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得一相寻”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应得一相寻”全诗
知担诸子出,却入四明深。
衣必编仙草,僧应共栗林。
秋风溪上路,应得一相寻。
三千功未了,大道本无程。
好共禅师好,常将药犬行。
石门红藓剥,柘坞白云生。
莫认无名是,无名已是名。
分类:
作者简介(贯休)
贯休(823~912年),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豁(一说为江西进贤县)人,唐末五代著名画僧。7岁时投兰溪和安寺圆贞禅师出家为童侍。贯休记忆力特好,日诵《法华经》1000字,过目不忘。贯休雅好吟诗,常与僧处默隔篱论诗,或吟寻偶对,或彼此唱和,见者无不惊异。贯休受戒以后,诗名日隆,仍至于远近闻名。乾化二年(915年)终于所居,世寿89。
《寄四明闾丘道士二首》贯休 翻译、赏析和诗意
《寄四明闾丘道士二首》是唐代贯休所作的两首诗。下面是对这两首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一:
淮海兵荒日,分飞直至今。
知担诸子出,却入四明深。
衣必编仙草,僧应共栗林。
秋风溪上路,应得一相寻。
三千功未了,大道本无程。
好共禅师好,常将药犬行。
石门红藓剥,柘坞白云生。
莫认无名是,无名已是名。
诗意:
诗的前四句描绘了唐朝时期战乱频繁,人们四处逃散的场景,表达了人们对于和平安定的向往。接下来,诗人写到自己离开子孙后代,来到隐居的四明山,投入到修道之中。他穿着必须用神奇的仙草编织的衣服,与僧侣一起住在林中静修。秋风吹过山溪,他希望能与一位道友相会。之后,诗人描述了自己修炼道法的时光,虽然功德未完,但却认识到大道无法无界限,修炼是个无止境的过程。他与禅师相交甚好,常与药犬一起行走。石门上的红藓已经剥落,柘坞上的云中却生发出白白的云雾。诗人最后一句表达了无名即为名的思想,认识到物质名利并不是重要的,个人修行追求内心的修炼才是真正的追求。
赏析:
这首诗以写景结合自我心境的方式,展现了作者对于和平宁静的向往,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个人修行和追求内心塑造的重视。诗人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结合自然景物的描绘,生动地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诗中较多使用了具象化的手法,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感受和心境,感受到他的忧思和修行的决心。诗的结尾表达了一种超越名利的思考,提醒人们在世间追求背后的真正意义。整体而言,这首诗充满了禅意,深邃而又富有哲理。
“应得一相寻”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jì sì míng lǘ qiū dào shì èr shǒu
寄四明闾丘道士二首
huái hǎi bīng huāng rì, fēn fēi zhí zhì jīn.
淮海兵荒日,分飞直至今。
zhī dān zhū zǐ chū, què rù sì míng shēn.
知担诸子出,却入四明深。
yī bì biān xiān cǎo, sēng yīng gòng lì lín.
衣必编仙草,僧应共栗林。
qiū fēng xī shàng lù, yīng de yī xiāng xún.
秋风溪上路,应得一相寻。
sān qiān gōng wèi liǎo, dà dào běn wú chéng.
三千功未了,大道本无程。
hǎo gòng chán shī hǎo, cháng jiāng yào quǎn xíng.
好共禅师好,常将药犬行。
shí mén hóng xiǎn bō, zhè wù bái yún shēng.
石门红藓剥,柘坞白云生。
mò rèn wú míng shì, wú míng yǐ shì míng.
莫认无名是,无名已是名。
“应得一相寻”平仄韵脚
平仄:平平平平
韵脚:(平韵) 下平十二侵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