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游记选》 ●宋朝 游褒禅山记

作者: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舍于其址,而牵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在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梅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予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有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安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题记:这是篇借题发挥的文章。文章开头,记叙褒禅山之名的由来,然后考证褒禅山也叫华山,其中“华”的读音应是“花”,是花草之“花”。说现在读“如“华实”之“华”者”,是错误的。作者借游褒禅山洞的经历,抒发感想,作者叹道:“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是多么富有哲理的句子啊!要比别人有更多的收获,就要比别人有更多的付出。文章以记叙助议论,阐述层层深入,议论全面、透辟,有很强的逻辑性。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代表了王安石文章的特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宋代游记多议论的特点。

  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年号半山,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曾通判舒州(今安徽潜山县),知鄞县(今浙江宁波市),政绩显著。仁宗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论理财之道,主张改革朝政。嘉祐六年,自度支判官除知制诰。神宗熙宁二年(1069)参加政事,力行新法。新旧两派斗争激烈,王安石几度任免,终因政敌众多,推行不力,流弊丛生而告失败,晚年引退江宁,不问政事。有《王荆公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