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天气好的词语
形容天气好的词语:1. 晴朗;2. 清爽;3. 宜人;4. 美好;5. 暖和;6. 舒适;7. 暖阳;8. 温暖;9. 明媚;10. 亮堂;11. 晴朗无云;12. 碧空如洗;13. 纯净;14. 好天气;15. 美丽;16. 安逸;17. 恬静;18. 宁静;19. 睛朗;20. 风和日丽
形容天气好的词语 相关词语和解释
词语 | 拼音/解释 |
---|---|
天气形势 | 天气形势 天气形势是指天气系统在天气图上的分布特征及其所表示的大气运动状态,又称环流形势或气压形势。一般指大范围地区的形势,如北半球天气形势、欧亚天气形势等。 |
好天 | 好天 好天,指宜人的天气。 |
低气压 | 低气压 低气压,某地区气压的高低是与周围比较而说的,其中气压最低的地方,叫作“低气压中心”。四周压力较高地方的空气都会流到中心来,这正好像四周高山上的水都汇集到盆地中心去一样。北半球的低气压中心附近,风是向中心吹进,为左旋的旋涡,且吹进来的空气即向上升,而形成上升的气流,通常是天气不好。 |
丽人天 | 丽人天 词语释义 美好宜人的天气。典出 唐 杜甫 《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 长安 水边多丽人。” 明 恒轩老人 《赏花时·春怨》套曲:“明媚景,丽人天,轻风似翦,极目草芊芊。” |
麗人天 | 丽人天 词语释义 美好宜人的天气。典出 唐 杜甫 《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 长安 水边多丽人。” 明 恒轩老人 《赏花时·春怨》套曲:“明媚景,丽人天,轻风似翦,极目草芊芊。” |
高气压 | 高气压 高气压指比周围的气压高的地点而言,其中气压最高的地点,叫作“高气压中心”。北半球的高气压中心附近,风是以右旋的涡旋而向外吹去,所以该部分的空气较为稀薄。为补充它,空气自上空降落,形成下降气流,所以通常都是好天气。 |
秋高气爽 | 秋高气爽【解释】形容秋季晴空万里,天气清爽。【出处】唐·杜甫《崔氏东山草堂》诗:“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示例】方拟~,遣将西征。 ◎清·梁晋竹《两般秋雨盦随笔·史阁部书》【近义词】秋高气肃【反义词】春雨绵绵【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含褒义 |
热天 | 热天 热天,拼音rè tiān,是一个汉语词汇,释义为炎热的天气。 |
熱天 | 热天 热天,拼音rè tiān,是一个汉语词汇,释义为炎热的天气。 |
晴天 | 晴天 (周杰伦演唱的歌曲)《晴天》是由中国台湾男歌手周杰伦填词、谱曲并演唱的歌曲,收录于其2003年7月31日发行的专辑《叶惠美》中。 2003年,获得“第十届全球华语音乐榜”港台地区最佳歌曲奖。2005年,获得“第四届全球华语歌曲排行榜”年度最受欢迎金曲奖。 晴天 (汉语词汇)晴天,指天空中没有云或云很少,总云量不到3成。晴朗的天空,晴朗的天气。 |
好气 | 好气 好气,汉语词汇。 拼音: hào qì 释义:1、芬芳的气味,香气。2、良好的心情与态度。3、好逞血气之勇。 |
好氣 | 好气 好气,汉语词汇。 拼音: hào qì 释义:1、芬芳的气味,香气。2、良好的心情与态度。3、好逞血气之勇。 |
可见度 | 可见度 可见度又称能见度,指观察者离物体多远时仍然可以清楚看见该物体。气象学中,能见度被定义为大气的透明度,因此在气象学里,同一空气的能见度在白天和晚上是一样的。能见度的单位一般为米(m)或千米(km),天气好的时候能见度高,数值大;天气不好时能见度低,数值小。 |
可見度 | 可见度 可见度又称能见度,指观察者离物体多远时仍然可以清楚看见该物体。气象学中,能见度被定义为大气的透明度,因此在气象学里,同一空气的能见度在白天和晚上是一样的。能见度的单位一般为米(m)或千米(km),天气好的时候能见度高,数值大;天气不好时能见度低,数值小。 |
反气旋 | 反气旋 反气旋是指中心气压比四周气压高的水平空气涡旋,也是气压系统中的高压。北半球反气旋中,低层的水平气流呈顺时针方向向外辐散,南半球反气旋则呈逆时针方向向外辐散。反气旋的水平尺度比气旋更大,如冬季的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占据亚欧大陆面积1/4。各个反气旋中心气压值一般为1020~1060hPa左右,最高气压纪录达1101.6hPa。反气旋中风速较小,地面最大风速也只有20~30m/s,中心区风力微弱。在反气旋控制下,大多天气晴朗。 反气旋的中心气压最高,逐渐向外递减。在北半球,反气旋区域内的空气为顺时针方向流动。其直径小的有几百公里,大的有五、六千公里,如冬季的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和夏季太平洋上空的副热带高压。由于反气旋中的空气向四周辐散,形成下沉气流。因此,反气旋控制本市时,一般天气都比较好。冬季多晴冷天气,夏季多晴热高温天气,春秋两季多风和日丽、秋高气爽的天气。 |
低氣壓 | 低气压 低气压,某地区气压的高低是与周围比较而说的,其中气压最低的地方,叫作“低气压中心”。四周压力较高地方的空气都会流到中心来,这正好像四周高山上的水都汇集到盆地中心去一样。北半球的低气压中心附近,风是向中心吹进,为左旋的旋涡,且吹进来的空气即向上升,而形成上升的气流,通常是天气不好。 |
快爽 | 快爽 快爽:词语 快爽:app 快爽 (词语)拼音:kuài shuǎng 注音: 条目:快爽 引证解释: 1. 爽利。《再生缘》第十一回:“侍女 荣兰 真快爽,相随立刻出房门。” 2. 天气晴好,空气流通,使人感到快畅。 林伟平 《金色的葵花》:“初春的 上海 。天净云洁,好不快爽。” |
春天 | 春天 (自然季节)春天,又称春季,是四季中的第一个季节,指立春至立夏期间,含节气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在北半球的公历为2月初—5月初,而南半球(如澳大利亚)则是9—11月。气象学上以连续5天平均气温在10℃以上为春季的开始。春天气候温暖适中,中国内陆大部分地区有降雨,万物生机萌发,气候多变,乍暖还寒。 |
阳烫烫 | 阳烫烫 【词目】阳烫烫 【注音】yáng tàng tàng 【词性】形容词 【结构】合成词 (方言)形容天气晴好和暖。柳青《创业史》第二部第十章:“自灯塔社动工修建饲养室,总是阳烫烫的好天气。” |
陽燙燙 | 阳烫烫 【词目】阳烫烫 【注音】yáng tàng tàng 【词性】形容词 【结构】合成词 (方言)形容天气晴好和暖。柳青《创业史》第二部第十章:“自灯塔社动工修建饲养室,总是阳烫烫的好天气。” |
寒潮 | 寒潮 (自然灾害)寒潮是指冬半年来自极地或寒带的寒冷空气,像潮水一样大规模地向中、低纬度的侵袭活动。 寒潮袭击时会造成气温急剧下降,并伴有大风和雨雪天气。对工农业生产、群众生活和人体健康等都有较为严重的影响。 侵入我国的寒潮,主要是在北极地带、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以及蒙古国等地暴发南下的冷高压.这些地区,大多是分布在北极地带,冬季长期见不到阳光,到处被冰雪覆盖着,停留在那些地区的空气团好像躺在一个天然的大冰窖里面一样,越来越冷、越来越干,当这股冷气团积累一定的程度,气压增大到远远较南方高时,就像贮存在高山上的洪水,一有机会,就向气压较低的南方泛滥、倾泻,这就形成了寒潮。 寒潮 (词语解释)寒潮,hán cháo,意为 寒凉的潮水等。 |
流金铄石 | 流金铄石【解释】铄、流:熔化。形容天气酷热,好像金石都要熔化。【出处】战国·楚·宋玉《招魂》:“十日代出,流金铄石些。”《淮南子·铨言训》:“大热铄石流金,火弗为益其烈。”【示例】季月烦暑,~,聚蚊成雪,封狐千里。 ◎《南史·梁武帝诸子传》【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天气酷热 |
导航卫星 | 导航卫星 导航卫星(navigation satellite):从卫星上连续发射无线电信号,为地面、海洋、空中和空间用户导航定位的人造地球卫星。卫星导航系统的空间部分。导航卫星装有专用的无线电导航设备,用户接收导航卫星发来的无线电导航信号,通过时间测距或多普勒测速分别获得用户相对于卫星的距离或距离变化率等导航参数,并根据卫星发送的时间、轨道参数,求出在定位瞬间卫星的实时位置坐标,从而定出用户的地理位置坐标(二维或三维坐标)和速度矢量分量。由数颗导航卫星构成导航卫星网(导航星座),具有全球和近地空间的立体覆盖能力,实现全球无线电导航。导航卫星按是否接收用户信号分为主动式导航卫星和被动式导航卫星;按导航方法分为多普勒测速导航卫星和时差测距导航卫星;按轨道分为低轨道导航卫星、中高轨道导航卫星、地球同步轨道导航卫星。世界四大卫星导航系统是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前苏联/俄罗斯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NASS )、欧洲航天局的伽利略卫星定位系统和中国的北斗导航卫星定位系统。 1960年 4月美国发射了第一颗导航卫星子午仪1B。此后,美国、苏联先后发射了子午仪宇宙导航卫星系列。通过国际间合作还发射了具有定位能力的民用交通管制和搜索营救卫星系列。 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和苏联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NASS )是以卫星星座作为空间部分的全球全天候导航定位系统。GPS采用18颗工作星和3颗备份星组成GPS空间星座。GLONASS采用24颗工作星和3颗备份星组成GLONASS空间星座。 (图为伽利略卫星定位系统模拟图) 目前我国也有了自己导航卫星“北斗导航卫星定位系统”,是区域性有源三维卫星定位与通信系统,英文缩写CNSS。它是继美国的GPS、俄罗斯的CLONASS之后的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 那么,导航卫星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呢? 说起指南针,人们是很熟悉的。它作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四大发明之一,不仅帮助我国古代人民远涉重洋同世界各国人民架起了友谊的桥梁,而且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指南针的奥秘在哪里呢?原来,所有磁体都具“同极性相斥、异极性相吸”的特性,而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大磁体,这个大磁体和小磁针由于“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磁针的南极总是指向地球的北极,即指向南方。指南针成了人类导航的工具。根据指南针的原理做成的船舶导航仪器就叫罗盘(磁罗盘)。把一根磁棒用支架水平支撑起来,上面固定着一个从0度到360 度的刻盘,再用一航向标线代表船舶的纵轴,这就是一个简单的磁罗盘。刻度盘上的零度与航向标线之间的夹角叫作航向角,表示船舶以地磁极为基准的方向。这样,在茫茫大海中航行的船舶,可根据夹角的大小判断出航行的方向。 但是,由于地磁场分布不均,常使磁罗盘产生较大的误差。 20 世纪初无线电技术的兴起,给导航技术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人们开始采用无线电导航仪代替古老的磁罗盘。由于无线电波不受天气好坏的影响,它在白天夜里都可以传播,所以信号的收、发可以全天候。用无线电导航的作用距离可达几千公里,并且精度比磁罗盘高,因此被广泛使用。但是,无线电波在大气中传播几千公里过程中,受电离层折射和地球表面反射的干扰较大,所以,它的精度还不是很理想。 当今,每天都有数以百计的船舶航行在茫茫的海洋里。不幸的是全世界大型轮船中,每年都有几百艘在海上遇险。其中有半数事故是由于航行原因造成的,使世界商船队里每年都有几十艘船沉没! 最常见的一种事故就是搁浅。它在沉没的船只中,所占比例比较大。例如,从1969年至1973年间,由于搁浅造成了4000艘船的不幸,其中218艘船已完全报废。另一种航海事故是碰撞,特别是海岸附近、窄水道区和港口通道上,更容易发生,当然,这与船只不断增加也有关。例如,通过英吉利海峡的舰船,一昼夜就有400~500艘,由于昼夜或浓雾中航行,船只碰撞的危险时刻存在,难怪海员们说这里是危险的航道。 虽然航海技术和设备在不断完善,但仍不能满足今大的要求。现在航道上出现的差错,不仅给船只和乘员带来巨大的危险,而且常常给周围环境、海洋中的动物世界带来巨大的危害。从超级油轮上流出的石油,有时把沿海几公里的水面都给盖住了,并引起几千种海洋动物和鸟类的死亡…… 正因为如此,人们请求卫星来帮忙。1958年初,美国科学家在跟踪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时,无意中发现收到的无线电信号有多普勒效应,即卫星飞近地面接收机时,收到的无线电信号频率逐渐升高;卫星远离后,频率就变低。这一有趣的发现,揭开了人类利用人造地球卫星进行导航定位的新纪元。卫星定位导航,是由地面物体通过无线电信号沟通自己与卫星之间的距离,再用距离变化率计算出自己在地球或空间的位置,进而确定自己的航向。 这种设在天上的无线电导航台,就是现在的导航卫星,也可以说是当今的“罗盘”。目前已有不少国家利用人造地球卫星导航。这种导航方法的优点主要是:可以为全球船舶、飞机等指明方向,导航范围遍及世界各个角落;可全天候导航,在任何恶劣的气象条件下,昼夜均可利用卫星导航系统为船舶指明航向;导航精度远比磁罗盘高,误差只有几十米;操作自动化程度高,不必使用任何地图即可直接读出经、纬度;导航设备小,很适宜在舰船上安装使用。于是,卫星导航系统应运而生了。 |
流金鑠石 | 【解释】铄、流:熔化。形容天气酷热,好像金石都要熔化。【出处】战国·楚·宋玉《招魂》:“十日代出,流金铄石些。”《淮南子·铨言训》:“大热铄石流金,火弗为益其烈。”【示例】季月烦暑,~,聚蚊成雪,封狐千里。 ◎《南史·梁武帝诸子传》【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天气酷热 |
高氣壓 | 高气压 高气压指比周围的气压高的地点而言,其中气压最高的地点,叫作“高气压中心”。北半球的高气压中心附近,风是以右旋的涡旋而向外吹去,所以该部分的空气较为稀薄。为补充它,空气自上空降落,形成下降气流,所以通常都是好天气。 |
導航衛星 | 导航卫星 导航卫星(navigation satellite):从卫星上连续发射无线电信号,为地面、海洋、空中和空间用户导航定位的人造地球卫星。卫星导航系统的空间部分。导航卫星装有专用的无线电导航设备,用户接收导航卫星发来的无线电导航信号,通过时间测距或多普勒测速分别获得用户相对于卫星的距离或距离变化率等导航参数,并根据卫星发送的时间、轨道参数,求出在定位瞬间卫星的实时位置坐标,从而定出用户的地理位置坐标(二维或三维坐标)和速度矢量分量。由数颗导航卫星构成导航卫星网(导航星座),具有全球和近地空间的立体覆盖能力,实现全球无线电导航。导航卫星按是否接收用户信号分为主动式导航卫星和被动式导航卫星;按导航方法分为多普勒测速导航卫星和时差测距导航卫星;按轨道分为低轨道导航卫星、中高轨道导航卫星、地球同步轨道导航卫星。世界四大卫星导航系统是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前苏联/俄罗斯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NASS )、欧洲航天局的伽利略卫星定位系统和中国的北斗导航卫星定位系统。 1960年 4月美国发射了第一颗导航卫星子午仪1B。此后,美国、苏联先后发射了子午仪宇宙导航卫星系列。通过国际间合作还发射了具有定位能力的民用交通管制和搜索营救卫星系列。 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和苏联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NASS )是以卫星星座作为空间部分的全球全天候导航定位系统。GPS采用18颗工作星和3颗备份星组成GPS空间星座。GLONASS采用24颗工作星和3颗备份星组成GLONASS空间星座。 (图为伽利略卫星定位系统模拟图) 目前我国也有了自己导航卫星“北斗导航卫星定位系统”,是区域性有源三维卫星定位与通信系统,英文缩写CNSS。它是继美国的GPS、俄罗斯的CLONASS之后的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 那么,导航卫星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呢? 说起指南针,人们是很熟悉的。它作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四大发明之一,不仅帮助我国古代人民远涉重洋同世界各国人民架起了友谊的桥梁,而且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指南针的奥秘在哪里呢?原来,所有磁体都具“同极性相斥、异极性相吸”的特性,而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大磁体,这个大磁体和小磁针由于“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磁针的南极总是指向地球的北极,即指向南方。指南针成了人类导航的工具。根据指南针的原理做成的船舶导航仪器就叫罗盘(磁罗盘)。把一根磁棒用支架水平支撑起来,上面固定着一个从0度到360 度的刻盘,再用一航向标线代表船舶的纵轴,这就是一个简单的磁罗盘。刻度盘上的零度与航向标线之间的夹角叫作航向角,表示船舶以地磁极为基准的方向。这样,在茫茫大海中航行的船舶,可根据夹角的大小判断出航行的方向。 但是,由于地磁场分布不均,常使磁罗盘产生较大的误差。 20 世纪初无线电技术的兴起,给导航技术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人们开始采用无线电导航仪代替古老的磁罗盘。由于无线电波不受天气好坏的影响,它在白天夜里都可以传播,所以信号的收、发可以全天候。用无线电导航的作用距离可达几千公里,并且精度比磁罗盘高,因此被广泛使用。但是,无线电波在大气中传播几千公里过程中,受电离层折射和地球表面反射的干扰较大,所以,它的精度还不是很理想。 当今,每天都有数以百计的船舶航行在茫茫的海洋里。不幸的是全世界大型轮船中,每年都有几百艘在海上遇险。其中有半数事故是由于航行原因造成的,使世界商船队里每年都有几十艘船沉没! 最常见的一种事故就是搁浅。它在沉没的船只中,所占比例比较大。例如,从1969年至1973年间,由于搁浅造成了4000艘船的不幸,其中218艘船已完全报废。另一种航海事故是碰撞,特别是海岸附近、窄水道区和港口通道上,更容易发生,当然,这与船只不断增加也有关。例如,通过英吉利海峡的舰船,一昼夜就有400~500艘,由于昼夜或浓雾中航行,船只碰撞的危险时刻存在,难怪海员们说这里是危险的航道。 虽然航海技术和设备在不断完善,但仍不能满足今大的要求。现在航道上出现的差错,不仅给船只和乘员带来巨大的危险,而且常常给周围环境、海洋中的动物世界带来巨大的危害。从超级油轮上流出的石油,有时把沿海几公里的水面都给盖住了,并引起几千种海洋动物和鸟类的死亡…… 正因为如此,人们请求卫星来帮忙。1958年初,美国科学家在跟踪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时,无意中发现收到的无线电信号有多普勒效应,即卫星飞近地面接收机时,收到的无线电信号频率逐渐升高;卫星远离后,频率就变低。这一有趣的发现,揭开了人类利用人造地球卫星进行导航定位的新纪元。卫星定位导航,是由地面物体通过无线电信号沟通自己与卫星之间的距离,再用距离变化率计算出自己在地球或空间的位置,进而确定自己的航向。 这种设在天上的无线电导航台,就是现在的导航卫星,也可以说是当今的“罗盘”。目前已有不少国家利用人造地球卫星导航。这种导航方法的优点主要是:可以为全球船舶、飞机等指明方向,导航范围遍及世界各个角落;可全天候导航,在任何恶劣的气象条件下,昼夜均可利用卫星导航系统为船舶指明航向;导航精度远比磁罗盘高,误差只有几十米;操作自动化程度高,不必使用任何地图即可直接读出经、纬度;导航设备小,很适宜在舰船上安装使用。于是,卫星导航系统应运而生了。 |
卷云 | 卷云 (气候术语)卷云,属于高云族。它有时产生在能生成云的最高高度上,云底一般在4500至10000米。它由高空的细小冰晶组成,且冰晶比较稀疏,故云比较薄而透光良好,色泽洁白并具有冰晶的亮泽。卷云按外形、结构等特征,分为毛卷云和钩卷云、伪卷云、密卷云四类。 卷云位于地球大气的对流层中上层和平流层的下层,在全球能量平衡,辐射收支和天气等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方面卷云反射(或散射)太阳辐射,使到达地表和大气的能量减少,冷却大气;另一方面卷云吸收地表和大气发射的长波辐射,加热大气。 卷云对大气的冷却作用和卷云大气的反射率密切相关。 卷云是由大量非球形冰晶粒子组成的,卷云中非球形冰晶粒子在可见光波段和红外波段的散射和吸收特性对于利用遥感技术推测卷云光学和微物理性质相当重要。 |
风和日暖 | 风和日暖【解释】风很平静,阳光暖人。【出处】宋·刘斧《青琐高义·别集》卷二:“不久,海上风和日暖。”【示例】天生兄弟三人,送至外护,候素臣开船,见~,帆正波平,放心回岛。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八十回【近义词】风和日丽、风和日暄【反义词】风雨交加【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天气很好 |
风色 | 风色 风色,汉语词汇。 拼音:fēng sè 释义:1、指风;2、风势,风向;3、泛指天气。4、风光,景色。5、形势,动静。8、风的颜色 唐 元稹 《酬复言长庆四年元日郡斋感怀见寄》诗:“苦思正旦酬白雪,闲观风色动青旂。” |
卷雲 | 卷云 (气候术语)卷云,属于高云族。它有时产生在能生成云的最高高度上,云底一般在4500至10000米。它由高空的细小冰晶组成,且冰晶比较稀疏,故云比较薄而透光良好,色泽洁白并具有冰晶的亮泽。卷云按外形、结构等特征,分为毛卷云和钩卷云、伪卷云、密卷云四类。 卷云位于地球大气的对流层中上层和平流层的下层,在全球能量平衡,辐射收支和天气等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方面卷云反射(或散射)太阳辐射,使到达地表和大气的能量减少,冷却大气;另一方面卷云吸收地表和大气发射的长波辐射,加热大气。 卷云对大气的冷却作用和卷云大气的反射率密切相关。 卷云是由大量非球形冰晶粒子组成的,卷云中非球形冰晶粒子在可见光波段和红外波段的散射和吸收特性对于利用遥感技术推测卷云光学和微物理性质相当重要。 |
風和日暖 | 【解释】风很平静,阳光暖人。【出处】宋·刘斧《青琐高义·别集》卷二:“不久,海上风和日暖。”【示例】天生兄弟三人,送至外护,候素臣开船,见~,帆正波平,放心回岛。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八十回【近义词】风和日丽、风和日暄【反义词】风雨交加【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天气很好 |
風色 | 风色 风色,汉语词汇。 拼音:fēng sè 释义:1、指风;2、风势,风向;3、泛指天气。4、风光,景色。5、形势,动静。8、风的颜色 唐 元稹 《酬复言长庆四年元日郡斋感怀见寄》诗:“苦思正旦酬白雪,闲观风色动青旗。” |
阴霾 | 阴霾 (汉语词语)阴霾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yīn mái,1.天气阴晦、昏暗。 2.比喻人的心灵上的阴影和不快的气氛。也可以说是心情不好,处于阴霾状态。也指一种压抑、沉闷的气氛。 |
陰霾 | 阴霾 (汉语词语)阴霾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yīn mái,1.天气阴晦、昏暗。 2.比喻人的心灵上的阴影和不快的气氛。也可以说是心情不好,处于阴霾状态。也指一种压抑、沉闷的气氛。 |
九九消寒图 | 九九消寒图 九九消寒图,中国岁时风俗。从冬至那天起就算进九了,在冬至中国民间有贴绘九九消寒图的习俗,消寒图是记载进九以后天气阴晴的“日历”,人们寄望于它,来预卜来年丰欠,是一种很有传统特色的、好看的日历。它一共有九九八十一个单位,所以才叫做“九九消寒图”。从冬至那天算起,以九天作一单元,连数九个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就过去了。 古代尤其是北方地区的中国劳动人民,御寒保暖条件较后代简陋缺乏,寒冬也被视为威胁与惩罚而对天寒地冻生恐惧感,直接影响人民情绪,甚至会觉得冬季莫名奇妙漫长。当时中国人民为挨过漫长冬季,遂发明以数九等的方法消遣,以打发时间缓解寒冬威胁下出现的心理危机。而当时围着家眷数九亦被视为逍遥境界。 |
九九消寒圖 | 九九消寒图 九九消寒图,中国岁时风俗。从冬至那天起就算进九了,在冬至中国民间有贴绘九九消寒图的习俗,消寒图是记载进九以后天气阴晴的“日历”,人们寄望于它,来预卜来年丰欠,是一种很有传统特色的、好看的日历。它一共有九九八十一个单位,所以才叫做“九九消寒图”。从冬至那天算起,以九天作一单元,连数九个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就过去了。 古代尤其是北方地区的中国劳动人民,御寒保暖条件较后代简陋缺乏,寒冬也被视为威胁与惩罚而对天寒地冻生恐惧感,直接影响人民情绪,甚至会觉得冬季莫名奇妙漫长。当时中国人民为挨过漫长冬季,遂发明以数九等的方法消遣,以打发时间缓解寒冬威胁下出现的心理危机。而当时围着家眷数九亦被视为逍遥境界。 |
雨僝云僽 | 雨僝云僽【解释】指不好的天气把人折磨。【出处】宋·陈亮《点绛唇·咏梅月》词:“清人梦魂,千里人长久,君知否?雨僝云僽,格调还依旧。” |
崭晴 | 崭晴 崭晴是汉语词汇,拼音是zhǎn qíng,指天气特别晴好。 |
丽人 | 丽人 (汉语词语)指美貌的女子;美人、绝色丽人。也指美丽动人的所有女人。丽:好看、漂亮、美丽、秀丽、明丽、绚丽、富丽、丽质等等。“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唐·杜甫《丽人行》。“天生丽质难自弃。”——唐·白居易《长恨歌》。 |
雨僝雲僽 | 【解释】指不好的天气把人折磨。【出处】宋·陈亮《点绛唇·咏梅月》词:“清人梦魂,千里人长久,君知否?雨僝云僽,格调还依旧。” |
秋高氣爽 | 【解释】形容秋季晴空万里,天气清爽。【出处】唐·杜甫《崔氏东山草堂》诗:“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示例】方拟~,遣将西征。 ◎清·梁晋竹《两般秋雨盦随笔·史阁部书》【近义词】秋高气肃【反义词】春雨绵绵【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含褒义 |
麗人 | 丽人 (汉语词语)指美貌的女子;美人、绝色丽人。也指美丽动人的所有女人。丽:好看、漂亮、美丽、秀丽、明丽、绚丽、富丽、丽质等等。“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唐·杜甫《丽人行》。“天生丽质难自弃。”——唐·白居易《长恨歌》。 |
风和日丽 | 风和日丽【解释】和风习习,阳光灿烂。形容晴朗暖和的天气。【出处】元·李爱山《集贤宾·春日伤别》:“那时节和风丽日满东园,花共柳红娇绿软。”清·吴趼人《痛史》:“是日风和日丽,众多官员,都来祭奠。”【示例】是时~,遍地金黄,青衫红袖,越阡度陌,蝶蜂乱飞,令人不饮自醉。 ◎清·沈复《浮生六记》卷二【近义词】风柔日暖【反义词】风雨如晦、风雨交加【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分句;形容晴朗暖和的天气 |
風和日麗 | 【解释】和风习习,阳光灿烂。形容晴朗暖和的天气。【出处】元·李爱山《集贤宾·春日伤别》:“那时节和风丽日满东园,花共柳红娇绿软。”清·吴趼人《痛史》:“是日风和日丽,众多官员,都来祭奠。”【示例】是时~,遍地金黄,青衫红袖,越阡度陌,蝶蜂乱飞,令人不饮自醉。 ◎清·沈复《浮生六记》卷二【近义词】风柔日暖【反义词】风雨如晦、风雨交加【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分句;形容晴朗暖和的天气 |
清和 | 清和 (汉语词汇)清和,汉语词汇。 拼音:qīng hé 词性:形容词;名词 释义:1、天气清明和暖。 2.清静和平。形容升平气象。3.清静和平。形容人的性情。4.声音清越和谐。5.诗文清新和顺。6.农历四月的俗称。 |
乌漉秃 | 乌漉秃 乌漉秃(wū lù tū) 形容天气阴晦。 明 徐应秋 《玉芝堂谈荟·岁时杂占》:“四月初八晴料峭,高田好张钓……四月初八乌漉秃,不论上下一齐熟。二麦不怕神共鬼,只怕四月八日雨。” |
帶孩子 | 辞典解释带孩子 dài hái zi 带著孩子。 如:「明天如果天气好,可带孩子们出去玩玩。」照顾孩子。 如:「今天没空,我还要回家带孩子。」德语 ein Kind betreuen; ein Kind großziehen 法语 enfants |
烏漉禿 | 乌漉秃 乌漉秃(wū lù tū) 形容天气阴晦。 明 徐应秋 《玉芝堂谈荟·岁时杂占》:“四月初八晴料峭,高田好张钓……四月初八乌漉秃,不论上下一齐熟。二麦不怕神共鬼,只怕四月八日雨。” |
日丽风和 | 日丽风和【解释】和风习习,阳光灿烂。形容晴朗暖和的天气。【出处】元·李爱山《集贤宾·春日伤别》:“那时节和风丽日满东园,花共柳红娇绿软。”【示例】这日正是清明佳节,~。 ◎清·曾朴《孽海花》第七回 |
日麗風和 | 【解释】和风习习,阳光灿烂。形容晴朗暖和的天气。【出处】元·李爱山《集贤宾·春日伤别》:“那时节和风丽日满东园,花共柳红娇绿软。”【示例】这日正是清明佳节,~。 ◎清·曾朴《孽海花》第七回 |
和风丽日 | 和风丽日【解释】指天气温暖而晴朗。【出处】宋·柳永《西平乐》词:“正是和风丽日,几许繁红嫩绿,雅称嬉游去。”【示例】那时节~满东园。 ◎元·李爱山《集贤宾·春日伤别》套曲 |
和風麗日 | 【解释】指天气温暖而晴朗。【出处】宋·柳永《西平乐》词:“正是和风丽日,几许繁红嫩绿,雅称嬉游去。”【示例】那时节~满东园。 ◎元·李爱山《集贤宾·春日伤别》套曲 |
响晴 | 响晴 响晴是一个形容词,表示一种晴朗无云的天气状态。 例句如: 雪白的鸽子在响晴的天空中自由飞翔。 |
響晴 | 响晴 响晴是一个形容词,表示一种晴朗无云的天气状态。 例句如: 雪白的鸽子在响晴的天空中自由飞翔。 |
惨切 | 惨切 惨切,汉语词汇。 拼音:cǎn qiè 释义:1.悲惨凄切。 2.指天气萧瑟凄厉。 出自 汉 刘桢 《黎阳山赋》。 |
慘切 | 惨切 惨切,汉语词汇。 拼音:cǎn qiè 释义:1.悲惨凄切。 2.指天气萧瑟凄厉。 出自 汉 刘桢 《黎阳山赋》。 |
枪杆子 | 枪杆子 作 者: 张正隆 著 出 版 社: 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9 字 数: 508000 页 数: 505 开 本: 16开 I S B N : 9787010072944 包 装: 平装 定价:¥59.80 还原战争血腥,还原战争雄性,还原战争人性,还原战争真相。 一本关于“四野”历史的正本清源之作,血性作家封笔巨献。 辽沈战役后,东北野战军进关、南下,一直打到海南岛。 这部长篇报告文学,记述了主要发生在共和国元年的这样一个全过程。枪打炮轰中,是鲜为人知的历史中的新闻,是用枪杆子打江山的亲历者的刻骨铭心的记忆,和只有他们才能一触摸到的那种惟此一次的感觉,也是因此改变了命运的人类中有着共同历史文化的最大的一群人的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 目录 第一篇 红了黑土地 第一章 太阳是从东边升起来的 一、胜利来得太快 二、毛泽东吃着碗里,看着锅里 三、蒋介石步步不跟趟 第二章 “狗皮帽子,进关了!” 一、“二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 二、四野够荣耀的 三、“东北大军进了关,就像猛虎下了山”——“东北虎”之一 第二篇 黄土地 第三章 各打各的算盘 一、“布衣将军”——“战犯录”之一 二、蒋介石缺乏统帅气度 三、毛泽东用兵真如神 第四章 傅作义的命根子——35军 一、郭景云一错再错——“战犯录”之二 二、机断专行——“四野名将录”之一 三、虎扑羊群——“东北虎”之二 四、忠肝义胆——续“战犯录”之二 五、如虎添翼——“东北虎”之三 第五章 瑞雪 一、统帅 二、血战丰台——“东北虎”之四 三、张家口决口 四、傅作义没出一招好棋——续“战犯录”之一 第六章 虎啸津门 一、实话实说——“四野名将录”之二 二、都希望另人说出自己想说的话 三、天津已是囊中物 四、前线总指挥——“四野名将录”之三 五、虎气——“四野名将录”之四 六、将军原是放牛娃——“四野名将录”之五 七、金汤桥!金汤桥!——“东北虎”之五 八、这个184师“真顽强”呀! 九、“一切为傅负责”——“战犯录”之三 十、共产党没有海军 第三篇 北平和平 第七章 能战方能和 一、“基本方针是彻底解除他们的武装” 二、最痛苦的人是谁?——再续“战犯录”之一 三、名将无名——“四野名将录”之六 四、傅作义之义——他不是战犯了 五、“杀头将军”与“抹泪将军” 第八章 看红装素裹 一、虎师雄威——“东北虎”之六 二、大改编 三、“到皇帝住的地方看看”——“1949年的感觉”之一 第四篇 下江南 第九章 长江不是三八线 一、蒋介石要“和平”了 二、李宗仁去不掉个“代”字——“战犯录”之四 三、白崇禧一国民党的最后一张王牌一“战犯录”之五 四、毛泽东一口一个“白匪” 第十章 南下!南下! 一、先遣兵团 二、南下工作团 三、国军成了“扒路军” 第十一章 血路 一、5纵还未攻过城呢——“东北虎”之七 二、战江南——“东北虎”之八 三、“当年的红军回来了”——“1949年的感觉”之二 第五篇 攻心为上 第十二章 识时务者 一、瓜熟蒂落 二、“我是共产党” 三、张轸成了解放军的军长 四、“大好河山” 第十三章 长沙不是四平 一、程潜要为毛泽东划船了 二、陈明仁之明 三、“就范” 四、血火青树坪 第六篇 南下——难下 第十四章 水土不服 一、江南路难行——“东北虎”之九 二、正负40度——“东北虎”之十 三、拉稀生疥打摆子——“东北虎”之十一 四、“南船北马” 五、“又红又绿三道箍,两头细来中间粗——打一物” 第十五章 “粮食问题现成为影响行动的根本问题” 一、一天两顿稀粥——“东北虎”之十二 二、“是骡子是马,拉出去遛遛” 三、粮食!粮食! 四、南方北方 第十六章 “兵强马壮运动” 一、养好本钱 二、三伏练兵 三、“成绩不说跑不了,问题不说不得了” 四、“谁对老百姓好,老百姓就跟谁走” 五、“谁不说俺家乡好” 第十七章 走遍中国 一、脚是最宝贵的 二、巾帼风采 三、“漫行中国” 第七篇 红土地 第十八章 大迂回、大包围 一、白崇禧像条泥鳅——续“战犯录”之五 二、渴望决战 三、毛泽东高瞻远瞩 第十九章 并非“反越位战术”——、“那眼睛毒啊” 二、白崇禧太需要场胜仗了——再续“战犯录”之五 三、越级指挥 四、不开会 五、不轻敌 六、“我们要活泼” 七、吃了一个梨 第二十章 红月亮 一、旗宫丁盛——“四野名将录”之七 二、又一道铁闸——“四野名将录”之八 三、白崇禧的命根子——7军. 四、饿虎扑食——“东北虎”之十三 五、新中国叫“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的感觉”之三 第八篇 向前!向前! 第二十一章 国民党没有“主场” 一、国民党暗无天日 二、“广东大团结” 三、白崇禧回老家——仍续“战犯录”之五 第二十二章 追穷寇 一、跑进羊城——“东北虎”之十四 二、“此为带最后陆的最重要的一次大战”——“东北虎”之十五 三、“将你们的威风从锦州、天津一直显到桂林、南宁去!”——“东北虎”之十六 四、“兄弟部队” 五、“照张狼狈相吧” 六、战争景观 第九篇 解放区的天 第二十三章 接收!接收! 一、接收城市真忙 二、我们是共产党 三、“中南王” 第二十四章 剿匪 一、“打了大仗打小仗,打了大蒋打小蒋”——“东北虎”之十七 二、“山多洞多枪多匪多”——“东北虎”之十八 三、“天下太平,广西大乱”——“东北虎”之十九 第十篇 向天涯 第二十五章 兵发雷州半岛 一、“伯陵防线”——“战犯录”之六 二、“原子手榴弹” 三、船是个大问题 四、虎变蛟龙——“东北虎”之二十 第二十六章 最后一战 一、打江山是为了坐江山——“1949年的感觉”之五 二、迎击最后一颗子弹——“1949年的感觉”之六并“四野名将录”之九 三、23年红旗不倒——“四野名将录”之十 四、大医医国——“四野名将录”之十一 五、要不是他极力推动,海南岛会不会成为第二个台湾?——“四野名将录”之十二 第二十七章 跨海之战 一、偷渡——“东北虎”之二十一 二、陆军海战队——“东北虎”之二十二 三、包围、反包围、反反包围——“东北虎”之二十三 四、天涯海角——“东北虎”之二十四 后记 身后有只狼 第一篇 红了黑土地 第一章 太阳是从东边升起来的 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中国共产党人,以迅雷不及 掩耳之势攻城略地,所向披靡。 一、胜利来得太快 黑土地上的最后一面“青天白日”旗,是1948年11月8日在锦西葫芦岛消逝的。 3年前,也是这个季节,国民党最先闯关东的几个军,就是从秦皇岛和葫芦岛登陆的。衬着蔚蓝色的大海,美械、半美械的军人,黄潮般蜂拥上岸,蝗虫样扑向黑土地。几个回合后,东北民主联军就被赶过松花江,在南满则被挤压在濒临朝鲜的临江、蒙江(今靖字)、抚松、长白4个巴掌大的小县。穷追不舍的国民党军队大喊大叫:共军兄弟们,你们没路走了,快投降吧!不投降就把你们赶进长白山啃树皮,轰进鸭绿江喝凉水! 那时候,要说3年后的黑土地会变成这等模样,别说国民党,连共产党自己都不会相信。 初冬清冷的阳光下,长春在刺鼻的尸臭中喘出了活气儿。比之枪打炮轰、血火飞进的锦州,沈阳应该说基本完好无损。在那村镇大多叫做“窝棚”的辽西平原上,打塌的房屋朝天张着大口,烧焦的树木有的还在冒着青烟,东倒西歪的车炮都成了黑糊糊的铁骷髅,胃囊饱满的野狗、乌鸦兴奋地嬉闹、聒叫着。 先后闯进关东的,加上在各地扩充的,110万国民党军队,只从营口跑掉几万人。 黑土地上的共产党人,这一刻在做什么? 全力以赴进行史无前例的大接收。 1948年10月26日,围歼廖耀湘兵团的辽西大会战还在激烈进行时,东北局就在哈尔滨南岗的高岗住处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成立以陈云为首的沈阳军管会。随即抽调干部,进行动员,29日乘专列南下,30日赶到开原时,沈阳尚未解放。军管会就在专列上办公、开会,制定人城守则,准备发布公告,编好一天的《沈阳时报》,连军管会、卫戍区、市政府及各部门的招牌都做好了。 专列上的灯光通宵达旦。 11月2日黄昏,就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宣布沈阳解放的同时,军管会进入这座东北最大的城市。 在此之前,锦州、长春、鞍山、抚顺、本溪等地,也陆续实施军管。 首当其冲的是粮食问题。或者向当地商会筹借,或者从外地调运,有的城市运粮车队是随军管会一道进城的。长春不用说了,对于这座饿殍之城而言,那是重中之重。辽宁洪涝,沈阳周围各县主要农作物高梁,1948年颗粒无收。我们是共产党,让老百姓吃不饱饭,那算什么为人民打江山,还怎么坐江山? 票子是个大问题。治安是个大问题。恢复供水供电及交通是个大问题。目光到处,那些堆积如山的问题,哪个是容你慢慢来的小问题?就说走路吧,全国各地都是右侧通行,唯独东北还是沿袭伪满时期的左侧通行。有人说解放了,连路也不知道怎么走了。军管会开了两次会,两种意见争执不下,也不能再争执下去了。那时被老百姓称做“电车”的汽车,虽不像今天这样多,可马车、人力车多呀,几乎要覆住路面了。人命关天,不迅速决断,随时都可能出事、添乱。 敌机轰炸,重点目标是兵工厂和弹药库。敌特活动,纵火暗杀造谣。几万国民党散俘在街头游荡,流氓和少数贫民乘乱打劫。必须尽快使该停的停下来,该动的动起来,万家灯火簇拥着的城市才能活起来。 东北局抽调4干多新老干部接收沈阳,哈尔滨除看家守摊的外,几乎是倾巢出动了。可偌大个沈阳,区区4千人才哪到哪呀,只能是重要部门、厂矿才派去个军代表。更何况还有那么多城市等着接收呢。 “战锦方为大问题”,毛泽东高瞻远瞩。 打下锦州,攻城部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往城外抢运战利品。枪炮、弹药、被服、粮食、罐头,大都是美国货,车拉肩扛,汽油桶则手推脚蹬,像压路机一样轰轰隆隆朝城外滚。 锦州打下来就是自己的了,为什么还要往城外抢运东西呀?因为当时心里还不大有底,担心东西对进的敌人可能将其重新夺占。 离休前为驻锦州某军副军长的翟文清,自1938年参军后就不断立功,并在辽沈战役攻克锦州中成为战斗英雄。 这位个头不高、身上还嵌着弹片的老人,身体很结实。老人每天4点半起床,到锦州铁路分局广场,那儿有个老年活动中心,伴着音乐做健身操,然后慢跑、快走。每月要交1元钱,许多人认识他,说老军长是战斗英雄,还是解放咱锦州的战斗英雄,不用交钱。他说那是过去的事了。大家说没有过去哪有现在呀?他说现在咱们都一样,都是在这里健身的老人,我不过是个打过仗的老头,不能搞特殊化。 当年这里叫锦州铁路局,是范汉杰的指挥所之一,充满耳鼓的是枪炮声和冲锋号。“打过仗的老头”,当时是3纵7师2l团8连指导员,率领连队打下辽西省政府大楼,又冲到这里的。是夜间,喘着粗气,全速奔跑。周围枪炮声不断,子弹在路面上犁出一道道火星子,脚下都是砖头瓦块和敌人的尸体。他记得在这个广场上还绊了一跤,爬起来再跑,手上、身上都是血,黏糊糊的。 在东北第一次受伤,是1947年初四保临江中的三保临江的小荒沟战斗,右膝盖被子弹打穿。零下40多度,滴水成冰,雪白血红,那人一会儿就冻僵了。 比天气更冷酷的是形势。三九天,许多官兵穿着单衣。没吃的,扒开没膝深的积雪,翻寻老乡因战乱而没来得及收获的玉米棒子,煮玉米粒子吃。敌人那个猖狂呀,像疯狗似的追撵你,打了败仗也咬住你不放,当了俘虏也不服你。那时候政治教育讲得最多的,也最形象的,就是现在是黎明前的黑暗,是爬山头,爬上山头就是胜利。 闯到关东后有个口号,叫“独霸东北”,因为太离谱了,很快就没了声息。翟文清15岁参军,无论多么艰难困苦,从未对胜利失去过信心。只是这“山头”要爬到什么时候呀?那时看那形势,少说也得个八年抗战吧? 没想到一打下锦州、长春、沈阳,还有在辽西的那个精锐的廖耀湘兵团,国民党就像多米诺骨牌似的稀里哗啦了,就“独霸东北”了。 连毛泽东都觉得胜利来得太快了。 二、毛泽东吃着碗里,看着锅里 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一个有50多户人家的小山村。 西靠太行山麓,东邻华北平原,周围山岭环抱,覆满村后山冈的苍松翠柏,让人想到“西柏坡”的得名。村中农舍顶上耸立的电台天线,伴着村前奔腾不息的滹沱河,日夜弹唱着共产党人的胜利进行曲。 锦州城破,范汉杰化装出逃被俘,被押送到城北30里的忙牛屯,吃惊不小:林彪就在这里呀! 那潜台词是:早知道林彪在这里,早把这里炸平了。 而自1947年3月离开延安后,就在国民党的视线中没了踪影的毛泽东,鱼儿游进大海般隐身在这黄土地的山村农家,筹划、指挥了蜚声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毛泽东在滹沱河边散步。 太阳通红,河水清亮,就像毛泽东的心情和思绪。 井冈山→瑞金→延安→西柏坡,在毛泽东踏动历史的足音中,中国革命正在硝烟中隆隆驰向下一个停靠点一一不,那已经不是停靠点,而是定都北平。 “革命摇篮井冈山”,这是后来的话,还有什么“井冈山道路通天下”。当年一些人是怎么说毛泽东的?“山大王”,“农民领袖”,“麦淇淋式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他却放着现成的、正宗的十月革命道路不走,倒把队伍拉上了土匪出没的井冈山,“占山为王”,这不是明摆着的“歪门邪道”吗? “夺取一省或数省的首先胜利”,这话没错。谁也不能一口吃成个胖子,一下子把全中国收入囊中,只能一省、数省一步步地来,就如同今天已被黑土地那数省胜利的现实证明了的那样。问题在于这“夺取一省或数省的首先胜利”,做的却是“夺取中心城市”的文章。在农村有时都站不住脚,让人家撵得到处跑,却惦着去攻打、夺取大城市,这不是没会走就想跑,拿鸡蛋往石头上碰吗? 罢工、罢课、示威、游行,人家一出动军队,你就没咒念了。你也拿起枪杆子,在城市里能干过人家?八一南昌起义,占领南昌又不得不退出,秋收起义攻打长沙的计划根本就行不通。城市历来是反动势力最强大的地方,共产党人在城市连生存都困难,又谈何发展?符合中国国情的唯一的出路,只能是到农村去,到天高地阔的广大农村中去。 井冈山道路一一农村包围城市并最终夺取城市之路。 毛泽东“一览众山小”的睿智和气度,在于无论中国革命面临怎样的窘境、险境,都能以其最具中国特色的思想指点迷津,照亮征程,并一往无前的付诸行动。 正如邓小平上世纪80年代所言,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中国革命还会在黑暗中探索更长的时间。 而这一刻,一想到东北和包括热河、内蒙东部的那片从未涉足的丰饶的黑土地,毛泽东就激动、兴奋不已。 新中国成立后的“钢都”(鞍山)、“煤都”(抚顺)、“电都”(小丰满),都在东北。而据1943年统计,东北生铁生产量占全国87.7%,钢材占93%,煤炭占49.5%,发电量占78.2%,水泥占66%,铁路、公路长度分别占全国的一半以上和将近一半。沈阳还有中国最大的兵工厂。东北素有“粮仓”之称,盛产大豆、高梁、玉米、小麦,其中大豆产量占全世界的60%以上。东北还有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木材蓄量占全国的1/3。 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东北是很重要的,从我们党,从中国革命的最近将来的前途看,东北是特别重要的。如果我们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 只要有了东北! 现在有了东北! 东北丰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日益显见其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这一刻,毛泽东立马想用、也立马可用的,则是黑土地上那支兵强马壮、骁勇善战的东北野战军,即后来的第四野战军。 1948年11月6日,即辽沈战役结束的第四天,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联合发起淮海战役,包围了黄百韬兵团5个军,并对徐州形成合围态势,以争取歼灭刘峙集团于长江以北。与此同时,西北野战军发起冬季攻势,挫败了胡宗南集团的“机动防御”战略,将其牢牢地钳制在西北战场而动弹不得。 华北野战兵团先后发起察绥战役和太原战役,包围了归绥(今呼和浩特)和太原。 与初冬的旷野和群山融为一色的西柏坡,随着电台滴滴答答的发报声呼应而来的,都是令毛泽东心旷神怡的捷报佳音。 全国各战场的胜利,特别是辽沈大捷,使国共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国民党军队已由内战初始的430万人下降到290万人,解放军则由120余万人增至300万,翻了一番还多。而比数量更重要的,是质量、士气和人心。 1948年11月14日,毛泽东在《中国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一文中断言:“原来预计,从一九四六年七月起,大约需要五年左右时间,便可以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政府。现在看来,只需从现时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 而两个月前的9月7日,即辽沈战役即将发起前五天,毛泽东在给“林罗刘”的电报中说:“我们准备五年左右(从一九四六年七月起)根本上打倒国民党,这是具有可能性的。” 一个辽沈战役,把5年打成3年。 问题是下一步挪动哪个棋子? 西北、中原、华东、东北,毛泽东高屋建瓴的目光通览周边战场,一次次地凝望东北时,他关注的是华北,是平津。 10月31日,中央军委就东北野战军在辽沈战役结束后的任务,电示“林罗刘”并东北局和华北局:“应休整一个月左右,约于十二月上旬或中旬开始出动,攻击平津一带。” 11月4日,在给“林罗刘谭”。的电报中,又说明了同样的意见。 而现在,毛泽东准备让林彪提前进关了。 因为自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将黄百韬兵团大部歼灭后,有迹象表明华北傅作义系的20个师可能退守绥远,蒋介石的中央军24个师可能海运江南,加强长江下游防线,从而延缓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毛泽东的既定方针是:务将华北敌军就地歼灭1 11月16日凌晨4时,毛泽东给“林罗刘”发电,征询意见: 请你们考虑你们究以早日入关为好.还是在东北完成休整计划然后入关为好,并以结果电告为盼。 第二天下午,“林罗刘谭”复电: 东北主力提早入关很困难。因为东北解放后,部队思想发生很大波动。东北籍战士怕离开家乡,怕走路太远,甚至某些干部已开始生长享受情绪。需要以大力解决这一问题。过去因忙于战后问题的处理,还未正式向战士解释此问题,正布置通过各种方式解释此问题。同时新兵和俘虏战士的补充还未就绪,争取工作也要有相当时间,否则逃亡减员会更严重。此外部队冬大衣、棉帽、棉鞋均尚未发下。 一大堆困难,都是实情。 自9月12日奔袭北宁线始,到11月10日占领锦西、葫芦岛,东北全境解放,东北野战军人未解甲,马未停蹄,就没闲着。锦州血战,塔山阻击战,黑山阻击战,围歼廖耀湘兵团,再奔去沈阳、营口,急行军,强行军,许多人都累脱相了。战后一些老战友见面,都有点认不出来了。伤亡也大。攻打锦州的5个纵队和阻援的两个纵队,伤亡都在1/3左右。黑土地上最能打的“虎师”2纵5师,伤亡将近一半。 林彪讲的和没讲的这些困难,毛泽东大体上都清楚。 同一天22时,毛泽东再次致电“林罗刘”: 欲抑留蒋、傅两部于华北,以华北我军现有兵力。是无法完成的。如 果蒋匪集中其24个师于津沽一带掩护海运,我们集中程黄、杨罗耿两兵团,无法破坏其计划。如果使用杨罗耿于察绥方面,亦没有充分把握阻止傅系西退,因傅系可在杨罗耿到达绥东之前,乃至杨罗耿到达绥东之后,利用其骑兵、汽车及地方熟悉等条件,经大青山北麓冲过去,我军只能截歼其一部,难于歼其主力,傅系一退,蒋系必同时南退,使我们两头失塌……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望你们郑重考虑下述两个方案: (甲)东北野战军提前于本月25日(戌有)左右起向关内开动,预计现在锦、义地区的部队,下月10日(亥灰)以前可到天津、唐山地区,如敌正在南撤,我可歼其一部或大部;如敌尚未开动,我可抑留该敌,继续休整,并修复北宁路,然后大举歼敌。 (乙)不管蒋、傅军是否撤走,仍按原计划休整到12月半,然后南进。即使说,蒋、傅要撒就让其撤走,你们则准备到平津后无仗可打时即沿平汉路南下,先在长江中游作战,逐步东进与刘、陈会攻京沪。 |
槍桿子 | 枪杆子 作 者: 张正隆 著 出 版 社: 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9 字 数: 508000 页 数: 505 开 本: 16开 I S B N : 9787010072944 包 装: 平装 定价:¥59.80 还原战争血腥,还原战争雄性,还原战争人性,还原战争真相。 一本关于“四野”历史的正本清源之作,血性作家封笔巨献。 辽沈战役后,东北野战军进关、南下,一直打到海南岛。 这部长篇报告文学,记述了主要发生在共和国元年的这样一个全过程。枪打炮轰中,是鲜为人知的历史中的新闻,是用枪杆子打江山的亲历者的刻骨铭心的记忆,和只有他们才能一触摸到的那种惟此一次的感觉,也是因此改变了命运的人类中有着共同历史文化的最大的一群人的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 目录 第一篇 红了黑土地 第一章 太阳是从东边升起来的 一、胜利来得太快 二、毛泽东吃着碗里,看着锅里 三、蒋介石步步不跟趟 第二章 “狗皮帽子,进关了!” 一、“二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 二、四野够荣耀的 三、“东北大军进了关,就像猛虎下了山”——“东北虎”之一 第二篇 黄土地 第三章 各打各的算盘 一、“布衣将军”——“战犯录”之一 二、蒋介石缺乏统帅气度 三、毛泽东用兵真如神 第四章 傅作义的命根子——35军 一、郭景云一错再错——“战犯录”之二 二、机断专行——“四野名将录”之一 三、虎扑羊群——“东北虎”之二 四、忠肝义胆——续“战犯录”之二 五、如虎添翼——“东北虎”之三 第五章 瑞雪 一、统帅 二、血战丰台——“东北虎”之四 三、张家口决口 四、傅作义没出一招好棋——续“战犯录”之一 第六章 虎啸津门 一、实话实说——“四野名将录”之二 二、都希望另人说出自己想说的话 三、天津已是囊中物 四、前线总指挥——“四野名将录”之三 五、虎气——“四野名将录”之四 六、将军原是放牛娃——“四野名将录”之五 七、金汤桥!金汤桥!——“东北虎”之五 八、这个184师“真顽强”呀! 九、“一切为傅负责”——“战犯录”之三 十、共产党没有海军 第三篇 北平和平 第七章 能战方能和 一、“基本方针是彻底解除他们的武装” 二、最痛苦的人是谁?——再续“战犯录”之一 三、名将无名——“四野名将录”之六 四、傅作义之义——他不是战犯了 五、“杀头将军”与“抹泪将军” 第八章 看红装素裹 一、虎师雄威——“东北虎”之六 二、大改编 三、“到皇帝住的地方看看”——“1949年的感觉”之一 第四篇 下江南 第九章 长江不是三八线 一、蒋介石要“和平”了 二、李宗仁去不掉个“代”字——“战犯录”之四 三、白崇禧一国民党的最后一张王牌一“战犯录”之五 四、毛泽东一口一个“白匪” 第十章 南下!南下! 一、先遣兵团 二、南下工作团 三、国军成了“扒路军” 第十一章 血路 一、5纵还未攻过城呢——“东北虎”之七 二、战江南——“东北虎”之八 三、“当年的红军回来了”——“1949年的感觉”之二 第五篇 攻心为上 第十二章 识时务者 一、瓜熟蒂落 二、“我是共产党” 三、张轸成了解放军的军长 四、“大好河山” 第十三章 长沙不是四平 一、程潜要为毛泽东划船了 二、陈明仁之明 三、“就范” 四、血火青树坪 第六篇 南下——难下 第十四章 水土不服 一、江南路难行——“东北虎”之九 二、正负40度——“东北虎”之十 三、拉稀生疥打摆子——“东北虎”之十一 四、“南船北马” 五、“又红又绿三道箍,两头细来中间粗——打一物” 第十五章 “粮食问题现成为影响行动的根本问题” 一、一天两顿稀粥——“东北虎”之十二 二、“是骡子是马,拉出去遛遛” 三、粮食!粮食! 四、南方北方 第十六章 “兵强马壮运动” 一、养好本钱 二、三伏练兵 三、“成绩不说跑不了,问题不说不得了” 四、“谁对老百姓好,老百姓就跟谁走” 五、“谁不说俺家乡好” 第十七章 走遍中国 一、脚是最宝贵的 二、巾帼风采 三、“漫行中国” 第七篇 红土地 第十八章 大迂回、大包围 一、白崇禧像条泥鳅——续“战犯录”之五 二、渴望决战 三、毛泽东高瞻远瞩 第十九章 并非“反越位战术”——、“那眼睛毒啊” 二、白崇禧太需要场胜仗了——再续“战犯录”之五 三、越级指挥 四、不开会 五、不轻敌 六、“我们要活泼” 七、吃了一个梨 第二十章 红月亮 一、旗宫丁盛——“四野名将录”之七 二、又一道铁闸——“四野名将录”之八 三、白崇禧的命根子——7军. 四、饿虎扑食——“东北虎”之十三 五、新中国叫“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的感觉”之三 第八篇 向前!向前! 第二十一章 国民党没有“主场” 一、国民党暗无天日 二、“广东大团结” 三、白崇禧回老家——仍续“战犯录”之五 第二十二章 追穷寇 一、跑进羊城——“东北虎”之十四 二、“此为带最后陆的最重要的一次大战”——“东北虎”之十五 三、“将你们的威风从锦州、天津一直显到桂林、南宁去!”——“东北虎”之十六 四、“兄弟部队” 五、“照张狼狈相吧” 六、战争景观 第九篇 解放区的天 第二十三章 接收!接收! 一、接收城市真忙 二、我们是共产党 三、“中南王” 第二十四章 剿匪 一、“打了大仗打小仗,打了大蒋打小蒋”——“东北虎”之十七 二、“山多洞多枪多匪多”——“东北虎”之十八 三、“天下太平,广西大乱”——“东北虎”之十九 第十篇 向天涯 第二十五章 兵发雷州半岛 一、“伯陵防线”——“战犯录”之六 二、“原子手榴弹” 三、船是个大问题 四、虎变蛟龙——“东北虎”之二十 第二十六章 最后一战 一、打江山是为了坐江山——“1949年的感觉”之五 二、迎击最后一颗子弹——“1949年的感觉”之六并“四野名将录”之九 三、23年红旗不倒——“四野名将录”之十 四、大医医国——“四野名将录”之十一 五、要不是他极力推动,海南岛会不会成为第二个台湾?——“四野名将录”之十二 第二十七章 跨海之战 一、偷渡——“东北虎”之二十一 二、陆军海战队——“东北虎”之二十二 三、包围、反包围、反反包围——“东北虎”之二十三 四、天涯海角——“东北虎”之二十四 后记 身后有只狼 第一篇 红了黑土地 第一章 太阳是从东边升起来的 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中国共产党人,以迅雷不及 掩耳之势攻城略地,所向披靡。 一、胜利来得太快 黑土地上的最后一面“青天白日”旗,是1948年11月8日在锦西葫芦岛消逝的。 3年前,也是这个季节,国民党最先闯关东的几个军,就是从秦皇岛和葫芦岛登陆的。衬着蔚蓝色的大海,美械、半美械的军人,黄潮般蜂拥上岸,蝗虫样扑向黑土地。几个回合后,东北民主联军就被赶过松花江,在南满则被挤压在濒临朝鲜的临江、蒙江(今靖字)、抚松、长白4个巴掌大的小县。穷追不舍的国民党军队大喊大叫:共军兄弟们,你们没路走了,快投降吧!不投降就把你们赶进长白山啃树皮,轰进鸭绿江喝凉水! 那时候,要说3年后的黑土地会变成这等模样,别说国民党,连共产党自己都不会相信。 初冬清冷的阳光下,长春在刺鼻的尸臭中喘出了活气儿。比之枪打炮轰、血火飞进的锦州,沈阳应该说基本完好无损。在那村镇大多叫做“窝棚”的辽西平原上,打塌的房屋朝天张着大口,烧焦的树木有的还在冒着青烟,东倒西歪的车炮都成了黑糊糊的铁骷髅,胃囊饱满的野狗、乌鸦兴奋地嬉闹、聒叫着。 先后闯进关东的,加上在各地扩充的,110万国民党军队,只从营口跑掉几万人。 黑土地上的共产党人,这一刻在做什么? 全力以赴进行史无前例的大接收。 1948年10月26日,围歼廖耀湘兵团的辽西大会战还在激烈进行时,东北局就在哈尔滨南岗的高岗住处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成立以陈云为首的沈阳军管会。随即抽调干部,进行动员,29日乘专列南下,30日赶到开原时,沈阳尚未解放。军管会就在专列上办公、开会,制定人城守则,准备发布公告,编好一天的《沈阳时报》,连军管会、卫戍区、市政府及各部门的招牌都做好了。 专列上的灯光通宵达旦。 11月2日黄昏,就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宣布沈阳解放的同时,军管会进入这座东北最大的城市。 在此之前,锦州、长春、鞍山、抚顺、本溪等地,也陆续实施军管。 首当其冲的是粮食问题。或者向当地商会筹借,或者从外地调运,有的城市运粮车队是随军管会一道进城的。长春不用说了,对于这座饿殍之城而言,那是重中之重。辽宁洪涝,沈阳周围各县主要农作物高梁,1948年颗粒无收。我们是共产党,让老百姓吃不饱饭,那算什么为人民打江山,还怎么坐江山? 票子是个大问题。治安是个大问题。恢复供水供电及交通是个大问题。目光到处,那些堆积如山的问题,哪个是容你慢慢来的小问题?就说走路吧,全国各地都是右侧通行,唯独东北还是沿袭伪满时期的左侧通行。有人说解放了,连路也不知道怎么走了。军管会开了两次会,两种意见争执不下,也不能再争执下去了。那时被老百姓称做“电车”的汽车,虽不像今天这样多,可马车、人力车多呀,几乎要复住路面了。人命关天,不迅速决断,随时都可能出事、添乱。 敌机轰炸,重点目标是兵工厂和弹药库。敌特活动,纵火暗杀造谣。几万国民党散俘在街头游荡,流氓和少数贫民乘乱打劫。必须尽快使该停的停下来,该动的动起来,万家灯火簇拥着的城市才能活起来。 东北局抽调4干多新老干部接收沈阳,哈尔滨除看家守摊的外,几乎是倾巢出动了。可偌大个沈阳,区区4千人才哪到哪呀,只能是重要部门、厂矿才派去个军代表。更何况还有那么多城市等着接收呢。 “战锦方为大问题”,毛泽东高瞻远瞩。 打下锦州,攻城部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往城外抢运战利品。枪炮、弹药、被服、粮食、罐头,大都是美国货,车拉肩扛,汽油桶则手推脚蹬,像压路机一样轰轰隆隆朝城外滚。 锦州打下来就是自己的了,为什么还要往城外抢运东西呀?因为当时心里还不大有底,担心东西对进的敌人可能将其重新夺占。 离休前为驻锦州某军副军长的翟文清,自1938年参军后就不断立功,并在辽沈战役攻克锦州中成为战斗英雄。 这位个头不高、身上还嵌着弹片的老人,身体很结实。老人每天4点半起床,到锦州铁路分局广场,那儿有个老年活动中心,伴着音乐做健身操,然后慢跑、快走。每月要交1元钱,许多人认识他,说老军长是战斗英雄,还是解放咱锦州的战斗英雄,不用交钱。他说那是过去的事了。大家说没有过去哪有现在呀?他说现在咱们都一样,都是在这里健身的老人,我不过是个打过仗的老头,不能搞特殊化。 当年这里叫锦州铁路局,是范汉杰的指挥所之一,充满耳鼓的是枪炮声和冲锋号。“打过仗的老头”,当时是3纵7师2l团8连指导员,率领连队打下辽西省政府大楼,又冲到这里的。是夜间,喘着粗气,全速奔跑。周围枪炮声不断,子弹在路面上犁出一道道火星子,脚下都是砖头瓦块和敌人的尸体。他记得在这个广场上还绊了一跤,爬起来再跑,手上、身上都是血,黏糊糊的。 在东北第一次受伤,是1947年初四保临江中的三保临江的小荒沟战斗,右膝盖被子弹打穿。零下40多度,滴水成冰,雪白血红,那人一会儿就冻僵了。 比天气更冷酷的是形势。三九天,许多官兵穿着单衣。没吃的,扒开没膝深的积雪,翻寻老乡因战乱而没来得及收获的玉米棒子,煮玉米粒子吃。敌人那个猖狂呀,像疯狗似的追撵你,打了败仗也咬住你不放,当了俘虏也不服你。那时候政治教育讲得最多的,也最形象的,就是现在是黎明前的黑暗,是爬山头,爬上山头就是胜利。 闯到关东后有个口号,叫“独霸东北”,因为太离谱了,很快就没了声息。翟文清15岁参军,无论多么艰难困苦,从未对胜利失去过信心。只是这“山头”要爬到什么时候呀?那时看那形势,少说也得个八年抗战吧? 没想到一打下锦州、长春、沈阳,还有在辽西的那个精锐的廖耀湘兵团,国民党就像多米诺骨牌似的稀里哗啦了,就“独霸东北”了。 连毛泽东都觉得胜利来得太快了。 二、毛泽东吃着碗里,看着锅里 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一个有50多户人家的小山村。 西靠太行山麓,东邻华北平原,周围山岭环抱,覆满村后山冈的苍松翠柏,让人想到“西柏坡”的得名。村中农舍顶上耸立的电台天线,伴着村前奔腾不息的滹沱河,日夜弹唱着共产党人的胜利进行曲。 锦州城破,范汉杰化装出逃被俘,被押送到城北30里的忙牛屯,吃惊不小:林彪就在这里呀! 那潜台词是:早知道林彪在这里,早把这里炸平了。 而自1947年3月离开延安后,就在国民党的视线中没了踪影的毛泽东,鱼儿游进大海般隐身在这黄土地的山村农家,筹划、指挥了蜚声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毛泽东在滹沱河边散步。 太阳通红,河水清亮,就像毛泽东的心情和思绪。 井冈山→瑞金→延安→西柏坡,在毛泽东踏动历史的足音中,中国革命正在硝烟中隆隆驰向下一个停靠点一一不,那已经不是停靠点,而是定都北平。 “革命摇篮井冈山”,这是后来的话,还有什么“井冈山道路通天下”。当年一些人是怎么说毛泽东的?“山大王”,“农民领袖”,“麦淇淋式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他却放着现成的、正宗的十月革命道路不走,倒把队伍拉上了土匪出没的井冈山,“占山为王”,这不是明摆着的“歪门邪道”吗? “夺取一省或数省的首先胜利”,这话没错。谁也不能一口吃成个胖子,一下子把全中国收入囊中,只能一省、数省一步步地来,就如同今天已被黑土地那数省胜利的现实证明了的那样。问题在于这“夺取一省或数省的首先胜利”,做的却是“夺取中心城市”的文章。在农村有时都站不住脚,让人家撵得到处跑,却惦着去攻打、夺取大城市,这不是没会走就想跑,拿鸡蛋往石头上碰吗? 罢工、罢课、示威、游行,人家一出动军队,你就没咒念了。你也拿起枪杆子,在城市里能干过人家?八一南昌起义,占领南昌又不得不退出,秋收起义攻打长沙的计划根本就行不通。城市历来是反动势力最强大的地方,共产党人在城市连生存都困难,又谈何发展?符合中国国情的唯一的出路,只能是到农村去,到天高地阔的广大农村中去。 井冈山道路一一农村包围城市并最终夺取城市之路。 毛泽东“一览众山小”的睿智和气度,在于无论中国革命面临怎样的窘境、险境,都能以其最具中国特色的思想指点迷津,照亮征程,并一往无前的付诸行动。 正如邓小平上世纪80年代所言,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中国革命还会在黑暗中探索更长的时间。 而这一刻,一想到东北和包括热河、内蒙东部的那片从未涉足的丰饶的黑土地,毛泽东就激动、兴奋不已。 新中国成立后的“钢都”(鞍山)、“煤都”(抚顺)、“电都”(小丰满),都在东北。而据1943年统计,东北生铁生产量占全国87.7%,钢材占93%,煤炭占49.5%,发电量占78.2%,水泥占66%,铁路、公路长度分别占全国的一半以上和将近一半。沈阳还有中国最大的兵工厂。东北素有“粮仓”之称,盛产大豆、高梁、玉米、小麦,其中大豆产量占全世界的60%以上。东北还有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木材蓄量占全国的1/3。 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东北是很重要的,从我们党,从中国革命的最近将来的前途看,东北是特别重要的。如果我们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 只要有了东北! 现在有了东北! 东北丰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日益显见其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这一刻,毛泽东立马想用、也立马可用的,则是黑土地上那支兵强马壮、骁勇善战的东北野战军,即后来的第四野战军。 1948年11月6日,即辽沈战役结束的第四天,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联合发起淮海战役,包围了黄百韬兵团5个军,并对徐州形成合围态势,以争取歼灭刘峙集团于长江以北。与此同时,西北野战军发起冬季攻势,挫败了胡宗南集团的“机动防御”战略,将其牢牢地钳制在西北战场而动弹不得。 华北野战兵团先后发起察绥战役和太原战役,包围了归绥(今呼和浩特)和太原。 与初冬的旷野和群山融为一色的西柏坡,随着电台滴滴答答的发报声呼应而来的,都是令毛泽东心旷神怡的捷报佳音。 全国各战场的胜利,特别是辽沈大捷,使国共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国民党军队已由内战初始的430万人下降到290万人,解放军则由120余万人增至300万,翻了一番还多。而比数量更重要的,是质量、士气和人心。 1948年11月14日,毛泽东在《中国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一文中断言:“原来预计,从一九四六年七月起,大约需要五年左右时间,便可以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政府。现在看来,只需从现时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 而两个月前的9月7日,即辽沈战役即将发起前五天,毛泽东在给“林罗刘”的电报中说:“我们准备五年左右(从一九四六年七月起)根本上打倒国民党,这是具有可能性的。” 一个辽沈战役,把5年打成3年。 问题是下一步挪动哪个棋子? 西北、中原、华东、东北,毛泽东高屋建瓴的目光通览周边战场,一次次地凝望东北时,他关注的是华北,是平津。 10月31日,中央军委就东北野战军在辽沈战役结束后的任务,电示“林罗刘”并东北局和华北局:“应休整一个月左右,约于十二月上旬或中旬开始出动,攻击平津一带。” 11月4日,在给“林罗刘谭”。的电报中,又说明了同样的意见。 而现在,毛泽东准备让林彪提前进关了。 因为自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将黄百韬兵团大部歼灭后,有迹象表明华北傅作义系的20个师可能退守绥远,蒋介石的中央军24个师可能海运江南,加强长江下游防线,从而延缓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毛泽东的既定方针是:务将华北敌军就地歼灭1 11月16日凌晨4时,毛泽东给“林罗刘”发电,征询意见: 请你们考虑你们究以早日入关为好.还是在东北完成休整计划然后入关为好,并以结果电告为盼。 第二天下午,“林罗刘谭”复电: 东北主力提早入关很困难。因为东北解放后,部队思想发生很大波动。东北籍战士怕离开家乡,怕走路太远,甚至某些干部已开始生长享受情绪。需要以大力解决这一问题。过去因忙于战后问题的处理,还未正式向战士解释此问题,正布置通过各种方式解释此问题。同时新兵和俘虏战士的补充还未就绪,争取工作也要有相当时间,否则逃亡减员会更严重。此外部队冬大衣、棉帽、棉鞋均尚未发下。 一大堆困难,都是实情。 自9月12日奔袭北宁线始,到11月10日占领锦西、葫芦岛,东北全境解放,东北野战军人未解甲,马未停蹄,就没闲着。锦州血战,塔山阻击战,黑山阻击战,围歼廖耀湘兵团,再奔去沈阳、营口,急行军,强行军,许多人都累脱相了。战后一些老战友见面,都有点认不出来了。伤亡也大。攻打锦州的5个纵队和阻援的两个纵队,伤亡都在1/3左右。黑土地上最能打的“虎师”2纵5师,伤亡将近一半。 林彪讲的和没讲的这些困难,毛泽东大体上都清楚。 同一天22时,毛泽东再次致电“林罗刘”: 欲抑留蒋、傅两部于华北,以华北我军现有兵力。是无法完成的。如 果蒋匪集中其24个师于津沽一带掩护海运,我们集中程黄、杨罗耿两兵团,无法破坏其计划。如果使用杨罗耿于察绥方面,亦没有充分把握阻止傅系西退,因傅系可在杨罗耿到达绥东之前,乃至杨罗耿到达绥东之后,利用其骑兵、汽车及地方熟悉等条件,经大青山北麓冲过去,我军只能截歼其一部,难于歼其主力,傅系一退,蒋系必同时南退,使我们两头失塌……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望你们郑重考虑下述两个方案: (甲)东北野战军提前于本月25日(戌有)左右起向关内开动,预计现在锦、义地区的部队,下月10日(亥灰)以前可到天津、唐山地区,如敌正在南撤,我可歼其一部或大部;如敌尚未开动,我可抑留该敌,继续休整,并修复北宁路,然后大举歼敌。 (乙)不管蒋、傅军是否撤走,仍按原计划休整到12月半,然后南进。即使说,蒋、傅要撒就让其撤走,你们则准备到平津后无仗可打时即沿平汉路南下,先在长江中游作战,逐步东进与刘、陈会攻京沪。 |
能见度 | 能见度 能见度,是指视力正常的人能将目标物从背景中识别出来的最大距离。即白天以靠近地平线的天空为背景,能清楚看出视角大于20度的地面灰暗目标物的轮廓并辨认出它是什么物体,夜间能清楚看见目标灯的发光点。以m(米)为单位。能见度的大小,主要由两个因素决定:①目标物与衬托它的背景之间的亮度差异。差异愈大(小),能见距离愈大(小)。但这种亮度差异通常变化不大。②大气透明度。观测者与目标物间的气层能减弱前述的亮度差异。大气透明度愈差(好),能见距离愈小(大)。所以能见度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大气透明度的好坏。而雾、烟、沙尘、大雪、毛毛雨等天气现象可使大气浑浊,透明度变小。按照航空的需要,能见度可分为两类:①地面能见度,反映近地面水平方向能见距离的情况。而不同方向的能见度又常是不同的。一般气象台、站所报告的是能见度的代表值“有效能见度”(测站视野一半以上范围都能达到的能见距离)。航行活动中主要掌握跑道上的能见度和某方位的最小能见度。②空中能见度,又称“飞行能见度”。能见度是决定机场开放或关闭的条件之一,也是决定航空器起飞、着陆时按目视飞行规则或按仪表飞行规则操作的依据之一。低能见度给目视飞行造成困难,是影响安全起飞和着陆的一种气象条件。 |
能見度 | 能见度 能见度,是指视力正常的人能将目标物从背景中识别出来的最大距离。即白天以靠近地平线的天空为背景,能清楚看出视角大于20度的地面灰暗目标物的轮廓并辨认出它是什么物体,夜间能清楚看见目标灯的发光点。以m(米)为单位。能见度的大小,主要由两个因素决定:①目标物与衬托它的背景之间的亮度差异。差异愈大(小),能见距离愈大(小)。但这种亮度差异通常变化不大。②大气透明度。观测者与目标物间的气层能减弱前述的亮度差异。大气透明度愈差(好),能见距离愈小(大)。所以能见度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大气透明度的好坏。而雾、烟、沙尘、大雪、毛毛雨等天气现象可使大气浑浊,透明度变小。按照航空的需要,能见度可分为两类:①地面能见度,反映近地面水平方向能见距离的情况。而不同方向的能见度又常是不同的。一般气象台、站所报告的是能见度的代表值“有效能见度”(测站视野一半以上范围都能达到的能见距离)。航行活动中主要掌握跑道上的能见度和某方位的最小能见度。②空中能见度,又称“飞行能见度”。能见度是决定机场开放或关闭的条件之一,也是决定航空器起飞、着陆时按目视飞行规则或按仪表飞行规则操作的依据之一。低能见度给目视飞行造成困难,是影响安全起飞和着陆的一种气象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