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听月中声”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谁听月中声”出自宋代苏轼的《罢徐州,往南京,马上走笔寄子由五首》, 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shuí tīng yuè zhōng shēng,诗句平仄:平平仄平平。

“谁听月中声”全诗

《罢徐州,往南京,马上走笔寄子由五首》
宋代   苏轼
古汴从西来,迎我向南京。
东流入淮泗,送我东南行。
暂别复还见,依然有余情。
春雨涨微波,一夜到彭城。
过我黄楼下,朱栏照飞*。
可怜洪上石,谁听月中声

分类:

作者简介(苏轼)

苏轼头像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罢徐州,往南京,马上走笔寄子由五首》苏轼 翻译、赏析和诗意

《罢徐州,往南京,马上走笔寄子由五首》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古汴从西来,迎我向南京。
东流入淮泗,送我东南行。
暂别复还见,依然有余情。
春雨涨微波,一夜到彭城。
过我黄楼下,朱栏照飞*。
可怜洪上石,谁听月中声。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苏轼罢免徐州知州后前往南京的旅途。他乘坐船从汴京(今河南开封)沿着汴河东流,经过淮河和泗水,最终到达东南方的彭城(今江苏徐州)。在旅途中,苏轼感慨离别的情感,同时描绘了春雨中微波涨起的景象。当他经过黄楼时,朱栏照亮了飞翔的鸟群。最后,他思念洪水上的石头,不知道有谁能听到月光下的声音。

赏析:
苏轼以流畅的笔触描绘了他的旅程和内心情感。他通过描绘水路的景色,展示了大自然的壮丽和变幻。春雨涨起微波的描写,给人一种生动感和深深的印象。黄楼下朱栏照飞的场景则展示了繁华的都市景象,也表达了离别时的感伤之情。

诗词中的最后两句,描述了洪水上的石头,以及在月光下发出的声音。这些意象可以理解为苏轼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望。石头象征着历史的沉淀和传承,而月光下的声音则象征着一种超越时空的诗意存在。这些意象的运用使得诗词更具韵味与思考的余地,引发读者对生命、离别和回忆等主题的思考。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抒发情感的手法,展示了苏轼对旅途和离别的深情体验,同时融入了对历史和人生的思考,给人以深思和共鸣的空间。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谁听月中声”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bà xú zhōu, wǎng nán jīng, mǎ shàng zǒu bǐ jì zǐ yóu wǔ shǒu
罢徐州,往南京,马上走笔寄子由五首

gǔ biàn cóng xī lái, yíng wǒ xiàng nán jīng.
古汴从西来,迎我向南京。
dōng liú rù huái sì, sòng wǒ dōng nán xíng.
东流入淮泗,送我东南行。
zàn bié fù huán jiàn, yī rán yǒu yú qíng.
暂别复还见,依然有余情。
chūn yǔ zhǎng wēi bō, yī yè dào péng chéng.
春雨涨微波,一夜到彭城。
guò wǒ huáng lóu xià, zhū lán zhào fēi.
过我黄楼下,朱栏照飞*。
kě lián hóng shàng shí, shuí tīng yuè zhōng shēng.
可怜洪上石,谁听月中声。

“谁听月中声”平仄韵脚

拼音:shuí tīng yuè zhōng shēng
平仄:平平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下平八庚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谁听月中声”的相关诗句

“谁听月中声”的关联诗句

网友评论


* “谁听月中声”的意思和全诗出处介绍,以及全诗翻译和赏析,“谁听月中声”出自苏轼的 《罢徐州,往南京,马上走笔寄子由五首》,还提供了该诗句的全诗全文、翻译、赏析、译文以及诗意。

诗句汉字解释

您也许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