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秋夜的词语
描写秋夜的词语:落叶、寒风、月光、霜气、凉意、瑟瑟、寂静、清冷、沉默、思绪、怀念、彷徨、迷茫、孤独、萧瑟、寂寞、感伤、回忆、梦境、虚无
描写秋夜的词语 相关词语和解释
词语 | 拼音/解释 |
---|---|
摸秋 | 摸秋 旧时岁时习俗。流行于黄河中下游、淮河流域、长江流域等地。一种祝愿得子的象征活动。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夜,婚后尚未生育的妇女,在小姑(或其他女伴)陪同下,到田野瓜架,豆棚下暗中摸索摘取瓜豆,故名。据清代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中记载:“女伴秋夜出游,各于瓜田摘瓜归,为宜男兆,名曰摸秋。” |
枫桥夜泊 | 枫桥夜泊 (唐代张继诗作)《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作品。唐朝安史之乱后,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这首羁旅诗。此诗精确而细腻地描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此外,这首诗也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全诗句句形象鲜明,可感可画,句与句之间逻辑关系又非常清晰合理,内容晓畅易解。不仅中国历代各种唐诗选本选入此诗,连亚洲一些国家的小学教科书也收录此诗。 |
秋月 | 秋月 (程颢七言绝句)《秋月》是北宋诗人朱熹(一作程颢)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在这首诗中,诗人借助于秋月下的小溪描写抒写了超脱尘世、闲适自在的情趣,流露了追求光明磊落的思想情怀。 秋月 (汉语词汇)秋月,汉语词汇。 拼音:qiū yuè 释义:1、秋夜的月亮。2、秋季。 |
楓橋夜泊 | 枫桥夜泊 (唐代张继诗作)《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作品。唐朝安史之乱后,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这首羁旅诗。此诗精确而细腻地描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此外,这首诗也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全诗句句形象鲜明,可感可画,句与句之间逻辑关系又非常清晰合理,内容晓畅易解。不仅中国历代各种唐诗选本选入此诗,连亚洲一些国家的小学教科书也收录此诗。 |
捣衣 | 捣衣 (中国古代民俗)捣衣,中国古代服饰民俗。即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软熨贴,好裁制衣服,称为“捣衣”。多于秋夜进行。在古典诗词中,凄冷的砧杵声又称为“寒砧”,往往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 |
凉汉 | 凉汉 凉汉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liáng hàn,意思是秋夜的银河。出自《子夜四时歌·秋歌》。 |
擣衣 | 捣衣 (中国古代民俗)捣衣,中国古代服饰民俗。即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软熨贴,好裁制衣服,称为“捣衣”。多于秋夜进行。在古典诗词中,凄冷的砧杵声又称为“寒砧”,往往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 |
涼漢 | 凉汉 凉汉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liáng hàn,意思是秋夜的银河。出自《子夜四时歌·秋歌》。 |
搗衣 | 捣衣 (中国古代民俗)捣衣,中国古代服饰民俗。即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软熨贴,好裁制衣服,称为“捣衣”。多于秋夜进行。在古典诗词中,凄冷的砧杵声又称为“寒砧”,往往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 |
雁夜 | 雁夜 雁夜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指秋夜。 |
秋星 | 秋星 秋星,拼音qiū xīng,指秋夜的星辰,出自唐杨炯 《庭菊赋》。 |
秋魄 | 秋魄 秋魄,读音为qiū pò,是一个汉语词语,释义为秋夜月光。 |
走月亮 | 走月亮 (吴地传统民俗)吴地传统民俗,中秋夜妇女盛妆出游,踏月彻晓,谓之“走月亮”。 清·沈复 《浮生六记·闺房记乐》:“中秋日…… 吴 俗,妇女是晚不拘大家小户,皆出,结队而游,名曰‘走月亮’。” 清 顾禄 《清嘉录·走月亮》:“妇女盛妆出游,互相往还,或随喜尼菴,鸡声喔,喔,犹婆娑月下,谓之‘走月亮’。” |
霜靄 | 霜霭 霜霭 秋夜迷茫的月色。 南朝·梁·沉约 《八咏诗·登台望秋月》:“临玉墀之皎皎,含霜霭之蒙蒙。” |
霜霭 | 霜霭 霜霭 秋夜迷茫的月色。 南朝·梁·沉约 《八咏诗·登台望秋月》:“临玉墀之皎皎,含霜霭之蒙蒙。” |
暴忽 | 暴忽 暴风 宋 孔平仲 《秋夜舟中》诗:“人言风怒未渠央,我观暴忽势不长。” |
凉津津 | 凉津津 [a bit cold] 形容稍有凉意 秋夜凉津津 |
牛渚咏 | 牛渚咏 【牛渚咏】 文明/诗词 《晋书?袁宏传》:“(袁宏)少孤贫,以运租自业。谢尚时镇牛诸,秋夜乘月,率尔与左右微服泛江。会宏在舫中讽咏,声既清会,辞又藻拔,遂驻听久之,遣问焉。答云:‘是袁临汝郎诵诗。'即其咏史之作也。尚倾率有胜致,即迎升舟,与之谭论,申旦不寐,自此名誉日茂。”称咏人有才。唐孟浩然《送袁十岭南寻弟》:“早闻牛渚咏,今见鹡鸰心。”另参见器用部?车船“彦伯舟”、人事部?雅逸“牛渚吟”。 |
牛渚詠 | 牛渚咏 【牛渚咏】 文明/诗词 《晋书?袁宏传》:“(袁宏)少孤贫,以运租自业。谢尚时镇牛诸,秋夜乘月,率尔与左右微服泛江。会宏在舫中讽咏,声既清会,辞又藻拔,遂驻听久之,遣问焉。答云:‘是袁临汝郎诵诗。'即其咏史之作也。尚倾率有胜致,即迎升舟,与之谭论,申旦不寐,自此名誉日茂。”称咏人有才。唐孟浩然《送袁十岭南寻弟》:“早闻牛渚咏,今见鹡鸰心。”另参见器用部?车船“彦伯舟”、人事部?雅逸“牛渚吟”。 |
直夜 | 直夜 唐朝的王湾《秋夜寓值即事怀赠萧令公裴侍郎兼通简南省诸友人》诗:“金省方秋作,瑶轩直夜凭。” 唐权德舆《病中寓直代书题寄》诗:“寂寞闻宫漏,那堪直夜心。” 汉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
凉天 | 凉天 秋天,亦指秋天的天空 【出处】唐 韦应物 《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诗:“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示例】唐 王维 《赋得秋日悬清光》:“寥廓凉天静,晶明白日秋。” |
暗虫 | 暗虫 暗虫:汉语词汇 暗虫:游戏王卡片名 暗虫 (汉语词汇)指生活在阴暗地方的蟋蟀之类昆虫。 唐 张仲素 《秋夜曲》:“秋壁闇虫通夕响,寒衣未寄莫飞霜。” 唐 白居易 《闻虫》诗:“闇虫唧唧夜緜緜,况是秋阴欲雨天。” |
闇虫 | 闇虫 闇虫(闇虫) 指蟋蟀。 唐 张仲素 《秋夜曲》:“秋壁闇虫通夕响,寒衣未寄莫飞霜。” 唐 白居易 《闻虫》诗:“闇虫唧唧夜緜緜,况是秋阴欲雨天。” |
暗蟲 | 暗虫 暗虫:汉语词汇 暗虫:游戏王卡片名 暗虫 (汉语词汇)指生活在阴暗地方的蟋蟀之类昆虫。 唐 张仲素 《秋夜曲》:“秋壁暗虫通夕响,寒衣未寄莫飞霜。” 唐 白居易 《闻虫》诗:“暗虫唧唧夜緜緜,况是秋阴欲雨天。” |
闇蟲 | 暗虫 暗虫:汉语词汇 暗虫:游戏王卡片名 暗虫 (汉语词汇)指生活在阴暗地方的蟋蟀之类昆虫。 唐 张仲素 《秋夜曲》:“秋壁暗虫通夕响,寒衣未寄莫飞霜。” 唐 白居易 《闻虫》诗:“暗虫唧唧夜緜緜,况是秋阴欲雨天。” |
鸿声 | 鸿声 (1).鸿雁鸣叫的声音。 唐 武元衡 《长安秋夜怀陈京昆季》诗:“萤影疏帘外,鸿声暗雨中。” 唐 张仲素 《秋思》诗之二:“秋天一夜静无云,断续鸿声到晓闻。”宋·李清照《菩萨蛮》词:“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 |
鴻聲 | 鸿声 (1).鸿雁鸣叫的声音。 唐 武元衡 《长安秋夜怀陈京昆季》诗:“萤影疏帘外,鸿声暗雨中。” 唐 张仲素 《秋思》诗之二:“秋天一夜静无云,断续鸿声到晓闻。”宋·李清照《菩萨蛮》词:“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 |
姻缘 | 姻缘 (秋夜雨寒著作图书)《姻缘》是2011年1月1日由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秋夜雨寒。本书主要讲述了主人公沐之延和冷悦儿之间的爱情故事。 姻缘 (汉语词语)姻缘,旧时谓婚姻的缘分。 出处:《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开言成匹配,举口合姻缘。” 示例:《初刻拍案惊奇》卷五:“若不是姻缘,眼面前也强求不得的。” |
残菊 | 残菊 (曹雪芹诗作)《残菊》出自清代小说家曹雪芹所著小说《红楼梦》的第三十八回,是小说人物贾探春所作菊花诗,是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是十二首菊花诗的总收,诗的前半首暗寓出探春在贾家渐见衰败之时离家出嫁,后半首则是进一步描写探春远嫁的情景。这首诗借描写残菊,暗示了贾府的没落和众人离散的结局。整首诗以各种悲伤的景象,渲染出一种极度悲凉的氛围,预示着探春远嫁的悲剧命运。其中颈联用反衬的手法,借“雁阵”虽“迟”,尚有归期,反衬探春却无返家之日。 残菊 (汉语词语)【词目】残菊 衰败的菊花。唐太宗《山阁晚秋》诗:“疎兰尚染烟,残菊犹承露。” 唐·白居易 《晚秋夜》诗:“花开残菊傍疎篱,叶下衰桐落寒井。” 宋·陆游《残菊》诗:“残菊一枝香未残,夜窗拈起百回看。” |
姻緣 | 姻缘 (秋夜雨寒著作图书)《姻缘》是2011年1月1日由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秋夜雨寒。本书主要讲述了主人公沐之延和冷悦儿之间的爱情故事。 姻缘 (汉语词语)姻缘,旧时谓婚姻的缘分。 出处:《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开言成匹配,举口合姻缘。” 示例:《初刻拍案惊奇》卷五:“若不是姻缘,眼面前也强求不得的。” |
无厓 | 无厓 【词目】无厓 【拼音】wú yá 【注音】 【解释】亦作“ 无涯 ”、亦作“ 无崖 ”。 无穷尽;无边际。《后汉书·蔡邕传》:“隆贵翕习,积富无崖。” 唐 唐彦谦《中秋夜玩月》诗:“一夜高楼万景奇,碧天无际水无涯。” 清 彭绍升《秋士先生墓志铭》:“其穷者盖在旦暮间,其不穷者无厓矣,而又何悲哉!” 艾芜《山峡中》:“一切重返于无涯的黑暗。”按,“无涯”本作“无涯”。见《庄子·人间世》。 |
殘菊 | 残菊 (曹雪芹诗作)《残菊》出自清代小说家曹雪芹所著小说《红楼梦》的第三十八回,是小说人物贾探春所作菊花诗,是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是十二首菊花诗的总收,诗的前半首暗寓出探春在贾家渐见衰败之时离家出嫁,后半首则是进一步描写探春远嫁的情景。这首诗借描写残菊,暗示了贾府的没落和众人离散的结局。整首诗以各种悲伤的景象,渲染出一种极度悲凉的氛围,预示着探春远嫁的悲剧命运。其中颈联用反衬的手法,借“雁阵”虽“迟”,尚有归期,反衬探春却无返家之日。 残菊 (汉语词语)【词目】残菊 衰败的菊花。唐太宗《山阁晚秋》诗:“疎兰尚染烟,残菊犹承露。” 唐·白居易 《晚秋夜》诗:“花开残菊傍疎篱,叶下衰桐落寒井。” 宋·陆游《残菊》诗:“残菊一枝香未残,夜窗拈起百回看。” |
無厓 | 无厓 【词目】无厓 【拼音】wú yá 【注音】 【解释】亦作“ 无涯 ”、亦作“ 无崖 ”。 无穷尽;无边际。《后汉书·蔡邕传》:“隆贵翕习,积富无崖。” 唐 唐彦谦《中秋夜玩月》诗:“一夜高楼万景奇,碧天无际水无涯。” 清 彭绍升《秋士先生墓志铭》:“其穷者盖在旦暮间,其不穷者无厓矣,而又何悲哉!” 艾芜《山峡中》:“一切重返于无涯的黑暗。”按,“无涯”本作“无涯”。见《庄子·人间世》。 |
素商 | 素商 素商:汉语词汇 素商:齐鲁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动漫歌曲集 素商 (汉语词汇)素商是一种对秋天的雅称。按古代“五行”之说,秋天色尚白,又属“五音”之中“商”的音阶,故秋天又称素商。元朝马祖常《秋夜》诗曰:“素商凄清扬威风,草根之秋有鸣蛩。” |
回景 | 回景 huí jǐng 回景 (1).星斗运行。 晋 夏侯湛 《秋可哀》诗:“秋可哀兮哀秋日之萧条,火回景以西流。” (2).指反射的夕阳。 南朝 宋 鲍照 《秋夜》诗之二:“倾晖忽西下,回景思华幕。” 钱仲联 集说引 方植之 曰:“华幕,言朝旭也,谓流光迅速不可常。” 谓转身。景,身影。 南朝 宋 谢灵运 《酬从弟惠连》诗:“分离别 西川 ,回景归 东山 。” |
迴景 | 回景 huí jǐng 回景 (1).星斗运行。 晋 夏侯湛 《秋可哀》诗:“秋可哀兮哀秋日之萧条,火回景以西流。” (2).指反射的夕阳。 南朝 宋 鲍照 《秋夜》诗之二:“倾晖忽西下,回景思华幕。” 钱仲联 集说引 方植之 曰:“华幕,言朝旭也,谓流光迅速不可常。” 谓转身。景,身影。 南朝 宋 谢灵运 《酬从弟惠连》诗:“分离别 西川 ,回景归 东山 。” |
蟾盘 | 蟾盘 唐 曹松 《中秋对月》诗:“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 清 黄景仁 《中秋夜雨》诗:“今宵满意觞蟾盘,西北浮云早蓬勃。” |
蟾盤 | 蟾盘 唐 曹松 《中秋对月》诗:“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 清 黄景仁 《中秋夜雨》诗:“今宵满意觞蟾盘,西北浮云早蓬勃。” |
凄序 | 凄序 qī xù 凄序(凄序) 凄凉的节序。指秋季。 北周 庾信 《和颍川公秋夜》:“泬寥空色远,叶黄凄序变。” |
淒序 | 凄序 qī xù 凄序(凄序) 凄凉的节序。指秋季。 北周 庾信 《和颍川公秋夜》:“泬寥空色远,叶黄凄序变。” |
月明風清 | 辞典解释月明风清 yuè míng fēng qīng 月色皎洁,微风清凉。形容夜色幽美宜人。如:「在月明风清的秋夜赏月,是件令人愉悦的事。」也作「风清月白」。 |
衾寒枕冷 | 衾寒枕冷【解释】衾:被子。被枕俱冷。形容独眠的孤寂凄凉。【出处】宋·柳永《爪茉莉(秋夜)》:“衾寒枕冷,夜迢迢、更无寐。”明·高明《琵琶记》第五出:“[旦]奴不虑衾寒枕冷;奴只虑公婆没主一旦冷清清。”【示例】却说唐长老师徒四人,歇在陈家。将近天晓,师徒们~。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十七回 |
鼓胁 | 鼓胁 亦作“ 鼓脇 ”。 1.拍击腋下。 宋 王令 《秋夜》诗:“秋夕不自晓,百虫齐一鸣。时节适使然,鼓胁亦有声。” 2.鼓动威胁。 清 薛福成 《中兴叙略上》:“鼓脇徒众,舳舻蔽 江 东下,未浃月而 金陵 又告失陷矣。” |
蜩蚻 | 蜩蚻 即蝉。 宋 苏轼 《张安道见示》诗:“荒林蜩蚻乱,废沼蛙蝈滛。” 宋 陆游 《秋夜感遇以孤村一犬吠残月几人行为韵》之六:“蜩蚻方鸣秋,碪杵已戒寒。” |
握镜 | 握镜 1.执持明镜。喻帝王受天命,怀明道。《文选·刘孝标》:“盖圣人握金镜,阐风烈。龙驩蠖屈,从道污隆。” 李善 注:“《春秋孔录法》曰:‘有人卯金刀,握天镜。’《雒书》曰:‘ 秦 失金镜。’ 郑玄 曰:‘金镜,喻明道也。’” 南朝 梁元帝 《玄览赋》:“惟天惟大,惟 尧 则之。惟地惟厚,惟王国之。粤我皇之握镜,实乃神而乃圣。” 北魏 杨炫之 《洛阳伽蓝记·龙华寺》:“ 魏 籙仰天,玄符握镜。玺运会昌,龙图受命。” 唐 张说 《文舞》诗:“三宗握镜,六合涣然。帝承其祀,率礼罔愆。” 2.泛指手握镜子。 唐 张九龄 《和秋夜望月忆韩席等诸侍郎》:“握镜慙先照,持衡愧后行。” |
瑶琴 | 瑶琴 (古琴)用玉装饰的琴。 南朝 宋鲍照《拟古》诗之七:“明镜尘匣中,瑶琴生网罗。” 唐王昌龄《和振上人秋夜怀士会》诗:“瑶琴多远思,更为客中弹。” 宋 何薳 《春渚纪闻·古琴品说》:“ 秦 汉 之间所制琴品,多饰以犀玉金彩,故有瑶琴、绿绮之号。” 清方文《石臼访韩元长》诗之四:“珠树秋先折,瑶琴我独伤。” |
余分 | 余分 yú fēn ㄧ 余分(馀分) (1).指地球环绕太阳运行一周的实际时间与纪年时间相比所馀的零头数。《汉书·律历志下》:“后九十五岁,商十二月甲申朔旦冬至,亡馀分,是为孟统。” 宋 沈括 《梦溪笔谈·象数二》:“唯虚宿未有奇数,自是日之馀分,历家取以为斗分者此也。馀宿则不然。”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天部二》:“至于晦朔之畸数,闰月之馀分,圣人不能齐也,而况巧历乎?” (2).谓非正统。 宋 岳珂 《奉诏移伪齐檄》:“率华夏礼义之俗,甘事腥羶,紫色馀分,拟乱正统。”参见“馀分闰位”。 (3).馀留部分。 宋 陈师道 《中秋夜东刹赠仁公》诗:“盈盈秋月不馀分,叶露悬光可数尘。”按,此指月亮亏蚀部分。 |
翻动 | 翻动 【读音】 fān dòng 【意思】 动:改变原来的位置或样子:~身子│场上晒的麦子要勤~。 飞动;翻转飘动。 《文选·木华》:“翻动成雷,扰翰为林。” 李善 注:“翻,动貌。” 明 刘基 《淡黄柳·台城秋夜》词:“城上月高风淅淅,翻动林梢败叶,一片琅玕下空碧。” 王统照 《沉船》:“大而圆的叶子被初秋的温风翻动,山上山下便如轻涛迭击的声音。” 犹翻案;翻供。 《新唐书·韦嗣立传》:“道路藉藉,咸知其非,而锻练已成,不可翻动。” 《官场现形记》第二三回:“及至问过原告、见证、奸夫,都是照实直陈,没有翻动。” 犹反叛。 唐 柳宗元 《为裴中丞奏邕管黄家贼事宜状》:“ 谭叔向 等与 黄 家贼五千馀人,谋为翻动,虽已诛斩,犹未清宁。” 《旧唐书·房玄龄传》:“及 刘黑闼 翻动,叔父望风而破。” |
握鏡 | 握镜 1.执持明镜。喻帝王受天命,怀明道。《文选·刘孝标》:“盖圣人握金镜,阐风烈。龙驩蠖屈,从道污隆。” 李善 注:“《春秋孔录法》曰:‘有人卯金刀,握天镜。’《雒书》曰:‘ 秦 失金镜。’ 郑玄 曰:‘金镜,喻明道也。’” 南朝 梁元帝 《玄览赋》:“惟天惟大,惟 尧 则之。惟地惟厚,惟王国之。粤我皇之握镜,实乃神而乃圣。” 北魏 杨炫之 《洛阳伽蓝记·龙华寺》:“ 魏 箓仰天,玄符握镜。玺运会昌,龙图受命。” 唐 张说 《文舞》诗:“三宗握镜,六合涣然。帝承其祀,率礼罔愆。” 2.泛指手握镜子。 唐 张九龄 《和秋夜望月忆韩席等诸侍郎》:“握镜慙先照,持衡愧后行。” |
虛宿 | 虚宿 虚宿是古代中国神话和天文学中的二十八宿之一,北方七宿之一,源于中国人民对远古的星辰自然崇拜。此星宿属于秋夜星空,位于女宿的东方,危宿的西侧。虚宿位于现在的宝瓶座和小马座。虚宿又名“天节”,因附近有哭星,泣星,败臼等星座,颇有不祥的意思,远古虚宿主秋天,含有肃杀之意。 |
迎寒 | 迎寒 迎寒 (1).谓迎接寒气初来。《周礼·春官·籥章》:“中春,昼击土鼓,龡《豳诗》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 南朝 梁 江淹 《四时赋》:“若夫秋风一至,白露团团;明月生波,萤火迎寒。” (2).指逢寒。 元 岳伯川 《铁拐李》第二折:“把似遇节迎寒,您子母每穿。” |
虚宿 | 虚宿 虚宿是古代中国神话和天文学中的二十八宿之一,北方七宿之一,源于中国人民对远古的星辰自然崇拜。此星宿属于秋夜星空,位于女宿的东方,危宿的西侧。虚宿位于现在的宝瓶座和小马座。虚宿又名“天节”,因附近有哭星,泣星,败臼等星座,颇有不祥的意思,远古虚宿主秋天,含有肃杀之意。 |
翫月 | 翫月 【词语】:翫月 【拼音】:wàn yuè 【解释】:赏月。 【出处】: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中秋》:“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翫月。” 明 张四维 《双烈记·计定》:“元帅差遣小人来此治酒,少顷即来与长老翫月叙旧。” |
敛收 | 敛收 敛收 liǎn shōu (1).收敛,收缩。宋·赵抃《次韵王宪中秋不见月》:“明月幸无亏损处,浮云应有敛收时。” 明·无名氏《鸣凤记·秋夜女工》:“二更月皎云敛收,寒衣乘此裁就。” (2).约束;制约。宋·苏轼《入寺》诗:“闲看树转午,坐到钟鸣昏;敛收平生心,耿耿聊自温。” |
餘分 | 余分 yú fēn ㄧ 余分(馀分) (1).指地球环绕太阳运行一周的实际时间与纪年时间相比所馀的零头数。《汉书·律历志下》:“后九十五岁,商十二月甲申朔旦冬至,亡馀分,是为孟统。” 宋 沈括 《梦溪笔谈·象数二》:“唯虚宿未有奇数,自是日之馀分,历家取以为斗分者此也。馀宿则不然。”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天部二》:“至于晦朔之畸数,闰月之馀分,圣人不能齐也,而况巧历乎?” (2).谓非正统。 宋 岳珂 《奉诏移伪齐檄》:“率华夏礼义之俗,甘事腥膻,紫色馀分,拟乱正统。”参见“馀分闰位”。 (3).馀留部分。 宋 陈师道 《中秋夜东刹赠仁公》诗:“盈盈秋月不馀分,叶露悬光可数尘。”按,此指月亮亏蚀部分。 |
翻動 | 翻动 【读音】 fān dòng 【意思】 动:改变原来的位置或样子:~身子│场上晒的麦子要勤~。 飞动;翻转飘动。 《文选·木华》:“翻动成雷,扰翰为林。” 李善 注:“翻,动貌。” 明 刘基 《淡黄柳·台城秋夜》词:“城上月高风淅淅,翻动林梢败叶,一片琅玕下空碧。” 王统照 《沉船》:“大而圆的叶子被初秋的温风翻动,山上山下便如轻涛迭击的声音。” 犹翻案;翻供。 《新唐书·韦嗣立传》:“道路借借,咸知其非,而锻练已成,不可翻动。” 《官场现形记》第二三回:“及至问过原告、见证、奸夫,都是照实直陈,没有翻动。” 犹反叛。 唐 柳宗元 《为裴中丞奏邕管黄家贼事宜状》:“ 谭叔向 等与 黄 家贼五千馀人,谋为翻动,虽已诛斩,犹未清宁。” 《旧唐书·房玄龄传》:“及 刘黑闼 翻动,叔父望风而破。” |
太阴精 | 太阴精 指月亮。古人以为月乃太阴之精。 唐 张祜 《中秋夜杭州玩月》诗:“万古太阴精,中秋海上生。”参见“ 太阴 ”。 |
鼓脅 | 鼓胁 亦作“ 鼓脇 ”。 1.拍击腋下。 宋 王令 《秋夜》诗:“秋夕不自晓,百虫齐一鸣。时节适使然,鼓胁亦有声。” 2.鼓动威胁。 清 薛福成 《中兴叙略上》:“鼓脇徒众,舳舻蔽 江 东下,未浃月而 金陵 又告失陷矣。” |
瑤琴 | 瑶琴 (古琴)用玉装饰的琴。 南朝 宋鲍照《拟古》诗之七:“明镜尘匣中,瑶琴生网罗。” 唐王昌龄《和振上人秋夜怀士会》诗:“瑶琴多远思,更为客中弹。” 宋 何䓕 《春渚纪闻·古琴品说》:“ 秦 汉 之间所制琴品,多饰以犀玉金彩,故有瑶琴、绿绮之号。” 清方文《石臼访韩元长》诗之四:“珠树秋先折,瑶琴我独伤。” |
窟穴 | 窟穴 窟穴:文章·窟穴论 窟穴:汉语词语 窟穴 (汉语词语)kū xué 1、土室。 《晏子春秋·谏下十四》:“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溼也。” 2、泛指住所。 宋 王禹偁 《放言》诗之四:“不向世间争窟穴,蜗牛到处是吾庐。” 鲁迅 《准风月谈·秋夜纪游》:“中等 华 人的窟穴却是炎热的。” 3、特指隐士的住所。 《韩非子·说疑》:“此十二人者,或伏死於窟穴,或槁死於草木。” 汉 荀悦 《汉纪·景帝纪》:“士有伏死窟穴巖石之中耳,安肯尽忠信而趣阙下者哉!” 4、动物栖身的洞穴。 汉 王充 《论衡·辨祟》:“鸟有巢栖,兽有窟穴,虫鱼介鳞各有区处,犹人之有室宅楼台也。” 唐 杜甫 《又观打鱼》诗:“日暮蛟龙改窟穴,山根鱣鲔随云雷。” 宋苏轼《正月十八日蔡州道上遇雪次子由韵》之二:“道逢射猎子,遥指狐兔奔,踪迹尚可寻,窟穴何足掀。” 5、做窠;盘据。 宋 朱熹 《戊申封事》:“今宫省之间,禁密之地,而天下不公之道,不正之人,顾乃得以窟穴盘据於其间。”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历法·算学》:“然户部胥吏,尽 浙 东巨奸,窟穴其间,那移上下,尽出其手。”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四》:“ 沧州 一带海滨煮盐之地……袤延数百里,并斥卤不可耕种,荒草粘天,略如塞外,故狼多窟穴於其间。” 6、指坏人、匪类盘踞的地方。 《后汉书·南匈奴传》:“设奇数,异道同会,究掩其窟穴,蹑北追奔三千馀里。” 宋苏轼《乞将合转一官与李直方酬奖状》:“有 汝阴 县尉 李直方 ,素有才干,自出家财,募人告缉,知得逐贼窟穴去处。” 7、地道。 《战国策·齐策五》:“攻城之费,百姓理襜蔽,举冲橹,家杂总,身窟穴中。” 鲍彪 注:“谓地道。” 《新唐书·康承训传》:“ 勋 ( 庞勋 )籍城中兵,止三千,劫民授甲,皆穿窟穴遁去。” 8、指地域,方位。 《史记·天官书》:“ 幽 厉 以往尚矣。所见天变,皆国殊窟穴,家占物怪,以合时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