,指农业与手工业;农民和工人;专指务农劳作的人。语出《史记·秦始皇本纪》:“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 |
农运 | 农运 农运 : nónɡ yùn 1.农民运动的简称。 |
農工 | 农工 农工,指农业与手工业;农民和工人;专指务农劳作的人。语出《史记·秦始皇本纪》:“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 |
佃农 | 佃农 佃农,通常是指封建地主制经济下租种地主土地的农民。在中国,不同时期又有田客、佃客、地客、庄户、佃户等称谓。西欧封建领主制经济下承租份地的农民也称佃农。 |
佃農 | 佃农 佃农,通常是指封建地主制经济下租种地主土地的农民。在中国,不同时期又有田客、佃客、地客、庄户、佃户等称谓。西欧封建领主制经济下承租份地的农民也称佃农。 |
重本抑末 | 重本抑末 中国历史上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或轻视工商业的一种经济思想和政策。战国时李悝﹑商鞅和韩非等人认为,农业是人民衣食和富国强兵的源泉,因而把农业称为"本",把工商业称为"末"。认为重农必须抑商和禁末,以保证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些对巩固封建制度起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消极作用日益增加。胡寄窗 《中国经济思想史》下册第五章三:“重本抑末口号自 战国 后期以来已流行了一千四百多年,其间虽也有思想家把本末概念作了新的解释,认为农工商各有本末…可是,从未有人公开地否定过重本抑末观点。” |
屯田制 | 屯田制 屯田制是汉以后历代政府为取得军队给养或税粮,利用士兵和无地农民垦种荒地的制度。有军屯、民屯和商屯三种。屯田始于汉武帝时西域屯田,为军屯。建安元年 (公元196年) 曹操采纳枣祗、韩浩的建议,在许昌招募农民屯田,当年得谷百万斛。后推广到各州郡,由典农官募民耕种,为民屯。屯田之民免服兵役和徭役,称“屯田客”。 |
重民 | 重民 释义 1. 指农民。古代重农,故称。《管子·七法》:“轻民处,重民散,则地不辟。” 尹知章 注:“重民,谓务农者。” 2. 以民为重。 汉 桓宽 《盐铁论·备胡》:“《春秋》动众则书,重民也。” |
農運 | 农运 农运 : nónɡ yùn 1.农民运动的简称。 |
中农 | 中农 介于贫农和富农之间的农民。农村的小资产阶级。一般占有土地,拥有一部分牲畜和劳动工具,生活来源靠自己劳动。一般不剥削他人,也不出卖劳动力受人剥削。 |
中農 | 中农 介于贫农和富农之间的农民。农村的小资产阶级。一般占有土地,拥有一部分牲畜和劳动工具,生活来源靠自己劳动。一般不剥削他人,也不出卖劳动力受人剥削。 |
带牛佩犊 | 带牛佩犊【解释】原指汉宣帝时渤海太守龚遂诱使持刀剑起义的农民放弃武装斗争而从事耕种。后比喻改业归农。【出处】《汉书·龚遂传》:“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曰:‘何为带牛佩犊。’” |
地主制经济 | 地主制经济 地主制经济是封建社会中以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基础,对农民进行地租剥削的经济制度。封建主义生产方式的一种形式。中国封建社会的地主制经济最为典型。中国封建社会初期,地主制经济开始建立。地主利用经济的和非经济的强力大量掠夺兼并土地,形成封建土地所有制,地主占有的大量土地很少直接经营,而是把土地分成小块租给农民,凭借土地所有权和借助于超经济的强制,以封建地租的形式,无偿占有农民的劳动。 |
帶牛佩犢 | 【解释】原指汉宣帝时渤海太守龚遂诱使持刀剑起义的农民放弃武装斗争而从事耕种。后比喻改业归农。【出处】《汉书·龚遂传》:“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曰:‘何为带牛佩犊。’” |
老农 | 老农 (词语)老农即年老的农民,指年老的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能够由青年一直到老年都始终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是很不容易的,因此老农尤为值得尊敬。 |
老農 | 老农 (词语)老农即年老的农民,指年老的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能够由青年一直到老年都始终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是很不容易的,因此老农尤为值得尊敬。 |
张献忠 | 张献忠 (明末农民军领袖)张献忠(1606年9月18日-1647年1月2日),字秉忠,号敬轩,外号黄虎,陕西定边县人,明末农民军领袖,与李自成齐名,大西政权的建立者。 张献忠出身贫苦家庭,从小聪明倔强,跟着父亲做小生意,贩卖红枣。他当过捕快,后又来到延绥镇当一名边兵。生性刚烈,爱打抱不平,为此几乎丢了性命。崇祯年间,组织农民军起义,1640年率部进兵四川。1644年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即帝位,其起事后,克凤阳、焚皇陵、破开县、陷襄阳,胜战连连。崇祯十六年克武昌,称大西王,次年,建大西于成都,即帝位,年号大顺。1646年,清军南下,张献忠引兵拒战,在西充凤凰山被流矢击中而死。 张献忠多有奇闻异事流传,如入川屠蜀、江中沉宝、掩旗息鼓等。对此史学界也一直存在争议。 过去封建统治阶级把张献忠诬蔑为“杀人狂”、“杀人魔王”等等,流毒既广且深,特别在四川留下的恶劣影响更不容忽视。至今大多数人都程度不同地受到过所谓“八大王剿四川”的传说影响。 2015年年底,相关机构专家对江口沉银遗址出水文物进行了鉴定,最后达成了一致意见,基本确认眉山市彭山区“江口沉银遗址”为历史记载的张献忠沉银中心区域之一。最为珍贵的是发现了张献忠的金封册,经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
农家 | 农家 (动画《秦时明月》系列中门派)农家,中国3D武侠动画《秦时明月》系列中的门派,历代首领均被称为农家侠魁。 燕国豪侠田光曾为农家侠魁,与楚国昌平君、燕国燕丹、项氏一族项燕共同策划过“青龙计划”。 以田氏为本家,现已分裂为两派,田氏众堂主与司徒万里联手决定除掉朱家。 (概述图为农家六堂六位现任堂主朱家、田虎、司徒万里、田仲、田蜜、田言及原魁隗堂堂主胜七) 农家 (汉语词语)农家,指从事农业的人家,即农户;也指先秦时期反映农业生产和农民思想的学术流派。语出五代颜仁郁《农家》诗:“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 |
农友 | 农友 农友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nónɡ yǒu,释义为我国民主革命初期对贫苦农民称呼。 |
自耕农 | 自耕农 自耕农是以小块土地私有制为基础,以单个家庭为经济单位,从事耕织相结合的个体农业劳动的农户。是中国封建社会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由于他们是个体小生产者,经济地位极不稳固,两极分化极为显著。 自己占有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依靠自己和家庭成员进行农业经营的个体农民。一般不剥削别人,或者对别人有轻微剥削,或者受别人轻微剥削。其生产通常带有较大程度的自给自足性质(某些商业性农业区除外)。 |
剿饷 | 剿饷 剿饷是明末田赋加派的赋银。亦指为筹措镇压农民起义所用的军饷。明末农民起义遍及各地。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 明政府准备增兵增饷,镇压农民起义。文秉《烈皇小识》 (卷五): “户部苦于无饷,杨嗣昌建议,每条银一两,加银三分,名因粮就饷。 共加赋二百万,以济军需。有诏暂累吾民派一年,除此心腹大患等语。” |
剿餉 | 剿饷 剿饷是明末田赋加派的赋银。亦指为筹措镇压农民起义所用的军饷。明末农民起义遍及各地。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 明政府准备增兵增饷,镇压农民起义。文秉《烈皇小识》 (卷五): “户部苦于无饷,杨嗣昌建议,每条银一两,加银三分,名因粮就饷。 共加赋二百万,以济军需。有诏暂累吾民派一年,除此心腹大患等语。” |
農家 | 农家 (动画《秦时明月》系列中门派)农家,中国3D武侠动画《秦时明月》系列中的门派,历代首领均被称为农家侠魁。 燕国豪侠田光曾为农家侠魁,与楚国昌平君、燕国燕丹、项氏一族项燕共同策划过“青龙计划”。 以田氏为本家,现已分裂为两派,田氏众堂主与司徒万里联手决定除掉朱家。 (概述图为农家六堂六位现任堂主朱家、田虎、司徒万里、田仲、田蜜、田言及原魁隗堂堂主胜七) 农家 (汉语词语)农家,指从事农业的人家,即农户;也指先秦时期反映农业生产和农民思想的学术流派。语出五代颜仁郁《农家》诗:“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 |
張獻忠 | 张献忠 (明末农民军领袖)张献忠(1606年9月18日-1647年1月2日),字秉忠,号敬轩,外号黄虎,陕西定边县人,明末农民军领袖,与李自成齐名,大西政权的建立者。 张献忠出身贫苦家庭,从小聪明倔强,跟着父亲做小生意,贩卖红枣。他当过捕快,后又来到延绥镇当一名边兵。生性刚烈,爱打抱不平,为此几乎丢了性命。崇祯年间,组织农民军起义,1640年率部进兵四川。1644年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即帝位,其起事后,克凤阳、焚皇陵、破开县、陷襄阳,胜战连连。崇祯十六年克武昌,称大西王,次年,建大西于成都,即帝位,年号大顺。1646年,清军南下,张献忠引兵拒战,在西充凤凰山被流矢击中而死。 张献忠多有奇闻异事流传,如入川屠蜀、江中沉宝、掩旗息鼓等。对此史学界也一直存在争议。 过去封建统治阶级把张献忠诬蔑为“杀人狂”、“杀人魔王”等等,流毒既广且深,特别在四川留下的恶劣影响更不容忽视。至今大多数人都程度不同地受到过所谓“八大王剿四川”的传说影响。 2015年年底,相关机构专家对江口沉银遗址出水文物进行了鉴定,最后达成了一致意见,基本确认眉山市彭山区“江口沉银遗址”为历史记载的张献忠沉银中心区域之一。最为珍贵的是发现了张献忠的金封册,经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
自耕農 | 自耕农 自耕农是以小块土地私有制为基础,以单个家庭为经济单位,从事耕织相结合的个体农业劳动的农户。是中国封建社会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由于他们是个体小生产者,经济地位极不稳固,两极分化极为显著。 自己占有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依靠自己和家庭成员进行农业经营的个体农民。一般不剥削别人,或者对别人有轻微剥削,或者受别人轻微剥削。其生产通常带有较大程度的自给自足性质(某些商业性农业区除外)。 |
乐迁 | 乐迁 乐迁亦称“乐迁民”。响应政府号召迁到指定地区的民户。(1)西晋时期,付玄建议召募内地农民至西北边境,给以复除赋役的优待,目的是实边积谷,被召募者称乐迁民。(2)南朝宋文帝时,为保持京口(今江苏镇江)繁荣,曾下诏召募诸州人民数千家移居京口,给以田宅,免取赋役,被迁人民称“乐迁”。(3)北魏均田令中,称自愿由无法满足授田数地区,迁到荒田宽裕地区去的人为乐迁。(4)北齐天保八年(公元557),计划将冀(今河北冀县)定(今河北定县)、瀛(今河北河间)三州无地农民强制迁到幽州范阳郡(今河北涿县)等荒地较多的地方去,也称“乐迁”。 |
青苗法 | 青苗法 青苗法,亦称“常平新法”,是中国宋朝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之一,熙宁二年(1069年)九月由制置三司条例司颁布施行。主要是改变旧有常平仓制度的“遇贵量减市价粜,遇贱量增市价籴”的呆板做法。灵活地将常平仓、广惠仓的储粮折算为本钱,以百分之二十的利率贷给农民、城市手工业者,以缓和民间高利贷盘剥的现象,同时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达到“民不加赋而国用足”,改善了北宋“积贫”的现象。但事实上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后于元丰八年(1085)神宗去世后废止。 |
天地会 | 天地会 (清代民间帮会)天地会,清代民间秘密结社之一。以拜天为父拜地为母得名。又名洪门 ,俗称洪帮 。 关于天地会创立的时间,有几种不同的说法,至今尚无定论。其成员,最初多为农民或由破产农民转化而成的小手工业者、小商贩 、水陆交通沿线的运输工人及其他没有固定职业的江湖流浪者。以后成分日益复杂,但仍以下层穷苦人民为主。 天地会以反清复明,替天行道,劫富济贫等作为口号,反映了当时平民的民族观念和反对阶级压迫的要求,在清朝灭亡之前,对于汉族人反抗满族人的欺辱压迫起到了巨大的历史作用。 |
菜农 | 菜农 狭义上的菜农,指从事蔬菜生产的农民。广义上的菜农,指从事蔬菜种植、包装、收购、销售及相关工作的人员 |
天地會 | 天地会 (清代民间帮会)天地会,清代民间秘密结社之一。以拜天为父拜地为母得名。又名洪门 ,俗称洪帮 。 关于天地会创立的时间,有几种不同的说法,至今尚无定论。其成员,最初多为农民或由破产农民转化而成的小手工业者、小商贩 、水陆交通沿线的运输工人及其他没有固定职业的江湖流浪者。以后成分日益复杂,但仍以下层穷苦人民为主。 天地会以反清复明,替天行道,劫富济贫等作为口号,反映了当时平民的民族观念和反对阶级压迫的要求,在清朝灭亡之前,对于汉族人反抗满族人的欺辱压迫起到了巨大的历史作用。 |
樂遷 | 乐迁 乐迁亦称“乐迁民”。响应政府号召迁到指定地区的民户。(1)西晋时期,付玄建议召募内地农民至西北边境,给以复除赋役的优待,目的是实边积谷,被召募者称乐迁民。(2)南朝宋文帝时,为保持京口(今江苏镇江)繁荣,曾下诏召募诸州人民数千家移居京口,给以田宅,免取赋役,被迁人民称“乐迁”。(3)北魏均田令中,称自愿由无法满足授田数地区,迁到荒田宽裕地区去的人为乐迁。(4)北齐天保八年(公元557),计划将冀(今河北冀县)定(今河北定县)、瀛(今河北河间)三州无地农民强制迁到幽州范阳郡(今河北涿县)等荒地较多的地方去,也称“乐迁”。 |
農友 | 农友 农友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nónɡ yǒu,释义为我国民主革命初期对贫苦农民称呼。 |
黄巾起义 | 黄巾起义 黄巾起义,是东汉晚期的农民战争,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组织的民变之一,开始于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当时朝廷腐败、宦官外戚争斗不止、边疆战事不断,国势日趋疲弱,又因全国大旱,颗粒不收而赋税不减,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在巨鹿人张角的号令下,纷纷揭竿而起,他们头扎黄巾,高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向官僚地主发动了猛烈攻击,并对东汉朝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为平息叛乱,各地拥兵自重,虽最终起义以失败而告终,但军阀割据、东汉名存实亡的局面也不可挽回,最终导致三国局面的形成。 |
两亩地 | 两亩地 印度电影《两亩地》由比麦尔·洛埃电影制片厂于1953年出品,由中央电影局上海电影制片厂于1955年译制。该片由比麦尔·洛埃执导,巴·萨赫尼、尼·洛埃、拉·库马尔、奈·赫圣等领衔主演。该片以农民向波为赎回被地主占有的两亩地,从农村到城市谋生的悲惨遭遇,体现了编导对农民和城市底层贫民所寄予的同情。该片开创了印度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题材。 |
买青苗 | 买青苗 旧时地主或商人在每年青黄不接时,利用农民生活上的困难,杀价预购农民地里的青苗,庄稼成熟后,归其所有,或以青苗作抵押品,放出高利贷,从中获取暴利。也称放青苗。 |
寓兵于农 | 寓兵于农【解释】寓:寄寓,包含。指给农民以一定军事训练,平时务农,战时参战。或指军队屯垦。【出处】宋·邵博《闻见后录》卷一:“予谓议者以本朝养兵为大费,欲复寓兵于农之法,书生之见,可言而不可用者哉。” |
实物地租 | 实物地租 实物地租是封建地租的形式之一。是封建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强迫租佃农民交出自家生产的产品的一部分,亦即无偿占有的农民全家的剩余劳动的产品。亦称产品地租。在许多情况下,它是与劳役地租相结合的。 |
菜農 | 菜农 狭义上的菜农,指从事蔬菜生产的农民。广义上的菜农,指从事蔬菜种植、包装、收购、销售及相关工作的人员 |
實物地租 | 实物地租 实物地租是封建地租的形式之一。是封建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强迫租佃农民交出自家生产的产品的一部分,亦即无偿占有的农民全家的剩余劳动的产品。亦称产品地租。在许多情况下,它是与劳役地租相结合的。 |
半自耕农 | 半自耕农 指耕种少量土地另需租种部分土地或卖出部分劳动力的农民。 半自耕农,其生活苦于自耕农,因其食粮每年大约有一半不够,须租别人田地,或者出卖一部分劳动力,或经营小商,以资弥补。春夏之间,青黄不接,高利向别人借债,重价向别人籴粮,较之自耕农的无求于人,自然景遇要苦,但是优于贫农。半自耕农则租于别人的部分虽只收获一半或不足一半,然自有的部分却可全得。故半自耕农的革命性优于自耕农而不及贫农。 |
買青苗 | 买青苗 旧时地主或商人在每年青黄不接时,利用农民生活上的困难,杀价预购农民地里的青苗,庄稼成熟后,归其所有,或以青苗作抵押品,放出高利贷,从中获取暴利。也称放青苗。 |
半自耕農 | 半自耕农 指耕种少量土地另需租种部分土地或卖出部分劳动力的农民。 半自耕农,其生活苦于自耕农,因其食粮每年大约有一半不够,须租别人田地,或者出卖一部分劳动力,或经营小商,以资弥补。春夏之间,青黄不接,高利向别人借债,重价向别人籴粮,较之自耕农的无求于人,自然景遇要苦,但是优于贫农。半自耕农则租于别人的部分虽只收获一半或不足一半,然自有的部分却可全得。故半自耕农的革命性优于自耕农而不及贫农。 |
茶农 | 茶农 茶农是以种植茶树、采摘茶叶、制作茶叶为生的农民。 |
泥腿 | 泥腿 泥腿是一个词语,读音是ní tuǐ,指农民。旧时多用于对农民的蔑称。 |
烟农 | 烟农 烟农是汉语词语,读音为yān nónɡ,意思是以种植烟草为主的农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