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的诗《两座村庄》解读

海子的诗《两座村庄》解读

  摘 要:海子的《两座村庄》不仅是对于故乡村庄的虔诚礼赞,也不仅是对自我与普希金灵魂契合的真切表达,还延续和发展了其诗作中常见的一个主题:海子的诗学理想、创造诗歌王国的抱负,还有他感知到这一梦想似乎遥不可及的孤独与无望——因此,这依旧是以“黑夜”结束的诗。

  “村庄”是海子诗歌中频繁出现的一个重要意象。在海子的作品中,单是直接以“村庄”为题的诗歌就有五首,包括《村庄》(1984)、《村庄》(1986)、《北斗七星 七座村庄——献给萍水相逢的额济纳姑娘》(1986)、《九首诗的村庄》(1987)以及《两座村庄》(1987)。还有一篇名为《村庄》的散文(《取火》《谷仓》《歌手》《初恋》曾以“村庄”为题发表于1981年第6期的《十月》杂志)。当然,在其他许多作品中,海子也屡次用到“村庄”这一意象以及由“村庄”意象延伸和派生出的诸多意象,比如“麦子”“麦地”“大地”“房屋”“粮食”等。在与顾城的谈话中,海子曾经谈道:“我热爱村庄,村庄平静、和谐,人与人之间是那么的纯朴。”这种对于“村庄”的“热爱”,一方面源自于他的农村生长经历:25岁的他就有十五年是全部在农村度过的;另一方面源自于他城市生活中遭遇到的挫折以及内心由此而产生的对于城市的抵触。这成为海子“村庄”意象的基本内涵。

  但海子的这首《两座村庄》是别致的。他在其中不仅表达了“村庄”的宝贵与美好,也触到了“村庄”的“黑夜”。这实际上延续了其诗作中常见的一个重要主题:海子的诗歌梦想、对于创造诗歌王国的抱负,以及他感知到这一梦想似乎遥不可及的孤独与无望。最后,海子悲怆地发现:在中国大地之上,依旧黑夜笼罩,而所谓的太阳,遥不可及。

  一

  和平与情欲的村庄/诗的村庄/村庄母亲昙花一现/村庄母亲美丽绝伦

  第一个诗节中,诗人以两组对立的意象产生张力,铺设背景:“和平”与“情欲”是村庄生命的两个方面,既有虚静平和又有动荡不安;有时候那么幸福,“人类和植物一样幸福/爱情和雨水一样幸福”(《活在珍贵的人间》)的村庄,有时候又充满着痛苦,“麦地/旁人看见你/觉得你温暖,美丽/我则站在你痛苦质问的中心/被你灼伤”(《答复》)。这是“诗”的村庄,是诗歌萌发和生长的地方,是诗歌的母亲,所以是村庄母亲。“昙花一现”与“美丽绝伦”——这是美的两个极端——绚烂然而短暂。这两组意象独立同时又是浑然的一体:村庄与诗是自然安谧的,然而又是生命力最为蓬勃的;她的美摄人魂魄,然而又是瞬间即逝的。它们从自身内部生长出另一种撕裂的力量,它们是完整的,也是对立的,这才是完整的诗以及完整的村庄。

  这一诗节,既是诗人对于村庄的抒写,也是诗人对于诗的赞美。村庄是海子走出来和最终要回去的地方(即便在北京求学工作多年,海子的诗歌也极少触及城市生活,是不熟悉还是不愿触及?这是很有意味的)。诗则是海子的语言和生活——骆一禾说:“这就是他的一门心思。”

  五月的麦地上 天鹅的村庄/沉默孤独的村庄/一个在前一个在后/这就是普希金和我 诞生的地方

  第二个诗节中,诗人并置了两个似乎不相关联的意象“麦地”与“天鹅”——“麦地”是海子诗歌中一个出现频率非常高的意象,海子也由此获得了“麦地诗人”的桂冠。“麦子与麦地形象在海子诗歌中不断复现,构成了一个意象系统,寄寓和熔铸了诗人对生命意义多层面的思考和想象。”“五月的麦地”从词语的表面来看,指代着悸动燥热的丰收,是尘世的、现实的。 而“天鹅”是欧洲诗歌中经常出现的一个意象,比如叶芝的抒情诗中频繁出现天鹅意象,叶赛宁将少女纤细的手臂比作白天鹅,普希金将幽寂的月亮比作庄严的天鹅。海子也写过一首《天鹅》,将其作为自己渴慕和向往的对象。天鹅在传统意义上通常意味着纯洁、高贵,是理想的、高蹈的。因此,“麦地”与“天鹅”再次形成对立—— 一个是形而下的,关涉生存(粮食与饥饿),这是村庄人们视为生命的东西,“五月”“麦地”,这是燃烧着的词语,麦芒尖锐而汗水灼热;另一个则是形而上的,关涉精神(飞翔与纯洁),这是诗人视为生命的东西。这两者再次构成村庄的两面性,或者是两座村庄。就在似乎相同然而又不同的土地上,普希金和“我”,“一个在前一个在后”,都诞生在这沉默孤独的村庄,诗的村庄。

  这一诗节中,诗人发现了自己站立的土地与普希金脚下的一样,沉默、孤独,既是世俗的,也是高蹈的。这两座村庄,是他们共同的营养和故乡。

  风吹在村庄/风吹在海子的村庄/风吹在村庄的风上/有一阵新鲜有一阵久远

  第三个诗节中,“风”表征历史或者时间,它是摧折一切的强大力量,也是淬炼黄金与尘土的火焰。它吹在村庄,吹在海子的村庄,它抚摸那些喧嚣与静寂的事物,那些生长和死亡的事物。“风吹在村庄的风上”,是别致的意象的叠加,那些时光尘埃的堆积是对村庄深情的馈赠,也是对村庄无情的剥夺。“有一阵新鲜有一阵久远”是核心句,再次并置一组对立:新鲜与久远——新与旧,时光的恒久与此在的暂时。所有事物的宿命,诞生是新鲜的绽放,而消逝是久远的命运——其实,村庄也是如此。它们在海子和普希金的身后,也许会生长如同麦子,也许会消逝如同麦子。

  前三个诗节实际是一种递进,从村庄的出现,到“我”和普希金的诞生,然后是“风”——历史与时间对于“我”、普希金以及村庄的吹拂。诗人完成了自我位置的归属——“我”和普希金站在一起,像一座村庄与另一座村庄,也像一个村庄的夜晚与白天、和平与情欲,而“风”将如何穿过我们?它将带走什么,又将带来什么?对于自己和普希金作为诗人,作为王,将有怎样的命运,诗人提出了困惑与质疑。

  二

  北方星光照耀南国星座/村庄母亲怀抱中的普希金和我/闺女和鱼群的诗人 安睡在雨滴中/是雨滴就会死亡!

  第四个诗节是对前三个诗节的回答。前两句中,海子将自己与海子并置,普希金为北方星光,而自己作为南国星座,前者“照耀”后者,共同汲取大地的力量,作为诗人,这是海子的荣耀和骄傲。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年6月6日(俄历5月26日)出生于沙俄莫斯科,1837年2月10日(俄历1月29日)逝世于圣彼得堡,是俄国著名诗人、作家及现代俄国文学的创始人。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同时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普希金被称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普希金诸体皆擅,创立了俄国民族文学和文学语言,在诗歌、小说、戏剧乃至童话等文学领域都给俄罗斯文学创立了典范。普希金还被高尔基誉为“一切开端的开端”。

  海子在许多诗篇以及理论文章中自称为“王”——诗歌之“王”,据粗略统计,《海子诗全集》中“王”字就出现了五百多次,“帝”字出现近百次。海子还经常在诗作中自比为“太阳”—— 海子宣称,他只是“物质的短暂情人”,像但丁、莎士比亚和歌德一样成为诗歌王国的“太阳”,这才是他人生的最大理想:“我的事业 就是要成为太阳的一生 / 他从古至今——‘日’——无比辉煌无比光明 /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 最后我被黄昏的众神抬入不朽的太阳 /太阳是我的名字 / 太阳是我的一生”(《祖国(或以梦为马)》)。可以说,海子将自己与普希金并列,既是他伟大的诗歌抱负,也是他对于自我命运宿命似的悲观体认。普希金在37岁英年早逝,而海子自己也认识到:“正如悲剧中,最优秀最高贵最有才华的王子往往最先身亡。我所敬佩的王子行列可以列出长长的一串:雪莱、叶塞宁、荷尔德林、坡、马洛、韩波、克兰、狄兰……席勒甚至普希金。”而自己,也难以逃脱这样一种命运——“悲剧式的抗争和抒情”。这些高扬的生命却是短暂的,终于瞬间寂灭——“他们来临,诞生,经历悲剧性生命充盈才华焕发的一生,就匆匆退场,都没有等到谢幕”——所以海子说,诗人“安睡在雨滴中,是雨滴就会死亡!”

  那么,“闺女和鱼群的诗人”如何理解?“闺女”可以认为是指代女性意象。普希金的诗篇尤其是很多爱情诗里,出现了很多美好的女性形象,而海子更是不厌其烦地书写那些美丽纯洁的女性。而“鱼”意象更是一个非常传统、意义丰赡的意象。在这里,“闺女”和“鱼群”象征着繁殖和丰收,表征着一种旺盛的生命力——这样热烈地“活着,爱着,写着”的诗歌之王终于死亡,更凸显了诗歌之王的生存的悲剧性。

  夜里风大 听风吹在村庄/村庄静坐  像黑漆漆的财宝/两座村庄隔河而睡/海子的村庄睡的更沉

  第五节中,“风”意象再次出现,与第三个诗节相互呼应——时光检视之下,丰盈或枯槁一一裸呈,此时村庄静坐如同珍贵的财宝,然而因为这样的珍贵蒙昧未名,未曾为众人所觉悟和珍惜,所以是“黑漆漆的”。最后一句“海子的村庄睡的更沉”,或许是海子对于中国现代诗歌创作未来的一种期许:在睡梦中,一切寂静,一切尚未开始,然而,某些事物在寂静中悄然死灭而同时某些事物悄然生发,在黑暗的睡眠中孕育着无数的方向和可能性。同时,“黑夜”和“睡的更沉”共同组成的意象,更可以认为是海子内心沉痛和悲哀的表达。海子认为,“黑夜是神的伤口”(《最后一夜和第一日的献诗》);他省悟到:“在伟大、空虚和黑暗中/谁还需要人类?/在太阳的中心谁拥有人类就拥有无限的空虚”(《太阳·诗剧》)。这样幸福与痛苦的纠缠、希望与绝望的撕裂,才是海子的村庄,海子作为王的村庄。

  三

  首先,在这首短诗中,海子表达了自己对于创建诗歌王国的抱负与自信——这是在俗世中的胜利,理想的.胜利,如同太阳升起,朝霞灿烂。

  普希金被称为“俄国诗歌的太阳”,海子则自许为“中国的太阳”,普希金被称为“一切开端的开端”,海子则表示:“万人都要从我的刀口走过/去建筑祖国的语言”【《祖国(或以梦为马)》】。将普希金与自己并置,这在海子看来,似乎并非狂妄自大,而是必然的未来。

  海子曾经宣称我们的时代是一个“主体缺乏的时代”,而“当前中国的诗,大都处于实验阶段,基本没有进入语言”,“当前中国现代诗歌对于意象的关注,损害甚至危及了他的语言要求。”他认为:“这一世纪和下一世纪的交替,在中国,必有一次伟大的诗歌行动和一首伟大的诗篇。这是我,一个中国当代诗人的梦想和愿望。因此必须清算、扫清一下。对从浪漫主义以来丧失诗歌意志力与诗歌一次性行动的清算,尤其要对现代主义酷爱‘元素与变形’这些一大堆原始材料的清算。”

  在批判的同时,海子也提出了自己崭新的诗歌构想:“我的诗歌理想是在中国成就一种伟大的集体的诗。我不想成为一个抒情诗人,或一位戏剧诗人,甚至不想成为一名史诗诗人,我只想融合中国的行动成就一种民族和人类的结合,诗和真理的结合。”“这就是我的诗歌的理想,应抛弃文人趣味,直接关注生命存在本身。这是中国诗歌的自新之路。我坚信这一点。”“万人都要将此火熄灭/我一人独将此火高高举起”——他以这样的诗句标举自己对于重塑中国现代诗歌审美范式的决心、信心。

  在诗歌创作实践中,海子也的确身体力行。他创作了大量抒情短诗,然而他对自己的小诗、短诗并不看重,他认为那仅仅是抒情,而长诗、大诗才是工作。《诗学:一份提纲》开篇即说:“我写长诗总是迫不得已。出于某种巨大的元素对我的召唤,也是因为我有太多的话要说,这些元素和伟大材料的东西总会胀破我的诗歌外壳。”海子的长诗体现了他重建人类精神的努力。

  其次,这首诗中,海子表达了自己正在逐渐上升和蔓延的孤独、无力和绝望——这是产生于内心的寂灭,理想的寂灭,如同夜色弥漫,露水沉重。

  海子是孤独的。中国社会长期浸淫于无神状态的世俗层面,而海子诗歌王国所依据的宗教神学的支撑,是许多人不熟悉、不认同和无法感知的。在《太阳·弥赛亚》中,海子这样表达内心的孤独、绝望:“我背负一片不可测量的废墟/四周是深渊 看不见底/我多么期望我的内部有人呼应/又有谁在?/我在天空深处/高声询问/ 谁在?”

  海子所说的“王”仅仅只是一种浪漫主义式的称呼,正如雪莱所宣称的“诗人们是世界上未经公认的立法者”,更像是一种堂吉诃德式的豪言壮语。而在现实生活中,海子不是“立法者”,更不是“王”,在现实的经济、地位、爱情生活中,他更多时候只是一个失败者——当他要求在一个饭店朗读自己的诗而被拒绝时,这种失败感就愈加强烈。正如海子诗句所写“我必将失败/但诗歌本身的太阳必将胜利”,这其中的骄傲与绝望互相撕扯和纠结交织为浓烈的悲剧感。

  现实生活的失败与诗歌世界的孤独,使海子痛苦而绝望,他钟爱“黑夜”意象,“黑夜从大地上升起/遮住了光明的天空/丰收后荒凉的大地/黑夜从你内部上升……黑夜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这是野蛮而悲伤的海子,这是野蛮而复仇的海子——“这是黑夜的儿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不能自拔,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乡村……大风从东吹到西,从北刮到南,无视黑夜和黎明/你所说的曙光究竟是什么意思”。在生命的最后,海子提出了彻底的质疑,太阳消逝,而黑夜横亘,至于“曙光”——那究竟是什么意思?《两座村庄》中最后依旧是以黑夜结束。

  海子的《两座村庄》延续了海子关于诗歌王国的伟大梦想以及这一伟大构想在现世人生无法实现的失落、孤独与绝望。这一主题在海子诗篇中并不新鲜(在海子诗篇中已经出现了较多重复),普希金也仅仅是海子选择的一座高峰,如同他选择拜伦和叶赛宁。他力图与他们站在一起,作为同样的村庄,却发现自己脚下的土地有着更大的黑洞,而自己身上的石头和光芒,有时候只是尘土:“在这无边的黑暗里/除了黑暗还是黑暗。/除了空虚还是空虚”(《太阳·诗剧》)。

  周玉冰:《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海子的诗情人生》,安徽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骆一禾:《我考虑真正的史诗(海子〈土地〉代序)·骆一禾诗全编》,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867页。

  余慧琴:《论海子诗歌中麦子/麦地意象》,《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4年第2期。

  海子:《诗学:一份提纲》,西川编:《海子诗全集》,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1046页,第1046页,第1046页,第1028页,第1048—1049页,第1047页。

  转引自陈嘉映《海子的诗歌帝国》,该文称:在北大学生纪念海子的集会上演出的《太阳》一剧的节目单上印有海子的这段话。查这段话,未见于西川编的《海子诗全编》中,但在不少评论文章中都有引用。陈文见《新青年》网。

点击展开全部
上一篇:孟郊的诗 下一篇:我曾经写下的诗
* 摘 要:海子的《两座村庄》不仅是对于故乡村庄的虔诚礼赞,也不仅是对自我与普希金灵魂契合的真切表达,还延续和发展了其诗作中常见的一个主题:海子的诗学理想、创造诗歌王国的抱负,还有他感知到这一梦想似乎遥不可及的孤独与无望——因此,这依旧是以“黑 ......

您也许喜欢

奥登的诗 《席慕蓉》的诗 描写思念的诗篇 李宫俊的诗 写给儿子的诗有哪些 桂花的优美的诗 那夜的诗篇 春笋的诗 长江的诗有哪些 曹操的诗鉴赏
其它热搜诗词 其它热搜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