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两个知识点的质疑
文言文两个知识点的质疑
一、《陈涉世家》中赞阝字注音质疑
九年制义务教材初中语文第六册所选文言文《陈涉世家》中攻钅至、赞阝、柘。谯⑧。皆下之。(第200页)该页注释⑧为:〔钅至(zhì)、赞阝(zàn)、苦、柘(zhè)、谯(qiáo)〕秦时地名。赞阝,苦,柘,在现在河南省。其中,赞阝字注音与旧版初中语文教材不符,与《新华字典》等工具书不符,也与郭锡良,唐作蕃,何九盈等编《古代汉语》不符。
查商务印书馆1992年重排本《新华字典》,第74页注为:赞阝cuó〔赞阝阳〕〔赞阝城〕地名,都在河南省永城县。该书再无赞阝字读zàn的释条。再查商务印书馆1983年修订本《现代汉语小词典》,第89页注为:赞阝cuó赞阝城,村镇名,在河南省永城县西。第698页注为:赞阝zàn古地名,在今湖北省光化县一带。商务印书馆1983年1月版《现代汉语词典》注释与此同。由此可见,赞阝读cuó时,应为河南省永城县境内某地秦时名称,读zàn时,应为湖北光化县境内某地古名。
再考之于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史实。大泽乡在今安徽宿县西南。起义军所攻占的蕲、钅至、谯都在今安徽境内,而赞阝、苦、柘都在今河南省境内,张楚政权驻地陈在今河南省淮阳县。陈胜、吴广起义没进入湖北省境内,也就没进入湖北省光化县之赞阝地。因此,《陈涉世家》中的赞阝确指今河南省永城县境内秦时赞阝地无疑,读为cuó。
然后考之于郭锡良、唐作蕃、何九盈等编《古代汉语》,第173页注释〔22〕诸条,地名与所指地域均与史实相符,且赞阝注音为cuó(北京出版社1981年9月版)。
综上所述,赞阝在《陈涉世家》中应指河南省永城县境内某地秦时名称,读为cuó,九年制义务教材初中语文第六册的注音(zàn)有误。
二、《捕蛇者说》中岁赋其二释义置疑
教材第205页: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①0,本页注释①0为:〔岁赋其二〕每年征收两条蛇。这是使人费解的。
作为太医院,每年只征收两条蛇,即使是其始,也未必能满足医疗之需,况且,该蛇有已大风,挛蜿,瘘,疗,去死肌,杀三虫之特效。果真每年只征收两条蛇,后面的永之人争奔走焉是不合情理的。那就会使许多人捉到了蛇而无销路,也就达不到当其租入的目的。既然徒劳无益,又何必冒死之威胁再去捉蛇呢?后文的蒋氏专其利三世矣也未必可信,因为收蛇有限,竞争必强,必会受到蛇的质地,大小以及人际关系等因素的影响而难保专利地位。
分析词义,句意,须联系上下文意。上文介绍了蛇的特殊用途,后文又谈到永之人争奔走焉的状况及蒋氏专其利三世的情形,已自然流露出太医收蛇并无数量限制。那么,岁赋其二作何理解妥贴呢?旧版教材(1987年11月顾振彪,王连云等老师编)注释为每年征收两次蛇,这是很确切的`。
再考之于唐安史之乱后的政治、经济状况。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朋党之争,使唐帝国政治衰落,经济危机四伏。德宗建中元年,开始实行两税法,赋税的征收分夏、秋两次进行。作者生活的时代(773819)正是德宗至穆宗时代。既然征收永州异蛇可当其租入,那么与两税法相类似,一年征收两次蛇,也就自然合于情理与实际了。
此外,从药理的角度看,季节不同,蛇质也或许有差异,制作程序,药效也许会有所不同,因而,一年征收两次蛇,也会是有一定道理的。
因此,岁赋其二释义应为一年征收两次蛇。与之相适应,后文盖一年之犯死者二焉的二也应理解为两个季节,时期或两段时间而并非仅只两次,只不过与乡邻旦旦有是相比,以显示冒死亡威胁少一点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