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特点及鉴赏原则

一、诗歌特点
  高考考查的是中国古典诗歌,主要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
  进行诗歌鉴赏,首先要了解诗歌的特征,即要懂得“诗家语”,具备“诗歌思维”意识。
  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理解诗歌的难点在于诗歌表达的含蓄性,而理解诗歌的重点在于其抒情性。要在短短的二十几个字里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就需要诗人精心选择词语和意象,大多数诗歌总是力求情感的含而不露,把情感借助意象及意境委婉地表达出来。
  对读者来说,鉴赏就是一个反过程,需要读者通过对诗歌词语、意象的品味来把握诗人要表达的丰富情感。在这个过程中,特别需要读者具备联想与想像力来补充诗歌留白,在品味中领悟诗歌妙处,这就是“诗歌思维”。
  不少同学觉得诗歌难理解,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没有把诗歌当成诗歌读,不能根据诗歌的意象和意象组合展开联想和想像,通过对意象和意境的品味领悟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这就需要在平时阅读鉴赏的时候注意培养这种素养。

  比如:
      绝 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思路解析】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通过诗歌中所给的意象加以再创造,形成画面感,进而力求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缺少联想和想像就会使答案成为诗句的简单扩展,造成失分。

  【参考答案】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再比如: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答案参考】作为一首“绘景”诗,此诗属于最为基本的范式,重在描绘实景。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人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因对眼前景物有所感触,即兴抒发了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啼的愁绪。)

  二、诗歌鉴赏原则
  诗歌鉴赏的基本原则是:四看一品一把握。
  四看:看题目、看作者、看注释、看题干
  一品:品味意象
  一把握:把握诗歌情感

  四看:
  (一)看题目
  题目是对诗歌内容或诗歌情感类型的直接概括,也是准确理解诗歌的第一步,所以读诗首先要充分挖掘出题目所蕴含的信息,分清类别。初步分辨出诗歌内容类型是属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类还是咏怀古迹或是羁旅行役、边塞征战诗?也可进一步推测诗歌情感类型属于感时伤己、建功报国还是思乡怀人、长亭送别?例如:《枫桥夜泊》可推知诗歌所描绘的为枫桥的夜间景象,“泊”字可知诗歌表现的是一种羁旅情怀。
  再比如:
       塞上听吹笛
        高 适
  霜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看题目,我们就可以马上断定这是一首边塞诗,并且通过“听吹笛”可以进一步推测这首诗还应该和思乡怀人有关系。
  再比如: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从诗歌题目看,这首诗从内容看,应该属于咏怀古迹类,从情感类型上看,应该属于感时伤己类,表达的是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哀。

  (二)看作者
  看作者,主要是为了知人论世。
  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风格豪放悲慨。

  根据作者所处的时代,还可以推知时代风貌。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比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在他们的诗,尤其是边塞诗,虽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愤慨,保家卫国的决心,因而格调高亢,情绪激荡。而宋代则大不相同,积贫积弱、国力衰微的大宋朝,已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

  (三)看注释
  有的注释可以提供与诗歌相关的背景,有的注释可以为诗歌解释难点,这些都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诗歌内容。当然并不是每首诗歌都会有注释的,但如果有,就一定要充分注意注释所提供的信息。
  比如: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望
  这首诗中有两处注释,结合题目和作者情况,再结合两处注释,就可以较好地理解本诗所描绘的意境:山寺有一种远离世间烟火、俗人难以接近的氛围,在这里可以身心安然入于静思凝虑万念俱寂之境,克制人心中的一切世俗杂念和妄想。并进一步领悟到,本诗所写既是诗人赴寺途中实见实闻的景物 ,也是他那消极出世的禅寂心境的写照。诗人由浅及深地创造了超脱尘俗和忘我入禅两个境界,从而一步一步地引领读者进入他所企求的无烦扰的寂静禅境,可谓“深幽超尘、诗中有道”。

  (四)看题干
  看题干是答题的前提,明白题干要求,就可以按照要求规范答题,避免在得分点上失分。一般来讲:
  ① 问答型:认真审题,做到“问什么,写什么;要什么,给什么”
  ②综述型:在明了要求的基础上,一般可采用“总——分——总”式。
  (1)概括特色(用一个判断句来表明观点)。
  (2)紧扣住题目要求,结合诗句进行分析阐述,以证明观点。
  (3)揭示这样写的好处。即诗歌写了什么、如何写的、这样写的好处。
  ③ 对比型:(1)通过研读两首诗,比照之间的异同点(2)根据题目要求,扣住作品中的词、句加以分析阐述。

  注意:
  1、对作品理解、评价、联想,力求准确、合理、有根据,不能无中生有、任意发挥及随意拔高;术语表述要正确,不能生搬硬套、张冠李戴。
  2、 抓住重点,即抓住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中的某一项或几项(根据题干要求而定),不要面面俱到, 不要节外生枝,不必与试卷外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不必引经据典(如果用到的是课文中学的典故,则应该知道并能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3、 不能写成翻译的文字,不能用读后感代替文学鉴赏。

  如: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寻常的)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再如: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参考答案】“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先总说】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后分说】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再总说】

  一品:
  品,主要是品味诗歌意象,这是鉴赏诗歌的中心环节,也是重点和难点。诗歌在情感表达上往往是藏而不露的,“用意十分,下语三分”。所以品的过程也是咀嚼鉴赏的过程,必须认真考虑:诗人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组合在一起构成怎样的意境?通过这些意象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在这个环节中要特别注意的是修饰限定意象的词语和诗歌中情景交融的词语,这些词语往往成为整个诗句的诗眼,透过这些就可以很好地把握诗歌的情感。

  比如:
  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
  前舟已眇眇,欲渡谁相待?
  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
  风波离思满,宿昔容鬓改。
  独鸟下东南,广陵何处在?
  【解析】从诗题看,诗人将渡淮河北上或西行,亲故留在了广陵,是写给亲人的。
  诗的首联描写暮色中空荡荡的淮河,诗人欲渡而无船可待,给人一种空旷孤寂之感。接下去茫茫楚天挂起雨幕,东连至海,远处山寺传来悠长的钟声,孤寂变成了凄怆,羁旅之情更加深重。颈联点出“离思”。“独鸟下东南”,这雨幕上出现的“鸟”是“独”的,可见是失群的;一个“下”字,可见是归巢的;“东南”二字表明是飞向广陵方向去的。诗人睹鸟而思己,“断肠人在天涯”的感叹油然而生,读者也不能不为之凄恻。
  这样看来,本诗全用景物烘托、离别之意,凄楚、落寞之情,如果不是细细探寻景物描写中隐含着的诗人的内心世界,鉴赏就有可能走上歧途。

  再比如: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解析】这首词上阕首先营造了一个幽独孤凄的环境,残缺之月,疏落孤桐,漏断尽,一系列寒冷凄清的意象,构成了一副萧疏、凄冷的寒秋夜景,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景语即情语”,这一冷调色的描写,其实是词人内心孤独寂寞的反映。寥寥数笔,人物内心的情感已隐约可见,“谁见”两句,用一个问句将孤独寂寞的心明确的表达了出来。
  下阕承前而专写孤鸿。描写了被惊起后的孤鸿不断回头和拣尽寒枝不肯栖身的一系列动作,使读者感受到孤鸿的活动正是词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有恨无人省”是词人对孤鸿的理解,更是孤鸿的回头牵动了自己内心的诸多隐痛忧思。“拣尽寒枝”是对孤鸿的行动的描写,更是对自己光辉峻洁人格的写照,并暗示出当时的凄凉处境。苏轼为人正直有操守,为官坚持自己的政治立场,故新旧两党虽均将之排斥为异己,苏轼却并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立场。这正是“拣尽寒枝不肯栖”孤鸿:即使无枝可依,也仍然有自己的操守。
  本词明写孤鸿,而暗喻自己,“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在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生动传神。

  一把握:
  对诗歌的理解最终是为了把握诗歌的情感,在准确把握诗歌意象基础上,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就可以水到渠成了。
  如: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题目。
         金陵驿① 
          文天祥
  草合离宫②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 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 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 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①该诗是天文祥抗元失败被执,由广州押赴燕京路过金陵时写的。
  ②离宫:皇帝出巡时的住所,此处指代南宋王朝。
  请具体分析作者通过哪些景物的描写及典故的运用,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参考】通过离宫、夕晖、孤云等带失落色彩的景物表达了作者孤独惆怅的思想感情;通过“旧家燕子”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事物变迁的伤感;通过“杜鹃啼血”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三个采分点)

  三、过关演练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答: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答:
  【解析】
  看题目:邯郸表明作者在外地,冬至,结合注释可以知道是唐朝时一个阖家团聚的重要节日。思家,表明作者要表达的情感类型。
  看作者:知道白居易诗歌特点为通俗易懂。
  看注释:前面提到,冬至是亲人团聚的日子,此时远在他乡的游子肯定格外思乡。
  看题干:第一题为赏析诗句和概括情感题。第二题为概括语言特色题。
  品意象:第二句的游子思家形象和第三句的家中亲人思念在外游子的形象是品味的重点。
  把握情感:通过“影伴身”看出作者孤寂之情,通过遥想家中亲人“夜深坐”,“说着远行人”更加衬托出眼前的孤寂和思乡之情。

  【答案】(确定思路,树立规范答题思路。)
  (1)“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2)①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想向1分,画面描绘2分)
  ②诗的语言朴实无华。(平易通俗)(意思答对即可)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 归
         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 冷磷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此代指竹杖。
  (1) 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2)“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
  【解析】
  本诗用“夜归”统摄全篇,应把握时令是“夜”和事件是“归”,因此要找出“夜”中的意象,和“归”中意境。既然已“夜深”了,还要归家,那么思家怀乡之切自不必说;“竹窗斜漏补衣灯”,这是游子(夜行人)快至家门时所见,夜已深了,家里还亮着“补衣灯”,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扑面而来。

  【参考答案】
  (1)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字。首句直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拄杖而行的疲惫之态。随后,诗人以“冷磷”、“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切。而最末一句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的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深长。

  (2)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象(见到)的情景: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母亲)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诗人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 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3分)
  (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5分)
  【答案】
  (1)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3分)
  (2)“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3分)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2分)
  (以上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点击展开全部
上一篇:咏史怀古诗鉴赏及答题方法 下一篇:古诗歌鉴赏突破五种方法及练习
* 一、诗歌特点  高考考查的是中国古典诗歌,主要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  进行诗歌鉴赏,首先要了解诗歌的特征,即要懂得“诗家语”,具备“诗歌思维”意识。  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 ......

您也许喜欢

贬谪诗答题方法与技巧--古诗歌鉴赏 送别诗鉴赏方法及代表诗赏析 思乡怀人诗的特点及试题解读 岑参《高冠谷口招郑鄂》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古代诗歌鉴赏之品味诗歌语言 古诗中的政治感遇诗鉴赏方法与答题技巧 古诗中的折柳与折梅意境赏析 陈所闻《前调·阊门夜泊》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李商隐《隋宫》阅读答案附赏析 陈昭《明君词》阅读答案及全诗注释赏析
其它热搜诗词 其它热搜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