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利苦间关”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争利苦间关”全诗
沙昏行旅倦,边静禁军闲。
汉虏更成市,罗纨靳不还。
投毡捡精密,换马瘦孱颜。
兀兀头垂髻,团团耳带环。
夷声不可会,争利苦间关。
分类:
作者简介(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戎州》苏辙 翻译、赏析和诗意
《戎州》是苏辙所作的一首宋代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江水通三峡,州城控百蛮。
沙昏行旅倦,边静禁军闲。
汉虏更成市,罗纨靳不还。
投毡捡精密,换马瘦孱颜。
兀兀头垂髻,团团耳带环。
夷声不可会,争利苦间关。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战乱边境的景象,以及边境居民和军队的困境。诗中表达了作者对边境地区的关切和对战争带来的苦难的思考。
赏析:
《戎州》以简练而含蓄的语言描绘了边境地区的情景。江水通三峡,州城控百蛮,表明戎州地处重要的交通要道,是边境的重要城市。沙昏行旅倦,边静禁军闲,反映了边境地区的荒凉和军队的闲置状态,暗示战乱导致了军事力量的削弱和边境地区的不安全。汉虏更成市,罗纨靳不还,揭示了战乱时期边境贸易的繁荣和人们贪图利益而不顾家国安危的现象。投毡捡精密,换马瘦孱颜,表现了平民百姓艰难生活的景象,形容了人们在困境中艰苦求生的样子。
诗词中的兀兀头垂髻,团团耳带环,通过描写人物形象进一步强调了边境地区的困境和人们的疲惫。夷声不可会,争利苦间关,表达了作者对边境地区战乱、利益纷争的深刻认识,以及对和平与安宁的渴望。
整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刻画了战乱边境的景象,通过描写人物形象和细节,表达了作者对边境地区的关心和对战争苦难的思考。诗词中蕴含着对和平、安宁和人民幸福的向往,展现了苏辙深邃的思想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争利苦间关”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róng zhōu
戎州
jiāng shuǐ tōng sān xiá, zhōu chéng kòng bǎi mán.
江水通三峡,州城控百蛮。
shā hūn xíng lǚ juàn, biān jìng jìn jūn xián.
沙昏行旅倦,边静禁军闲。
hàn lǔ gèng chéng shì, luó wán jìn bù hái.
汉虏更成市,罗纨靳不还。
tóu zhān jiǎn jīng mì, huàn mǎ shòu càn yán.
投毡捡精密,换马瘦孱颜。
wù wù tóu chuí jì, tuán tuán ěr dài huán.
兀兀头垂髻,团团耳带环。
yí shēng bù kě huì, zhēng lì kǔ jiān guān.
夷声不可会,争利苦间关。
“争利苦间关”平仄韵脚
平仄:平仄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上平十五删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