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春日》“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意”全诗翻译赏析

朱熹《春日》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意思解析
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释]

  1. 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

  2. 寻芳:游春,踏青。

  3. 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4. 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5. 东风:春风。

背景
  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字元晦(huì),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婺(今江西婺源)人。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写过一些好诗,善于寓哲理于形象,以《春日》、《观书有感》等较著名。


今译
  良辰探寻美景在泗水之滨,无限的风光景物焕然一新。轻易便能识得东风的妖面,满眼的万紫千红都是芳春。

名句赏析——“万紫千红总是春。”
  首句点明出游的时令、地点,下三句写“寻芳”的所见所识。春回大地,诗人耳目一新。正是这新鲜的感受,使诗人认识了东风。仿佛是一夜东风,吹开了万紫千红的鲜花;而百花争艳的景象,不正是生机勃勃的春光吗?诗人由“寻”而“识”,步步深化,统率全诗的则是一个“新”字。但泗水在山东,孔夫子曾在泗水之滨讲学传道;而南宋时那地方早已沦陷于金国,朱熹怎能去游春呢?原来这是一首哲理诗。诗中的“泗水”暗喻孔门,“寻芳”暗喻求圣人之道,“东风”暗喻教化,“春”暗喻孔子倡导的“仁”。这些意思如果用哲学讲义式的语言写出来,难免枯燥乏味。本诗却把哲理融化在生动的形象中,不露说理的痕迹。这是朱熹的高明之处。当然,如果读者全不理会那些哲理,只把它当作一首游春诗来欣赏,那也是读者的权利,朱熹是无可奈何的。


  [赏析]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游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

  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点击展开全部
上一篇:黄宗羲《柳敬亭传》“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下一篇:“吏部侍郎李林甫,柔佞多狡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 朱熹《春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意思解析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释]  1.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  2.寻芳:游春,踏青。  3.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4. ......

您也许喜欢

“亭榭高低风月胜,柳桃杂错水波环”黄鼎铭《望江南百调》全诗翻译赏析 “魏知古,深州陆泽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文言文《人有亡斧者》翻译及道理分析 王韬《鸭沼观荷》阅读答案及翻译 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东海太守濮阳汲黯为主爵都尉”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桑中生李》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先王有大务,去其害之者”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宋史·曾公亮传》“曾公亮,字明仲”阅读答案及句子翻译 王守仁《送宗伯乔白岩序》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其它热搜诗词 其它热搜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