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蒙古包的词语
形容蒙古包的词语:1. 圆顶;2. 帐篷;3. 牛毛毡;4. 蒙古包布;5. 羊毛毡;6. 防风挡雨;7. 暖和舒适;8. 可拆卸;9. 简易安装;10. 传统民居;11. 移动便利;12. 自然通风;13. 野外露营必备;14. 具有历史文化价值;15. 适应各种气候;16. 宽敞明亮;17. 安全可靠;18. 耐用经久;19. 独特风格;20. 纯手工制作
形容蒙古包的词语 相关词语和解释
词语 | 拼音/解释 |
---|---|
蒙古包 | 蒙古包 (民居)蒙古包(Mongolianyurts)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蒙古包古代称作穹庐、“毡包”或“毡帐”。据《黑鞑事略》记载:“穹庐有二样:燕京之制,用柳木为骨,正如南方罘思,可以卷舒,面前开门,上如伞骨,顶开一窍,谓之天窗,皆以毡为衣,马上可载。草地之制,以柳木组定成硬圈,径用毡挞定,不可卷舒,车上载行。”随着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和牧民生活的改善,穹庐或毡帐逐渐被蒙古包代替。蒙古包呈圆形尖顶,顶上和四周以一至两层厚毡覆盖。普通蒙古包,顶高10-15尺,围墙高约50尺左右,包门朝南或东南开。包内四大结构为:哈那(即蒙古包围墙支架)、天窗(蒙语“套脑”)、椽子和门。蒙古包以哈那的多少区分大小,通常分为4个、6个、8个、10个和12个哈那。12个哈那的蒙古包,在草原是罕见的,面积可达600多平方米,远看如同一座城堡。过去几十个如此大的蒙古包聚在一起,十分壮观。 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族居住和使用。 |
毡包 | 毡包 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篷帐。古代文献中多称穹庐﹑毡帐(旃帐)。今蒙古族居住区称"蒙古包"。 |
氈包 | 毡包 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篷帐。古代文献中多称穹庐﹑毡帐(旃帐)。今蒙古族居住区称"蒙古包"。 |
蒙古族 | 蒙古族 蒙古族(蒙古语:ᠮᠣᠩᠭᠣᠯᠦᠨᠳᠦᠰᠦᠲᠡᠨ,西里尔字母:Монгол үндэстэн),是主要分布于东亚地区的一个传统游牧民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同时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此外,蒙古族在俄罗斯等亚欧国家也有分布,鄂温克族和土族也有时被认为是蒙古族的分支。 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尽管这种生存方式在现代社会被弱化,但仍然被视作蒙古族的标志。 蒙古族在科学文化事业上比较发达,而且音乐、舞蹈也在艺术上居于相对显赫的地位。 《蒙古秘史》、《蒙古黄金史》、《蒙古源流》被称为蒙古族的三大历史巨著,其中《蒙古秘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著名文化遗产。英雄史诗《江格尔》是中国的三大史诗之一。 |
旃帐 | 旃帐 旃帐,是汉语词汇,拼音是zhān zhàng,指北方游牧民族所用的毡制帐篷。像蒙古包。 |
旃帳 | 旃帐 旃帐,是汉语词汇,拼音是zhān zhàng,指北方游牧民族所用的毡制帐篷。像蒙古包。 |
帳房 | 帐房 帐房的意思是军帐,帐篷,蒙古包。 |
蒙古高原 | 蒙古高原 (亚洲内陆高原)蒙古高原泛指亚洲东北部高原地区,亦即东亚内陆高原,东起大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北界为萨彦岭、雅布洛诺夫山脉,南界为阴山山脉,范围包括蒙古全境和中国华北北部,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 蒙古高原包括蒙古国全部(外蒙古),俄罗斯南部的图瓦共和国、布里亚特共和国与外加贝尔边疆区,中国西北部内蒙古自治区全境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部分地区,与中国内蒙古高原为一体。 蒙古高原大部为古老台地,仅西北部多山地,东南部为广阔的戈壁,中部和东部为大片丘陵。平均海拔1580米。地势自西向东逐渐降低。年平均降水量约200毫米,多湖泊、大河。冬季是亚洲大陆的冷源之一,最低气温可达-45℃,夏季最高温可达30—35℃。由于这一带自古以来为蒙古族活动区域,常称为“蒙古地区”,简称“蒙古”。 |
内蒙古高原 | 内蒙古高原 内蒙古高原(Inner Mongolian Plateau)是中国四大高原中的第二大高原,为蒙古高原的一部分,又称北部高原,位于阴山山脉之北,大兴安岭以西,北至国界,西至东经106°附近。介于北纬40°20′~50°50′,东经106°~121°40′。面积约34万平方千米。广义的内蒙古高原还包括阴山以南的鄂尔多斯高原和贺兰山以西的阿拉善高原。 内蒙古高原一般海拔1000~1200米,南高北低,北部形成东西向低地,最低海拔降至600米左右,古有“瀚海”之称。内蒙古高原戈壁、沙漠、沙地依次从西北向东南略呈弧形分布,是中国多风地区之一,年均风速4~6米/秒;是中国湖泊较多的地区之一,常年有水的湖泊湖水浅,面积小,或为雨季湖。 内蒙古高原是中国重要的牧场,草原面积约占高原面积的80%,属欧亚温带草原区的一部分,是中国最大的绵羊及山羊放牧区和中国骆驼主要产区之一。内蒙古高原平均每平方千米仅3人,为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和汉族等各族人民长期从事畜牧业生产活动的地区。 |
诈马 | 诈马 清 代帝王巡幸 木兰 秋獮塞宴时,按 蒙古 旧俗表演的一种马戏。 清 赵翼 《檐曝杂记·蒙古诈马戏》:“上每岁行獮……设大蒙古包作正殿,旁列四蒙古包以款随驾之王公大臣。奏乐多弦索,极可听。又陈布库、诈马诸戏。布库不如御前人,而诈马乃其长技也。其法:驱生驹之未羁靮者千百羣,令善骑者持长竿,竿头有绳作圈络,突入驹队中,驹方惊,而持竿者已绳系驹首,舍己马跨驹背以络络之,驹弗肯受,辄跳跃作人立,而驏骑者夹以两足终不下,须臾已络首而驹即帖伏矣。此皆 蒙古 戏,以供睿赏者也。” |
詐馬 | 诈马 清 代帝王巡幸 木兰 秋狝塞宴时,按 蒙古 旧俗表演的一种马戏。 清 赵翼 《檐曝杂记·蒙古诈马戏》:“上每岁行狝……设大蒙古包作正殿,旁列四蒙古包以款随驾之王公大臣。奏乐多弦索,极可听。又陈布库、诈马诸戏。布库不如御前人,而诈马乃其长技也。其法:驱生驹之未羁靮者千百群,令善骑者持长竿,竿头有绳作圈络,突入驹队中,驹方惊,而持竿者已绳系驹首,舍己马跨驹背以络络之,驹弗肯受,辄跳跃作人立,而骣骑者夹以两足终不下,须臾已络首而驹即帖伏矣。此皆 蒙古 戏,以供睿赏者也。” |
马奶酒 | 马奶酒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是他们日常生活最喜欢的饮料食品和待客佳肴。每年七八月份牛肥马壮,是酿制马奶酒的季节。勤劳的蒙古族妇女将马奶收贮于皮囊中,加以搅拌,数日后便乳脂分离,发酵成酒。随着科学的发达,生活的繁荣,蒙古人酿制马奶酒的工艺日益精湛完善,不仅有简单的发酵法,还出现了酿制烈性奶酒的蒸馏法。六蒸六酿后的奶酒方为上品。 马奶酒性温,有驱寒、舒筋、活血、健胃等功效。被称为元玉浆,是“蒙古八珍”之一。曾为元朝宫廷和蒙古贵族府第的主要饮料。忽必烈还常把它盛在珍贵的金碗里,犒赏有功之臣。当你踏上草原,走进蒙古包后,热情好客的蒙古人便会将美酒斟在银碗或金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上,唱起动人的敬酒歌,款待远方的贵客,以表达自己的诚挚之情。这时,客人理应随即接住酒,然后能饮则饮,不能饮品尝少许,便可将酒归还主人。若是推推让让,拉拉扯扯,不喝酒,就会被认为是瞧不起主人,不愿以诚相见等等。主人的满腔热情,常常使客人产生难别之情,眷恋之感。 |
馬奶酒 | 马奶酒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是他们日常生活最喜欢的饮料食品和待客佳肴。每年七八月份牛肥马壮,是酿制马奶酒的季节。勤劳的蒙古族妇女将马奶收贮于皮囊中,加以搅拌,数日后便乳脂分离,发酵成酒。随着科学的发达,生活的繁荣,蒙古人酿制马奶酒的工艺日益精湛完善,不仅有简单的发酵法,还出现了酿制烈性奶酒的蒸馏法。六蒸六酿后的奶酒方为上品。 马奶酒性温,有驱寒、舒筋、活血、健胃等功效。被称为元玉浆,是“蒙古八珍”之一。曾为元朝宫廷和蒙古贵族府第的主要饮料。忽必烈还常把它盛在珍贵的金碗里,犒赏有功之臣。当你踏上草原,走进蒙古包后,热情好客的蒙古人便会将美酒斟在银碗或金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上,唱起动人的敬酒歌,款待远方的贵客,以表达自己的诚挚之情。这时,客人理应随即接住酒,然后能饮则饮,不能饮品尝少许,便可将酒归还主人。若是推推让让,拉拉扯扯,不喝酒,就会被认为是瞧不起主人,不愿以诚相见等等。主人的满腔热情,常常使客人产生难别之情,眷恋之感。 |
蒙古症 | 蒙古症 唐氏综合征(21-三体综合征)又名“先天愚型”,包含一系列的遗传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第21对染色体的三体现象,会导致包括学习障碍、智能障碍和残疾等高度畸形。这个病因的命名源自在19世纪末首次描述其病理的英国医生约翰·朗顿·唐(John Langdon Down)。 |
马头琴 | 马头琴 马头琴是一种两弦的弦乐器,有梯形的琴身和雕刻成马头形状的琴柄,为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乐器。 马头琴是蒙古民间拉弦乐器。蒙古语称“潮尔”。琴身木制,长约一米,有两根弦,共鸣箱呈梯形,声音圆润,低回宛转,音量较弱。 相传有一牧人怀念死去的小马,取其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毛为弓弦,制成二弦琴,并按小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装在琴柄的顶部,因以得名。郭小川《平炉王出钢记》诗:“牧区的人们听说钢花喷,蒙古包里拉起了马头琴。” |
馬頭琴 | 马头琴 马头琴是一种两弦的弦乐器,有梯形的琴身和雕刻成马头形状的琴柄,为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乐器。 马头琴是蒙古民间拉弦乐器。蒙古语称“潮尔”。琴身木制,长约一米,有两根弦,共鸣箱呈梯形,声音圆润,低回宛转,音量较弱。 相传有一牧人怀念死去的小马,取其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毛为弓弦,制成二弦琴,并按小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装在琴柄的顶部,因以得名。郭小川《平炉王出钢记》诗:“牧区的人们听说钢花喷,蒙古包里拉起了马头琴。” |
包兰铁路 | 包兰铁路 包兰铁路(包头-兰州),自包头东站至兰州站,全长990公里。1954年10月开工, 1958年7月通车,1958年10月交付运营。包兰铁路在中卫和干塘间经过腾格里沙漠,全线有140公里在沙漠中穿行,是中国五十年代在沙漠中筑成的铁路。采取的防沙、治沙措施曾获198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自包兰铁路干塘站至兰新铁路的武威南站,于1965年建成了干武联络线,长172公里,从而缩短了华北到西北地区的运程。这条铁路是华北通往西北的重要干线,对加速内蒙古、宁夏、甘肃的经济建设起着重要作用。 |
蒙古人种 | 蒙古人种 蒙古人种,又称黄色人种、黄种人、亚美人种、蒙古利亚人种,是世界四大人种之一。其数量在四大人种中排名第二。约占世界人口的37%。 所谓的黑白黄三大人种,是作为政治概念登上历史舞台的,具有政治意义。 黄色人种主要分布于乌拉尔地区、东亚、北亚、东北亚、西伯利亚地区、南亚、东南亚、马达加斯加、美洲、大洋洲。 |
蒙古人種 | 蒙古人种 蒙古人种,又称黄色人种、黄种人、亚美人种、蒙古利亚人种,是世界四大人种之一。其数量在四大人种中排名第二。约占世界人口的37%。 所谓的黑白黄三大人种,是作为政治概念登上历史舞台的,具有政治意义。 黄色人种主要分布于乌拉尔地区、东亚、北亚、东北亚、西伯利亚地区、南亚、东南亚、马达加斯加、美洲、大洋洲。 |
敖包 | 敖包 (蒙古高原上的标志物)敖包是蒙古语,意即"堆子" ,也有译成“脑包”、“鄂博”的,意为木、石、土堆。就是由人工堆成的“石头堆”、“土堆”或“木块堆”。旧时遍布蒙古各地,多用石头或沙土堆成,也有用树枝垒成的,今数量已大减。 原来是在辽阔的草原上人们用石头堆成的道路和境界的标志,后来逐步演变成祭山神、路神和祈祷丰收、家人幸福平安的象征。 |
牧包 | 牧包 牧包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mù bāo,是指我国蒙古 、哈萨克 、 塔吉克等少数民族牧民居住的帐篷。 |
敕勒歌 | 敕勒歌 (南北朝时期民歌)《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流传的一首民歌,一般认为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民歌歌咏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开头两句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用“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蒙古包,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最后三句描绘了一幅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草原全景图。有静有动,有形象,有色彩。 全诗风格明朗豪爽,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一直受到历代文论家和文学史论著的一致好评。对它的学术研究,时至今日也经久不衰。 |
阿尔泰语系 | 阿尔泰语系 阿尔泰语系(Altaic languages),别译阿勒泰语系,是语言学家按照语言系属分类(谱系分类法)方法划分的一组语群,包括60多种语言,说该语系语言的人口约为2.5亿以上,该语系主要集中于中亚,西亚、北亚,东亚北部和欧洲的湿润和半湿润寒温带针叶林和草原的交界地带,语系主要由各个时期温带森林草原地带的游牧,半游牧半农耕,半渔猎民族的带来的语言和当地语言互相融合形成。阿尔泰语系包括蒙古语族、突厥语族、通古斯语族3个语族。主要分布在中亚、西亚、东亚、西伯利亚以及欧洲东部的一些国家。 主要包括语言:蒙古语、布里亚特语、卡尔梅克语、达斡尔语、满语、锡伯语、赫哲语、鄂温克语、鄂伦春语、东乡语、裕固语、土族语、土克曼语、阿塞拜疆语、乌兹别克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吉尔吉斯语、塔塔尔语、莫戈勒语。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阿尔泰语系已普遍被学术界否定,即认为这些语言是互相接触而非同源,现在分为突厥语系、蒙古语系和通古斯语系。 |
鄂尔多斯 | 鄂尔多斯 鄂尔多斯(Ordos)蒙古语意为“众多的宫殿”。是内蒙古自治区下辖地级市,位于黄河几字弯河套腹地,地处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西北东三面为黄河环绕,南临古长城,毗邻晋陕宁三省区。鄂尔多斯市辖2区7旗,东部、北部和西部分别与呼和浩特市、山西省忻州市,包头市、巴彦淖尔市、宁夏回族自治区、阿拉善盟隔黄河相望,与乌海市隔甘德尔山接壤;南部隔长城与陕西省榆林市接壤。地理坐标为北纬37°35′24″-40°51′40〞,东经106°42′40〞-111°27′20〞。东西长约400千米,南北宽约340千米。总面积86752平方千米。 鄂尔多斯经济增速连续15年全内蒙古第一,人均GDP已超过香港,鄂尔多斯不仅是内蒙古的经济强市,更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18个典型地区之一。呼包鄂城市群的中心城市,被自治区政府定位为省域副中心城市之一。鄂尔多斯是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最具创新力城市、全国生态园林城市、排名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位列全国安全城市第19名、全国首批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示范基地。 2018年11月,荣获“2018年度中国十大最具活力休闲城市”。2018年11月,入选中国城市全面小康指数前100名。 |
鄂爾多斯 | 鄂尔多斯 鄂尔多斯(Ordos)蒙古语意为“众多的宫殿”。是内蒙古自治区下辖地级市,位于黄河几字弯河套腹地,地处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西北东三面为黄河环绕,南临古长城,毗邻晋陕宁三省区。鄂尔多斯市辖2区7旗,东部、北部和西部分别与呼和浩特市、山西省忻州市,包头市、巴彦淖尔市、宁夏回族自治区、阿拉善盟隔黄河相望,与乌海市隔甘德尔山接壤;南部隔长城与陕西省榆林市接壤。地理坐标为北纬37°35′24″-40°51′40〞,东经106°42′40〞-111°27′20〞。东西长约400千米,南北宽约340千米。总面积86752平方千米。 鄂尔多斯经济增速连续15年全内蒙古第一,人均GDP已超过香港,鄂尔多斯不仅是内蒙古的经济强市,更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18个典型地区之一。呼包鄂城市群的中心城市,被自治区政府定位为省域副中心城市之一。鄂尔多斯是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最具创新力城市、全国生态园林城市、排名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位列全国安全城市第19名、全国首批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示范基地。 2018年11月,荣获“2018年度中国十大最具活力休闲城市”。2018年11月,入选中国城市全面小康指数前100名。 |
贺兰山 | 贺兰山 (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北山脉)贺兰山脉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北起巴彦敖包,南至毛土坑敖包及青铜峡。山势雄伟,若群马奔腾。蒙古语称骏马为“贺兰”,故名贺兰山(此说疑有误,唐代韦蟾有诗云:“贺兰山下果园成”,蒙古人在13世纪才崛起,说源于蒙语只是通用说法)。 贺兰山南北长220公里,东西宽20~40公里。南段山势缓坦,三关口以北的北段山势较高,海拔2000~3000米。主峰亦称贺兰山,海拔3556公尺。山地东西不对称,西侧坡度和缓,东侧以断层临银川平原。贺兰山为强烈地震带,1739年银川附近发生8级地震,1561年在中宁、1709年在中卫都发生过7.5级地震。贺兰山北段煤藏丰富,新建有贺兰山煤炭工业基地。包兰铁路有支线由平罗伸至贺兰山的汝箕沟。 |
賀蘭山 | 贺兰山 (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北山脉)贺兰山脉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北起巴彦敖包,南至毛土坑敖包及青铜峡。山势雄伟,若群马奔腾。蒙古语称骏马为“贺兰”,故名贺兰山(此说疑有误,唐代韦蟾有诗云:“贺兰山下果园成”,蒙古人在13世纪才崛起,说源于蒙语只是通用说法)。 贺兰山南北长220公里,东西宽20~40公里。南段山势缓坦,三关口以北的北段山势较高,海拔2000~3000米。主峰亦称贺兰山,海拔3556公尺。山地东西不对称,西侧坡度和缓,东侧以断层临银川平原。贺兰山为强烈地震带,1739年银川附近发生8级地震,1561年在中宁、1709年在中卫都发生过7.5级地震。贺兰山北段煤藏丰富,新建有贺兰山煤炭工业基地。包兰铁路有支线由平罗伸至贺兰山的汝箕沟。 |
呼和浩特 | 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通称呼市,旧称归绥,是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北方沿边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地处中国北部边疆,欧亚大陆内部。市域面积为17224平方公里,辖4区、4县、1旗,2017年末常住人口为311.5万人,市区常住人口215.2万人。 呼和浩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先秦时期,赵武灵王在此设云中郡,故址在今呼市西南托克托县境。民国时期为绥远省省会,蒙绥合并后,呼和浩特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市中心城区本是由归化城与绥远城两座城市在清末民国合并而成,故名归绥。1954年改名为呼和浩特,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 呼和浩特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国经济实力百强城市,被誉为“中国乳都”。同时也是呼包银城市群核心城市,呼包鄂城市群中心城市。 2018年12月,被评为2018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100强。 |
鞑靼 | 鞑靼 (对欧亚草原突厥-蒙古系统民族的泛称)鞑靼或鞑靼人(Tatar或Tartar)是不同地区不同时代对出现在欧亚大草原的不同的游牧民族的泛称,不是一个具体的民族或团体。在东亚最早见于唐代突厥文碑铭和某些汉文记载,先后有“达怛、达靼、塔坦、鞑靼、达打、达达”诸译,其指称范围随时代不同而有异,辽金时指蒙古高原东边的塔塔尔部;明代仅指蒙古高原东部建立的鞑靼政权;欧洲则最早用来称呼保加尔人,后成为俄国对亚欧大陆各国使用突厥语各族的统称,现代指在欧洲曾经被金帐汗国统治的部分突厥和蒙古民族及其后裔。 鞑靼人一名,最早于公元5世纪出现于游牧部落中,其活动范围在蒙古东北及贝加尔湖周围一带。9世纪前后指阴山南北沿边塞直到河西出现的与辽夏有交往,并被称为阻卜的鞑靼人;金代指主要游牧于呼伦,贝尔两湖以西的塔塔尔部(鞑靼联盟);南宋称蒙古人为黑鞑或蒙鞑,称汪古人(后成为蒙古部族之一)为白鞑,或依其开化程度区别为熟鞑靼与生鞑靼。13世纪初,这些蒙古突厥游牧民族的不同群体成为蒙古征服者成吉思汗部队的一部分,其后蒙古人与突厥人互相混杂在一起,因而入侵俄罗斯和匈牙利的蒙古军队,也被欧洲人统称为鞑靼人。13世纪蒙古人建立金帐汗国而统治了欧洲部份突厥民族及其后裔(包括此前未并入蒙古人的操突厥语的鞑靼人);受此影响俄国亦将境内操突厥语诸族称为鞑靼人。而女真(满洲)因为与游牧民族的差异很少被称为鞑靼,只在明清鼎革时期被当时欧洲人短暂的称为鞑靼。 |
韃靼 | 鞑靼 (对欧亚草原突厥-蒙古系统民族的泛称)鞑靼或鞑靼人(Tatar或Tartar)是不同地区不同时代对出现在欧亚大草原的不同的游牧民族的泛称,不是一个具体的民族或团体。在东亚最早见于唐代突厥文碑铭和某些汉文记载,先后有“达怛、达靼、塔坦、鞑靼、达打、达达”诸译,其指称范围随时代不同而有异,辽金时指蒙古高原东边的塔塔尔部;明代仅指蒙古高原东部建立的鞑靼政权;欧洲则最早用来称呼保加尔人,后成为俄国对亚欧大陆各国使用突厥语各族的统称,现代指在欧洲曾经被金帐汗国统治的部分突厥和蒙古民族及其后裔。 鞑靼人一名,最早于公元5世纪出现于游牧部落中,其活动范围在蒙古东北及贝加尔湖周围一带。9世纪前后指阴山南北沿边塞直到河西出现的与辽夏有交往,并被称为阻卜的鞑靼人;金代指主要游牧于呼伦,贝尔两湖以西的塔塔尔部(鞑靼联盟);南宋称蒙古人为黑鞑或蒙鞑,称汪古人(后成为蒙古部族之一)为白鞑,或依其开化程度区别为熟鞑靼与生鞑靼。13世纪初,这些蒙古突厥游牧民族的不同群体成为蒙古征服者成吉思汗部队的一部分,其后蒙古人与突厥人互相混杂在一起,因而入侵俄罗斯和匈牙利的蒙古军队,也被欧洲人统称为鞑靼人。13世纪蒙古人建立金帐汗国而统治了欧洲部份突厥民族及其后裔(包括此前未并入蒙古人的操突厥语的鞑靼人);受此影响俄国亦将境内操突厥语诸族称为鞑靼人。而女真(满洲)因为与游牧民族的差异很少被称为鞑靼,只在明清鼎革时期被当时欧洲人短暂的称为鞑靼。 |
藩部 | 藩部 藩部,清代指内外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等地,包括内札萨克蒙古49旗、外札萨克蒙古86旗、新疆回部(阿尔蒂沙尔)、青海环海39族和西藏噶厦辖区,由理藩院和清廷派遣驻札大臣管理(不包括东北地区)。 |
东亚 | 东亚 东亚(East Asia),亚洲东部的简称,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日本、韩国、朝鲜和蒙古共五个国家。东亚地势西高东低,大河多自西向东流入太平洋,主要有黑龙江、黄河、长江、珠江等。日本位于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东部临太平洋,海岸线曲折,多天然良港,夏秋季节常受台风侵袭。 东亚是世界上人口分布最稠密的地区之一,90%以上人口属蒙古人种东亚类型,是人种比较单一的地区,主要有汉族、壮族、蒙古族、朝鲜族、和族等民族。 所产稻谷占世界稻谷总产量40%以上,茶叶占世界总产量25%以上,大豆占20%。棉花、花生、玉米、甘蔗、芝麻、油菜籽、蚕丝等的产量均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 |
東亞 | 东亚 东亚(East Asia),亚洲东部的简称,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日本、韩国、朝鲜和蒙古共五个国家。东亚地势西高东低,大河多自西向东流入太平洋,主要有黑龙江、黄河、长江、珠江等。日本位于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东部临太平洋,海岸线曲折,多天然良港,夏秋季节常受台风侵袭。 东亚是世界上人口分布最稠密的地区之一,90%以上人口属蒙古人种东亚类型,是人种比较单一的地区,主要有汉族、壮族、蒙古族、朝鲜族、和族等民族。 所产稻谷占世界稻谷总产量40%以上,茶叶占世界总产量25%以上,大豆占20%。棉花、花生、玉米、甘蔗、芝麻、油菜籽、蚕丝等的产量均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 |
下马席 | 下马席 乌兰巴托市位于蒙古高原中部,肯特山南端,鄂尔浑河支流图拉河畔,海拔1351m。这里地处内陆,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冬季最低气温达-40℃,夏季最高气温达35℃,年平均气温-2.9℃。乌兰巴托南北两面是连绵起伏的群山,清澈的图拉河从城南的博格多山脚下自东向西缓缓流过,东西两面为广阔的草原,也是城市发展的走向。城市主要街区坐落在图拉河北岸。市区沿着图拉河布局,呈狭长形,西部有乌兰巴托成吉思汗国际机场,市区南面有蒙古的圣山,山顶有蒙古人民革命纪念碑,可俯瞰全市。市中心有蒙古议会大楼,总统府和人民广场。目前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商业设施均较不发达,市区内四处可见大片的蒙古包和简易的木板房。乌兰巴托也是蒙古国最大的城市和政治、交通中心。连接中俄的铁路贯穿乌兰巴托,北至苏赫-巴托尔,南抵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二连浩特市。 |
下馬席 | 下马席 乌兰巴托市位于蒙古高原中部,肯特山南端,鄂尔浑河支流图拉河畔,海拔1351m。这里地处内陆,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冬季最低气温达-40℃,夏季最高气温达35℃,年平均气温-2.9℃。乌兰巴托南北两面是连绵起伏的群山,清澈的图拉河从城南的博格多山脚下自东向西缓缓流过,东西两面为广阔的草原,也是城市发展的走向。城市主要街区坐落在图拉河北岸。市区沿着图拉河布局,呈狭长形,西部有乌兰巴托成吉思汗国际机场,市区南面有蒙古的圣山,山顶有蒙古人民革命纪念碑,可俯瞰全市。市中心有蒙古议会大楼,总统府和人民广场。目前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商业设施均较不发达,市区内四处可见大片的蒙古包和简易的木板房。乌兰巴托也是蒙古国最大的城市和政治、交通中心。连接中俄的铁路贯穿乌兰巴托,北至苏赫-巴托尔,南抵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二连浩特市。 |
色目人 | 色目人 色目人(「各色名目之人」)是元代时对来自中西亚的各民族的统称,也是元代人民的四种位阶之一,广义上的来讲,一切除蒙古、汉人、南人以外的西北民族都算是色目人。包括被蒙古人征服并带入蒙古帝国的中亚突厥人、粟特人、吐蕃人、党项人、中亚契丹人、波斯人(花拉子模人)及少量阿拉伯人等,其中中亚突厥人最高,波斯人次之。 色目人后来经历蒙古人,畏兀儿与汉人大规模混血形成回族、撒拉族等少数民族的最早来源,并成为后来的回族。按照元朝的种群分类,在元代的社会阶层之中,色目人的地位在蒙古人之下,汉人和南人之上。元太祖成吉思汗西征时,色目人赛典赤·赡思丁率领千骑迎降,太祖以「赛典赤」称呼。元代重用色目人,入居汉地关中的色目人,多高官厚禄,钜贾大贾。 |
蒙古文 | 辞典解释蒙古文 méng gǔ wén 蒙古族通用的拼音文字。以回鹘文字母为基础所创制,已有七、八百年的历史。现行蒙古文有三十一个字母,包括七个元音字母(实际上只有用五个不同的符号表示)和二十四个辅音字母。大多数字母在词首、词中、词末的写法有所不同。蒙古文在蒙古族的文化发展上起了很大的作用,并保存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
包银 | 包银 包银亦称“包垛银”。中国元代征收的一种科差。蒙古太宗时源于真定路 (今河北境内),后逐渐在中原各地推广。初规定中原汉民户纳银6两,至蒙占宪宗五年 (1255年) 减为4两,其中,2两征银,2两折收物品。后世祖时统改征银为征钞。包银制在江南推广,系在元世祖平定江南后;对散民郡县回族户包银的征收 (户2两),系在仁宗延佑七年(1320年) 四月始。 |
包山 | 包山 包山,男,蒙古族,1954年12月出生,籍贯内蒙古哲里木盟,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
包銀 | 包银 包银亦称“包垛银”。中国元代征收的一种科差。蒙古太宗时源于真定路 (今河北境内),后逐渐在中原各地推广。初规定中原汉民户纳银6两,至蒙占宪宗五年 (1255年) 减为4两,其中,2两征银,2两折收物品。后世祖时统改征银为征钞。包银制在江南推广,系在元世祖平定江南后;对散民郡县回族户包银的征收 (户2两),系在仁宗延佑七年(1320年) 四月始。 |
哈达 | 哈达 (蒙古族、藏族传统丝织品)哈达(藏语:ཁ་བཏགས་,蒙古语:хадаг,宗卡语:དར་,汉语拼音:hǎ dá)是蒙古族、藏族人民作为礼仪用的丝织品,是社交活动中的必备品。表示敬意和祝贺用的长条丝巾或纱巾,多为白色,蓝色,也有黄色等。此外,还有五彩哈达,颜色为蓝、白、黄、绿、红。蓝色表示蓝天,白色是白云,绿色是江河水,红色是空间护法神,黄色象征大地。五彩哈达是献给菩萨和近亲时做彩箭用的,是最珍贵的礼物。佛教教义解释五彩哈达是菩萨的服装。所以,五彩哈达只在特定的情况下才用的。 藏文的 “哈” 是 “口” 的意思, “达” 是 “马” 的意思,“哈达” 两个字直译出来:口上的一匹马,即是说这种礼物相当于一匹马的价值。因为一般人在会见的时候,不是随便随地都可以带着马匹来送的;但又不能只是用口说,就以这种丝织品的 “哈达” 来代一匹马了。 哈达是藏民任何阶层的人物,在来往时最通行的一种礼物。哈达类似于古代汉族的礼帛。藏文化流行的地区包括尼泊尔、不丹和俄罗斯布里亚特等地都有此习俗。 |
哈達 | 哈达 (蒙古族、藏族传统丝织品)哈达(藏语:ཁ་བཏགས་,蒙古语:хадаг,宗卡语:དར་,汉语拼音:hǎ dá)是蒙古族、藏族人民作为礼仪用的丝织品,是社交活动中的必备品。表示敬意和祝贺用的长条丝巾或纱巾,多为白色,蓝色,也有黄色等。此外,还有五彩哈达,颜色为蓝、白、黄、绿、红。蓝色表示蓝天,白色是白云,绿色是江河水,红色是空间护法神,黄色象征大地。五彩哈达是献给菩萨和近亲时做彩箭用的,是最珍贵的礼物。佛教教义解释五彩哈达是菩萨的服装。所以,五彩哈达只在特定的情况下才用的。 藏文的 “哈” 是 “口” 的意思, “达” 是 “马” 的意思,“哈达” 两个字直译出来:口上的一匹马,即是说这种礼物相当于一匹马的价值。因为一般人在会见的时候,不是随便随地都可以带着马匹来送的;但又不能只是用口说,就以这种丝织品的 “哈达” 来代一匹马了。 哈达是藏民任何阶层的人物,在来往时最通行的一种礼物。哈达类似于古代汉族的礼帛。藏文化流行的地区包括尼泊尔、不丹和俄罗斯布里亚特等地都有此习俗。 |
大漠 | 大漠 大漠, 丹东人。 来自内地实力兼才华的男歌手,音乐制作人。集作词、作曲、编曲和演唱为一身的全能音乐人。出生于东北的歌手大漠,拥有一副男人味十足的外形。长发飘逸,并配以一口沙哑的特殊嗓音,被业内誉为新世纪最具男人味的声音。代表作《爱是不是有罪》《摇滚大漠》《幸福魔鬼》《黄皮肤的翅膀》。 大漠 (词语)基本解释 大漠 dàmò [desert] 无边的沙漠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 王维《使至塞上》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唐· 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英文翻译 1.(大沙漠) desert 详细解释 大漠泛指亚洲东北部高原地区,亦即东亚内陆高原。东起大兴安岭,西达阿尔泰山脉,北连萨彦岭、肯特山、雅布洛诺夫山脉,南抵阴山山脉,两面边缘地带分别被称为漠南漠北。面积约260万平方公里,包括蒙古国全部(外蒙古),俄罗斯南部的图瓦、布里亚特共和国与外加贝尔边疆区,中国西北部内蒙古自治区全境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部分地区。大部为古老台地,仅西北部多山地,东南部为广阔的戈壁,中部和东部为大片丘陵。平均海拔1580米。汉 班固 《封燕然山铭》:“遂陵 高阙 ,下 鸡鹿 ,经碛卤,绝大漠。” 唐 王维 《使至塞上》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宋 陆游 《夜泊水村》诗:“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 新亭 。” 艾青 《北方》诗:“我们的祖先,带领了羊群,吹着笳笛,沉浸在这大漠的黄昏里。” |
瓦剌 | 瓦剌 瓦剌(读音wala、瓦那,异于瓦刺waci。蒙古语:ᠣᠢᠷᠠᠳ,西里尔字母:Ойрад;卫拉特语:Өөрд)是西部蒙古族,元朝称斡亦剌惕、明朝称瓦剌(Wǎlà/Wǎlā)、清朝称卫拉特、漠西蒙古等,意即居大漠(戈壁沙漠)以西。 关系:厄鲁特(蒙古语:ᠥᠭᠡᠯᠡᠳ,西里尔字母:Өөлд)本是瓦剌的一部(厄鲁特蒙古),但在清朝文献中也用来泛指瓦剌。历史上蒙古民族是由两个基本部分组成的。古代两分为“草原百姓”和“林中百姓”(斡亦剌惕、不里牙惕)。到后来为东部蒙古(中央蒙古)和西部蒙古(以瓦剌为主)。“瓦剌”的意思是“草原之民”或“邻近者”。瓦剌分为四大部:绰罗斯(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另有辉特等小部。 明前期,瓦剌活跃在蒙古高原历史舞台上,明廷赐以汉文官印,命其统辖诸部,后来多次进贡。也先时,其势力所及,西起中亚,东接朝鲜,北连西伯利亚南端,南临中原边,致使“漠北东西万里,无敢与之抗者”。清朝时期:顺治三年(1646),固始汗与卫拉特各部首领二十二人联名奉表贡,清廷赐以甲胄弓矢,命其统辖诸部。后来多次进贡。——确定了从属关系,纳入清朝的版图。 |
马背学校 | 马背学校 “马背学校”系指牧区教师骑着马到各放牧点巡回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过去牧民长期过着游牧生活,当地儿童入学十分困难。为了让这些广大牧区儿童受到正规的文化教育,1947年成立自治区之初开始,政府派出教师骑着马,带着黑板和教科书,到相隔遥远的各个蒙古包中授课,或是几个就近家庭的孩子集中到某个蒙古包上课。这种流动式教学,被牧民亲切地称为“马背学校”。“马背学校”一时成为草原牧区的办学方向。到上世纪70年代,随着牧民逐渐定居,苏木、嘎查逐步实现固定的学校和教室,“马背学校”渐渐被全日制学校教育模式所替代。 “马背学校”,尽管教学条件简陋,但不仅为牧区儿童提供能够就近上学受教育的机会,也大大减轻牧民的负担,为牧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早期扫文盲事业的推进起到极其重要的积极作用。 |
馬背學校 | 马背学校 “马背学校”系指牧区教师骑着马到各放牧点巡回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过去牧民长期过着游牧生活,当地儿童入学十分困难。为了让这些广大牧区儿童受到正规的文化教育,1947年成立自治区之初开始,政府派出教师骑着马,带着黑板和教科书,到相隔遥远的各个蒙古包中授课,或是几个就近家庭的孩子集中到某个蒙古包上课。这种流动式教学,被牧民亲切地称为“马背学校”。“马背学校”一时成为草原牧区的办学方向。到上世纪70年代,随着牧民逐渐定居,苏木、嘎查逐步实现固定的学校和教室,“马背学校”渐渐被全日制学校教育模式所替代。 “马背学校”,尽管教学条件简陋,但不仅为牧区儿童提供能够就近上学受教育的机会,也大大减轻牧民的负担,为牧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早期扫文盲事业的推进起到极其重要的积极作用。 |
内陆国 | 内陆国 内陆国(landlocked state)指没有海岸线的国家,亦即被周围邻国陆地领土所包围的国家,又称陆锁国,如:蒙古。双重内陆国家是指被其他内陆国家所包围的内陆国家。岛国是内陆国的相对概念,意指一个国家的四周皆邻靠海洋,整个国土完全位于岛屿之上。 内陆国又称“陆锁国”、“无海岸国家”。被邻国领土包围因而没有海岸的国家。依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与沿海国平等享有在沿海国领海的无害通过权、公海自由权、和平利用国际海底区域权、公平分享沿海国开发200海浬以外大陆架所缴费用或实物的权利及其他某些海洋权利。为实现上述海洋权利有进出海洋权,并为此享有用一切运输工具通过位于本国与海洋之间的国家士领土的过境自由。悬挂内陆国旗帜的船舶在海港内与其他外国船舶享有同等待遇。此类国家约有30个。 |
內陸國 | 内陆国 内陆国(landlocked state)指没有海岸线的国家,亦即被周围邻国陆地领土所包围的国家,又称陆锁国,如:蒙古。双重内陆国家是指被其他内陆国家所包围的内陆国家。岛国是内陆国的相对概念,意指一个国家的四周皆邻靠海洋,整个国土完全位于岛屿之上。 内陆国又称“陆锁国”、“无海岸国家”。被邻国领土包围因而没有海岸的国家。依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与沿海国平等享有在沿海国领海的无害通过权、公海自由权、和平利用国际海底区域权、公平分享沿海国开发200海浬以外大陆架所缴费用或实物的权利及其他某些海洋权利。为实现上述海洋权利有进出海洋权,并为此享有用一切运输工具通过位于本国与海洋之间的国家士领土的过境自由。悬挂内陆国旗帜的船舶在海港内与其他外国船舶享有同等待遇。此类国家约有30个。 |
科尔沁草原 | 科尔沁草原 科尔沁,蒙语意为“弓箭手”,在元代,是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撒尔管辖的游牧区之一,位于内蒙古东部,在松辽平原西北端,兴安盟和通辽市的部分地方。科尔沁草原西与锡林郭勒草原相接,北邻呼伦贝尔草原,地域辽阔,风景优美,资源丰富。 科尔沁草原(Horqin Grassland)又称科尔沁沙地。沿用古代蒙古族部落名称命名。科尔沁草原处于西拉木伦河西岸和老哈河之间的三角地带,西高东低,绵亘400余千米 ,面积约4.23 万平方千米 。属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的翁牛特旗、敖汉旗与通辽市的开鲁县、通辽市和科尔沁左翼后旗、奈曼旗、库伦旗辖区。是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为多数的多民族聚居区。 科尔沁草原——曾经孝庄文皇后的出生地,蒙语是“最忠于皇帝的部落”的意思。原始的泉河,原始的植被,原始的天空,原始的风味。平坦而又柔软的天然绿茵场,置身其中,有如亲临大海,当人们或乘车或徒步走过的时候,无不被她的美丽所吸引。仰天望去,云在走,鸟在飞;闭眼聆听,鸟儿在鸣叫羊群在合唱,那已经不是一种声音,而是大自然创作的一首交响乐。 |
保安语 | 保安语 是中国保安族的语言,亦为土族所用,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东蒙古语支,使用地区包括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和青海省同仁县。 |
元史 | 元史 (纪传体断代史)《元史》是系统记载元朝兴亡过程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成书于明朝初年,由宋濂(1310~1381年)、王袆(1321~1373年)主编。 全书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纪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传九十七卷,记述了从蒙古族兴起到元朝建立再到元朝北逃蒙古高原的历史。 |
保安語 | 保安语 是中国保安族的语言,亦为土族所用,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东蒙古语支,使用地区包括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和青海省同仁县。 |
民居 | 民居 由于中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的地理气候条件和生活方式都不相同,因此,各地人居住的房屋的样式和风格也不相同。 在中国的民居中,最有特点的是北京四合院、广东镬耳屋、西北黄土高原的窑洞、安徽的古民居、福建和广东的客家土楼和蒙古的蒙古包。 |
大戈壁 | 大戈壁 戈壁(Gobi),亦称戈壁沙漠(Gobi Desert),是世界上巨大的荒漠与半荒漠地区之一,绵亘在中亚浩瀚的戈壁大地,跨越蒙古和中国广袤的空间。戈壁多数地区不是沙漠而是裸岩。向北可达阿尔泰山和杭爱山,向东可达大兴安岭,而向南可达北山山脉。从戈壁东界算起,向西1,600公里(1,000里)之外为新疆地区,是一个被南面的西藏高原和北面的天山山脉所包围的巨大盆地。这一荒漠占据一长1,609公里(1,000里)、宽483~966公里(300~600里)的广阔弧形地带,面积约为1,300,000平方公里(500,000平方里)。戈壁的界限北抵阿尔泰山和杭爱山;东接大兴安岭西缘;南至阿尔金山、北山和阴山;西达东天山。中文“戈壁”仅指砾质、石质荒漠,半荒漠平地,而“沙漠”则仅指荒漠、半荒漠和干草原地沙地。 |
木杆 | 木杆 蒙古族人居住习俗。蒙古包后面立着一根光秃秃的木头杆子,人们十分敬重它,平常不准外人走近。 |
木桿 | 木杆 蒙古族人居住习俗。蒙古包后面立着一根光秃秃的木头杆子,人们十分敬重它,平常不准外人走近。 |
那达慕 | 那达慕 那达慕:蒙古语 那达慕:纪录片 |
那達慕 | 那达慕 那达慕:蒙古语 那达慕:纪录片 |
口北 | 口北 口北 指长城以北的地方,主要指张家口以北的河北省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也叫口外。 |
拂云堆 | 古地名。在今内蒙古包头西北。唐时朔方军北与突厥以河为界,河北岸有拂云堆神祠,突厥如用兵,必先往祠祭酹求福。张仁愿既定漠北,于河北筑中﹑东﹑西三受降城以固守。中受降城即在拂云堆,故拂云堆又为中受降城的别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