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怀古诗--古代诗歌鉴赏
咏史怀古诗--古代诗歌鉴赏
一、什么是怀古诗
怀古诗又称怀古咏史诗,它一般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抨击社会现实,或抒发沧桑变化的人生感慨。风格一般雄浑壮阔。
1、咏史怀古诗的类别:
A、咏古迹 ——怀想与该古迹有关的人、事
B、怀古人——借古人自比(相似之处)
与古人对比(相反之处)
C、忆古事——借古讽今 借古伤今
2、咏史怀古诗思想内容:
A、感慨盛衰(世事)无常 B、感慨国运衰微
C、抒发爱国情怀 D、评价历史是非
E、感慨壮志难酬,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抑郁不得志
F、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
3、咏史怀古诗常用手法:
对比,用典
二、高考怀古诗常见题型
(一)、从情感角度:“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湖州歌(其六) 南宋–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 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 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苏轼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侧重怀古。
【答案】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
(二)、从手法角度:“诗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扰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答案】“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答案】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
2、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答案】①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2分)
②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1分)第二首诗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1分)
(三)从综合的角度:从一个角度,写鉴赏性的文字。
1、(上海卷)阅读下面的诗和对联,完成题目。
赤壁 杜庠①
水军东下本雄图, 千里长江隘舳舻②。诸葛心中空有汉, 曹瞒③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 梦断箫声夜月孤。过此不堪回首处, 荒矾鸥鸟满烟芜。
[注]①杜庠: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 ②舳舻;船只首尾相接非常多的样子。 ③曹瞒:即曹操。
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
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
——郭朝祚题湖北黄冈东坡赤壁门楼
(1)对联在语言形式上的最大特点是□□,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也具有这样的特点。(1分)
(2)对联中的“周郎一炬”与上面诗歌中的“___________”一句同说一事;“苏子两游”与上面诗歌中的“____________”一句同说—事。(2分)
(3)就诗歌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诗,从—个角度(如景和情的关系)写一段鉴赏文字(80字左右)。(5分)
【答案】1、对仗(或:对偶) 2、兵销炬影东风猛 梦断箫声夜月孤
3、从角度、内容、语言三方面综合考虑。
【赏析】这是作者经过赤壁时,回忆起一千二百年前发生在这里的一场大战而写出的一首怀古诗。诗的前五句,作者以巨匠之手,举重若轻地把一场历史的风雷任意驱遣于笔底,并从一定角度对当年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给予评价。
首联“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舟由舻”,诗人以惊人的艺术腕力写出了曹军以泰山压卵之势顺长江东下。睥睨一切的气焰和威势。然而,句中着一“本”字,则明白暗示了其骄兵必败,“雄图”终将化为泡影的历史结局。
颔联“诸葛心中空有汉,曹满眼里已无吴”,分述诸葛亮和曹操两个历史人物。“心中空有汉”是说,汉朝国祚将亡,诸葛亮纵然逞其才智,终究也是枉费心机。对句写曹操的狂妄轻敌。
颈联出句“兵销炬影东风猛”,写曹军的失败。接下来的对句“梦断箫声夜月孤”,则出现一个大跨度的跳跃、转折,作者移宫换羽,诗笔一挥越过八、九百年,联想到大苏泛赤壁的遗事,一种虚空怅惘的情绪随之升腾起来,诗境也由粗放转为凄清。句中“梦断”、“箫声”、“夜月”的意象,全由苏轼《前赤壁赋》一文化出。这一联的两句诗对比强烈,出句尚是千帆争渡,烟焰张天的战争场景,对句却绘出一幅清幽的长江月夜听箫图,读者如闻那“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嫋嫋,不绝如缕”的洞箫声在耳畔索回飘荡,令人黯然销魂。
尾联诗人从幽思冥想中重又回到使他感兴趣的眼前风物上来:“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矶鸥鸟满烟芜。”不堪回首是伤感于历史的变迁和现实的荒凉。那些三国时代的英雄人物——一世之雄的曹操,足智多谋的诸葛亮,雄姿英发的周郎,“而今安在哉”!就连那月夜泛舟,临风吹箫、放言宏论的苏轼和客子,也早已杳如黄鹤。面对荒矶鸥鸟、哀草寒烟,多情善感的诗人抚今追昔,念往思来,能不感慨万端!更兼那仕途的失意,生活的坎坷,命运的乖舛,……一腔忧思愁绪向谁倾?末句以景结情,作者的百般感触尽在不言中,也给全诗笼上了一层由历史的沧桑感、宇宙的苍凉感和人生短暂渺小的感喟相交织而成的凄怆意绪。
〖分析〗
该题为全开放性的题目。扣住内容(作者阐明的道理)和独特的构思两个角度来回答。
〖失误及矫正〗
综合表述题型常见的失误有:一是对诗歌的分析评价失之肤浅,或分析字句,或分析修辞,或简要概括内容等; 二是分析时逻辑不明,表述时思路不清。学生在作答时,往往把内容和形式绞在一起,时而内容,时而手法,时而形象,角度不一,逻辑不清,缺乏条理性。加上语言表达不简洁,答案给人一种模糊感觉。三是分析评价牵强附会。在理解诗词内容、情感、形象、艺术手法、语言风格时,或脱离诗词背景作无端的想象或无据的推理归纳;或在评论某一点时,总喜欢联系作者的时代背景、心情及遭遇来回答,答案牵强生硬。
回答时要注意:在作答时,要充分解读诗词题目、后面注释文字及相关材料的提示,抓住诗词中抒情议论的语句来重点展开评价。同时要借助诗中景物特点、诗歌意境来进行合理想象,防止答题片面,主观臆断。题干中若无分析角度,则按“写了什么(主要对象)→怎么写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等)→什么表达效果”思路来回答,若有分析角度,按题目要求答。这种题型答案开放,表达自由。若要答案精简完美,必须注意表达的条理性、简明性。你最好依照题目提问顺序一问一问地答,最好采用数字序号或字母分点来答,最好按照先总说(或具体分析)后分说(总说)的思路来答。同时还要注意用语准确,书写规范。
三、解题思路把握
1、读懂注解,弄清历史典故。-------作者“怀”什么“古”
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些历史知识。在阅读一首诗时,一定要读好注解,这也是读懂材料的一把钥匙。
2、结合背景,领会作者意图。------作者为什么怀古
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媒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被贬黄州,到过当地一处叫赤鼻矶的地方——传闻就是当年三国时的古战场赤壁——凭吊,这赤鼻矶也可以说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人登上京口北固亭,从历史上的孙权、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坚持抗击北方劲敌,联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这京口北固亭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自己报国无门,是诗人引发诗情的现实原因。
3、深入分析,体悟作者感情-------作者在怀古中表达了什么感情
诗人怀古咏古,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
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诗人自己不置身其中。
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诗。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弟子多俊才,卷土重来未可知。”然而王安石却感到项羽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第二种情况是把史实和现实交织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我们学过的两首宋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京口北固亭怀古》,便是如此。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借古人少年得志、建功立业来抒发自己年华易逝、功业未竟的人生感慨。
“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作者借歌颂和追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来谴责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和苟且偷安,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第三种情况是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如李商隐的《贾生》就是这么一首借古讽今的杰作。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孝文帝“夜半前席”,郑重求贤,虚心垂询,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讽刺何其辛辣!
作者以此寓讽时主,又包含了自己怀才不遇的自怜。感慨何其深沉!
4、总体把握,分析写法-------特别要注意分析典故。(对比、用典)
在构思上,怀古咏史诗可以说百花齐放,有以景衬情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议论引发的,如清人刘献庭的“六奇已出陈平计,王饵曾闻贾谊言。敢借妄自归异国,汉家长策在和番。”(《王昭君》),对汉元帝的统治无能作了辛辣的讽刺。
在章法上,或作正对比,或侧面烘托等。
总之,欣赏这类诗歌,我们往往要了解的是作者写了怎样的古人、往事,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他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这种态度又是运用什么方法来表达的。
自我总结
怀古诗的思想内容主要有: 。
在艺术技巧上主要有: 。
实战演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 城 子
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异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始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案:“水无情”明写落日余辉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3、4题
登金陵凤凰台①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①此诗系作者于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
(1)结合颔联分析,诗中的“凤去台空”有什么意味?(3分)
答:作者用凤凰的飞去象征六朝的繁华不复存在,表达了昔盛今衰的感慨。三、四句是说吴国昔时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了坟墓,这是对凤去台空之意的进一步书写。
(2)分析尾联的修辞效果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
答:“日”喻帝王,“浮云”喻小人,比喻修辞的运用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了皇帝被奸邪蒙蔽,而自己报国无门的伤痛,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情怀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题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释】①西塞山:三国时吴国的西部要塞。②王浚:西晋龙骧将军,建造大型战船以伐吴。王气:帝王所在地有一种祥瑞之气。黯然:暗淡无光的样子。③寻:古代八尺为一寻。铁锁:吴国在长江险要处装置铁锁链。降幡:降旗。④伤:感伤。往事:这里指东吴和六朝破亡的历史。山形:指西塞山。枕:靠。寒流:指长江。⑤四海为家:指国家统一。故垒:指西塞山要塞。萧萧:风声。芦荻:芦苇一类植物。
(1)诗人写王浚攻破南京城时的情景,采用了什么手法?这一情景的描写看似怀古,其弦外之音又是什么?请作具体的分析。
【解题指要】对诗词的分析、鉴赏不结合创作兹篇的时代背景是不行的,而怀古诗有外之音,只要是好诗则无一例外。
答:采用强烈的对比手法。其弦外之音是充满了对割据一方的藩镇势力的无情嘲讽,你看“王气”也好,“铁锁”也好,岂能挡住祖国统一的步伐?
(2)这首律诗以芦苇在秋风中颤抖着,发出了悲鸣作结,妙在哪里?请结合原诗作简要的分析。
【解题指要】以写景为结尾无一不含有余不尽之意,这是放之所有诗词而皆准的真理。只是“意”是什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答:它妙在含有余不尽之意,这破败荒凉的西塞山不就像割据一方的藩镇吗?他们最终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其讽刺入木三分,而诗人对割据一方的藩镇势力的警告可谓义正辞严。
4、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金陵晚望 金陵图
高蟾 韦庄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谁谓伤心画不成? 画人心逐世人情。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答: 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
(2)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看不出来的。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难画成的。
一、什么是怀古诗
怀古诗又称怀古咏史诗,它一般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抨击社会现实,或抒发沧桑变化的人生感慨。风格一般雄浑壮阔。
1、咏史怀古诗的类别:
A、咏古迹 ——怀想与该古迹有关的人、事
B、怀古人——借古人自比(相似之处)
与古人对比(相反之处)
C、忆古事——借古讽今 借古伤今
2、咏史怀古诗思想内容:
A、感慨盛衰(世事)无常 B、感慨国运衰微
C、抒发爱国情怀 D、评价历史是非
E、感慨壮志难酬,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抑郁不得志
F、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
3、咏史怀古诗常用手法:
对比,用典
二、高考怀古诗常见题型
(一)、从情感角度:“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湖州歌(其六) 南宋–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 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 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苏轼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侧重怀古。
【答案】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
(二)、从手法角度:“诗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扰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答案】“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答案】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
2、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答案】①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2分)
②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1分)第二首诗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1分)
(三)从综合的角度:从一个角度,写鉴赏性的文字。
1、(上海卷)阅读下面的诗和对联,完成题目。
赤壁 杜庠①
水军东下本雄图, 千里长江隘舳舻②。诸葛心中空有汉, 曹瞒③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 梦断箫声夜月孤。过此不堪回首处, 荒矾鸥鸟满烟芜。
[注]①杜庠: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 ②舳舻;船只首尾相接非常多的样子。 ③曹瞒:即曹操。
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
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
——郭朝祚题湖北黄冈东坡赤壁门楼
(1)对联在语言形式上的最大特点是□□,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也具有这样的特点。(1分)
(2)对联中的“周郎一炬”与上面诗歌中的“___________”一句同说一事;“苏子两游”与上面诗歌中的“____________”一句同说—事。(2分)
(3)就诗歌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诗,从—个角度(如景和情的关系)写一段鉴赏文字(80字左右)。(5分)
【答案】1、对仗(或:对偶) 2、兵销炬影东风猛 梦断箫声夜月孤
3、从角度、内容、语言三方面综合考虑。
【赏析】这是作者经过赤壁时,回忆起一千二百年前发生在这里的一场大战而写出的一首怀古诗。诗的前五句,作者以巨匠之手,举重若轻地把一场历史的风雷任意驱遣于笔底,并从一定角度对当年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给予评价。
首联“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舟由舻”,诗人以惊人的艺术腕力写出了曹军以泰山压卵之势顺长江东下。睥睨一切的气焰和威势。然而,句中着一“本”字,则明白暗示了其骄兵必败,“雄图”终将化为泡影的历史结局。
颔联“诸葛心中空有汉,曹满眼里已无吴”,分述诸葛亮和曹操两个历史人物。“心中空有汉”是说,汉朝国祚将亡,诸葛亮纵然逞其才智,终究也是枉费心机。对句写曹操的狂妄轻敌。
颈联出句“兵销炬影东风猛”,写曹军的失败。接下来的对句“梦断箫声夜月孤”,则出现一个大跨度的跳跃、转折,作者移宫换羽,诗笔一挥越过八、九百年,联想到大苏泛赤壁的遗事,一种虚空怅惘的情绪随之升腾起来,诗境也由粗放转为凄清。句中“梦断”、“箫声”、“夜月”的意象,全由苏轼《前赤壁赋》一文化出。这一联的两句诗对比强烈,出句尚是千帆争渡,烟焰张天的战争场景,对句却绘出一幅清幽的长江月夜听箫图,读者如闻那“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嫋嫋,不绝如缕”的洞箫声在耳畔索回飘荡,令人黯然销魂。
尾联诗人从幽思冥想中重又回到使他感兴趣的眼前风物上来:“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矶鸥鸟满烟芜。”不堪回首是伤感于历史的变迁和现实的荒凉。那些三国时代的英雄人物——一世之雄的曹操,足智多谋的诸葛亮,雄姿英发的周郎,“而今安在哉”!就连那月夜泛舟,临风吹箫、放言宏论的苏轼和客子,也早已杳如黄鹤。面对荒矶鸥鸟、哀草寒烟,多情善感的诗人抚今追昔,念往思来,能不感慨万端!更兼那仕途的失意,生活的坎坷,命运的乖舛,……一腔忧思愁绪向谁倾?末句以景结情,作者的百般感触尽在不言中,也给全诗笼上了一层由历史的沧桑感、宇宙的苍凉感和人生短暂渺小的感喟相交织而成的凄怆意绪。
〖分析〗
该题为全开放性的题目。扣住内容(作者阐明的道理)和独特的构思两个角度来回答。
〖失误及矫正〗
综合表述题型常见的失误有:一是对诗歌的分析评价失之肤浅,或分析字句,或分析修辞,或简要概括内容等; 二是分析时逻辑不明,表述时思路不清。学生在作答时,往往把内容和形式绞在一起,时而内容,时而手法,时而形象,角度不一,逻辑不清,缺乏条理性。加上语言表达不简洁,答案给人一种模糊感觉。三是分析评价牵强附会。在理解诗词内容、情感、形象、艺术手法、语言风格时,或脱离诗词背景作无端的想象或无据的推理归纳;或在评论某一点时,总喜欢联系作者的时代背景、心情及遭遇来回答,答案牵强生硬。
回答时要注意:在作答时,要充分解读诗词题目、后面注释文字及相关材料的提示,抓住诗词中抒情议论的语句来重点展开评价。同时要借助诗中景物特点、诗歌意境来进行合理想象,防止答题片面,主观臆断。题干中若无分析角度,则按“写了什么(主要对象)→怎么写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等)→什么表达效果”思路来回答,若有分析角度,按题目要求答。这种题型答案开放,表达自由。若要答案精简完美,必须注意表达的条理性、简明性。你最好依照题目提问顺序一问一问地答,最好采用数字序号或字母分点来答,最好按照先总说(或具体分析)后分说(总说)的思路来答。同时还要注意用语准确,书写规范。
三、解题思路把握
1、读懂注解,弄清历史典故。-------作者“怀”什么“古”
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些历史知识。在阅读一首诗时,一定要读好注解,这也是读懂材料的一把钥匙。
2、结合背景,领会作者意图。------作者为什么怀古
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媒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被贬黄州,到过当地一处叫赤鼻矶的地方——传闻就是当年三国时的古战场赤壁——凭吊,这赤鼻矶也可以说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人登上京口北固亭,从历史上的孙权、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坚持抗击北方劲敌,联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这京口北固亭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自己报国无门,是诗人引发诗情的现实原因。
3、深入分析,体悟作者感情-------作者在怀古中表达了什么感情
诗人怀古咏古,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
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诗人自己不置身其中。
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诗。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弟子多俊才,卷土重来未可知。”然而王安石却感到项羽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第二种情况是把史实和现实交织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我们学过的两首宋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京口北固亭怀古》,便是如此。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借古人少年得志、建功立业来抒发自己年华易逝、功业未竟的人生感慨。
“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作者借歌颂和追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来谴责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和苟且偷安,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第三种情况是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如李商隐的《贾生》就是这么一首借古讽今的杰作。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孝文帝“夜半前席”,郑重求贤,虚心垂询,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讽刺何其辛辣!
作者以此寓讽时主,又包含了自己怀才不遇的自怜。感慨何其深沉!
4、总体把握,分析写法-------特别要注意分析典故。(对比、用典)
在构思上,怀古咏史诗可以说百花齐放,有以景衬情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议论引发的,如清人刘献庭的“六奇已出陈平计,王饵曾闻贾谊言。敢借妄自归异国,汉家长策在和番。”(《王昭君》),对汉元帝的统治无能作了辛辣的讽刺。
在章法上,或作正对比,或侧面烘托等。
总之,欣赏这类诗歌,我们往往要了解的是作者写了怎样的古人、往事,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他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这种态度又是运用什么方法来表达的。
自我总结
怀古诗的思想内容主要有: 。
在艺术技巧上主要有: 。
实战演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 城 子
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异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始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案:“水无情”明写落日余辉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3、4题
登金陵凤凰台①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①此诗系作者于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
(1)结合颔联分析,诗中的“凤去台空”有什么意味?(3分)
答:作者用凤凰的飞去象征六朝的繁华不复存在,表达了昔盛今衰的感慨。三、四句是说吴国昔时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了坟墓,这是对凤去台空之意的进一步书写。
(2)分析尾联的修辞效果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
答:“日”喻帝王,“浮云”喻小人,比喻修辞的运用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了皇帝被奸邪蒙蔽,而自己报国无门的伤痛,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情怀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题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释】①西塞山:三国时吴国的西部要塞。②王浚:西晋龙骧将军,建造大型战船以伐吴。王气:帝王所在地有一种祥瑞之气。黯然:暗淡无光的样子。③寻:古代八尺为一寻。铁锁:吴国在长江险要处装置铁锁链。降幡:降旗。④伤:感伤。往事:这里指东吴和六朝破亡的历史。山形:指西塞山。枕:靠。寒流:指长江。⑤四海为家:指国家统一。故垒:指西塞山要塞。萧萧:风声。芦荻:芦苇一类植物。
(1)诗人写王浚攻破南京城时的情景,采用了什么手法?这一情景的描写看似怀古,其弦外之音又是什么?请作具体的分析。
【解题指要】对诗词的分析、鉴赏不结合创作兹篇的时代背景是不行的,而怀古诗有外之音,只要是好诗则无一例外。
答:采用强烈的对比手法。其弦外之音是充满了对割据一方的藩镇势力的无情嘲讽,你看“王气”也好,“铁锁”也好,岂能挡住祖国统一的步伐?
(2)这首律诗以芦苇在秋风中颤抖着,发出了悲鸣作结,妙在哪里?请结合原诗作简要的分析。
【解题指要】以写景为结尾无一不含有余不尽之意,这是放之所有诗词而皆准的真理。只是“意”是什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答:它妙在含有余不尽之意,这破败荒凉的西塞山不就像割据一方的藩镇吗?他们最终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其讽刺入木三分,而诗人对割据一方的藩镇势力的警告可谓义正辞严。
4、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金陵晚望 金陵图
高蟾 韦庄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谁谓伤心画不成? 画人心逐世人情。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答: 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
(2)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看不出来的。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难画成的。
上一篇:古诗歌鉴赏答题技巧分析
下一篇:宋琬《渡黄河》刘禹锡《浪淘沙》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 咏史怀古诗--古代诗歌鉴赏一、什么是怀古诗怀古诗又称怀古咏史诗,它一般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抨击社会现实,或抒发沧桑变化的人生感慨。风格一般雄浑壮阔。1、咏史怀古诗的类别:A、咏古迹——怀想与该古迹有关的人、事B、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