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留引蹇步”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宜留引蹇步”出自唐代曹松的《答匡山僧赠榔栗杖》, 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yí liú yǐn jiǎn bù,诗句平仄:平平仄仄仄。

“宜留引蹇步”全诗

《答匡山僧赠榔栗杖》
唐代   曹松
栗杖出匡顶,百中无一枝。
虽因野僧得,犹畏岳神知。
画月冷光在,指云秋片移。
宜留引蹇步,他日访峨嵋。

分类:

作者简介(曹松)

曹松(828——903),唐代晚期诗人。字梦徵。舒州(今安徽桐城,一今安徽潜山)人。生卒年不详。早年曾避乱栖居洪都西山,后依建州刺史李频。李死后,流落江湖,无所遇合。光化四年(901)中进士,年已70余,特授校书郎(秘书省正字)而卒。

《答匡山僧赠榔栗杖》曹松 翻译、赏析和诗意

答匡山僧赠榔栗杖

栗杖出匡顶,百中无一枝。
虽因野僧得,犹畏岳神知。
画月冷光在,指云秋片移。
宜留引蹇步,他日访峨嵋。

诗词的中文译文:

从匡山顶上取下栗杖,一百次中没有一根。
虽然是我从野僧那里得到的,但仍然畏惧岳神的知晓。
画出的月亮冷冷地放光,手指在秋天的云片上移动。
应该慢慢引领着迈出艰难的脚步,另一天探访峨嵋山。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栗杖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行为的迷惑和担忧以及对岳神的敬畏之情。诗中也展示了对自然景观的描绘,通过描绘月亮和秋云的形象,传达出一种凄凉、寂寥的氛围。

作者曹松通过栗杖这个日常物件,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思考。传统文化中,形容人与栗木有着情感和信仰的联系。栗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常被认为是吉祥、长久、豪迈的象征,而栗杖则是讲求品质的象征。在这首诗中,栗杖出匡顶,即从极高的地方取下栗杖,百次中没有一根,表达了作者对于栗杖质量的追求和挑剔。

诗中提到的野僧和岳神,暗示了僧人对于自然和神灵的敏锐感知,以及对于自然规律的尊重和敬畏。尽管诗人通过野僧得到了栗杖,但他仍然担心岳神对于自己的行为有所了解,表达了一种内心的迷惑和不安。

最后两句“画月冷光在,指云秋片移。宜留引蹇步,他日访峨嵋。”描绘了诗人欣赏月亮和指着秋天的云片的情景,并表达了诗人希望能够慢慢前行,探访峨嵋山的愿望。

总之,这首诗通过对栗杖、野僧和岳神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对于日常生活和自然的感悟和思考,以及对于内心迷茫和未来探索的希望。通过简洁而富有意象的表达,展示了诗人纯粹而深邃的内心世界。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宜留引蹇步”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dá kuāng shān sēng zèng láng lì zhàng
答匡山僧赠榔栗杖

lì zhàng chū kuāng dǐng, bǎi zhòng wú yī zhī.
栗杖出匡顶,百中无一枝。
suī yīn yě sēng dé, yóu wèi yuè shén zhī.
虽因野僧得,犹畏岳神知。
huà yuè lěng guāng zài, zhǐ yún qiū piàn yí.
画月冷光在,指云秋片移。
yí liú yǐn jiǎn bù, tā rì fǎng é méi.
宜留引蹇步,他日访峨嵋。

“宜留引蹇步”平仄韵脚

拼音:yí liú yǐn jiǎn bù
平仄:平平仄仄仄
韵脚:(仄韵) 去声七遇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宜留引蹇步”的相关诗句

“宜留引蹇步”的关联诗句

网友评论

* “宜留引蹇步”的意思和全诗出处介绍,以及全诗翻译和赏析,“宜留引蹇步”出自曹松的 《答匡山僧赠榔栗杖》,还提供了该诗句的全诗全文、翻译、赏析、译文以及诗意。

诗句汉字解释

您也许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