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五和的诗词(853首)

481 《西归七首次韵和泗州十五叔父五》 宋·晁补之

驱马马走山,回车车渐水,涂穷我何适,恸哭盈襟泪,巢居识风声,穴藏知雨意,救斗曾得伤,缨冠亦可已,

482 《西归七首次韵和泗州十五叔父一》 宋·晁补之

洁腹不受污,昔人因食薇
薇亦周土生,悲哉怀永饥
武王与周公,圣德天动威
奈此二子何,犹叹安适归

483 《感兴五首次韵和李希孝一》 宋·晁补之

海鸟御羊角,飘然凌紫清。
有背如泰山,未觉毛羽轻。
盐阳亦群飞,日景为不明。
空仓自苦饥,安得有此名。

484 《西归七首次韵和泗州十五叔父七》 宋·晁补之

古人重生男,豚酒庆亲戚,桑弧射四方,言有四方役,奉璋比德性,堕地要膂力,如何晋公子,安乐忘所适,

485 《饮酒二十首同苏翰林先生次韵追和陶渊明十五》 宋·晁补之

幼闻锦江春,欲访子云宅。
叩门问奇字,便埽四方迹。
青云看一鹗,凡毛愧累百。
劳公谕伯业,齿坚头未白。
何当摆俗累,岁月可惋惜。

486 《饮酒二十首同苏翰林先生次韵追和陶渊明五》 宋·晁补之

一眼异青白,口语来啾喧。
酌一不酌一,用意何其偏。
谁似子孙子,高栖苏门山。
时随岭云出,又与林鸟还。
平生但长啸,独为嵇生言。

487 《和毛国镇白云庄五咏 掬泉轩》 宋·苏辙

卜筑高深已有山,起居清润可无泉。
穿墙白练秋声细,照屋清铜晓色鲜。
已放鱼虾嫌跳掷,更除萍藻任漪涟。
只应明月中霄下,长共禅心相向圆。

488 《和毛国镇白云庄五咏 平溪堂》 宋·苏辙

清溪似与隐君谋,故入堂前漫不收。
盥手従今休汲井,浮觞取意便临流。
花漂涧谷来应远,石激琴筝久未休。
莫把朱栏强围绕,山家事事要清幽。

489 《和毛国镇白云庄五咏 眺远台》 宋·苏辙

山似高人长远人,不登高处见无因。
筑台土石无多子,照眼峰峦得许新。
阵马奔腾时绝远,风涛舒卷忽无垠。
白云自是逃名处,犹恐此中藏隐沦。

490 《和毛国镇白云庄五咏 濯缨庵》 宋·苏辙

临池濯足惜泉清,缨上无尘且强名。
横木为桥便独往,结茅依岛类天成。
往还渐少人谁识,寝食无为身转轻。
有似三吴朱处士,钓鱼谁与话西征。

491 《和子瞻自徐移湖将过宋都途中见寄五首》 宋·苏辙

东武厌尘土,彭门富溪山。
従兄百日留,退食同跻攀。
轻帆过百步,船底惊雷翻。
肩舆上南麓,眼界涵川原。

492 《和子瞻自徐移湖将过宋都途中见寄五首》 宋·苏辙

我昔去彭城,明日河流至。
不见五斗泥,但见三竿水。
惊风郁飙怒,跳沫高睥睨。
潋灩三月余,浮沉一朝事。

493 《和子瞻自徐移湖将过宋都途中见寄五首》 宋·苏辙

千金筑黄楼,落成费百金。
谁言史君侈,聊慰楚人心。
高秋吐明月,白璧悬青岑。
晃荡河汉高,恍悢窗户深。
邀我三日饮,不去如笼禽。
史君今吴越,虽往将谁寻。

494 《和子瞻自徐移湖将过宋都途中见寄五首》 宋·苏辙

欲买尔家田,归种三顷稻。
因营山前宅,遂作泗滨老。
奇穷少成事,饱暖未应早。
愿输橐中装,田家近无报。
平生百不遂,今夕一笑倒。
它年数亩宫,悬知迫枯槁。

495 《和子瞻自徐移湖将过宋都途中见寄五首》 宋·苏辙

梁园久芜没,何以奉君游。
故城已耕稼,台观皆荒丘。
池塘尘漠漠,雁鹜空迟留。
俗衰宾客尽,不见枚与邹。
轻舟舍我南,吴越多清流。

496 《和鲜于子骏益昌官舍八咏其五山斋》 宋·苏辙

平地厌喧嚣,虚斋上山足。
萧条远城市,坡陀富林麓。
简书日填委,杖屦每幽独。
岂无山中士,高卧白茅屋。
逢人默无语,长啸响岩谷。
此室庶可招,夜月相从宿。

497 《和毛国镇白云庄五咏 白云庄偶题》 宋·苏辙

归去携家住白云,云中猿鹤许同群。
陶公酒后诗偏好,疏传金余客屡醺。
芒屩潜行逐渔钓,壶浆时出劳耕耘。
却看人世应微笑,未熟黄粱昼梦纷。

498 《和孔武仲金陵九咏其五高斋》 宋·苏辙

金陵佳处自无穷,使宅幽深即故宫。
楼殿六朝遗烬後,江山百里旧城中。
雨余尚有金钿落,月出长窥粉堞空。
看尽一城怀古地,兹游恨不与君同。

499 《和毛国镇白云庄五咏其四濯缨庵》 宋·苏辙

临池濯足惜泉清,缨上无尘且强名。
横木为桥便独往,结茅依岛类天成。
往还渐少人谁识,寝食无为身转轻。
有似三吴朱处士,钓鱼谁与话西征。

500 《和毛国镇白云庄五咏其一掬泉轩》 宋·苏辙

卜筑高深已有山,起居清润可无泉。
穿墙白练秋声细,照屋清铜晓色鲜。
已放鱼虾嫌跳掷,更除苹藻任漪涟。
只应明月中霄下,长共禅心相向圆。

* 关于五和的诗词 描写五和的诗词 带有五和的诗词 包含五和的古诗词(853首)

关于五和的诗句

五和常主淡 兼和五声 寄哀云和五十丝 兼和五声 元和运五行 时和年丰五兵已 元和五年冬 唱和五音调 五声不相和 寄哀云和五十丝 元和五六岁 元和五六岁 尘起五云和 和冷经三五 和冷经三五 且一任三才和五行 因览黄庭坚所书张志和渔父词十五首 和戎诏下十五年 和调五味而进之 所以均五声之和
其它热搜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