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曾洗至冤”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何曾洗至冤”全诗
徒起如山浪,何曾洗至冤。
分类:
作者简介(高骈)
高骈,字千里,南平郡王高崇文之孙,晚唐名将。高骈出生于禁军世家,其一生辉煌之起点为866年率军收复交趾,破蛮兵20余万。后历任天平、西川、荆南、镇海、淮南等五镇节度使。期间正值黄巢大起义,高骈多次重创起义军。被唐僖宗任命为诸道行营兵马都统。后中黄巢缓兵之计,大将张璘阵亡。高骈由此不敢再战,致使黄巢顺利渡江、攻陷长安。此后至长安收复的三年间,淮南未出一兵一卒救援京师,高骈一生功名毁之一旦。高骈嗜好装神弄鬼,几乎达到癫狂的程度。后被部将毕师铎所害,连同其子侄四十余人,“同坎(坑)瘗(埋)之”。
《海翻》高骈 翻译、赏析和诗意
《海翻》诗词的中文译文:
几经人事变,又见海涛翻。
徒起如山浪,何曾洗至冤。
诗意和赏析:
这首《海翻》是唐代诗人高骈的作品,描绘了海翻澎湃的景象,寄托了诗人对于社会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思考。
诗的前两句“几经人事变,又见海涛翻”,可以理解为通过历经种种人事变故,再次看到海涛翻滚的景象。这里的“海涛翻”可以作为一种象征,代表着社会的波动和变迁。诗人可能在感慨人事无常,世事变化的同时,也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和命运也会受到影响。
接下来的两句“徒起如山浪,何曾洗至冤”,描述了海浪翻滚时的浩荡和力量,以及它无法洗刷掉人们内心的冤屈。海浪高涨,堪比山峦一般,但它却无法真正抚平人们的冤屈和不平之事。诗人在此借海翻之景,抒发自己对冤屈与不平的思索,表达了个体命运与虚无飘渺的社会背景之间的碰撞与矛盾。
整首诗简洁而意境深远,通过描绘海翻的壮观景象,抒发诗人对社会和个人困境的思考和感慨。通过把个体命运与海澎湃的浩大景象相互映照,诗人传达了对人生与社会命运的无奈和苦涩。它以简练的语言和凝炼的意象,展示了唐代诗人高骈独特的情感表达和才思。
“何曾洗至冤”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hǎi fān
海翻
jǐ jīng rén shì biàn, yòu jiàn hǎi tāo fān.
几经人事变,又见海涛翻。
tú qǐ rú shān làng, hé zēng xǐ zhì yuān.
徒起如山浪,何曾洗至冤。
“何曾洗至冤”平仄韵脚
平仄:平平仄仄平
韵脚:(平韵) 上平十三元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