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十月定多寒”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山中十月定多寒”全诗
堂众久参缘自熟,郡人迎请怪忙还。
问公胜法须时见,要我清谈有夜阑。
今夕客房应不睡,欲随明月到林间。
分类:
作者简介(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约洞山文老夜话》苏辙 翻译、赏析和诗意
《约洞山文老夜话》是苏辙的一首诗词,描写了一个夜晚,苏辙在山中度过了一个寒冷的十月,炉火初开他就离开山间。他在堂众中已经久经参悟,和郡人约定见面,但郡人的忙碌让他感到诧异。他希望能够向郡人请教胜法,同时也希望能够有一个深夜清谈的机会。他认为今晚客房里的客人应该不会睡觉,而是愿意与他一起赏明月,到林间去。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山中十月定多寒,
才过开炉便出山。
堂众久参缘自熟,
郡人迎请怪忙还。
问公胜法须时见,
要我清谈有夜阑。
今夕客房应不睡,
欲随明月到林间。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苏辙的亲身经历为背景,以山中的寒冷十月夜晚为描写对象,表达了作者对闲暇和思辨的向往。
诗的开头,“山中十月定多寒”,描绘了山中的严寒气候,寓意着寒冷的冬季即将来临。苏辙用“十月”代指冬季,突显了严寒的程度。
接着,“才过开炉便出山”,苏辙表示他刚刚离开山中的住所,就已经点燃了炉火,暖和了身体。这句话暗示他对冬季的寒冷不屑一顾,展现了他豁达的心态和坚韧不拔的品质。
下一句,“堂众久参缘自熟”,表明苏辙在修行道路上已经参悟颇深,与同修的众人关系亲密。这里的“堂众”指的是同修的人们,他们都已经对修行有了一定的体悟,彼此之间有了默契。
然而,“郡人迎请怪忙还”,苏辙期待与一个郡守见面,但郡守的忙碌使他感到诧异。这句诗揭示了社会中繁忙而琐碎的事务,与苏辙内心追求清谈和思辨的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
苏辙进一步表达了自己的愿望:“问公胜法须时见,要我清谈有夜阑。”他希望能够向郡人请教胜法,即修行的高境界和方法,并期待一次深夜清谈的机会。这表明苏辙对于思辨和精神交流的渴望,对于心灵的追求。
最后两句,“今夕客房应不睡,欲随明月到林间”,苏辙认为今晚住在客房的人不会入睡,和他一样,他们也愿意去林间欣赏明月。这里的明月象征着纯洁和清明,林间则代表着自然和宁静。苏辙希望能够与那些心灵相通的人共同赏析自然之美,进行深夜的思辨和交流。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展示了苏辙对于闲暇和思辨的向往,他在寒冷的山中度过十月,离开山间后希望能够与他人进行深夜清谈,探讨修行的方法和境界。他对于繁忙的社会感到诧异,表达了对于纯洁和宁静的渴望。这首诗词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表达内心情感,抒发了苏辙对于思辨和心灵交流的追求,体现了他对于精神世界的独立和自主。
“山中十月定多寒”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yuē dòng shān wén lǎo yè huà
约洞山文老夜话
shān zhōng shí yuè dìng duō hán, cái guò kāi lú biàn chū shān.
山中十月定多寒,才过开炉便出山。
táng zhòng jiǔ cān yuán zì shú, jùn rén yíng qǐng guài máng hái.
堂众久参缘自熟,郡人迎请怪忙还。
wèn gōng shèng fǎ xū shí jiàn, yào wǒ qīng tán yǒu yè lán.
问公胜法须时见,要我清谈有夜阑。
jīn xī kè fáng yīng bù shuì, yù suí míng yuè dào lín jiān.
今夕客房应不睡,欲随明月到林间。
“山中十月定多寒”平仄韵脚
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上平十四寒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