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须携去斩楼兰”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未须携去斩楼兰”全诗
且挂空斋作琴伴,未须携去斩楼兰。
分类:
作者简介(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送剑与傅岩叟》辛弃疾 翻译、赏析和诗意
诗词:《送剑与傅岩叟》
镆邪三尺照人寒,
试与挑灯子细看。
且挂空斋作琴伴,
未须携去斩楼兰。
中文译文:
一把寒光闪耀的宝剑,
试着点亮灯火,细细观看。
暂时挂在空荡的斋房里,作为琴音的伴奏,
不急着携带它去斩杀楼兰。
诗意解析:
这首诗是宋代辛弃疾创作的作品,通过描述送剑与傅岩叟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友谊和心境的思考。
首先,诗中的"镆邪三尺"指的是一把寒光闪耀的宝剑,象征着勇气和力量。作者试着点亮灯火,细细观看这把宝剑,似乎在思考它所代表的意义和价值。
接下来,作者将这把宝剑暂时挂在空荡的斋房里,作为琴音的伴奏。这里的斋房可以理解为心灵的寄托之地,琴音则代表着宁静和美好的情感。作者暂时将宝剑放在一边,似乎在表达一种追求内心宁静的意愿,而非急于行动。
最后两句"未须携去斩楼兰"则是诗的结尾。楼兰是古代西域的一个城市,象征着边疆的战争和冒险。这里作者表示不急于携带宝剑去斩杀楼兰,可以理解为作者暂时不急于面对困难和挑战,而是更注重内心的平静与宁谧。
赏析:
《送剑与傅岩叟》以简洁而充满意境的语言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考。通过描绘寒光闪耀的宝剑、空荡的斋房和美妙的琴音,诗中透露出一种积极向上又内敛深沉的意境。
诗中的宝剑象征着力量和勇气,而斋房和琴音则代表着内心的宁静和美好。作者将宝剑挂在斋房里,表达了对内心平静的追求,而非急于行动。最后,作者表示不急于去面对困难和挑战,更注重内心的宁静与宁谧。
整首诗意境高远,意蕴深邃,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它表达了一种追求内心平静与美好的心境,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友谊和勇气的思考。这首诗以简短而精练的语言,通过意象的运用,展示了辛弃疾独特的艺术才华和情感表达能力,是一首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的作品。
“未须携去斩楼兰”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sòng jiàn yǔ fù yán sǒu
送剑与傅岩叟
mò xié sān chǐ zhào rén hán, shì yǔ tiǎo dēng zǐ xì kàn.
镆邪三尺照人寒,试与挑灯子细看。
qiě guà kōng zhāi zuò qín bàn, wèi xū xié qù zhǎn lóu lán.
且挂空斋作琴伴,未须携去斩楼兰。
“未须携去斩楼兰”平仄韵脚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上平十四寒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