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问嫦娥”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为问嫦娥”出自元代张养浩的《折桂令·中秋》, 诗句共4个字,诗句拼音为:wèi wèn cháng é,诗句平仄:仄仄平平。

“为问嫦娥”全诗

《折桂令·中秋》
元代   张养浩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
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
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分类: 中秋节月亮饮酒抒怀 折桂令

作者简介(张养浩)

张养浩头像

张养浩(1269—1329年),汉族,字希孟,号云庄,山东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诗、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称。代表作有《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折桂令·中秋注释

①飞镜:比喻中秋之月。
②玉露泠泠:月光清凉、凄清的样子。冷冷,清凉之貌也。
③银汉:天河。
④恹恹:无精打采的样子。

折桂令·中秋简析

  这首散曲抒发的是中秋夜一醉方休的情致,因此作者着力描写的是月光的澄彻,通过对澄彻月光的反复渲染创造出一种异常宁静的境界氛围。 “一轮……山河”起首一句,排空而入,造语奇崛。中秋之夜,月亮格外圆满明净,给人一种新奇之感。以“飞镜”作比,使人产生一种不知是从何处突然飞来挂到天上的联想。而“谁磨”一问,更造成一种月光明亮无比的情势。正因月光亮得出奇,才引起作者发此惊问。下面两句,转入对月光的具体描写,但作者没有进行正面描绘,而是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来表现月光的明亮。天地人间,山川原野,都被照耀得如同白昼,“彻”、“透”两字,形象地表现了月光照耀的程度。“玉露……无波”两句,又从另一侧面来写,只是它比前两句写得更加空灵。作者从玉露着眼,写玉露将秋空洗得“银汉无波”。那莹洁如玉的秋露,正是皓月映照下的特有产物。“比常夜……婆娑”,秋光如洗,月色较往常更为明净。纵使如此,也并没有妨碍月中桂树展现其优美洒落的身影。这是对前面的一个总结,同时又从明月本身来进行描写。前人曾有“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的诗句,这里却一反其意,用“桂影婆娑”的清晰影像来反衬月光的澄彻。通过多侧面多层次的反复渲染,烘托出一种明月如水,清幽静谧的氛围。面对此情此境,作者不禁情从中来,他引吭高歌,并向月中的嫦娥发问:在这美好宁静的月夜,怎能不举杯痛饮,一醉方休呢?

  同样写月,不同的作者、不同的主题会有不同的观察角度和不同的写法。李白的《月下独酌》抒发的是世无知音的寂寞之感,他笔下的月既不解饮,又不懂情,无知而冷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抒发的是坎坷路途中的落寞情怀,他想象中的月宫是“高处不胜寒”,强调的是“月有阴晴圆缺”。张养浩的这首散曲抒发的则是中秋之夜一醉方休的情致,因此,作者着力描写的是月光的澄彻,通过对澄彻月光的反复渲染,创造出一种异常宁静的境界氛围。李白、苏轼等人的咏月名作都是将明月与人事紧紧交织在一起来写,忽景忽情,情景交融。这首散曲却与此不同。它把主要笔墨都用在了对明月的描写上,只是最后才在前面描写的基础上点出作者内心的感受。这种先景后情、情因景生的写法似乎已经成了常规,写不好,往往会落入俗套。其关键在于景要切,情要真,两者融合得自然。这首散曲成功的奥秘也就在这里。

“为问嫦娥”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zhé guì lìng zhōng qiū
折桂令·中秋

yī lún fēi jìng shuí mó? zhào chè qián kūn, yìn tòu shān hé.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
yù lù líng líng, xǐ qiū kōng yín hàn wú bō, bǐ cháng yè qīng guāng gèng duō, jǐn wú ài guì yǐng pó suō.
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
lǎo zi gāo gē, wèi wèn cháng é, liáng yè yān yān, bù zuì rú hé?
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为问嫦娥”平仄韵脚

拼音:wèi wèn cháng é
平仄:仄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下平五歌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为问嫦娥”的相关诗句

“为问嫦娥”的关联诗句

网友评论

* “为问嫦娥”的意思和全诗出处介绍,以及全诗翻译和赏析,“为问嫦娥”出自张养浩的 《折桂令·中秋》,还提供了该诗句的全诗全文、翻译、赏析、译文以及诗意。

诗句汉字解释

您也许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