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中医的词语
形容中医的词语:1. 经验丰富;2. 传统医学;3. 中草药;4. 针灸;5. 推拿;6. 拔罐;7. 刮痧;8. 良方妙药;9. 五行调理;10. 气血调和;11. 内外兼治;12. 食疗;13. 精神调整;14. 体质改善;15. 自然疗法;16. 预防保健;17. 诊断准确;18. 病根治疗;19. 调整身心平衡;20. 顺应自然规律
形容中医的词语 相关词语和解释
词语 | 拼音/解释 |
---|---|
中医 | 中医 中医(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一般指以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所以也称汉医。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 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本形成,之后历代均有总结发展。除此之外对汉字文化圈国家影响深远,如日本汉方医学,韩国韩医学,朝鲜高丽医学、越南东医学等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2018年10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将中医纳入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医学纲要。 |
涩脉 | 涩脉 涩脉,脉象名。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 涩与滑相反,脉来艰涩,如轻刀刮竹,滞涩不滑利。脉涩而无力,主精亏血少,脉道不充,血流不畅,所以脉气往来艰涩。脉涩而有力,主气滞血瘀,脉道受阻,血行不流利,故显涩象。 《医源资料库》:涩脉 ,脉往来艰涩,如轻刀刮竹,与滑脉相反。《脉经》:“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主血少伤精,津液亏损,或气滞血瘀。 涩脉脉象特征:脉来参伍不调,细(迟)短止或散,既脉律不齐,又脉力不匀,脉率可疾数、可迟缓,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 往来涩滞而无滑润感,脉搏起伏较徐缓,指下如轻刀刮竹状艰涩不畅的脉象。涩脉主气滞、血瘀、津亏、血少。因津亏血少,不能濡养经脉,血行不畅,脉气往来艰涩,故脉涩无力。如慢性出血、遗精、阳痿、肢体麻木、心痛肢冷等,常见脉涩无力。属虚证。若气滞血瘀,气机不畅,血行受阻,则脉涩而有力。如腹中包块,症瘕积聚等,常见脉涩有力,属实证。临床上,涩脉的形成,主要是因血液黏滞性和黏稠度的增大,常可测得涩脉者全血比黏度、全血还原黏度、血球压积值均增高,血沉值降低。血液流动性减弱,外周阻力增大,血流缓慢,遂呈涩脉。可见于高脂血症、红细胞增多症、动脉硬化,及严重吐泻脱水者。涩脉与细脉兼见,主严重吐泻而津亏血少,不仅有脱水,且有休克之象,其血容量严重不足。涩脉与弦脉兼见,则主气滞血瘀,可见于冠心病、肺心病、动脉硬化、高脂血症等。如这类疾病并见心律失常,则可呈涩脉与结脉相兼的脉象。在临床上,涩脉需与迟脉、结脉相鉴别。迟脉以脉率小(每分钟59次以下)为特征,脉势并无艰涩不畅感;而涩脉以往来艰涩为特征,脉率可以正常。涩脉的脉律规整,无歇止脉,结脉则脉有歇止,脉率小,容易鉴别。滑脉与涩脉在脉形、脉势上相反:滑脉往来流利,起伏快,有圆滑流畅指感;而涩脉则往来艰涩,起伏慢,有如轻刀刮竹的不畅感。 涩脉探讨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年第16卷第12期P1101-1102) 涩脉属28病脉之一,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复杂脉象。历代医家对涩脉的描述有“迟细短散止”、“三五不调”等称谓;或过于文字化,如“轻刀刮竹”、“病蚕食叶”、“如雨沾沙”等,很难掌握。由于每个人手指感觉功能和临症经验差异,对脉象的体会和描述不一。涩脉本身是一种复合脉,涩短散止等诸脉可以并见,结合现代医学听诊及心电图检查,发现涩脉是房颤脉。因房颤有阵发性快速(脉率>100次/分)和慢性持续性(脉率60~100次/分)之分,故脉象不尽相同。当心电图确诊为房颤时,去体会中医的涩(散短止)脉,可以获得客观、规范、准确的脉象信息,对于理解和掌握中医脉象有帮助。兹不揣浅陋,根据历代脉学著作,参以现代学者的观点,并结合现代医学听诊、心电图及个人的临床体会,对涩脉脉象特征,探讨如下。 1. 涩可散,散涩并见 《脉经》:“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新校正云:一曰‘浮而短’。一曰‘短而止’。或曰‘散’。)”《濒湖脉学》:“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细迟短散时一止曰涩。”王叔和《脉经》确立并规范了24种常见脉象名称和特征,使脉象有了明确的命名标准;李时珍《濒湖脉学》可谓集前人研究脉学之大成,二位前贤皆系涩散(短止)并提,临床确实如此,涩散脉可以并见。涩散脉相当于阵发性快速房颤脉。 阵发性房颤,因心房快速不协调乱颤,导致心室率快而不规则,一般在100~180次/分。此时听诊,心律绝对不规则;心率>100次/分,快慢不一;心音强弱不等。脉诊,脉律绝对不规则,散乱无序;脉率>100次/分,快慢不一,至数不清,脉率少于心率(脉搏短绌);脉力强弱不等。其强的脉搏应指明显,过于本位,可谓浮大而长;其弱的脉搏,应指不足,可谓短小无力不足位。强弱之间显得节律绝对不齐,散乱错杂无序,至数不清,快慢不一,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乍疏乍数,长短不一,如杨花散漫无定踪,轻飘无根。此正中医28病脉中的散(涩)脉和怪脉之解索脉。 散脉,《脉经》:“大而散……有表无里。”《濒湖脉学》:“散似杨花散漫飞,去来无定至难齐。”《诊家正眼》:“散脉浮乱,有表无里;中候渐空,按则绝矣……散有二义,自有渐无之象,亦散乱不整之象。当浮候之,俨然大而成其为脉也;及中候之,顿觉无力而减其十之七八矣;至沉候之,杳然不可得而见矣,渐重渐无,渐轻渐有。”《中医诊断学》:“浮大无根,应指散漫,按之消失,伴节律不齐或脉力不匀。”由此可见,散脉是一种浮大无力而乱,中取渐空,重按欲绝无根,而且节律绝对不齐,至数快慢不均,脉力强弱不等的散乱脉象。 快速房颤,因脉搏力量强弱不等,强即浮大,弱乃短小;强弱之间在寸关尺三部就形成了“浮而短”之涩脉。散中有涩,涩中有散。故云:涩可散,散涩并见。《中医心病证治》:“昔将涩脉和散脉分而论述,认为涩脉是往来较慢而又三五不调,散脉是大而散漫无力,至数不齐。近通过临床实践,觉得涩脉与散脉有共同之处。临床意义相同,形态一致。识别的关键是:参差不齐,三五不调,来去无定至难齐,故统称为涩散脉。”并认为“涩散脉症……似现代医学所述心房纤颤。” 2. 涩必短,无短非涩;涩之止,短止相杂 《濒湖脉学》:“涩……往来难,短且散……兼短脉。”《诊家正眼》:“涩脉……迟细而短。短脉涩小。”涩在短中求,短脉是构成涩脉的基本脉象之一。短脉,乃28病脉之一,指脉来短小无力,不及本位,涩滞不畅,其率可疾数、可迟缓。 阵发性快速房颤,因脉力强弱不等,强的脉搏应指明显,可谓浮大而长;弱的脉搏应指不足,可谓短小无力不足位。强即浮大,弱乃短小。以横向的寸关尺而言,出现寸部短小,关尺浮大;或关部短小,寸尺浮大;或尺部短小,寸关浮大;或寸关短小,尺浮大;关尺短小,寸浮大;寸尺短小,关浮大;或寸浮大,关短小而尺更短小等等。强弱之间则形成“浮而短”之涩脉。 止脉,即间歇脉,亦称歇止脉,非28病脉中的单一脉象,乃脉搏有间歇、停跳之统称。相当于早搏脉、房颤脉、房室传导阻滞脉及病窦脉等。 慢性持续性房颤,因室率下降,脉率在60~100次/分之间。此时,脉律不齐,脉率渐可数清,脉力强弱之感已不如快速房颤时明显;浮大散乱之强已无,而应指不足、短小无力之弱仍在,即短脉仍在。以纵向的浮中沉三取而言,其短者当为浮取轻无,而中沉二取有;或浮中二取轻无,而沉取有;或浮中沉三取皆无,即一短到底,而成“一止复来”之止脉。特别是脉率在60~80次/分时,指下短小无力、难以接续、间歇之感甚明,似止非止,或一止复来,或三而止,或五而停,三五不匀,短止相杂,既脉律不齐,又脉力不匀,犹如轻刀刮竹,艰涩不畅,从而构成“短而止”之涩脉,或“一止复来”之涩脉。《诊家枢要》:“涩……往来极难,三五不调,如雨沾沙,如轻刀刮竹。”《濒湖脉学》:“参伍不调名曰涩,轻刀刮竹短而难。”《中医诊断学》:“涩脉……往来艰涩不畅,脉律与脉力不匀,应指如轻刀刮竹。”此止脉乃涩短之义,因“短脉涩小”,实则涩脉,非结代之脉。 《中医诊断学》:“涩脉与结代脉均有脉来缓慢,脉律不齐的特点。涩脉往来不利,其势艰难,三五不匀,似止非止,与结脉缓而时止,止无定数或代脉止有定数者显然不同……涩脉与结代脉实非类同。”即房颤之止脉与早搏之止(结代)脉不同。房颤之止脉,属异位节律,其强弱大小不一,快慢不匀,指下三五不调,无序杂乱,涩短并见;早搏之止脉,属窦性节律,其强弱大小一致,除间歇之外,其余脉律相同,无涩短之象。无论是快速房颤脉、还是慢性房颤脉,皆俱涩短之脉象,只不过快速房颤脉以散涩(短)为主,而慢性持续性者则以涩短(止)为主而已。故云:涩必短,无短非涩;涩之止,短止相杂。 3. 涩脉细,沉细难寻;涩又散,浮大散乱 细脉:指脉细如线,指感为脉道狭小。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慢性房颤脉,因短小无力,难以接续,呈现脉体细弱、脉道狭小,似止非止,或一止复来,轻取不应,重按始得,或三而止,或五而停,往来艰涩不畅,犹如轻刀刮竹。《脉经》:“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濒湖脉学》:“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诊家正眼》:“涩脉蹇滞,轻刀刮竹;迟细而短,三象俱足。”《中医诊断学》:“涩脉,形细而行迟。”故云:涩脉细,沉细难寻。 快速房颤脉,因至数不清,快慢不一,脉律不整,脉力强弱不等。其强的脉搏,应指明显,可谓浮大而长;其弱的脉搏,应指不足,可谓短小无力不到位。脉形大小不一,脉位以浮大散乱为主。脉形非细,脉位非沉。故云:涩又散,浮大散乱。 4. 涩非迟,可数可迟 迟脉:指脉来迟缓,以至数而言,一息脉动不足四至,即脉率<60次/分。 《脉经》:“涩脉细而迟……迟脉,呼吸三至,去来极迟。”《濒湖脉学》:“脉来三至号为迟,小駃于迟作缓持,迟细而难知是涩。”《诊家正眼》:“涩脉……迟细而短。”从前贤之文字描述分析,涩脉之迟当指至数而言,即脉率<60次/分。但亦有持不同观点者,《中医脉象研究》:“关于涩脉象之‘迟’,也不应作至数之迟来理解。《病理学》曰:‘涩脉虽以形势之重滞不灵为主,不系乎至数之迟缓。究意往来既涩,其势必迟,所以叔和直谓之迟,其旨可于言外得之。’因此,迟字是指脉搏的起落形态,来去迟缓之意……涩脉则血流往来涩滞,但至数正常。”房颤临床常见的有阵发性快速和慢性持续性之分,快速房颤脉之脉率>100次/分,持续性房颤脉之脉率在60~100次/分,而临床观察,持续性房颤之脉率在<60次/分 者,没有上述二种脉率常见。由此可见,涩脉之脉率可疾数、可迟缓,非独迟也。故云:涩非迟,可(疾) 数可迟(缓)。 慢性房颤,当室率低于60次/分时,室率变得慢而规则,节律相对规整,其脉率一息不足四至,可谓迟脉。脉力相对均匀,但仍有短小无力,难以接续之感,可谓迟细而短。此时容易合并房室传导阻滞、早搏等心律失常,指下可有“迟滞中时见一止”之结,或“迟中一止,良久方来”之代,或结代脉同见,正可谓“迟细短(散)时一止曰涩”之脉也,此等脉象可称结涩、或结代而涩。 5 结语 综上所述,涩脉脉象特征为脉来三五不调,细(迟)短止或散,既脉律不齐,又脉力不匀,脉率可疾数、可迟缓,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与西医的房颤脉相同。 参考文献 [1] 金栋,何计清.涩脉新识[J].河北中医,1997,19(2):3. [2] 金栋.房颤脉初探[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10):12. [3] 金栋.间歇脉探讨[J].浙江中医杂志,2001,36(6):232—233. [4] 散脉小议.中医杂志,1997,36(6):377. [5] 金栋.参伍不调话房颤[J].中医杂志,2001,41(1):60. [6] 尹继增,金栋.怪脉解索新探[J].河北中医,2004,26(7):545. [7] 朱文锋主编.中医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92—102. [8] 吕光荣.中医心病证治[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78:14,90. [9] 黄世林,孙明异.中医脉象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29—131. [体状诗] 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蚕食叶慢而艰。 [相类诗] 参伍不调名曰涩,轻刀刮竹短而难;微似秒芒微软甚,浮沉不别有无间。 [主病诗] 涩缘血少或伤精,反胃亡阳汗雨淋。寒湿入营为血痹,女子非孕既无经。 寸涩心虚痛对胸,胃虚胁胀察关中。尺为精血俱伤候,肠结溲淋或下红。 |
澀脈 | 涩脉 涩脉,脉象名。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 涩与滑相反,脉来艰涩,如轻刀刮竹,滞涩不滑利。脉涩而无力,主精亏血少,脉道不充,血流不畅,所以脉气往来艰涩。脉涩而有力,主气滞血瘀,脉道受阻,血行不流利,故显涩象。 《医源资料库》:涩脉 ,脉往来艰涩,如轻刀刮竹,与滑脉相反。《脉经》:“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主血少伤精,津液亏损,或气滞血瘀。 涩脉脉象特征:脉来参伍不调,细(迟)短止或散,既脉律不齐,又脉力不匀,脉率可疾数、可迟缓,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 往来涩滞而无滑润感,脉搏起伏较徐缓,指下如轻刀刮竹状艰涩不畅的脉象。涩脉主气滞、血瘀、津亏、血少。因津亏血少,不能濡养经脉,血行不畅,脉气往来艰涩,故脉涩无力。如慢性出血、遗精、阳痿、肢体麻木、心痛肢冷等,常见脉涩无力。属虚证。若气滞血瘀,气机不畅,血行受阻,则脉涩而有力。如腹中包块,症瘕积聚等,常见脉涩有力,属实证。临床上,涩脉的形成,主要是因血液黏滞性和黏稠度的增大,常可测得涩脉者全血比黏度、全血还原黏度、血球压积值均增高,血沉值降低。血液流动性减弱,外周阻力增大,血流缓慢,遂呈涩脉。可见于高脂血症、红细胞增多症、动脉硬化,及严重吐泻脱水者。涩脉与细脉兼见,主严重吐泻而津亏血少,不仅有脱水,且有休克之象,其血容量严重不足。涩脉与弦脉兼见,则主气滞血瘀,可见于冠心病、肺心病、动脉硬化、高脂血症等。如这类疾病并见心律失常,则可呈涩脉与结脉相兼的脉象。在临床上,涩脉需与迟脉、结脉相鉴别。迟脉以脉率小(每分钟59次以下)为特征,脉势并无艰涩不畅感;而涩脉以往来艰涩为特征,脉率可以正常。涩脉的脉律规整,无歇止脉,结脉则脉有歇止,脉率小,容易鉴别。滑脉与涩脉在脉形、脉势上相反:滑脉往来流利,起伏快,有圆滑流畅指感;而涩脉则往来艰涩,起伏慢,有如轻刀刮竹的不畅感。 涩脉探讨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年第16卷第12期P1101-1102) 涩脉属28病脉之一,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复杂脉象。历代医家对涩脉的描述有“迟细短散止”、“三五不调”等称谓;或过于文字化,如“轻刀刮竹”、“病蚕食叶”、“如雨沾沙”等,很难掌握。由于每个人手指感觉功能和临症经验差异,对脉象的体会和描述不一。涩脉本身是一种复合脉,涩短散止等诸脉可以并见,结合现代医学听诊及心电图检查,发现涩脉是房颤脉。因房颤有阵发性快速(脉率>100次/分)和慢性持续性(脉率60~100次/分)之分,故脉象不尽相同。当心电图确诊为房颤时,去体会中医的涩(散短止)脉,可以获得客观、规范、准确的脉象信息,对于理解和掌握中医脉象有帮助。兹不揣浅陋,根据历代脉学著作,参以现代学者的观点,并结合现代医学听诊、心电图及个人的临床体会,对涩脉脉象特征,探讨如下。 1. 涩可散,散涩并见 《脉经》:“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新校正云:一曰‘浮而短’。一曰‘短而止’。或曰‘散’。)”《濒湖脉学》:“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细迟短散时一止曰涩。”王叔和《脉经》确立并规范了24种常见脉象名称和特征,使脉象有了明确的命名标准;李时珍《濒湖脉学》可谓集前人研究脉学之大成,二位前贤皆系涩散(短止)并提,临床确实如此,涩散脉可以并见。涩散脉相当于阵发性快速房颤脉。 阵发性房颤,因心房快速不协调乱颤,导致心室率快而不规则,一般在100~180次/分。此时听诊,心律绝对不规则;心率>100次/分,快慢不一;心音强弱不等。脉诊,脉律绝对不规则,散乱无序;脉率>100次/分,快慢不一,至数不清,脉率少于心率(脉搏短绌);脉力强弱不等。其强的脉搏应指明显,过于本位,可谓浮大而长;其弱的脉搏,应指不足,可谓短小无力不足位。强弱之间显得节律绝对不齐,散乱错杂无序,至数不清,快慢不一,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乍疏乍数,长短不一,如杨花散漫无定踪,轻飘无根。此正中医28病脉中的散(涩)脉和怪脉之解索脉。 散脉,《脉经》:“大而散……有表无里。”《濒湖脉学》:“散似杨花散漫飞,去来无定至难齐。”《诊家正眼》:“散脉浮乱,有表无里;中候渐空,按则绝矣……散有二义,自有渐无之象,亦散乱不整之象。当浮候之,俨然大而成其为脉也;及中候之,顿觉无力而减其十之七八矣;至沉候之,杳然不可得而见矣,渐重渐无,渐轻渐有。”《中医诊断学》:“浮大无根,应指散漫,按之消失,伴节律不齐或脉力不匀。”由此可见,散脉是一种浮大无力而乱,中取渐空,重按欲绝无根,而且节律绝对不齐,至数快慢不均,脉力强弱不等的散乱脉象。 快速房颤,因脉搏力量强弱不等,强即浮大,弱乃短小;强弱之间在寸关尺三部就形成了“浮而短”之涩脉。散中有涩,涩中有散。故云:涩可散,散涩并见。《中医心病证治》:“昔将涩脉和散脉分而论述,认为涩脉是往来较慢而又三五不调,散脉是大而散漫无力,至数不齐。近通过临床实践,觉得涩脉与散脉有共同之处。临床意义相同,形态一致。识别的关键是:参差不齐,三五不调,来去无定至难齐,故统称为涩散脉。”并认为“涩散脉症……似现代医学所述心房纤颤。” 2. 涩必短,无短非涩;涩之止,短止相杂 《濒湖脉学》:“涩……往来难,短且散……兼短脉。”《诊家正眼》:“涩脉……迟细而短。短脉涩小。”涩在短中求,短脉是构成涩脉的基本脉象之一。短脉,乃28病脉之一,指脉来短小无力,不及本位,涩滞不畅,其率可疾数、可迟缓。 阵发性快速房颤,因脉力强弱不等,强的脉搏应指明显,可谓浮大而长;弱的脉搏应指不足,可谓短小无力不足位。强即浮大,弱乃短小。以横向的寸关尺而言,出现寸部短小,关尺浮大;或关部短小,寸尺浮大;或尺部短小,寸关浮大;或寸关短小,尺浮大;关尺短小,寸浮大;寸尺短小,关浮大;或寸浮大,关短小而尺更短小等等。强弱之间则形成“浮而短”之涩脉。 止脉,即间歇脉,亦称歇止脉,非28病脉中的单一脉象,乃脉搏有间歇、停跳之统称。相当于早搏脉、房颤脉、房室传导阻滞脉及病窦脉等。 慢性持续性房颤,因室率下降,脉率在60~100次/分之间。此时,脉律不齐,脉率渐可数清,脉力强弱之感已不如快速房颤时明显;浮大散乱之强已无,而应指不足、短小无力之弱仍在,即短脉仍在。以纵向的浮中沉三取而言,其短者当为浮取轻无,而中沉二取有;或浮中二取轻无,而沉取有;或浮中沉三取皆无,即一短到底,而成“一止复来”之止脉。特别是脉率在60~80次/分时,指下短小无力、难以接续、间歇之感甚明,似止非止,或一止复来,或三而止,或五而停,三五不匀,短止相杂,既脉律不齐,又脉力不匀,犹如轻刀刮竹,艰涩不畅,从而构成“短而止”之涩脉,或“一止复来”之涩脉。《诊家枢要》:“涩……往来极难,三五不调,如雨沾沙,如轻刀刮竹。”《濒湖脉学》:“参伍不调名曰涩,轻刀刮竹短而难。”《中医诊断学》:“涩脉……往来艰涩不畅,脉律与脉力不匀,应指如轻刀刮竹。”此止脉乃涩短之义,因“短脉涩小”,实则涩脉,非结代之脉。 《中医诊断学》:“涩脉与结代脉均有脉来缓慢,脉律不齐的特点。涩脉往来不利,其势艰难,三五不匀,似止非止,与结脉缓而时止,止无定数或代脉止有定数者显然不同……涩脉与结代脉实非类同。”即房颤之止脉与早搏之止(结代)脉不同。房颤之止脉,属异位节律,其强弱大小不一,快慢不匀,指下三五不调,无序杂乱,涩短并见;早搏之止脉,属窦性节律,其强弱大小一致,除间歇之外,其余脉律相同,无涩短之象。无论是快速房颤脉、还是慢性房颤脉,皆俱涩短之脉象,只不过快速房颤脉以散涩(短)为主,而慢性持续性者则以涩短(止)为主而已。故云:涩必短,无短非涩;涩之止,短止相杂。 3. 涩脉细,沉细难寻;涩又散,浮大散乱 细脉:指脉细如线,指感为脉道狭小。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慢性房颤脉,因短小无力,难以接续,呈现脉体细弱、脉道狭小,似止非止,或一止复来,轻取不应,重按始得,或三而止,或五而停,往来艰涩不畅,犹如轻刀刮竹。《脉经》:“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濒湖脉学》:“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诊家正眼》:“涩脉蹇滞,轻刀刮竹;迟细而短,三象俱足。”《中医诊断学》:“涩脉,形细而行迟。”故云:涩脉细,沉细难寻。 快速房颤脉,因至数不清,快慢不一,脉律不整,脉力强弱不等。其强的脉搏,应指明显,可谓浮大而长;其弱的脉搏,应指不足,可谓短小无力不到位。脉形大小不一,脉位以浮大散乱为主。脉形非细,脉位非沉。故云:涩又散,浮大散乱。 4. 涩非迟,可数可迟 迟脉:指脉来迟缓,以至数而言,一息脉动不足四至,即脉率<60次/分。 《脉经》:“涩脉细而迟……迟脉,呼吸三至,去来极迟。”《濒湖脉学》:“脉来三至号为迟,小?于迟作缓持,迟细而难知是涩。”《诊家正眼》:“涩脉……迟细而短。”从前贤之文字描述分析,涩脉之迟当指至数而言,即脉率<60次/分。但亦有持不同观点者,《中医脉象研究》:“关于涩脉象之‘迟’,也不应作至数之迟来理解。《病理学》曰:‘涩脉虽以形势之重滞不灵为主,不系乎至数之迟缓。究意往来既涩,其势必迟,所以叔和直谓之迟,其旨可于言外得之。’因此,迟字是指脉搏的起落形态,来去迟缓之意……涩脉则血流往来涩滞,但至数正常。”房颤临床常见的有阵发性快速和慢性持续性之分,快速房颤脉之脉率>100次/分,持续性房颤脉之脉率在60~100次/分,而临床观察,持续性房颤之脉率在<60次/分 者,没有上述二种脉率常见。由此可见,涩脉之脉率可疾数、可迟缓,非独迟也。故云:涩非迟,可(疾) 数可迟(缓)。 慢性房颤,当室率低于60次/分时,室率变得慢而规则,节律相对规整,其脉率一息不足四至,可谓迟脉。脉力相对均匀,但仍有短小无力,难以接续之感,可谓迟细而短。此时容易合并房室传导阻滞、早搏等心律失常,指下可有“迟滞中时见一止”之结,或“迟中一止,良久方来”之代,或结代脉同见,正可谓“迟细短(散)时一止曰涩”之脉也,此等脉象可称结涩、或结代而涩。 5 结语 综上所述,涩脉脉象特征为脉来三五不调,细(迟)短止或散,既脉律不齐,又脉力不匀,脉率可疾数、可迟缓,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与西医的房颤脉相同。 参考文献 [1] 金栋,何计清.涩脉新识[J].河北中医,1997,19(2):3. [2] 金栋.房颤脉初探[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10):12. [3] 金栋.间歇脉探讨[J].浙江中医杂志,2001,36(6):232—233. [4] 散脉小议.中医杂志,1997,36(6):377. [5] 金栋.参伍不调话房颤[J].中医杂志,2001,41(1):60. [6] 尹继增,金栋.怪脉解索新探[J].河北中医,2004,26(7):545. [7] 朱文锋主编.中医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92—102. [8] 吕光荣.中医心病证治[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78:14,90. [9] 黄世林,孙明异.中医脉象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29—131. [体状诗] 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蚕食叶慢而艰。 [相类诗] 参伍不调名曰涩,轻刀刮竹短而难;微似秒芒微软甚,浮沉不别有无间。 [主病诗] 涩缘血少或伤精,反胃亡阳汗雨淋。寒湿入营为血痹,女子非孕既无经。 寸涩心虚痛对胸,胃虚胁胀察关中。尺为精血俱伤候,肠结溲淋或下红。 |
中醫 | 中医 中医(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一般指以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所以也称汉医。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 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本形成,之后历代均有总结发展。除此之外对汉字文化圈国家影响深远,如日本汉方医学,韩国韩医学,朝鲜高丽医学、越南东医学等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2018年10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将中医纳入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医学纲要。 |
西医 | 西医 所谓西医,通常所指西方国家的医学。关于在现代社会里发展的西医学,该学科的完整名称是“近代和现代西方国家的医学”,该学科起源于近代时期的西方国家。是近代时期的西方国家的学者们在摒弃古代西医之后,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解剖学基础上发展出来了一门全新的医学体系,而且这门医学体系就是当今国人常说的“西医”。近代和现代西方国家的医学在过去的中国被称为新医,与旧医(中医)相对立。 因此,“人们口中的西医”应该叫做“现代医学”,而西医,用的则是西方古代的“四体液”之说,与中医的“阴阳五行”很相似。 现代医学 的诊断更多的是借助先进的医疗仪器设备和实验室做出对疾病准确的诊断。医生利用自己的感觉器官通过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嗅诊等方法或借助听诊器、叩诊锤、血压计、体温表等简单的工具对病人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来诊断患者的疾病。 |
西醫 | 西医 所谓西医,通常所指西方国家的医学。关于在现代社会里发展的西医学,该学科的完整名称是“近代和现代西方国家的医学”,该学科起源于近代时期的西方国家。是近代时期的西方国家的学者们在摒弃古代西医之后,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解剖学基础上发展出来了一门全新的医学体系,而且这门医学体系就是当今国人常说的“西医”。近代和现代西方国家的医学在过去的中国被称为新医,与旧医(中医)相对立。 因此,“人们口中的西医”应该叫做“现代医学”,而西医,用的则是西方古代的“四体液”之说,与中医的“阴阳五行”很相似。 现代医学 的诊断更多的是借助先进的医疗仪器设备和实验室做出对疾病准确的诊断。医生利用自己的感觉器官通过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嗅诊等方法或借助听诊器、叩诊锤、血压计、体温表等简单的工具对病人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来诊断患者的疾病。 |
黄帝内经 | 黄帝内经 (医史文献)《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
黃帝內經 | 黄帝内经 (医史文献)《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
胎元 | 胎元 (命理学术名词)胎元又称 "胎月" ,即投胎的月份。盖生命的开始在于投胎,而非出生,故投胎的时刻也必定和其后的命运有某些密不可分的关系。 胎元 (医学名词)1、胎的别称。 2、指母体中培育胎儿生长发育的元气。 《医宗金鉴·痘症心法要诀·痘原》:“痘禀胎元出不再,毒之深浅重轻识。”注:“古人谓痘禀胎毒,此定论也。惟禀於胎元,故一出不再出也。” 《天雨花》第二四回:“谁知伤了胎元,至今未愈。” 3、指胎盘。 《证治准绳·胎元散方》:“用胎元一具,焙干为末,加麝香少许,治痘疮气血俱虚不起发。” 4、道教谓人的元气。 《太平广记》卷二七引 前蜀 杜光庭 《仙传拾遗·唐若山》:“ 若山 尝好长生之道,弟 若水 ,为 衡岳 道士,得胎元谷神之要。” 《全元散曲·点绛唇·道词》:“若说着胎元根蒂,只除是含光默默守虚极。” 5、事物的初始。 郭沫若 《创造十年续篇》三:“先从文艺的胎元形态……追求出文艺的细胞成分。” 胎元就是中医说的胎元气,就是民间称作的胎气,中医把复杂的生理简化为气这个概念,来作为医学理论。每个妊娠月为28天,整个孕期共为280天,10个妊娠月。 古代中医院认为女子因为胎元气不同所以怀孕被分为3部分第一部分是1到98天内,这个时期内是胎元增长的时候,胎元气如果不足或者中断此时都会先出现早期流产或者胎儿缺陷。中医认为为了保证胎元气稳固,在怀孕40天左右开始服用安胎药,保护胎元气。西医在怀孕之初需要服用叶酸,打孕酮安胎。 |
正骨 | 正骨 (中医骨科诊疗)正骨,中医指用推、拽、按、捺等手法治疗骨折、脱臼等疾病。正骨,为专科名,是诊治损伤的专科,也是古代医学“十三科”之一,亦有称为伤科或骨伤科的。 正骨对象主要是外力作用所致的骨、关节和软组织的损伤,但也包括同类原因引致的体内脏器损伤。“正”字在此作动名词。即整治因骨关节损伤使肢体变形复原位的一门科学技术。 元代官方医疗制度中设有“正骨兼金镞科”。因此,元代以正骨专长的医学家危亦林在其《世医得效方》卷十八设有“正骨兼金镞科”以专门论述骨关节损伤及金刃所伤疾病之脉因证治。《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诀》指出:“今之正骨科,即古跌打损伤之证也。” 正骨 (汉语词汇)正骨释义喻正直刚毅的气质。 出处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王右军目 陈玄伯 ,垒块有正骨。” |
心火 | 心火 (汉语词语)词目:心火 拼音: xīn huǒ 基本解释: 1.指内心激动、愤怒等反应激烈的情绪。 2.中医学指人体的内热。常表现为五心烦热﹑咽干﹑口燥﹑口舌生疮等症。中医有心在地为火之说故称。 3.星名。即心宿。 详细解释 1. 指内心激动、愤怒等反应激烈的情绪。 唐·白居易《感春》诗:“忧喜皆心火,荣枯是眼尘。” 《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 长姐儿﹞登时心火上攻,急了个红头涨脸。” 叶紫《丰收》八:“他举着血红的眼睛,望了这一群人,心火一把一把地往上冒。” 2. 中医学指人体的内热。 常表现为五心烦热、咽干、口燥、口舌生疮等症。中医有心在地为火之说,故称“心火”。 南朝·齐·褚澄 《褚氏遗书·平脉》:“女子尺脉常强,心火盛也。” 宋·苏辙 《龙川略志》卷二:“三焦分布人体中,有上中下之异,方人心湛寂,欲念不起,则精气散在三焦,荣华百骸;及其欲念一起,心火炽然,翕撮三焦精气,入命门之府,输写而去,故号此府为三焦耳。” 明·谢肇淛《五杂俎·人部一》:“思虑多则心火上炎,火炎则肾水下涸,心肾不交,人理绝矣。” 3. 星名。即心宿。《晋书·孙惠传》:“夫心火倾移,丧乱可必。” ①生理学名词。心的代称。心在五行属火,故称。 ②病证名。心热火旺的病变。有虚火、实火之分。 ③推拿部位名。见心经条。 心火就会心悸失眠、心烦 心火:分虚实两种,虚火表现为低热、盗汗、心烦、口干等;实火表现为反复口腔溃疡、口干、小便短赤、心烦易怒等。 吃莲子汤去心火 表现症状:分虚实两种,虚火表现为低热、盗汗、心烦、口干等;实火表现为反复口腔溃疡、口干、小便短赤、心烦易怒等。 食疗法:莲子30克(不去莲心),栀子15克(用纱布包扎),加冰糖适量,水煎,吃莲子喝汤。 西洋参泡水喝 西洋参中的皂甙可以有效增强中枢神经,达到静心凝神、消除疲劳、增强记忆力等作用,可适用于失眠、烦躁、记忆力衰退及老年痴呆等症状。西洋参作为补气甘、微苦,凉。归心、肺、肾经补气养阴,清热生津。用于气虚阴亏,内热,咳喘痰血,虚热烦倦,消渴,口燥咽干。西洋参有抗疲劳、抗氧化、抗应激、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凝固性的作用,另外,对糖尿病患者还有调节血糖的作用。 |
上火 | 上火 “上火”为民间俗语,又称“热气”,可以从中医理论解释,属于中医热证范畴。中医认为人体阴阳失衡,内火旺盛,即会上火。因此所谓的“火”是形容身体内某些热性的症状,而上火也就是人体阴阳失衡后出现的内热证候,具体症状如眼睛红肿、口角糜烂、尿黄、牙痛、咽喉痛等。“上火”在干燥气候及连绵湿热天气时更易发生。 一般认为“火”可以分为“实火”和“虚火”两大类,临床常见的“上火”类型有“心火”和“肝火”。解决方法是“去火”,即中医的清热泻火法,可服用滋阴、清热、解毒消肿药物,也可用中医针灸、拔罐、推拿、按摩等疗法。平时要注意劳逸结合,少吃辛辣煎炸等热性食品。 |
肝火旺 | 肝火旺 科普中国肝火旺是中医特有的病名,是肝的阳气亢盛表现出来的热象。这里的肝并非指西医解剖学上的肝脏,它指的是中医五脏里面的“肝”,它在中医里面具有特定的功能,不能与西医的肝脏混为一谈。肝为刚脏,具有刚强躁急的生理特性,故临床上肝病多表现出阳亢、火旺、热极等引起的症状。中医认为,肝开窍于目,主藏血,主疏泄,在体合筋,其华在爪,肝在志为怒、在液为泪,与胆相为表里,故肝火旺的人常有头晕、消瘦、烦躁、易怒、口苦、目赤、眼干、眼痒等症状。 |
脉象 | 脉象 脉象,是指脉搏的快慢、强弱、深浅的情况。脉象是中医学名词,指脉搏的形象与动态,为中医辨证的依据之一。脉象要素指脉象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位、数、形、势等四个方面。中医学名词。指脉搏的形象与动态,为中医辨证的依据之一。一般分为浮、沉、迟、数四大类。 晋 王叔和 《脉经》细分为二十四脉, 明 李时珍 《濒湖脉学》增为二十七脉, 明 李中梓 《诊家正眼》增为二十八脉。 |
经络 | 经络 (科普知识)中医上说,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经络学也是人体针灸和按摩的基础,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源于远古,服务当今。在两千多年的医学长河中,一直为保障中华民族的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脈象 | 脉象 脉象,是指脉搏的快慢、强弱、深浅的情况。脉象是中医学名词,指脉搏的形象与动态,为中医辨证的依据之一。脉象要素指脉象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位、数、形、势等四个方面。中医学名词。指脉搏的形象与动态,为中医辨证的依据之一。一般分为浮、沉、迟、数四大类。 晋 王叔和 《脉经》细分为二十四脉, 明 李时珍 《濒湖脉学》增为二十七脉, 明 李中梓 《诊家正眼》增为二十八脉。 |
真阳 | 真阳 真阳:中医名词 真阳:古代地名 真阳 (中医名词)又称"肾阳"﹑"元阳"。中医学名词。中医认为阴阳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互为因果。以人体脏器与功能来说﹐阴指脏器实质﹐阳指脏器的功能活动﹐二者也互相依存﹐不可分离。 |
眞陽 | 真阳 真阳:中医名词 真阳:古代地名 真阳 (中医名词)又称"肾阳"﹑"元阳"。中医学名词。中医认为阴阳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互为因果。以人体脏器与功能来说﹐阴指脏器实质﹐阳指脏器的功能活动﹐二者也互相依存﹐不可分离。 |
真陽 | 真阳 真阳:中医名词 真阳:古代地名 真阳 (中医名词)又称"肾阳"﹑"元阳"。中医学名词。中医认为阴阳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互为因果。以人体脏器与功能来说﹐阴指脏器实质﹐阳指脏器的功能活动﹐二者也互相依存﹐不可分离。 |
經絡 | 经络 (科普知识)中医上说,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经络学也是人体针灸和按摩的基础,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源于远古,服务当今。在两千多年的医学长河中,一直为保障中华民族的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药膳 | 药膳 药膳发源于我国传统的饮食和中医食疗文化,药膳是在中医学、烹饪学和营养学理论指导下,严格按药膳配方,将中药与某些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物相配,采用我国独特的饮食烹调技术和现代科学方法制作而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简言之,药膳即药材与食材相配而做成的美食。)它是中国传统的医学知识与烹调经验相结合的产物。它“寓医于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药借食力,食助药威,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既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 |
食疗 | 食疗 食疗又称食治,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利用食物的特性来调节机体功能,使其获得健康或愈疾防病的一种方法。通常认为,食物是为人体提供生长发育和健康生存所需的各种营养素的可食性物质。也就是说,食物最主要的是营养作用。 其实不然,中医很早就认识到食物不仅能营养,而且还能疗疾祛病。如近代医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曾指出:食物“病人服之,不但疗病,并可充饥。 |
藥膳 | 药膳 药膳发源于我国传统的饮食和中医食疗文化,药膳是在中医学、烹饪学和营养学理论指导下,严格按药膳配方,将中药与某些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物相配,采用我国独特的饮食烹调技术和现代科学方法制作而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简言之,药膳即药材与食材相配而做成的美食。)它是中国传统的医学知识与烹调经验相结合的产物。它“寓医于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药借食力,食助药威,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既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 |
自汗 | 自汗 科普中国中医病症名。自汗属于中医汗证范畴, 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其中白昼汗出,动辄尤甚者,称为自汗。《明医指掌·自汗盗汗心汗证》:“夫自汗者,朝夕汗自出也。”朱丹溪对自汗病理属性做了概括,认为自汗属气虚、血虚、湿、阳虚、痰。张景岳认为一般情况下自汗属阳虚。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谓:阳虚自汗,治宜补气以卫外。 |
食療 | 食疗 食疗又称食治,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利用食物的特性来调节机体功能,使其获得健康或愈疾防病的一种方法。通常认为,食物是为人体提供生长发育和健康生存所需的各种营养素的可食性物质。也就是说,食物最主要的是营养作用。 其实不然,中医很早就认识到食物不仅能营养,而且还能疗疾祛病。如近代医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曾指出:食物“病人服之,不但疗病,并可充饥。 |
五运六气 | 五运六气 五运六气为运气学说的中心内容,在中医领域的运用中,扩展了中医理论体系的框架,对中医理论的发展有启奥升堂之功。 |
惊风 | 惊风 科普中国惊风,中医病名。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急重病证,以临床出现抽搐、昏迷为主要特征。又称“惊厥”,俗名“抽风”。任何季节均可发生,一般以1—5岁的小儿为多见,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其证情往往比较凶险,变化迅速,威胁小儿生命。所以,古代医家认为惊风是一种恶候。如《东医宝鉴.小儿》说:“小儿疾之最危者,无越惊风之证”。《幼科释谜.惊风》也说:“小儿之病,最重惟惊”。本病西医学称小儿惊厥。 |
湿气 | 湿气 (中医理论概念)湿气是一种中医理论概念。中医认为自然界中气候潮湿、食肉等是湿气的来源,湿邪过重则易伤阳气。认为通过饮食、起居可以对湿气进行调节。 |
医道 | 医道 (词语释义)医道指治病的本领(多指中医),出自唐·王勃《黄帝八十一难经·序》:“授黄公之术,洞明医道。” |
命門 | 命门 (人体穴位名称)命门 (vital gate;mìngmén;GV4;DU4)中医中人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三层含义:一,在五脏学说中指肾脏(即左肾右命门之说),二,在经脉学说中指督脉命门穴。 位于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三,在《黄帝内经》中指眼睛。 人体生命的根本。其部位至今尚无定论。中医学认为命门蕴藏先天之炁,集中体现肾的功能,故对五脏六腑的功能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命门一词最早见于《灵枢·根结》篇,但指“目”而言,秦汉以后才把它作为藏象学说中的一个概念。命,人之根本也,以便也。门,出入的门户也。命门名意指脊骨中的高温高压阴性水液由此外输督脉。本穴因其位处腰背的正中部位,内连脊骨,在人体重力场中为位置低下之处,脊骨内的高温高压阴性水液由此外输体表督脉,本穴外输的阴性水液有维系督脉气血流行不息的作用,为人体的生命之本,故名命门。 |
命门 | 命门 (人体穴位名称)命门 (vital gate;mìngmén;GV4;DU4)中医中人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三层含义:一,在五脏学说中指肾脏(即左肾右命门之说),二,在经脉学说中指督脉命门穴。 位于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三,在《黄帝内经》中指眼睛。 人体生命的根本。其部位至今尚无定论。中医学认为命门蕴藏先天之炁,集中体现肾的功能,故对五脏六腑的功能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命门一词最早见于《灵枢·根结》篇,但指“目”而言,秦汉以后才把它作为藏象学说中的一个概念。命,人之根本也,以便也。门,出入的门户也。命门名意指脊骨中的高温高压阴性水液由此外输督脉。本穴因其位处腰背的正中部位,内连脊骨,在人体重力场中为位置低下之处,脊骨内的高温高压阴性水液由此外输体表督脉,本穴外输的阴性水液有维系督脉气血流行不息的作用,为人体的生命之本,故名命门。 |
肺火 | 肺火 科普中国肺火是中医病机的概念,是指机体感受外邪或因七情内伤,影响了肺的正常生理功能后出现的以口干舌燥、咳嗽、咽痛等一系列热症为主要表现的证候。“上火”是中医学专用名词。如果出现咽喉干痛、干咳、两眼红赤、鼻腔热烘、口干舌痛以及烂嘴角、流鼻血、牙痛、大便干结等症状,中医认为就是“上火”的症状。“上火”有实火和虚火之分,肺火也有虚火和实火之分,肺热盛极化火则为实火,肺阴虚而生火则为虚火。故肺火的临床表现可分为肺阴虚证和肺实热证。 |
醫道 | 医道 (词语释义)医道指治病的本领(多指中医),出自唐·王勃《黄帝八十一难经·序》:“授黄公之术,洞明医道。” |
五運六氣 | 五运六气 五运六气为运气学说的中心内容,在中医领域的运用中,扩展了中医理论体系的框架,对中医理论的发展有启奥升堂之功。 |
溼氣 | 湿气 (中医理论概念)湿气是一种中医理论概念。中医认为自然界中气候潮湿、食肉等是湿气的来源,湿邪过重则易伤阳气。认为通过饮食、起居可以对湿气进行调节。 |
濕氣 | 湿气 (中医理论概念)湿气是一种中医理论概念。中医认为自然界中气候潮湿、食肉等是湿气的来源,湿邪过重则易伤阳气。认为通过饮食、起居可以对湿气进行调节。 |
驚風 | 惊风 科普中国惊风,中医病名。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急重病证,以临床出现抽搐、昏迷为主要特征。又称“惊厥”,俗名“抽风”。任何季节均可发生,一般以1—5岁的小儿为多见,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其证情往往比较凶险,变化迅速,威胁小儿生命。所以,古代医家认为惊风是一种恶候。如《东医宝鉴.小儿》说:“小儿疾之最危者,无越惊风之证”。《幼科释谜.惊风》也说:“小儿之病,最重惟惊”。本病西医学称小儿惊厥。 |
去火 | 去火 上火是中医的理论,西医一直没有明确支持。上火有着更深层次的意思,也就是上火的一些广义的症状,比如胃火可以有胃疼、大便干等症状,肺火可以有咯血、咳嗽、黄痰等症状,肝火会有一些烦躁、失眠、女性会有乳房胀痛等。火分虚火和实火,正常人体的阴阳平衡,阴正常而阳过亢为实火。由于阴不足而相对显得阳过亢,称为虚火。中医通过对病情轻重的辨析,总结出风、热、火、毒学说,来描述疾病由表及里的过度,从而来指导临床诊治。其中表明热二化火,火盛成毒的道理。 |
医案 | 医案 医案即病案。是医生治疗疾病时辨证、立法、处方用药的连续记录。中医治病时对有关症状、处方、用药等的记录,多用做书名。 |
醫案 | 医案 医案即病案。是医生治疗疾病时辨证、立法、处方用药的连续记录。中医治病时对有关症状、处方、用药等的记录,多用做书名。 |
肝脉 | 肝脉 中医的肝脏与西医所说的肝脏是不同的。首先是解剖部位的不同,中医所说的肝脏不单单是肝的局部,还包括肝脏的经脉循行的部位;其二是功能的不同,除了西医肝脏的生理功能外,还包括神经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运动系统、泌尿系统等系统的功能,涉及内科、妇科、眼科、皮科等多科的疾患。 |
肝脈 | 肝脉 中医的肝脏与西医所说的肝脏是不同的。首先是解剖部位的不同,中医所说的肝脏不单单是肝的局部,还包括肝脏的经脉循行的部位;其二是功能的不同,除了西医肝脏的生理功能外,还包括神经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运动系统、泌尿系统等系统的功能,涉及内科、妇科、眼科、皮科等多科的疾患。 |
寒热 | 寒热 寒热,中医指怕冷发热的症状。泛称发烧。八纲中鉴别疾病属性的两个纲领。“阳胜则热”、“阴胜则寒”,中医指怕冷发热的症状。 |
三焦 | 三焦 三焦,为六腑之一,是上、中、下三焦的合称。关于“焦”字的含义,历代医家认识不一。有认为“焦”当作“膲”者,膲为体内脏器,是有形之物;有认为“焦”字从火,为无形之气,能腐熟水谷之变化;有认为“焦”字当作“樵”字,樵,槌也,节也,谓人体上、中、下三节段或三个区域。三焦是中医藏象学说中一个特有的名词,六腑之一,位于躯体和脏腑之间的空腔,包含胸腔和腹腔,人体的其他脏腑器官均在其中,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合称,即将躯干划分为3个部位,横膈以上内脏器官为上焦,包括心、肺;横膈以下至脐内脏器官为中焦,包括脾、胃、肝、胆等内脏;脐以下内脏器官为下焦,包括肾、大肠、小肠、膀胱。 |
中药 | 中药 以中国传统医药理论指导采集、炮制、制剂,说明作用机理,指导临床应用的药物,统称为中药。简而言之,中药就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中药主要来源于天然药及其加工品,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及部分化学、生物制品类药物。由于中药以植物药居多,故有“诸药以草为本”的说法。 |
寒熱 | 寒热 寒热,中医指怕冷发热的症状。泛称发烧。八纲中鉴别疾病属性的两个纲领。“阳胜则热”、“阴胜则寒”,中医指怕冷发热的症状。 |
医经 | 医经 医经是中医学术古典著作、古代四种“方技之书”之一。 |
手癬 | 手癣 科普中国中医病名,出自《外科正宗》。《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中描述:“……初起紫白斑点,叠起白皮,坚硬且厚,干枯燥裂,延及遍手。”《外科秘录》说:“鹅掌风生于手掌之上……不独犯于手掌,而兼能犯于足面,白屑堆起,皮破血出,或疼或痒者有之。” 鹅掌风是因风湿蕴结于皮肤,或血虚风燥所致。以手掌水疱、脱屑、粗糙变厚、干燥破裂、自觉痒痛为主要表现的癣类皮肤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手癣。 手癣主要由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等感染引起。本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染,手癣感染的重要诱因有双手长期浸水、摩擦受伤、接触洗涤剂和溶剂等,故手癣在某些行业中发病率可相当高。 |
手癣 | 手癣 科普中国中医病名,出自《外科正宗》。《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中描述:“……初起紫白斑点,叠起白皮,坚硬且厚,干枯燥裂,延及遍手。”《外科秘录》说:“鹅掌风生于手掌之上……不独犯于手掌,而兼能犯于足面,白屑堆起,皮破血出,或疼或痒者有之。” 鹅掌风是因风湿蕴结于皮肤,或血虚风燥所致。以手掌水疱、脱屑、粗糙变厚、干燥破裂、自觉痒痛为主要表现的癣类皮肤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手癣。 手癣主要由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等感染引起。本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染,手癣感染的重要诱因有双手长期浸水、摩擦受伤、接触洗涤剂和溶剂等,故手癣在某些行业中发病率可相当高。 |
中藥 | 中药 以中国传统医药理论指导采集、炮制、制剂,说明作用机理,指导临床应用的药物,统称为中药。简而言之,中药就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中药主要来源于天然药及其加工品,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及部分化学、生物制品类药物。由于中药以植物药居多,故有“诸药以草为本”的说法。 |
恶寒 | 恶寒 科普中国恶寒,中医症状名。凡患者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仍感寒冷不能缓解的,称为恶寒。中医中有“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的说法,故“恶寒”常为临床诊断和鉴别外感表证的重要指征。 |
解毒 | 解毒 解毒 中医名词。指解除病毒的一种治法。“毒”有热毒.寒毒.疫毒.蛊毒.湿毒.火毒及食物中毒等,因病情不同,有内服和外治等各种不同方法。临床上以热毒症较为多见,常用清热解毒药物,有蒲公英、山豆根等。 解毒[jiě dú] [释义]1.中和机体内有危害的物质 2.中医指消除上火、发热等症状 |
清热 | 清热 (中医名词)清热是中医名词。指清除邪热或虚热的各种治法。由外感温邪引起的一般称为实热。邪在气分的宜用辛凉清热;热毒炽盛或夹湿的宜用苦寒清热;热盛伤津的宜用甘寒清热;热在营血的宜用凉血清热法等。 由阴虚而生的内热,称为虚热,宜用养阴以清热。养阴有滋养肺阴.肝阴.肾阴和养血.滋液等多种方法,须根据具体情况配合应用。在热病伤阴阶段,也可参合养阴清热法。另有气虚而致的发热,宜用甘温补气药治疗,不属清热范围。 清热 (汉语词组)清热 qīng rè ◎清热qīngrè [clearing away heat]中医指用寒凉药物清除内热 清热解毒 清热化痰 清铄清纯清官清盼清账清誉清心寡欲清汤清晰清剿清规清君侧清点清闲清通清新清风两袖清源山 亲热内热不因人热产褥热回归热出热忙热干热炽热趋炎附热溽热汤烧火热潮热酒酣耳热水深火热 |
惡寒 | 恶寒 科普中国恶寒,中医症状名。凡患者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仍感寒冷不能缓解的,称为恶寒。中医中有“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的说法,故“恶寒”常为临床诊断和鉴别外感表证的重要指征。 |
筋度 | 筋度 中医基础术语。是中医中医古诊法“五度”(或称“十度”)之一,测度筋的大小、坚脆,衡量、测度筋的阴阳虚实,从而诊断疾病的方法之一。 |
醫經 | 医经 医经是中医学术古典著作、古代四种“方技之书”之一。 |
癃闭 | 癃闭 科普中国癃闭,中医病名。又称小便不通;尿闭。以小便量少,点滴而出,甚则闭塞不通为主症的一种疾患。病情轻者涓滴不利为癃,重者点滴皆无称为闭。癃闭有虚实之分,实证多因湿热、气结、瘀血阻碍气化运行;虚证多因中气,肾阳亏虚而气化不行。临床多因败精阻塞、阴部手术等,使膀胱气化失司,水道不利,以小便量少、点滴而出、甚至闭塞不通。属肾病和排尿障碍。现代医学称为尿潴留。 《灵枢.本输》称为闭癃。《类证治裁.闭癃遗溺》:“闭者小便不通,癃者小便不利。”凡小便排出甚少或完全无尿排出者,统称癃闭。 |
髓海 | 髓海 人体四海之一。指脑。《灵枢·海论》:“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又“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类经》卷九注:“凡骨之有髓,惟脑为最巨,故诸髓皆属于脑,而脑为髓之海。” “肾生髓,脑为髓海”的理论指导中医临床应用补肾中药来防治痴呆和提高记忆能力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然而,这一理论的生物学基础尚未有系统的论述。作者近10年来应用拟痴呆动物模型和细胞模型等开展了补肾中药防治老年性痴呆的一系列研究。结果表明,补肾中药在老年痴呆防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同补肾中药的益脑髓功效存在较大差别;补肾中药在多种拟老年性痴呆和脑老化动物模型和细胞模型的作用特点是增强细胞能量代谢、神经营养因子表达和胆碱能神经元数量与功能,减少神经毒素生成。基于此,认为中医所指的“脑髓”,其现代生物学基础是脑内神经元和神经营养因子;脑内神经营养因子减少、神经元大量萎缩和丢失而造成“髓海不足”,可引起认知功能下降,进而可发生痴呆;中药“补肾填髓”的现代生物学基础是促进神经元细胞能量代谢和利用,激活内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生成增多,同时抑制神经毒素的生成,从而减少神经元死亡,促进神经元存活与再生。 |
热病 | 热病 科普中国中医病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泛指一切外感热病与内伤发热两大类疾病。狭义包括以下几种含义:①一切外感热性病,意同广义的伤寒。《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②伤寒病五种疾患之一。《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③夏季伏气所发的暑病。《医宗必读·伤寒》:“热病者,冬伤于寒,至夏乃发,头疼,身热恶寒,其脉洪盛。”《温热逢源》:“伏气所发者,名为热病。而以暴感而病者,仍名曰暑病。”④指五脏热病。见《素问·刺热篇》所论“肝热病”、“心热病”、“脾热病”、“肺热病”、“肾热病”等,指五脏的内伤性疾病。 |
熱病 | 热病 科普中国中医病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泛指一切外感热病与内伤发热两大类疾病。狭义包括以下几种含义:①一切外感热性病,意同广义的伤寒。《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②伤寒病五种疾患之一。《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③夏季伏气所发的暑病。《医宗必读·伤寒》:“热病者,冬伤于寒,至夏乃发,头疼,身热恶寒,其脉洪盛。”《温热逢源》:“伏气所发者,名为热病。而以暴感而病者,仍名曰暑病。”④指五脏热病。见《素问·刺热篇》所论“肝热病”、“心热病”、“脾热病”、“肺热病”、“肾热病”等,指五脏的内伤性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