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郡谯偶见姜应明司马醉归》 苏辙

宋代   苏辙
苍然莫色映楼台,江市游人夜未回。
何处酒仙无一事,肩舆鼾睡过桥来。
分类:

作者简介(苏辙)

苏辙头像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登郡谯偶见姜应明司马醉归》苏辙 翻译、赏析和诗意

诗词:《登郡谯偶见姜应明司马醉归》
朝代:宋代
作者:苏辙

苍然莫色映楼台,
江市游人夜未回。
何处酒仙无一事,
肩舆鼾睡过桥来。

中文译文:
苍然莫色映楼台,
青山依旧,映照着高楼。
江市游人夜未归。
江边的市集上,游人深夜仍未归家。
何处酒仙无一事,
哪座酒楼的仙人不干一些事情呢?
肩舆鼾睡过桥来。
肩舆驶过桥上,司马姜应明已经打起鼾声,熟睡着归来。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夜晚的景象,以及一个醉倒的司马姜应明的情景。

首先,诗人通过“苍然莫色映楼台”表达了青山依旧,高楼依然矗立的意境。这里的“苍然莫色”意味着青翠的山色,也可以理解为青山的颜色与高楼的映衬,给人一种静谧的感觉。

接下来,诗人描绘了夜晚江边的市集,游人夜未归。这充满了繁忙和热闹的画面,也暗示了人们在生活中的忙碌和追求,而这些追求也许让他们无法及时回家。

然后,诗人提到了“酒仙”。这里的“酒仙”指的是酒楼中的酒客或酒保,他们专注于酒的事务,而且似乎无忧无虑,没有别的事情要操心。这与前面描述的忙碌的游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最后,诗人描绘了醉倒的司马姜应明,他坐在肩舆上,已经酣然入睡,而肩舆正驶过桥上。这里的描写给人一种诗意的感觉,司马姜应明似乎是在醉梦中归来的,也暗示了他在外面的宴饮中尽兴而归,放松自己的身心。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夜晚的景象和人物,展现了繁忙与闲适、热闹与静谧的对比。通过对司马姜应明的描写,诗人也暗示了人们在追求繁忙生活的同时,也需要适时地放松和休息。整体上,这首诗给人一种清新、宁静的感觉,同时也反映了宋代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登郡谯偶见姜应明司马醉归》苏辙 拼音读音参考

dēng jùn qiáo ǒu jiàn jiāng yīng míng sī mǎ zuì guī
登郡谯偶见姜应明司马醉归

cāng rán mò sè yìng lóu tái, jiāng shì yóu rén yè wèi huí.
苍然莫色映楼台,江市游人夜未回。
hé chǔ jiǔ xiān wú yī shì, jiān yú hān shuì guò qiáo lái.
何处酒仙无一事,肩舆鼾睡过桥来。

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 《登郡谯偶见姜应明司马醉归》专题为您介绍登郡谯偶见姜应明司马醉归古诗,登郡谯偶见姜应明司马醉归苏辙的古诗全文、翻译备注、注释释文、拼音读音、品鉴赏析、古诗诗意以及网友评论信息。

苏辙著名诗词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黄州快哉亭记》 《上枢密韩太尉书》 《怀渑池寄子瞻兄》 《渔家傲·和门人祝寿》 《调啸词(效韦苏州·二之一)》 《调啸词(二之二)》 《调啸词(效韦苏州·二之一)》 《调啸词(二之二)》 《渔家傲(和门人祝寿)》 《除日》 《种药苗二首其一种甖粟》

您也许还喜欢

《次韵洞山克文长老》苏辙 《送毛滂斋郎》苏辙 《燕贡士》苏辙 《次韵毛君清居探菊》苏辙 《孔平仲著作江州官舍小庵》苏辙 《送饶州周沃秀才免解》苏辙 《雪中洞山黄蘖二禅师相访》苏辙 《次韵毛君上书求归未报》苏辙 《送毛君致仕还乡》苏辙 《次韵唐觐送姜应明谒新昌杜簿》苏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