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会要》 卷 三 十 三
作者:王溥
雅乐下干元元年三月十九日。上以太常旧钟磬。自隋以来。所制五声。或有差错。谓太常少卿于休烈曰。古者圣人作乐。以应天地之和。以合阴阳之序。和则人不夭札。物不疵癘。且金石丝竹。乐之器也。以亲享郊庙。每听乐声。或宫商不伦。或钟磬失度。可尽將钟磬来。朕当於內自定。太常进入。帝集乐工。考试数日。审知差错。然后令再造及磨刻。二十五日。一部先毕。召太常乐工。帝临二殿亲观考击。皆合五音。送太常。二十八日。帝又於內造乐音三十一章。送赴太常。郊庙歌之。
广明初。黄巢干纪。乐工沦散。全奏几亡。及昭宗即位。將亲謁郊庙。有司进造乐悬。询於旧工。莫知制度。时太常博士殷盈孙。乃按周官考工记。究其铣于鼓鉦舞之法。用算法乘除鎛钟之轻重高低。乃定悬下编钟。正黄钟九寸五分。倍应钟三寸三分半。凡四十八等。口项之量。径衡之围。悉为图进。遣金工依法铸之。凡二百四十口。修奉使宰臣张濬。求知声者。令先较定石磬。合而击拊之。八音克谐。观者耸听。时议者论乐悬之架不同。濬復奏议曰。臣伏准旧制。太庙含元殿。並设宫悬三十六架。太清宫。南北郊。社稷。及诸殿庭。並二十架。今修奉乐悬。太庙合造三十六架。臣今参议。请依古礼。用二十架。伏自兵兴已来。雅乐沦缺。將为修奉。事实重难。变通宜务於酌中。损益当循於寧俭。臣闻诸旧史。昔武王定天下。至周公相成王。始暇制乐。魏初。无乐器及伶人。后稍得登歌会举之乐。明帝大明末。詔增益之。咸和中。鳩集遗逸。尚未有金石之音。至孝武太元中。四庙金石始备。郊祀犹不举乐。宋文帝元嘉九年。初调金石。二十四年。南郊始设登歌。庙舞犹闕。孝武建元中。有司奏郊庙宜设备乐。始为详定。故后魏孝文太和初。司乐上书。陈乐章有闕。请集群官议定。广修器数。正立名品。詔虽行之。仍有残缺。隋文践阼。太常议正雅乐。九年之后。唯奏黄钟一宫。郊庙止用一调。据礼文。每一代之乐。二调並奏。六代之乐。凡十二调。其余声律。皆不復通。高祖受隋禪。军国多务。未遑改创乐府。尚用隋氏旧文。武德九年。命太常考正雅乐。贞观二年。考毕上奏。盖其事大。故歷代不能速成。今时近郊天。式脩雅乐。制度之间。亦宜撙节。伏准仪礼宫悬之制。陈鎛钟十二架。当十二辰之位。甲丙庚壬。各设编钟一架。乙丁辛癸。各设编磬一架。合为二十架。树建鼓於四隅。当干坤艮巽之位。以象二十四气。宗庙殿庭。皆用此制。无闻异同。汉魏晋宋齐六朝。並用二十架。隋氏平陈。检梁故事。乃设三十六架。国初因之不改。高宗皇帝初成蓬莱宫。充庭七十二架。寻乃省之。则●虡架数太多。本近於侈。止於二十架。正协礼经。从之。古制雅乐。宫悬之下。编钟四架十六口。近代二十四口。正声十二。倍声十二。各有律吕。凡二十四声。登歌一架。亦二十四钟。雅乐沦减。至是復全。
太常乐章太清宫荐献大圣祖元元皇帝。奏混成紫极之舞。 天宝元年四月十四日。有司奏。请降神用混成之乐。送神用太一之乐。乐章十一。检撰人未获。
饗德明兴圣皇帝庙。酌献並奏长发之舞。乐章九。吏部侍郎李紓撰。
献祖宣皇帝室酌献。奏光大之舞。 贞观十四年。祕书监顏师古议。皇祖宏农府君。宣简公。懿皇。三庙之乐。请同奏长发之舞。至开元十三年。封禪定庙乐。改用光大之舞。乐章闕。
懿祖光皇帝室酌献。奏长发之舞。
开元十三年定议。依旧用长发之乐。至贞元十四年四月。太常奏。与德明兴圣献祖庙並同用宫悬。祭月享之。乐章闕。
太祖景皇帝室酌献。奏大政之舞。
贞观十四年。祕书监顏师古定议。请奏永锡之舞。给事中许敬宗议。奏大有之舞。至开元十年改定。用大政之舞。乐章闕。
世祖元皇帝室酌奏。用大成之舞。
贞观十四年。祕书监顏师古议。请奏大有之舞。许敬宗改用大成之舞。乐章闕。
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室酌献。奏大明之舞。 贞观十四年。祕书监顏师古议。奏大明之舞。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室酌献。奏崇德之舞。
先是。文德皇后庙乐。贞观十四年。顏师古请奏光大之舞。许敬宗议同。及太宗祔庙。遂停光大之舞。乐章闕。
高宗天皇大圣大宏孝皇帝室酌献。奏钧天之舞。
中宗孝和大圣大昭孝皇帝室酌献。奏太和之舞。
睿宗元真大圣大兴孝皇帝室酌献。奏景云之舞。
已上庙。贞观十四年六月。顏师古许敬宗已定乐章庙舞之号。至开元二十九年六月。太常又奏。准十三年封禪日。有司所定九庙酌献用舞之号。皆列於次。
元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室酌献。奏广运\之舞。中书令郭子仪撰乐章。
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室酌献。奏惟新之舞。吏部尚书刘晏撰乐章。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室酌献。奏保大之舞。中书令郭子仪撰乐章。
德宗神武孝文皇帝室酌献。奏文明之舞。尚书左丞平章事郑余庆撰乐章。
顺宗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室酌献。奏大顺之舞。中书侍郎平章事郑絪撰乐章。
宪宗圣神章武孝皇帝室酌献。奏象德之舞。中书侍郎平章事段文昌撰乐章。
穆宗睿圣文思孝皇帝室酌献。奏和寧之舞。中书侍郎平章事牛僧孺撰乐章。
敬宗睿武昭愍孝皇帝室酌献。奏大钧之舞。中书侍郎韦处厚撰乐章。
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室酌献。奏大成之舞。中书侍郎崔珙撰乐章。
武宗至道昭肃孝皇帝室酌献。奏大定之舞。中书侍郎李回撰乐章。
宣宗圣武献文孝皇帝室酌舞号。检撰人未获。
懿宗昭圣恭惠孝皇帝室酌舞号。检撰人未获。
僖宗惠圣恭定孝皇帝室酌舞号。检撰人未获。
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室酌献。奏咸寧之舞。撰乐章人闕。
享让皇帝庙乐章六。吏部侍郎李紓撰。
饗诸太子庙乐章六。检撰人未获。
仪坤庙乐章十二。散骑常侍徐彦伯撰。
惠昭太子庙乐章六。左散骑常侍归登。諫议大夫杜羔。给事中李逢吉。孟简。职方郎中知制誥王涯等。共撰。
悼怀太子庙乐章六。检撰人未获。 庄恪太子庙乐章六。结事中裴泰章。苏涤等。共撰。
祀五帝乐章十五。显庆元年。左仆射于志寧撰。
立春日。祀青帝坛。降神奏角音之舞。六变。立夏日。祀赤帝坛。降神奏征音之舞。六变。季夏土王。祀黄帝坛。降神奏宫音之舞。六变。立秋日。祀白帝坛。降神奏商音之舞。六变。立冬日。祀黑帝坛。降神奏羽音之舞。六变。冬至日。祭昊天上帝。乐章三。奏豫和之舞六变。夏至日。祭皇地祇。乐章三。奏顺和之舞。八变。开元十二年。礼部侍郎贺知章撰。 祭神州地祇。乐章三。奏顺和之舞。八变。贞观十七年。太府卿萧璟撰。
春分日。祀朝日。乐章三。奏元和之舞。六变。显庆元年。礼部侍郎许敬宗撰。至干元元年。中书舍人徐浩又撰。
祭大社大稷。乐章四。贞观十七年。左仆射于志寧撰。
祭风师。乐章四。降神奏元和之舞。贞元六年。祕书监包佶撰。
祭雨师。雷师。乐章五。降神奏元和之舞。贞元六年。祕书监包佶撰。
蜡祭百神。乐章四。降神奏豫和之舞。礼部侍郎许敬宗撰。
祭先农。乐章三。奏丰和之舞。二变。显庆三年。太子洗马郭瑜撰。
祭先蚕。乐章二。奏永和之舞。显庆三年。太子洗马郭瑜撰。 释奠。乐章八。文宣公庙。奏宣和之舞。显庆三年。国子博士范頵等撰。
武成王庙。乐章五。奏宣和之舞。三变。贞元六年。原王傅于邵撰。
祀九宫贵神。乐章六。奏元和之舞。检撰人未获。
祭龙池。乐章十。
开元元年。內出编入杂乐。十六年。筑坛於兴庆宫。以仲春之月祭之。紫微令姚元崇等撰。
殿庭元日冬至朝会。乐章七。
元日迎送皇帝。奏太和。开元十三年。侍中源干曜撰。
群官行。奏舒和。上公上寿。奏休和。显庆五年。中书侍郎李义府撰。
皇帝受酒登歌。奏昭和。检撰人未获。 中宫朝会。乐章四。皇后受册。奏正和。中书侍郎李义府撰。
东宫朝会。乐章五。迎送皇太子。奏永和。中书侍郎李义府撰。
太子受酒登歌。奏昭和。检撰人未获。
乡饮。乐章十七。
鹿鸣三奏。南陔一奏。嘉鱼四奏。崇邱一奏。关睢五奏。鹊巢三奏。 大射。乐章四。
皇帝射。騶虞一奏。王公射。貍首一奏。卿大夫射。采苹一奏。士射。采蘩一奏。
凯乐太和三年八月。太常礼院奏。谨按凯乐。鼓吹之歌曲也。周官大司乐。王师大献。则奏凯乐。注云。献功之乐也。又司马之职。师有功则凯乐。献於社。注云。兵乐曰凯。司马法曰。得意则凯乐。所以示喜也。左氏传载晋文公胜楚。振旅凯以入。魏晋以来。鼓吹曲章。多述当时战功。是则歷代献捷。必有凯歌。太宗平东都。破宋金刚。其后苏定方执贺鲁。李勣平高丽。皆备军容。凯歌入京师。谨检贞观显庆开元礼书。並无仪注。今参酌今古。备其陈设。及奏歌曲之仪。如后。凡命將征伐。有大功献俘馘者。其日。备神策兵卫於东门外。如献俘常仪。其凯歌用鐃吹二部。笛。篳。篥。簫。笳。鐃鼓。每色二人。歌工二十四人也。乐工等乘马执乐器。次第陈列。如卤簿之式。鼓吹令丞前导。分行於兵马俘馘之前。將入都门。鼓吹振作。迭奏破陈乐。应圣期。贺朝欢。君臣同庆乐等四曲。破陈乐词曰。受律辞元首。相將討叛臣。咸歌破陈乐。共赏太平人。应圣期词曰。圣德期昌运\。雍熙万宇清。干坤资化育。海岳共休明。辟土欣耕稼。销戈遂偃兵。殊方歌帝泽。执贄贺昇平。贺朝欢词曰。四海皇风被。千年德永清。戎衣更不著。今日告功成。君臣同庆乐词曰。主圣开昌歷。臣忠奏大猷。君看偃革后。便是太平秋。候行至大社及太庙门。工人下马。陈列於门外。据周礼大司乐注云。献於祖。大司马云。先凯乐献於社。谨详礼仪。则社庙之中。似合奏乐。伏以尊严之地。鐃吹譁讙。既无明文。或乖肃敬。今请並各於门外陈设。不奏歌曲。俟告献礼毕。復导引奏曲如仪。至皇帝所御楼前。兵仗旌门外二十步。乐工皆下马。徐行前进。兵部尚书介冑执鉞。於旌门內中路前导。周礼。师有功。则大司马左执律。右秉鉞。以先凯乐。注云。律所以听军声。鉞所以示將威。今吹律听声。其术久废。惟请秉鉞。以存礼文。次协律郎二人。公服执麾。亦於门外分导。鼓吹令丞。引乐工等至位。立定。太常卿於乐工之前。跪。具官臣某奏事。请奏凯乐。协律郎举麾。鼓吹大振作。遍奏破陈乐等四曲。乐闋。协律郎偃麾。太常卿又跪奏。凯乐毕。兵部尚书太常卿退。乐工等並出旌门外立讫。然后引俘馘入献。及称贺如別仪。別有献俘馘仪注。俟俘囚引出。方退。伏请宣付当司。编入新礼。仍令乐工教习。依奏。
讌乐武德初。未暇改作。每讌享。因隋旧制。奏九部乐。一讌乐。二清商。三西凉。四扶南。五高丽。六龟兹。七安国。八疏勒。九康国。至贞观十六年十二月。宴百寮。奏十部乐。先是。伐高昌。收其乐付太常。乃增九部为十部伎。今通典所载十部之乐。无扶南乐。祇有天竺乐。不见南蛮乐。其后分为立坐二部。立部伎有八部。一安乐。周平齐所作。周代谓之城舞。二太平乐。亦谓之五方师子舞。三破陈乐。四庆善乐。五大定乐。亦谓之八纮同轨乐。太宗平辽时作也。六上元乐。高宗所作也。七圣寿乐。武太后所作。舞时。行列成字。字有圣超千古。道泰百王。皇帝万年。宝祚弥昌。八光圣乐。高宗所造。自安乐已下。每奏皆擂大鼓。同用龟兹乐。並立奏之。其大定乐加以金鉦。唯庆善乐独用西凉乐。最为闲雅。其破陈上元庆善三舞。皆易其衣冠。合之钟磬。以享郊庙。自天后临朝。此礼遂废。神龙二年八月。敕立部伎舞人。以后更不得改补入诸色役。坐部伎有六部。一讌乐。张文收所作也。又分为四部。有景云庆善破陈承天等乐。二长寿乐。武太后长寿年所作。三天授乐。武太后天授年所作。四鸟歌万岁乐。武太后所作。因养吉了鸟尝称万岁。故为乐以像之。五龙池乐。元宗所作。帝在藩邸时。居崇庆坊宅中。经雨。地忽为池。及即位。以宅为宫。故为乐以表其祥。大小破陈乐。元宗所作。生於立部伎。舞用四人。被之金甲。自长寿已下。皆用龟兹乐。舞人皆著靴。唯龙池用雅乐。而无钟磬。舞人尽躡履而行。其乐章又有破陈乐词七首。中和乐词五首。五方师子词五首。南詔舞圣乐词五首。圣寿荷皇恩词乐四首。圣寿乐词四首。大定乐词六首。上元乐词一十五首。文武顺圣乐词九首。贞观末。有裴神符者。妙解琵琶。作胜蛮奴火凤倾盃乐三曲。声度清美。太宗深爱之。高宗末。其伎遂盛。於是洎天后至神龙之际。大增加立坐部伎诸舞。寻亦废之。
清乐清乐。九代之遗声。其始即清商三调是也。並汉氏已来旧曲。乐器制度。并诸歌章古调。与魏三祖所作者。皆被於史籍。自晋氏播迁。其音分散。不復存於內地。苻坚灭凉得之。传於前后二秦。及宋武定关中收之。入于江南。及隋平陈后。获之。隋文听之。善其节奏曰。此华夏正声也。因更损益。去其哀怨者而补之。因置清商署。总谓之清乐。至煬帝。乃立清乐西凉等为九部。隋室丧乱。日益沦缺。天后朝。犹有六十三曲。今其词存者。有白雪。公莫舞。巴渝。明君。凤將雏。明之君。鐸舞。白鳩。子夜。吴声四时歌。前溪阿子。欢闻。团扇。懊儂。白紵。玉树后庭花。春江花月夜。长史变。丁督护。读曲。乌夜啼。石城。莫愁。襄阳栖乌夜飞。估客。杨叛儿。雅歌。驍壶。常林欢。三洲採桑。堂堂。泛龙舟等三十二曲。明之君雅歌各二首。四时四首。合三十七首。又七曲有声无词。上林凤雏平调。清调。瑟调。平折命啸。通前四十四篇存焉。见通典。当江南之时。巾舞白紵巴渝等。衣服各异。至梁武改省之。宋以江左诸曲哇淫。然而从容雅缓。犹有士君子之风焉。自长安以后。朝廷不重古曲。工伎渐缺。能合於管弦者。惟明君。杨叛儿。驍壶。春歌。秋歌。白雪。堂堂。春江花月夜等八曲。旧乐章多或数百言。明君尚能四十言。今所传二十六言。渐渐讹失。与吴音转远。宜取於吴人。使之传习。开元中。有歌工李郎子。北人也。声调已失。云学於俞才生。郎子亡后。清乐唯歌一曲。词典而音雅。自周隋以来。多用西凉乐。鼓舞曲多用龟兹乐。其曲度皆时俗所知也。唯琴家犹传楚汉旧声。及清调琴调。蔡邕五弄。谓之九弄。雅声独存。非朝廷郊庙所用。故不载。自唐虞迄三代。舞用国子。乐用瞽师。汉魏后皆以贱隶为之。惟雅乐尚选良家子。国家每岁。阅司农户容仪端正者。归之太乐。与前代乐户。总名音声人。歷代滋多。至於万数。
散乐散乐歷代有之。其名不一。非部伍之声。俳优歌舞杂奏。总谓之百戏跳铃。掷剑。透梯。戏绳。缘竿。弄枕。珠大面拨。头窟礧子。及幻伎激水化鱼龙。秦王捲衣。●鼠。夏育扛鼎。巨象行乳。神龟负岳。桂树白雪。画地成川之类。至于断手足。剔肠胃之术。自汉武帝。幻伎始入中国。其后或有或亡。至国初通西域。復有之。高宗恶其惊俗。敕西域关津。不令入中国。具百戏。后魏道武明元二帝增修之。每大设於殿前。后周武帝保定初罢之。至宣帝復召之。作殿庭。昼夜不息。隋文时。並放遣之。煬帝大业二年。又总追集於东都。命太常教习每岁正月。於建国门內廊八里为戏场。百官起棚夹观。昏以继晓。十五日而罢。两都各一亲王主之。自弹弦吹管以上。万八千人。元宗以其非正声。置教坊於禁以处之。若寻常饗会。先一日具坐立部乐名。太常上奏。御注其下。会日。先奏坐部伎。次奏立部伎。次奏蹀马。次奏散乐。然后奏部次第。並取当时进止。旧制之內。散乐一千人。其数各系诸州多少。轮次隨月当番。遇闰月六番。人各征资钱一百六十七文。一补之后。除考假轮半次外。不得妄有破除。贞观二十三年十二月。詔诸州散乐。太常上者。留二百人。余並放还。 神龙三年八月敕。太常乐鼓吹散乐音声人。並是诸色供奉。乃祭祀陈设。严警卤簿等用。须有矜恤。宜免征徭杂科。
破陈乐贞观元年正月三日。宴群臣。奏秦王破陈乐之曲。太宗谓侍臣曰。朕昔在藩邸。屡有征伐。世间遂有此歌。岂意今日登於雅乐。然其发扬蹈厉。虽异文容。功业由之。致有今日。所以被於乐章。示不忘本也。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进曰。陛下以圣武戡难。立极安民。功成化定。陈乐象德。实宏济之盛烈。为將来之壮观。文容习仪。岂得为比。太宗曰。朕虽武功定天下。终当以文德绥海內。文武之道。各隨其时。公谓文容不如蹈厉。斯为过矣。七年正月七日。上制破陈乐舞图。左圆右方。先偏后伍。鱼丽鹅鸛。箕张翼舒。交错屈伸。首尾回互。以象战陈之形。起居郎吕才。依图教乐工一百二十人。被甲执戟而习之。凡为三变。每变为四陈。有来往疾徐击刺之象。以应歌节。数日而就。其后令魏征。虞世南。褚亮。李百药。改制歌词。更名七德之舞。十五日。奏之於庭。观者睹其抑扬蹈厉。莫不扼腕踊跃。懍然震悚。武臣烈將。咸上寿云。此舞皆陛下百战百胜之形容。於是皆称万岁。
永徽二年十一月二日。上祀南郊。黄门侍郎宇文节奏言。依旧仪。明日朝群臣。除乐悬。请奏九部乐。上因曰。破陈乐舞者。情不忍观。所司更不宜设。言讫。惨愴久之。至显庆元年正月十五日。詔改破陈乐舞为神功破陈乐。至仪凤三年七月八日。上在九成宫咸亨殿。宴韩王元嘉。霍王元轨。及南北军將军等。乐作。太常少卿韦万石奏。言破陈乐舞者。是皇祚发跡所由。宣扬祖宗盛烈。传之於后。永永无穷。自太皇临御四海。寢而不作。既缘圣情感愴。群臣不敢开言。臣忝职乐司。废缺是惧。依礼。祭之日。天子亲总干戚。以舞先祖之乐。与天下同乐也。今破陈乐久废。群下无所称述。將何以发孝思之情。臣望每大宴会。先奏此舞。以光祖宗之功烈。上瞿然改容。俯遂所请。乐闋。上歔欷久之。顾谓韩王等曰。不见此乐。垂三十年。乍此观听。实深哀感。追思往日。王业艰难。朕今嗣守洪业。岂可忘武功也。古人云。富贵不与骄奢为期。而骄奢自至。朕谓时见此舞以自诫。冀无盈满之过。非谓欢乐陈奏之耳。侍臣咸称万岁。先是。每奏神功破陈乐。及功成庆善乐二舞。上皆立对。至永淳元年二月。太常博士裴守贞议曰。窃惟二舞肇兴。謳吟攸属。义均韶夏。用兼宾祭。皆祖宗盛德。而子孙享之。详览传记。未有皇王立观之礼。况升中大事。华夷毕集。九服仰垂拱之安。百蛮怀率舞之庆。甄陶化育。莫非神化。岂于乐舞。別申严敬。臣等详议。每奏二舞时。天皇不合起立。詔从之。 庆善乐贞观六年九月二十九日。幸庆善宫。在武功县。即高祖旧宅也。宴从臣於渭滨。其宫即太宗降诞之所。上赋诗十韵云。寿邱唯旧跡。酆邑乃前基。粤余承累圣。悬弧亦在兹。弱龄逢运\改。提剑郁匡时。指麾八荒定。怀柔万国夷。梯山咸入款。驾海亦来思。单于陪武帐。日逐卫文螭。端扆朝四岳。无为任百司。霜节明秋景。轻冰结水湄。芸黄遍原隰。禾颖即京坁。共乐还乡宴。歌此大风诗。赏赐閭里。有同汉之宛沛焉。於是起居郎吕才。播于乐府。被之管弦。名曰功成庆善乐之曲。令童儿八佾。皆冠进德冠。紫葱褶。为九功之舞。冬至享讌。及国有大庆。与七德之舞。皆进於庭。
诸乐太常梨园別教院。教法曲乐章等。王昭君乐一章。思归乐一章。倾盃乐一章。破陈乐一章。圣明乐一章。五更转乐一章。玉树后庭花乐一章。泛龙舟乐一章。万岁长生乐一章。饮酒乐一章。斗百草乐一章。云韶乐一章。十二章。
贞观十四年。有景云见。河水清。协律郎张文收。採古朱雁天马之义。制景云河清歌。名曰讌乐。奏之管弦。为诸乐之首。今元会第一奏者是也。 显庆二年。以琴中雅曲。古人歌之。近代以来。此声顿绝。令所司修习旧曲。至三年十月八日。太常丞吕才奏。按张华博物志云。白雪。是天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琴曲。又楚大夫宋玉对襄王云。有客於郢中。歌阳春白雪。国中和者数十人。是知白雪琴曲。本宜合歌。以其调高。人和遂寡。自宋玉以来。迄今千祀。未有能歌白雪曲者。臣令准敕。依倣琴中旧曲。定其宫商。然后教习。並合於歌。輒以御制雪诗。为白雪歌词。又按古今乐府。奏正曲之后。皆別有声。君倡臣和。事彰前史。輒取侍中许敬宗等奉和雪诗十六首。以为送声。各十六节。上善之。仍付太常。编於乐府。
龙朔元年三月一日。上召李勣。李义府。任雅相。许敬宗。许圉师。张延师。苏定方。阿史那忠。于闐王伏闍。上官仪等。讌於城门。观屯营新教之舞。名之曰一戎大定乐。其时。欲亲征辽东。以象用武之势。
调露二年正月二十一日。则天御洛城南楼。赐宴太常。奏六合还淳之舞。 延载元年正月二十三日。制越古长年乐一曲。大足元年。天后幸京师。同州刺史苏瑰。进圣主还京乐舞。御行宫楼观之。赐以束帛。令编於乐府。
天宝十三载七月十日。太乐署供奉曲名。及改诸乐名。太蔟宫时号沙陀调。龟兹佛曲改为金华洞真。因度玉改为归圣曲。承天。顺天。景云。君臣相遇。九真。九仙。天册。永昌乐。永代乐。庆云乐。冬乐。长寿乐。紫极万国欢。封禪曜日光。舍佛儿胡歌改为钦明引。河东婆改为燕山骑。俱伦仆改为宝伦。光色俱腾改为紫云腾。摩醯首罗改为归真。火罗鶬鸽盐改为白蛤盐。罗剎末罗改为合浦明珠。勿姜贱改为无疆寿。苏莫剌耶改为玉京春。阿箇盘陀改为元昭庆。急龟兹佛曲改为急金华洞真。苏莫遮改为万宇清。舞仙鹤乞裟婆改为仙云昇。
太蔟商。时号大食调。破陈乐。大定乐。英雄乐。欢心乐。山香乐。年年乐。武成?平乐。兴明乐。黄驄●。人天云卷。白云辽。帝释婆野娑改为九野欢。优婆师改为泛金波。半射渠沮改为高唐云。半射没改为庆惟新。耶婆色鸡改为司晨宝鸡。野鹊盐改为神鹊盐。捺利梵改为布阳春。苏禪师胡歌改为怀思引。万岁乐。
太蔟羽。时号般涉调。太和万寿乐。天统九胜乐。元妃。真元妃乐。急元妃。太监女采乐。真女采乐。山水白鶻。郎剌耶改为芳桂林。移师都改为大仙都。借渠沙鱼改为跃泉鱼。俱伦朗改为日重轮。苏剌耶改为未央年。吒钵罗改为芳林苑。达摩支改为泛兰丛。悉尔都改为琼台花。春杨柳。天禽宝引。苏剌耶胡歌改为宝廷引。
太蔟角。大同乐。六合来庭。安平乐。戎服来宾。安公子。红蓝花。
林钟宫。时号道调。道曲。垂拱乐。万国欢。九仙步虚。飞仙。景云。钦明引。玉京宝轮光。曜日光。紫云腾。山刚改为神仙。急火凤改为舞鹤盐。
林钟商。时号小食调。天地大宝。迎天欢心乐。太平乐。破陈乐。五更转。圣明乐。卷白云。凌波神。九成乐。汎龙舟。月殿蝉曲。英雄乐。山香会。罗仙迎祥。翊圣。司晨宝鸡。九野欢。讫陵伽胡歌改来宾引。胡残改仪凤。苏罗密改昇朝阳。须婆栗特改芳苑墟。拨洛背陵改为北戎还淳。金波借席改为金风。厥磨贼\改为庆淳风。庆惟新。 林钟羽。时号平调。火凤。真火凤。急火凤舞。媚娘长命。西河。三台监。行天。急行天。濮阳女神。白马。春杨柳。无愁改为长欢。因地利支胡歌改为玉关引。大仙都。春台东。祗罗改为祥云飞。文明新造。胜蛮奴改为塞尘清。
林钟角调。红蓝花。绿沉杯。赤白桃李花。大白紵。堂堂。十二时。天下兵改为荷来苏。
黄钟宫。封山乐。 黄钟商。时号越调。破陈乐。天授乐。无为。倾盃乐。文武九华。急九华。大叠瑞蝉曲。北雒归淳。庆淳风。杜兰乌多回改为兰山吹。老寿改为天长宝寿。春鶯囀吹。急兰山。高丽改为来宾引。耶婆地胡歌改为静边引。婆罗门改为霓裳羽衣。思归达牟鸡胡歌改为金方引。昇朝阳。三部罗改为三辅安。
黄钟羽。时号黄钟调。火凤。急火凤。春杨柳。飞仙。大仙都。天统。思归达菩提儿改为洞灵章。明凤乐。真明凤。阿滥堆百舌鸟改为濮阳女。 中吕商。时号双调。破陈乐。太平乐。倾盃乐。大餔乐。迎天乐。蝉曲。山香月殿。大百岁老寿改为天长宝寿。五更转。同昌还城乐。庆惟新。金风。泛金波。司晨宝鸡。金方引。俱摩尼佛改紫府洞真。神雀盐。北雒归淳。
南吕商。时号水调。破陈乐。九野欢。泛金波。凌波。神昇朝阳。苏莫遮欢心乐。蝉曲。来宾引。天地大宝。五更转。
金风调。苏莫遮改为感皇恩。婆伽儿改为流水芳菲。
上云曲。自然真仙曲。明明曲。难思曲。平珠曲。无为曲。有道曲。调元曲。立政曲。献寿曲。高明曲。开天曲。仪凤曲。同和曲。闲雅曲。多稼曲。金镜曲。诸乐並不言音调数目。
司空杨国忠。左相陈希烈奏。中使辅璆琳至。奉宣进止。令臣將新曲名一本。立石刊於太常寺者。今既传之乐府。勒在贞?。仍望宣付所司。颁示中外。敕旨。所请依。
贞元三年四月。河东节度使马燧。献定难曲。御麟德殿。命阅试之。十二年十二月。昭义节度使王虔休。献继天诞圣乐一曲。大抵以宫为调。表五音之奉君也。以土为德。知五运\之居中也。凡二十五遍。法二十四气。而成一岁之功也。不闻惉懘之声。以协中和之乐。其曲谱同进上。先时。有太常乐人刘玠。流落至潞州。虔休因令造此曲以进。今中和乐起於此。十四年二月。上自制中和舞是也。又奏九部乐。及禁中歌舞妓者十数人。布列在庭。上制中春麟德殿会百僚观新乐诗。仍令太子书示百官。序曰。朕以中春之望。纪为令节。听政之暇。韵於诗歌。象中和之容。作中和之舞。聊復成篇。以言其志。诗曰。芳岁肇嘉节。物华当仲春。干坤既昭泰。烟景含氤氳。德浅\荷元貺。乐成思治人。前庭列钟鼓。广殿延群臣。八卦隨舞意。五音转曲新。顾非咸池奏。庶协南风薰。式宴礼所重。浹欢情必均。同和谅在兹。万国希可亲。中书门下等称贺。谢赐观制中和乐诗。请付所司。颁示天下。仍编入乐府之中。可之。 太和八年十月。宣太常寺。准云韶乐。旧用人数。令於本寺阅集进来者。至开成元年十月教成。其年。太常卿李程进上。至三年。武德司奉宣。索云韶乐悬图二轴进上。光化四年正月。宴于保寧殿。上制曲名曰讚成功。时盐州雄毅军使孙德昭等。杀刘季述反正。帝乃制曲以褒之。仍作樊噲排君难戏以乐焉。
四夷乐周礼。鞮鞻氏掌四方之乐。与其声歌祭祀则?而歌之。讌亦如之。国家以周隋之后。与陈北齐接近。故音声歌舞。杂有四方云。
东夷二国乐高丽。百济。
高丽百济乐。宋朝初得之。至后魏大武灭北燕。亦得之。而未具。周武灭齐。威振海外。二国各献其乐。周人列於乐部。谓之国伎。隋文平陈。及文康礼曲。俱得之百济。贞观中灭二国。尽得其乐。至天后时。高丽乐犹二十五曲。贞元末。唯能习一曲。衣服亦渐失其本风矣。其百济至中宗时。工人死散。开元中。岐王范为太常卿。復奏置焉。文康礼曲者。东晋庾亮歿后。伎人所作。因以亮諡为乐之名。流入乐府。至贞观十一年黜去之。今亡矣。
南蛮诸国乐扶南。天竺。南詔。驃国。
扶南天竺二国乐。隋代全用天竺。列於乐部。不用扶南。因煬帝平林邑国。获扶南工人。及其匏琴。朴陋不可用。但以天竺乐转写其声。
南詔乐。贞元十六年正月。南詔异牟寻作奉圣乐舞。因西川押云南八国使韦皋以进。特御麟德殿以阅之。
驃国乐。贞元十八年正月。驃国王来献。凡有十二曲。以乐工三十五人来朝。乐曲皆演释氏经论之词。驃国在云南西。与天竺国相近。故乐多演释氏之词。每为曲皆齐声唱。各以两手十指。齐开齐敛。为赴节之状。一低一昂。未尝不相对。有类中国柘枝舞。驃一作僄。其西別有弥臣国。乐舞亦与驃国同。多习此伎以乐后。敕使袁滋?士美至南詔。並皆见此乐。 西戎五国乐高昌。龟兹。疏勒。康国。安国。
高昌乐。西魏与高昌通。始有此乐。至隋开皇六年。来献圣明曲。至太宗朝。討其国。尽得其乐。事见十部伎门。
龟兹乐。自吕光破龟兹。得其声。吕氏亡。其乐分散。至后魏有中原。復获之。於时曹婆罗门者。累代相承。传其业。至孙妙达。尤为无比。至隋有两国龟兹之号。凡三部。开元中大盛。齐文宣常爱此曲。每弹。常自击胡鼓和之。及周武帝聘突厥女为后。西域诸国皆来贺。遂荐有龟兹疏勒康国安国之乐。
北狄三国乐鲜卑。吐谷浑。部落稽。
北狄乐。皆马上乐也。鼓吹本军旅之音。自汉以来。总隶鼓吹署。至后魏始有北歌。即魏史所谓真人歌是也。周隋之代。与西凉乐杂奏。今存者五十三章。其名目可解者。数章而已。解在通典。按今大角。即后魏簸逻回是也。其曲多可汗之词。又吐谷浑亦鲜卑別种之一。歌曲皆鲜卑中出也。但音不可晓耳。与北歌较之。其音异。开元中。歌工长孙元忠习北歌。相传如此。虽译者不能通知其词。音既难晓。久亦失真。唯琴尚有笳声大角者。金吾所掌工人。谓之角手。备鼓吹之列。
广明初。黄巢干纪。乐工沦散。全奏几亡。及昭宗即位。將亲謁郊庙。有司进造乐悬。询於旧工。莫知制度。时太常博士殷盈孙。乃按周官考工记。究其铣于鼓鉦舞之法。用算法乘除鎛钟之轻重高低。乃定悬下编钟。正黄钟九寸五分。倍应钟三寸三分半。凡四十八等。口项之量。径衡之围。悉为图进。遣金工依法铸之。凡二百四十口。修奉使宰臣张濬。求知声者。令先较定石磬。合而击拊之。八音克谐。观者耸听。时议者论乐悬之架不同。濬復奏议曰。臣伏准旧制。太庙含元殿。並设宫悬三十六架。太清宫。南北郊。社稷。及诸殿庭。並二十架。今修奉乐悬。太庙合造三十六架。臣今参议。请依古礼。用二十架。伏自兵兴已来。雅乐沦缺。將为修奉。事实重难。变通宜务於酌中。损益当循於寧俭。臣闻诸旧史。昔武王定天下。至周公相成王。始暇制乐。魏初。无乐器及伶人。后稍得登歌会举之乐。明帝大明末。詔增益之。咸和中。鳩集遗逸。尚未有金石之音。至孝武太元中。四庙金石始备。郊祀犹不举乐。宋文帝元嘉九年。初调金石。二十四年。南郊始设登歌。庙舞犹闕。孝武建元中。有司奏郊庙宜设备乐。始为详定。故后魏孝文太和初。司乐上书。陈乐章有闕。请集群官议定。广修器数。正立名品。詔虽行之。仍有残缺。隋文践阼。太常议正雅乐。九年之后。唯奏黄钟一宫。郊庙止用一调。据礼文。每一代之乐。二调並奏。六代之乐。凡十二调。其余声律。皆不復通。高祖受隋禪。军国多务。未遑改创乐府。尚用隋氏旧文。武德九年。命太常考正雅乐。贞观二年。考毕上奏。盖其事大。故歷代不能速成。今时近郊天。式脩雅乐。制度之间。亦宜撙节。伏准仪礼宫悬之制。陈鎛钟十二架。当十二辰之位。甲丙庚壬。各设编钟一架。乙丁辛癸。各设编磬一架。合为二十架。树建鼓於四隅。当干坤艮巽之位。以象二十四气。宗庙殿庭。皆用此制。无闻异同。汉魏晋宋齐六朝。並用二十架。隋氏平陈。检梁故事。乃设三十六架。国初因之不改。高宗皇帝初成蓬莱宫。充庭七十二架。寻乃省之。则●虡架数太多。本近於侈。止於二十架。正协礼经。从之。古制雅乐。宫悬之下。编钟四架十六口。近代二十四口。正声十二。倍声十二。各有律吕。凡二十四声。登歌一架。亦二十四钟。雅乐沦减。至是復全。
太常乐章太清宫荐献大圣祖元元皇帝。奏混成紫极之舞。 天宝元年四月十四日。有司奏。请降神用混成之乐。送神用太一之乐。乐章十一。检撰人未获。
饗德明兴圣皇帝庙。酌献並奏长发之舞。乐章九。吏部侍郎李紓撰。
献祖宣皇帝室酌献。奏光大之舞。 贞观十四年。祕书监顏师古议。皇祖宏农府君。宣简公。懿皇。三庙之乐。请同奏长发之舞。至开元十三年。封禪定庙乐。改用光大之舞。乐章闕。
懿祖光皇帝室酌献。奏长发之舞。
开元十三年定议。依旧用长发之乐。至贞元十四年四月。太常奏。与德明兴圣献祖庙並同用宫悬。祭月享之。乐章闕。
太祖景皇帝室酌献。奏大政之舞。
贞观十四年。祕书监顏师古定议。请奏永锡之舞。给事中许敬宗议。奏大有之舞。至开元十年改定。用大政之舞。乐章闕。
世祖元皇帝室酌奏。用大成之舞。
贞观十四年。祕书监顏师古议。请奏大有之舞。许敬宗改用大成之舞。乐章闕。
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室酌献。奏大明之舞。 贞观十四年。祕书监顏师古议。奏大明之舞。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室酌献。奏崇德之舞。
先是。文德皇后庙乐。贞观十四年。顏师古请奏光大之舞。许敬宗议同。及太宗祔庙。遂停光大之舞。乐章闕。
高宗天皇大圣大宏孝皇帝室酌献。奏钧天之舞。
中宗孝和大圣大昭孝皇帝室酌献。奏太和之舞。
睿宗元真大圣大兴孝皇帝室酌献。奏景云之舞。
已上庙。贞观十四年六月。顏师古许敬宗已定乐章庙舞之号。至开元二十九年六月。太常又奏。准十三年封禪日。有司所定九庙酌献用舞之号。皆列於次。
元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室酌献。奏广运\之舞。中书令郭子仪撰乐章。
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室酌献。奏惟新之舞。吏部尚书刘晏撰乐章。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室酌献。奏保大之舞。中书令郭子仪撰乐章。
德宗神武孝文皇帝室酌献。奏文明之舞。尚书左丞平章事郑余庆撰乐章。
顺宗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室酌献。奏大顺之舞。中书侍郎平章事郑絪撰乐章。
宪宗圣神章武孝皇帝室酌献。奏象德之舞。中书侍郎平章事段文昌撰乐章。
穆宗睿圣文思孝皇帝室酌献。奏和寧之舞。中书侍郎平章事牛僧孺撰乐章。
敬宗睿武昭愍孝皇帝室酌献。奏大钧之舞。中书侍郎韦处厚撰乐章。
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室酌献。奏大成之舞。中书侍郎崔珙撰乐章。
武宗至道昭肃孝皇帝室酌献。奏大定之舞。中书侍郎李回撰乐章。
宣宗圣武献文孝皇帝室酌舞号。检撰人未获。
懿宗昭圣恭惠孝皇帝室酌舞号。检撰人未获。
僖宗惠圣恭定孝皇帝室酌舞号。检撰人未获。
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室酌献。奏咸寧之舞。撰乐章人闕。
享让皇帝庙乐章六。吏部侍郎李紓撰。
饗诸太子庙乐章六。检撰人未获。
仪坤庙乐章十二。散骑常侍徐彦伯撰。
惠昭太子庙乐章六。左散骑常侍归登。諫议大夫杜羔。给事中李逢吉。孟简。职方郎中知制誥王涯等。共撰。
悼怀太子庙乐章六。检撰人未获。 庄恪太子庙乐章六。结事中裴泰章。苏涤等。共撰。
祀五帝乐章十五。显庆元年。左仆射于志寧撰。
立春日。祀青帝坛。降神奏角音之舞。六变。立夏日。祀赤帝坛。降神奏征音之舞。六变。季夏土王。祀黄帝坛。降神奏宫音之舞。六变。立秋日。祀白帝坛。降神奏商音之舞。六变。立冬日。祀黑帝坛。降神奏羽音之舞。六变。冬至日。祭昊天上帝。乐章三。奏豫和之舞六变。夏至日。祭皇地祇。乐章三。奏顺和之舞。八变。开元十二年。礼部侍郎贺知章撰。 祭神州地祇。乐章三。奏顺和之舞。八变。贞观十七年。太府卿萧璟撰。
春分日。祀朝日。乐章三。奏元和之舞。六变。显庆元年。礼部侍郎许敬宗撰。至干元元年。中书舍人徐浩又撰。
祭大社大稷。乐章四。贞观十七年。左仆射于志寧撰。
祭风师。乐章四。降神奏元和之舞。贞元六年。祕书监包佶撰。
祭雨师。雷师。乐章五。降神奏元和之舞。贞元六年。祕书监包佶撰。
蜡祭百神。乐章四。降神奏豫和之舞。礼部侍郎许敬宗撰。
祭先农。乐章三。奏丰和之舞。二变。显庆三年。太子洗马郭瑜撰。
祭先蚕。乐章二。奏永和之舞。显庆三年。太子洗马郭瑜撰。 释奠。乐章八。文宣公庙。奏宣和之舞。显庆三年。国子博士范頵等撰。
武成王庙。乐章五。奏宣和之舞。三变。贞元六年。原王傅于邵撰。
祀九宫贵神。乐章六。奏元和之舞。检撰人未获。
祭龙池。乐章十。
开元元年。內出编入杂乐。十六年。筑坛於兴庆宫。以仲春之月祭之。紫微令姚元崇等撰。
殿庭元日冬至朝会。乐章七。
元日迎送皇帝。奏太和。开元十三年。侍中源干曜撰。
群官行。奏舒和。上公上寿。奏休和。显庆五年。中书侍郎李义府撰。
皇帝受酒登歌。奏昭和。检撰人未获。 中宫朝会。乐章四。皇后受册。奏正和。中书侍郎李义府撰。
东宫朝会。乐章五。迎送皇太子。奏永和。中书侍郎李义府撰。
太子受酒登歌。奏昭和。检撰人未获。
乡饮。乐章十七。
鹿鸣三奏。南陔一奏。嘉鱼四奏。崇邱一奏。关睢五奏。鹊巢三奏。 大射。乐章四。
皇帝射。騶虞一奏。王公射。貍首一奏。卿大夫射。采苹一奏。士射。采蘩一奏。
凯乐太和三年八月。太常礼院奏。谨按凯乐。鼓吹之歌曲也。周官大司乐。王师大献。则奏凯乐。注云。献功之乐也。又司马之职。师有功则凯乐。献於社。注云。兵乐曰凯。司马法曰。得意则凯乐。所以示喜也。左氏传载晋文公胜楚。振旅凯以入。魏晋以来。鼓吹曲章。多述当时战功。是则歷代献捷。必有凯歌。太宗平东都。破宋金刚。其后苏定方执贺鲁。李勣平高丽。皆备军容。凯歌入京师。谨检贞观显庆开元礼书。並无仪注。今参酌今古。备其陈设。及奏歌曲之仪。如后。凡命將征伐。有大功献俘馘者。其日。备神策兵卫於东门外。如献俘常仪。其凯歌用鐃吹二部。笛。篳。篥。簫。笳。鐃鼓。每色二人。歌工二十四人也。乐工等乘马执乐器。次第陈列。如卤簿之式。鼓吹令丞前导。分行於兵马俘馘之前。將入都门。鼓吹振作。迭奏破陈乐。应圣期。贺朝欢。君臣同庆乐等四曲。破陈乐词曰。受律辞元首。相將討叛臣。咸歌破陈乐。共赏太平人。应圣期词曰。圣德期昌运\。雍熙万宇清。干坤资化育。海岳共休明。辟土欣耕稼。销戈遂偃兵。殊方歌帝泽。执贄贺昇平。贺朝欢词曰。四海皇风被。千年德永清。戎衣更不著。今日告功成。君臣同庆乐词曰。主圣开昌歷。臣忠奏大猷。君看偃革后。便是太平秋。候行至大社及太庙门。工人下马。陈列於门外。据周礼大司乐注云。献於祖。大司马云。先凯乐献於社。谨详礼仪。则社庙之中。似合奏乐。伏以尊严之地。鐃吹譁讙。既无明文。或乖肃敬。今请並各於门外陈设。不奏歌曲。俟告献礼毕。復导引奏曲如仪。至皇帝所御楼前。兵仗旌门外二十步。乐工皆下马。徐行前进。兵部尚书介冑执鉞。於旌门內中路前导。周礼。师有功。则大司马左执律。右秉鉞。以先凯乐。注云。律所以听军声。鉞所以示將威。今吹律听声。其术久废。惟请秉鉞。以存礼文。次协律郎二人。公服执麾。亦於门外分导。鼓吹令丞。引乐工等至位。立定。太常卿於乐工之前。跪。具官臣某奏事。请奏凯乐。协律郎举麾。鼓吹大振作。遍奏破陈乐等四曲。乐闋。协律郎偃麾。太常卿又跪奏。凯乐毕。兵部尚书太常卿退。乐工等並出旌门外立讫。然后引俘馘入献。及称贺如別仪。別有献俘馘仪注。俟俘囚引出。方退。伏请宣付当司。编入新礼。仍令乐工教习。依奏。
讌乐武德初。未暇改作。每讌享。因隋旧制。奏九部乐。一讌乐。二清商。三西凉。四扶南。五高丽。六龟兹。七安国。八疏勒。九康国。至贞观十六年十二月。宴百寮。奏十部乐。先是。伐高昌。收其乐付太常。乃增九部为十部伎。今通典所载十部之乐。无扶南乐。祇有天竺乐。不见南蛮乐。其后分为立坐二部。立部伎有八部。一安乐。周平齐所作。周代谓之城舞。二太平乐。亦谓之五方师子舞。三破陈乐。四庆善乐。五大定乐。亦谓之八纮同轨乐。太宗平辽时作也。六上元乐。高宗所作也。七圣寿乐。武太后所作。舞时。行列成字。字有圣超千古。道泰百王。皇帝万年。宝祚弥昌。八光圣乐。高宗所造。自安乐已下。每奏皆擂大鼓。同用龟兹乐。並立奏之。其大定乐加以金鉦。唯庆善乐独用西凉乐。最为闲雅。其破陈上元庆善三舞。皆易其衣冠。合之钟磬。以享郊庙。自天后临朝。此礼遂废。神龙二年八月。敕立部伎舞人。以后更不得改补入诸色役。坐部伎有六部。一讌乐。张文收所作也。又分为四部。有景云庆善破陈承天等乐。二长寿乐。武太后长寿年所作。三天授乐。武太后天授年所作。四鸟歌万岁乐。武太后所作。因养吉了鸟尝称万岁。故为乐以像之。五龙池乐。元宗所作。帝在藩邸时。居崇庆坊宅中。经雨。地忽为池。及即位。以宅为宫。故为乐以表其祥。大小破陈乐。元宗所作。生於立部伎。舞用四人。被之金甲。自长寿已下。皆用龟兹乐。舞人皆著靴。唯龙池用雅乐。而无钟磬。舞人尽躡履而行。其乐章又有破陈乐词七首。中和乐词五首。五方师子词五首。南詔舞圣乐词五首。圣寿荷皇恩词乐四首。圣寿乐词四首。大定乐词六首。上元乐词一十五首。文武顺圣乐词九首。贞观末。有裴神符者。妙解琵琶。作胜蛮奴火凤倾盃乐三曲。声度清美。太宗深爱之。高宗末。其伎遂盛。於是洎天后至神龙之际。大增加立坐部伎诸舞。寻亦废之。
清乐清乐。九代之遗声。其始即清商三调是也。並汉氏已来旧曲。乐器制度。并诸歌章古调。与魏三祖所作者。皆被於史籍。自晋氏播迁。其音分散。不復存於內地。苻坚灭凉得之。传於前后二秦。及宋武定关中收之。入于江南。及隋平陈后。获之。隋文听之。善其节奏曰。此华夏正声也。因更损益。去其哀怨者而补之。因置清商署。总谓之清乐。至煬帝。乃立清乐西凉等为九部。隋室丧乱。日益沦缺。天后朝。犹有六十三曲。今其词存者。有白雪。公莫舞。巴渝。明君。凤將雏。明之君。鐸舞。白鳩。子夜。吴声四时歌。前溪阿子。欢闻。团扇。懊儂。白紵。玉树后庭花。春江花月夜。长史变。丁督护。读曲。乌夜啼。石城。莫愁。襄阳栖乌夜飞。估客。杨叛儿。雅歌。驍壶。常林欢。三洲採桑。堂堂。泛龙舟等三十二曲。明之君雅歌各二首。四时四首。合三十七首。又七曲有声无词。上林凤雏平调。清调。瑟调。平折命啸。通前四十四篇存焉。见通典。当江南之时。巾舞白紵巴渝等。衣服各异。至梁武改省之。宋以江左诸曲哇淫。然而从容雅缓。犹有士君子之风焉。自长安以后。朝廷不重古曲。工伎渐缺。能合於管弦者。惟明君。杨叛儿。驍壶。春歌。秋歌。白雪。堂堂。春江花月夜等八曲。旧乐章多或数百言。明君尚能四十言。今所传二十六言。渐渐讹失。与吴音转远。宜取於吴人。使之传习。开元中。有歌工李郎子。北人也。声调已失。云学於俞才生。郎子亡后。清乐唯歌一曲。词典而音雅。自周隋以来。多用西凉乐。鼓舞曲多用龟兹乐。其曲度皆时俗所知也。唯琴家犹传楚汉旧声。及清调琴调。蔡邕五弄。谓之九弄。雅声独存。非朝廷郊庙所用。故不载。自唐虞迄三代。舞用国子。乐用瞽师。汉魏后皆以贱隶为之。惟雅乐尚选良家子。国家每岁。阅司农户容仪端正者。归之太乐。与前代乐户。总名音声人。歷代滋多。至於万数。
散乐散乐歷代有之。其名不一。非部伍之声。俳优歌舞杂奏。总谓之百戏跳铃。掷剑。透梯。戏绳。缘竿。弄枕。珠大面拨。头窟礧子。及幻伎激水化鱼龙。秦王捲衣。●鼠。夏育扛鼎。巨象行乳。神龟负岳。桂树白雪。画地成川之类。至于断手足。剔肠胃之术。自汉武帝。幻伎始入中国。其后或有或亡。至国初通西域。復有之。高宗恶其惊俗。敕西域关津。不令入中国。具百戏。后魏道武明元二帝增修之。每大设於殿前。后周武帝保定初罢之。至宣帝復召之。作殿庭。昼夜不息。隋文时。並放遣之。煬帝大业二年。又总追集於东都。命太常教习每岁正月。於建国门內廊八里为戏场。百官起棚夹观。昏以继晓。十五日而罢。两都各一亲王主之。自弹弦吹管以上。万八千人。元宗以其非正声。置教坊於禁以处之。若寻常饗会。先一日具坐立部乐名。太常上奏。御注其下。会日。先奏坐部伎。次奏立部伎。次奏蹀马。次奏散乐。然后奏部次第。並取当时进止。旧制之內。散乐一千人。其数各系诸州多少。轮次隨月当番。遇闰月六番。人各征资钱一百六十七文。一补之后。除考假轮半次外。不得妄有破除。贞观二十三年十二月。詔诸州散乐。太常上者。留二百人。余並放还。 神龙三年八月敕。太常乐鼓吹散乐音声人。並是诸色供奉。乃祭祀陈设。严警卤簿等用。须有矜恤。宜免征徭杂科。
破陈乐贞观元年正月三日。宴群臣。奏秦王破陈乐之曲。太宗谓侍臣曰。朕昔在藩邸。屡有征伐。世间遂有此歌。岂意今日登於雅乐。然其发扬蹈厉。虽异文容。功业由之。致有今日。所以被於乐章。示不忘本也。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进曰。陛下以圣武戡难。立极安民。功成化定。陈乐象德。实宏济之盛烈。为將来之壮观。文容习仪。岂得为比。太宗曰。朕虽武功定天下。终当以文德绥海內。文武之道。各隨其时。公谓文容不如蹈厉。斯为过矣。七年正月七日。上制破陈乐舞图。左圆右方。先偏后伍。鱼丽鹅鸛。箕张翼舒。交错屈伸。首尾回互。以象战陈之形。起居郎吕才。依图教乐工一百二十人。被甲执戟而习之。凡为三变。每变为四陈。有来往疾徐击刺之象。以应歌节。数日而就。其后令魏征。虞世南。褚亮。李百药。改制歌词。更名七德之舞。十五日。奏之於庭。观者睹其抑扬蹈厉。莫不扼腕踊跃。懍然震悚。武臣烈將。咸上寿云。此舞皆陛下百战百胜之形容。於是皆称万岁。
永徽二年十一月二日。上祀南郊。黄门侍郎宇文节奏言。依旧仪。明日朝群臣。除乐悬。请奏九部乐。上因曰。破陈乐舞者。情不忍观。所司更不宜设。言讫。惨愴久之。至显庆元年正月十五日。詔改破陈乐舞为神功破陈乐。至仪凤三年七月八日。上在九成宫咸亨殿。宴韩王元嘉。霍王元轨。及南北军將军等。乐作。太常少卿韦万石奏。言破陈乐舞者。是皇祚发跡所由。宣扬祖宗盛烈。传之於后。永永无穷。自太皇临御四海。寢而不作。既缘圣情感愴。群臣不敢开言。臣忝职乐司。废缺是惧。依礼。祭之日。天子亲总干戚。以舞先祖之乐。与天下同乐也。今破陈乐久废。群下无所称述。將何以发孝思之情。臣望每大宴会。先奏此舞。以光祖宗之功烈。上瞿然改容。俯遂所请。乐闋。上歔欷久之。顾谓韩王等曰。不见此乐。垂三十年。乍此观听。实深哀感。追思往日。王业艰难。朕今嗣守洪业。岂可忘武功也。古人云。富贵不与骄奢为期。而骄奢自至。朕谓时见此舞以自诫。冀无盈满之过。非谓欢乐陈奏之耳。侍臣咸称万岁。先是。每奏神功破陈乐。及功成庆善乐二舞。上皆立对。至永淳元年二月。太常博士裴守贞议曰。窃惟二舞肇兴。謳吟攸属。义均韶夏。用兼宾祭。皆祖宗盛德。而子孙享之。详览传记。未有皇王立观之礼。况升中大事。华夷毕集。九服仰垂拱之安。百蛮怀率舞之庆。甄陶化育。莫非神化。岂于乐舞。別申严敬。臣等详议。每奏二舞时。天皇不合起立。詔从之。 庆善乐贞观六年九月二十九日。幸庆善宫。在武功县。即高祖旧宅也。宴从臣於渭滨。其宫即太宗降诞之所。上赋诗十韵云。寿邱唯旧跡。酆邑乃前基。粤余承累圣。悬弧亦在兹。弱龄逢运\改。提剑郁匡时。指麾八荒定。怀柔万国夷。梯山咸入款。驾海亦来思。单于陪武帐。日逐卫文螭。端扆朝四岳。无为任百司。霜节明秋景。轻冰结水湄。芸黄遍原隰。禾颖即京坁。共乐还乡宴。歌此大风诗。赏赐閭里。有同汉之宛沛焉。於是起居郎吕才。播于乐府。被之管弦。名曰功成庆善乐之曲。令童儿八佾。皆冠进德冠。紫葱褶。为九功之舞。冬至享讌。及国有大庆。与七德之舞。皆进於庭。
诸乐太常梨园別教院。教法曲乐章等。王昭君乐一章。思归乐一章。倾盃乐一章。破陈乐一章。圣明乐一章。五更转乐一章。玉树后庭花乐一章。泛龙舟乐一章。万岁长生乐一章。饮酒乐一章。斗百草乐一章。云韶乐一章。十二章。
贞观十四年。有景云见。河水清。协律郎张文收。採古朱雁天马之义。制景云河清歌。名曰讌乐。奏之管弦。为诸乐之首。今元会第一奏者是也。 显庆二年。以琴中雅曲。古人歌之。近代以来。此声顿绝。令所司修习旧曲。至三年十月八日。太常丞吕才奏。按张华博物志云。白雪。是天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琴曲。又楚大夫宋玉对襄王云。有客於郢中。歌阳春白雪。国中和者数十人。是知白雪琴曲。本宜合歌。以其调高。人和遂寡。自宋玉以来。迄今千祀。未有能歌白雪曲者。臣令准敕。依倣琴中旧曲。定其宫商。然后教习。並合於歌。輒以御制雪诗。为白雪歌词。又按古今乐府。奏正曲之后。皆別有声。君倡臣和。事彰前史。輒取侍中许敬宗等奉和雪诗十六首。以为送声。各十六节。上善之。仍付太常。编於乐府。
龙朔元年三月一日。上召李勣。李义府。任雅相。许敬宗。许圉师。张延师。苏定方。阿史那忠。于闐王伏闍。上官仪等。讌於城门。观屯营新教之舞。名之曰一戎大定乐。其时。欲亲征辽东。以象用武之势。
调露二年正月二十一日。则天御洛城南楼。赐宴太常。奏六合还淳之舞。 延载元年正月二十三日。制越古长年乐一曲。大足元年。天后幸京师。同州刺史苏瑰。进圣主还京乐舞。御行宫楼观之。赐以束帛。令编於乐府。
天宝十三载七月十日。太乐署供奉曲名。及改诸乐名。太蔟宫时号沙陀调。龟兹佛曲改为金华洞真。因度玉改为归圣曲。承天。顺天。景云。君臣相遇。九真。九仙。天册。永昌乐。永代乐。庆云乐。冬乐。长寿乐。紫极万国欢。封禪曜日光。舍佛儿胡歌改为钦明引。河东婆改为燕山骑。俱伦仆改为宝伦。光色俱腾改为紫云腾。摩醯首罗改为归真。火罗鶬鸽盐改为白蛤盐。罗剎末罗改为合浦明珠。勿姜贱改为无疆寿。苏莫剌耶改为玉京春。阿箇盘陀改为元昭庆。急龟兹佛曲改为急金华洞真。苏莫遮改为万宇清。舞仙鹤乞裟婆改为仙云昇。
太蔟商。时号大食调。破陈乐。大定乐。英雄乐。欢心乐。山香乐。年年乐。武成?平乐。兴明乐。黄驄●。人天云卷。白云辽。帝释婆野娑改为九野欢。优婆师改为泛金波。半射渠沮改为高唐云。半射没改为庆惟新。耶婆色鸡改为司晨宝鸡。野鹊盐改为神鹊盐。捺利梵改为布阳春。苏禪师胡歌改为怀思引。万岁乐。
太蔟羽。时号般涉调。太和万寿乐。天统九胜乐。元妃。真元妃乐。急元妃。太监女采乐。真女采乐。山水白鶻。郎剌耶改为芳桂林。移师都改为大仙都。借渠沙鱼改为跃泉鱼。俱伦朗改为日重轮。苏剌耶改为未央年。吒钵罗改为芳林苑。达摩支改为泛兰丛。悉尔都改为琼台花。春杨柳。天禽宝引。苏剌耶胡歌改为宝廷引。
太蔟角。大同乐。六合来庭。安平乐。戎服来宾。安公子。红蓝花。
林钟宫。时号道调。道曲。垂拱乐。万国欢。九仙步虚。飞仙。景云。钦明引。玉京宝轮光。曜日光。紫云腾。山刚改为神仙。急火凤改为舞鹤盐。
林钟商。时号小食调。天地大宝。迎天欢心乐。太平乐。破陈乐。五更转。圣明乐。卷白云。凌波神。九成乐。汎龙舟。月殿蝉曲。英雄乐。山香会。罗仙迎祥。翊圣。司晨宝鸡。九野欢。讫陵伽胡歌改来宾引。胡残改仪凤。苏罗密改昇朝阳。须婆栗特改芳苑墟。拨洛背陵改为北戎还淳。金波借席改为金风。厥磨贼\改为庆淳风。庆惟新。 林钟羽。时号平调。火凤。真火凤。急火凤舞。媚娘长命。西河。三台监。行天。急行天。濮阳女神。白马。春杨柳。无愁改为长欢。因地利支胡歌改为玉关引。大仙都。春台东。祗罗改为祥云飞。文明新造。胜蛮奴改为塞尘清。
林钟角调。红蓝花。绿沉杯。赤白桃李花。大白紵。堂堂。十二时。天下兵改为荷来苏。
黄钟宫。封山乐。 黄钟商。时号越调。破陈乐。天授乐。无为。倾盃乐。文武九华。急九华。大叠瑞蝉曲。北雒归淳。庆淳风。杜兰乌多回改为兰山吹。老寿改为天长宝寿。春鶯囀吹。急兰山。高丽改为来宾引。耶婆地胡歌改为静边引。婆罗门改为霓裳羽衣。思归达牟鸡胡歌改为金方引。昇朝阳。三部罗改为三辅安。
黄钟羽。时号黄钟调。火凤。急火凤。春杨柳。飞仙。大仙都。天统。思归达菩提儿改为洞灵章。明凤乐。真明凤。阿滥堆百舌鸟改为濮阳女。 中吕商。时号双调。破陈乐。太平乐。倾盃乐。大餔乐。迎天乐。蝉曲。山香月殿。大百岁老寿改为天长宝寿。五更转。同昌还城乐。庆惟新。金风。泛金波。司晨宝鸡。金方引。俱摩尼佛改紫府洞真。神雀盐。北雒归淳。
南吕商。时号水调。破陈乐。九野欢。泛金波。凌波。神昇朝阳。苏莫遮欢心乐。蝉曲。来宾引。天地大宝。五更转。
金风调。苏莫遮改为感皇恩。婆伽儿改为流水芳菲。
上云曲。自然真仙曲。明明曲。难思曲。平珠曲。无为曲。有道曲。调元曲。立政曲。献寿曲。高明曲。开天曲。仪凤曲。同和曲。闲雅曲。多稼曲。金镜曲。诸乐並不言音调数目。
司空杨国忠。左相陈希烈奏。中使辅璆琳至。奉宣进止。令臣將新曲名一本。立石刊於太常寺者。今既传之乐府。勒在贞?。仍望宣付所司。颁示中外。敕旨。所请依。
贞元三年四月。河东节度使马燧。献定难曲。御麟德殿。命阅试之。十二年十二月。昭义节度使王虔休。献继天诞圣乐一曲。大抵以宫为调。表五音之奉君也。以土为德。知五运\之居中也。凡二十五遍。法二十四气。而成一岁之功也。不闻惉懘之声。以协中和之乐。其曲谱同进上。先时。有太常乐人刘玠。流落至潞州。虔休因令造此曲以进。今中和乐起於此。十四年二月。上自制中和舞是也。又奏九部乐。及禁中歌舞妓者十数人。布列在庭。上制中春麟德殿会百僚观新乐诗。仍令太子书示百官。序曰。朕以中春之望。纪为令节。听政之暇。韵於诗歌。象中和之容。作中和之舞。聊復成篇。以言其志。诗曰。芳岁肇嘉节。物华当仲春。干坤既昭泰。烟景含氤氳。德浅\荷元貺。乐成思治人。前庭列钟鼓。广殿延群臣。八卦隨舞意。五音转曲新。顾非咸池奏。庶协南风薰。式宴礼所重。浹欢情必均。同和谅在兹。万国希可亲。中书门下等称贺。谢赐观制中和乐诗。请付所司。颁示天下。仍编入乐府之中。可之。 太和八年十月。宣太常寺。准云韶乐。旧用人数。令於本寺阅集进来者。至开成元年十月教成。其年。太常卿李程进上。至三年。武德司奉宣。索云韶乐悬图二轴进上。光化四年正月。宴于保寧殿。上制曲名曰讚成功。时盐州雄毅军使孙德昭等。杀刘季述反正。帝乃制曲以褒之。仍作樊噲排君难戏以乐焉。
四夷乐周礼。鞮鞻氏掌四方之乐。与其声歌祭祀则?而歌之。讌亦如之。国家以周隋之后。与陈北齐接近。故音声歌舞。杂有四方云。
东夷二国乐高丽。百济。
高丽百济乐。宋朝初得之。至后魏大武灭北燕。亦得之。而未具。周武灭齐。威振海外。二国各献其乐。周人列於乐部。谓之国伎。隋文平陈。及文康礼曲。俱得之百济。贞观中灭二国。尽得其乐。至天后时。高丽乐犹二十五曲。贞元末。唯能习一曲。衣服亦渐失其本风矣。其百济至中宗时。工人死散。开元中。岐王范为太常卿。復奏置焉。文康礼曲者。东晋庾亮歿后。伎人所作。因以亮諡为乐之名。流入乐府。至贞观十一年黜去之。今亡矣。
南蛮诸国乐扶南。天竺。南詔。驃国。
扶南天竺二国乐。隋代全用天竺。列於乐部。不用扶南。因煬帝平林邑国。获扶南工人。及其匏琴。朴陋不可用。但以天竺乐转写其声。
南詔乐。贞元十六年正月。南詔异牟寻作奉圣乐舞。因西川押云南八国使韦皋以进。特御麟德殿以阅之。
驃国乐。贞元十八年正月。驃国王来献。凡有十二曲。以乐工三十五人来朝。乐曲皆演释氏经论之词。驃国在云南西。与天竺国相近。故乐多演释氏之词。每为曲皆齐声唱。各以两手十指。齐开齐敛。为赴节之状。一低一昂。未尝不相对。有类中国柘枝舞。驃一作僄。其西別有弥臣国。乐舞亦与驃国同。多习此伎以乐后。敕使袁滋?士美至南詔。並皆见此乐。 西戎五国乐高昌。龟兹。疏勒。康国。安国。
高昌乐。西魏与高昌通。始有此乐。至隋开皇六年。来献圣明曲。至太宗朝。討其国。尽得其乐。事见十部伎门。
龟兹乐。自吕光破龟兹。得其声。吕氏亡。其乐分散。至后魏有中原。復获之。於时曹婆罗门者。累代相承。传其业。至孙妙达。尤为无比。至隋有两国龟兹之号。凡三部。开元中大盛。齐文宣常爱此曲。每弹。常自击胡鼓和之。及周武帝聘突厥女为后。西域诸国皆来贺。遂荐有龟兹疏勒康国安国之乐。
北狄三国乐鲜卑。吐谷浑。部落稽。
北狄乐。皆马上乐也。鼓吹本军旅之音。自汉以来。总隶鼓吹署。至后魏始有北歌。即魏史所谓真人歌是也。周隋之代。与西凉乐杂奏。今存者五十三章。其名目可解者。数章而已。解在通典。按今大角。即后魏簸逻回是也。其曲多可汗之词。又吐谷浑亦鲜卑別种之一。歌曲皆鲜卑中出也。但音不可晓耳。与北歌较之。其音异。开元中。歌工长孙元忠习北歌。相传如此。虽译者不能通知其词。音既难晓。久亦失真。唯琴尚有笳声大角者。金吾所掌工人。谓之角手。备鼓吹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