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谞,字士明,河南洛阳人”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裴谞,字士明。河南洛阳人。谞少举明经,补河南府参军,积官至京兆仓曹。丁父丧,居东都。是时,安禄山盗陷二京,东都收复,迁太子司议郎。无几,虢王巨奏署侍御史,丁母忧。东都复为史思明所陷,谞藏匿山谷。思明尝为谞父将校,怀旧恩,又素慕谞名,欲必得之,因令捕骑数十迹逐得谞。思明见之,甚喜,呼为郎君,不名,伪授御史中丞,主击断。时思明残杀宗室,谞阴缓之,全活者数百人。代宗居陕,谞步怀考功及南曹二印赴行在。将以为御史中丞,为无载所排,为河东道租庸盐铁等使。时关辅大旱,谞入计,代宗召见便殿,问谞:“榷酤之利,一岁出入几何?”谞久之不对。上复问之,对曰:“臣有所思。”上曰:“何思?”对曰:“臣自河东来其间所历三百里见农人愁叹谷菽未种诚谓陛下轸念先问人之疾苦而乃责臣以利孟子曰理国者仁义而已何以利为由是未敢即对也”上前坐曰:“微公言,吾不闻此。”拜左司郎中。建中初,上以刑名理天下,百吏震悚。时十月禁屠杀。尚父郭子仪隶人杀羊以入,门者觉之,谞列奏状,上以为不畏强御,累遣宣谕。或谓谞曰:“郭公有社稷功,岂不为盖之?”谞笑曰:“非尔所解。且郭公威权太盛,上新即位,必谓党附者众。今发其细过,以明不弄权耳。吾上以尽事君之道,下以安大臣,不亦可乎?”时于朝堂别置三司以决庶狱,辩争者辄击登闻鼓,谞上疏曰:“夫谏豉谤木之设,所以达幽枉,延直言。今轻猾之人,援桴鸣鼓,始动天听,竟因纤微。若然者,安用吏理乎!”上然之,悉归有司。贞元九年十一月,以疾终,年七十五,赠礼部尚书。
【注】①榷酤:我国封建政权实行的酒类专卖制度。②轸念:深深挂念。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臣自河东来/其间所历三百里/见农人愁叹谷菽未种/诚谓陛下/轸念先问人之疾苦/而乃责臣以利/孟子曰/理国者仁义而已/何以利为由/是未敢即对也/
B.臣自河东来/其间所历三百里/见农人愁叹/谷菽未种/诚谓陛下轸念/先问人之疾苦/而乃责臣以利/孟子曰/理国者/仁义而已/何以利为/由是未敢即对也/
C.臣自河东来其间/所历三百里/见农人愁叹/谷菽未种/诚谓陛下轸念/先问人之疾苦/而乃责臣以利/孟子曰/理国者/仁义而已/何以利为由/是未敢即对也/
D.臣自河东来其间/所历三百里/见农人愁叹谷菽未种/诚谓陛下/轸念先问人之疾苦/而乃责臣以利/孟子曰/理国者/仁义而已/何以利为/由是未敢即对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洛阳因地处洛河之北而得名,这种用山名或水名加上 “阴”“阳”构成的地名较多,如衡阳、濮阳、辽阳、江阴等。
B.“迁”是我国古代官至调动的词语,一般指升职,如文中裴谞“迁太子司议郎”;“左迁”表示降职。
C.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每个皇帝都有多个年号,如文中“建中”就是唐德宗的年号之一。
D.“赠”指我国古代专门对已故官员或现任官吏的先人追封官职称呼,一般所追封的官职比死者生前的官职要高。
6.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裴谞身陷贼手,依然忠于唐朝。当洛阳被再次攻陷时,裴谞被叛将史思明捉到,并被授予伪职,但当史思明残杀唐宗室时,他暗中解救了数百人。
B.裴谞忠言进谏,深得皇上信任。关中及三辅地区大旱时,皇上询问酒业收益,裴谞直言劝谏,提醒皇上要关心百姓疾苦,他的话得到皇上的充分认可。
C.裴谞不畏强权,敢奏不法之事。当时10月朝廷禁止屠杀,尚父郭子仪的奴仆杀羊进城被裴谞的门生发现,裴谞上奏此事得到皇上的称赞和支持。
D.裴谞敢于直言,立足改革弊制。当时朝廷另设三司判案,裴谞认为轻滑之人竟因细微的事情击鼓惊动皇上,有悖设置谏鼓谤木的初衷,实在没有必要。
7.把原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怀旧恩,又素慕谞名,欲必得之,因令捕骑数十迹逐得谞。
(2)吾上以尽事君之道,下以安大臣,不亦可乎?
参考答案
4.B(臣自河东来,其间所历三百里,见农人愁叹,谷菽未种。诚谓陛下轸念,先问人之疾苦,而乃责臣以利。孟子曰:理国者,仁义而已,何以利为?由是未敢即对也。)
5.C(“每个皇帝都有多个年号”说法有误,我国历史上有些皇帝只有一个年号,如“康熙”“乾隆”等。)
6.C(“郭子仪的奴仆杀羊进城时被裴谞的门生发现”理解有误,原文是说“门者觉之”,“门者”是指守门人。)
7.(1)(史思明)怀念旧日的恩情,又—向仰慕裴谞的名声,—心想得到他,于是派几十名负责缉捕的骑兵顺着踪迹追逐捉到了裴谞。
【5分;译出大意给2分;“素”(一向,向来,平素)、“因”(于是,就)、“迹”(名词作状语“顺着踪迹”)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我对上可以(来)竭尽侍奉君王的道义,对下可以(来)使大臣安定,不也可以吗?
【5分;译出大意给2分;“上”(对上)、“事”(侍奉)、“安”(使……安定)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注意:①关键词与“大意”不重复扣分;②关键词译成近义词也可;③“关键词”翻译从严,“大意”翻译从宽。
参考译文
裴谞,字士明,是河南洛阳人。裴谞年轻时考中明经科,补授河南府参军,多次升职做到京兆仓曹。遭遇父亲去世,(为父亲守丧)住在东都(洛阳)。当时,安禄山攻占了(长安、洛阳)两京。东都收复后,升任太子司仪郎。不久,虢王李巨奏请委任他为侍御史,遭遇母亲去世(为母亲守丧)。东都再次被史思明攻占,裴谞藏在山谷中。史思明曾经做过裴谞父亲的将校,怀念旧恩,又一向仰慕裴谞的名声,一心想得到他,于是派几十名负责缉捕的骑兵顺着踪迹追逐捉到了裴谞。史思明见到他,十分高兴,称他为郎君,不叫他的名字,任他为伪御史中丞,主管刑法。当时史思明残害李唐皇族,裴谞暗中拖延(这件事),数百人得以活命。代宗住在陕郡,裴谞携带考功及南曹二个官印徒步赶往皇帝驻跸之地。皇上准备委任他为御史中丞,(但因)受到元载排挤,出任河东道租庸盐铁使。当时关中及三辅地区大旱,裴谞入朝接受考核,代宗在便殿召见他,问裴谞道:“专卖酒的收益,一年中能有多少?”裴谞很长时间没有回答。皇上再次问他,裴谞回答说:“臣正在考虑事情。”皇上问:“考虑什么事?”裴谞回答说:“臣从河东来时,途中经过三百里,看见农民忧愁哀叹,谷物还未下种。臣认为陛下一定深深挂念(天下苍生),首先要问百姓的疾苦,然而陛下却责问臣获利情况。孟子说:治理国家,在于仁义而已。为何要追求功利呢?因此没敢立即回答啊。”皇上移近坐席说:“如果没有您的一席话,我还不会听到这样的道理。”授任左司郎中。建中初年,皇上用刑律治理天下,百官震惊害怕。当时十月禁止屠杀。尚父郭子仪家的奴仆杀羊入城,被守门人发觉,裴谞陈奏此事,皇上认为他不畏强权,多次派遣他去宣布朝廷的命令。有人对裴谞说:“郭公有重建社稷的大功,怎能不为他遮掩一下呢?”裴谞笑着说:“这不是你所能理解的。而且因郭子仪威权太重,皇上刚刚即位,一定认为有很多人依附他。现在揭发他的小过错,来表明他不玩弄权势罢了。我对上可以来竭尽侍奉君王的道义,对下可以来使大臣安定,不也很好吗?”当时在朝廷另设三司来判决各种讼案,有争执的人常常敲击登闻鼓,裴谞上疏说:“设置谏鼓、谤木,是用来了解冤情、接受直言进谏的。如今轻薄奸猾的小人,持槌击鼓,惊动皇上圣听,竟然是为了极细小的事。如果是这样,哪里还用得着官吏处理呢!”皇上认为他说得对,将判决讼狱之事全都归还有关部门。贞元九年十一月,因病去世,终年七十五岁,追赠礼部尚书。
【注】①榷酤:我国封建政权实行的酒类专卖制度。②轸念:深深挂念。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臣自河东来/其间所历三百里/见农人愁叹谷菽未种/诚谓陛下/轸念先问人之疾苦/而乃责臣以利/孟子曰/理国者仁义而已/何以利为由/是未敢即对也/
B.臣自河东来/其间所历三百里/见农人愁叹/谷菽未种/诚谓陛下轸念/先问人之疾苦/而乃责臣以利/孟子曰/理国者/仁义而已/何以利为/由是未敢即对也/
C.臣自河东来其间/所历三百里/见农人愁叹/谷菽未种/诚谓陛下轸念/先问人之疾苦/而乃责臣以利/孟子曰/理国者/仁义而已/何以利为由/是未敢即对也/
D.臣自河东来其间/所历三百里/见农人愁叹谷菽未种/诚谓陛下/轸念先问人之疾苦/而乃责臣以利/孟子曰/理国者/仁义而已/何以利为/由是未敢即对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洛阳因地处洛河之北而得名,这种用山名或水名加上 “阴”“阳”构成的地名较多,如衡阳、濮阳、辽阳、江阴等。
B.“迁”是我国古代官至调动的词语,一般指升职,如文中裴谞“迁太子司议郎”;“左迁”表示降职。
C.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每个皇帝都有多个年号,如文中“建中”就是唐德宗的年号之一。
D.“赠”指我国古代专门对已故官员或现任官吏的先人追封官职称呼,一般所追封的官职比死者生前的官职要高。
6.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裴谞身陷贼手,依然忠于唐朝。当洛阳被再次攻陷时,裴谞被叛将史思明捉到,并被授予伪职,但当史思明残杀唐宗室时,他暗中解救了数百人。
B.裴谞忠言进谏,深得皇上信任。关中及三辅地区大旱时,皇上询问酒业收益,裴谞直言劝谏,提醒皇上要关心百姓疾苦,他的话得到皇上的充分认可。
C.裴谞不畏强权,敢奏不法之事。当时10月朝廷禁止屠杀,尚父郭子仪的奴仆杀羊进城被裴谞的门生发现,裴谞上奏此事得到皇上的称赞和支持。
D.裴谞敢于直言,立足改革弊制。当时朝廷另设三司判案,裴谞认为轻滑之人竟因细微的事情击鼓惊动皇上,有悖设置谏鼓谤木的初衷,实在没有必要。
7.把原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怀旧恩,又素慕谞名,欲必得之,因令捕骑数十迹逐得谞。
(2)吾上以尽事君之道,下以安大臣,不亦可乎?
参考答案
4.B(臣自河东来,其间所历三百里,见农人愁叹,谷菽未种。诚谓陛下轸念,先问人之疾苦,而乃责臣以利。孟子曰:理国者,仁义而已,何以利为?由是未敢即对也。)
5.C(“每个皇帝都有多个年号”说法有误,我国历史上有些皇帝只有一个年号,如“康熙”“乾隆”等。)
6.C(“郭子仪的奴仆杀羊进城时被裴谞的门生发现”理解有误,原文是说“门者觉之”,“门者”是指守门人。)
7.(1)(史思明)怀念旧日的恩情,又—向仰慕裴谞的名声,—心想得到他,于是派几十名负责缉捕的骑兵顺着踪迹追逐捉到了裴谞。
【5分;译出大意给2分;“素”(一向,向来,平素)、“因”(于是,就)、“迹”(名词作状语“顺着踪迹”)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我对上可以(来)竭尽侍奉君王的道义,对下可以(来)使大臣安定,不也可以吗?
【5分;译出大意给2分;“上”(对上)、“事”(侍奉)、“安”(使……安定)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注意:①关键词与“大意”不重复扣分;②关键词译成近义词也可;③“关键词”翻译从严,“大意”翻译从宽。
参考译文
裴谞,字士明,是河南洛阳人。裴谞年轻时考中明经科,补授河南府参军,多次升职做到京兆仓曹。遭遇父亲去世,(为父亲守丧)住在东都(洛阳)。当时,安禄山攻占了(长安、洛阳)两京。东都收复后,升任太子司仪郎。不久,虢王李巨奏请委任他为侍御史,遭遇母亲去世(为母亲守丧)。东都再次被史思明攻占,裴谞藏在山谷中。史思明曾经做过裴谞父亲的将校,怀念旧恩,又一向仰慕裴谞的名声,一心想得到他,于是派几十名负责缉捕的骑兵顺着踪迹追逐捉到了裴谞。史思明见到他,十分高兴,称他为郎君,不叫他的名字,任他为伪御史中丞,主管刑法。当时史思明残害李唐皇族,裴谞暗中拖延(这件事),数百人得以活命。代宗住在陕郡,裴谞携带考功及南曹二个官印徒步赶往皇帝驻跸之地。皇上准备委任他为御史中丞,(但因)受到元载排挤,出任河东道租庸盐铁使。当时关中及三辅地区大旱,裴谞入朝接受考核,代宗在便殿召见他,问裴谞道:“专卖酒的收益,一年中能有多少?”裴谞很长时间没有回答。皇上再次问他,裴谞回答说:“臣正在考虑事情。”皇上问:“考虑什么事?”裴谞回答说:“臣从河东来时,途中经过三百里,看见农民忧愁哀叹,谷物还未下种。臣认为陛下一定深深挂念(天下苍生),首先要问百姓的疾苦,然而陛下却责问臣获利情况。孟子说:治理国家,在于仁义而已。为何要追求功利呢?因此没敢立即回答啊。”皇上移近坐席说:“如果没有您的一席话,我还不会听到这样的道理。”授任左司郎中。建中初年,皇上用刑律治理天下,百官震惊害怕。当时十月禁止屠杀。尚父郭子仪家的奴仆杀羊入城,被守门人发觉,裴谞陈奏此事,皇上认为他不畏强权,多次派遣他去宣布朝廷的命令。有人对裴谞说:“郭公有重建社稷的大功,怎能不为他遮掩一下呢?”裴谞笑着说:“这不是你所能理解的。而且因郭子仪威权太重,皇上刚刚即位,一定认为有很多人依附他。现在揭发他的小过错,来表明他不玩弄权势罢了。我对上可以来竭尽侍奉君王的道义,对下可以来使大臣安定,不也很好吗?”当时在朝廷另设三司来判决各种讼案,有争执的人常常敲击登闻鼓,裴谞上疏说:“设置谏鼓、谤木,是用来了解冤情、接受直言进谏的。如今轻薄奸猾的小人,持槌击鼓,惊动皇上圣听,竟然是为了极细小的事。如果是这样,哪里还用得着官吏处理呢!”皇上认为他说得对,将判决讼狱之事全都归还有关部门。贞元九年十一月,因病去世,终年七十五岁,追赠礼部尚书。
* 裴谞,字士明。河南洛阳人。谞少举明经,补河南府参军,积官至京兆仓曹。丁父丧,居东都。是时,安禄山盗陷二京,东都收复,迁太子司议郎。无几,虢王巨奏署侍御史,丁母忧。东都复为史思明所陷,谞藏匿山谷。思明尝为谞父将校,怀旧恩,又素慕谞名,欲必得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