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出自唐代陈羽的《从军行》, 诗句共16个字,诗句拼音为:hǎi pàn fēng chuī dòng ní liè, kū tóng yè luò zhī shāo zhé.,诗句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

“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全诗

《从军行》
唐代   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分类: 边塞行军

作者简介(陈羽)

[唐](约公元八O六年前后在世)字不详,江东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宪宗元和初前后在世。工诗,与上人灵一交游,唱答颇多。贞元八年,(公元七九二年)二人登进士第;而他与韩愈、王涯等共为龙虎榜。后仕历东宫卫佐。《全唐诗》之三百四十八一卷传世。

《从军行》陈羽 古诗翻译及注释

翻译
湖海之滨冷风次得泥土冻裂,枯桐叶飘落了,树枝折下来。
远远听到横笛声却看不到人,把红旗一直插上天山头顶雪。

注释
⑴《从军行》陈羽 古诗: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名。歌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将士生活。
⑵海:古代西域的沙漠、大湖泊都叫“海”。这里指天山脚下的湖泊。
⑶折:断。
⑷横笛:横吹的一种笛子。
⑸直上:一直向上、向前。

《从军行》陈羽 古诗鉴赏

  这是一首写风雪行军的仄韵绝句,全诗写得十分壮美。一、二句写从军将士面对的环境极为严酷: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海畔”)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枝梢被狂风折断。就在这一严酷的背景上,映出皑皑雪山,传出高亢嘹亮的笛声。诗人以这一笛声,就点出了这里也许有人的联想,同时又将人隐去,以“不见人”造成悬念:那风里传来的笛声究竟来自何处呢?从而自然转出末句:寻声望去,只见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风雪中红旗不乱,已足见出从军将士的精神,“直上”的动态描写,更使画面生机勃然,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尽在这“直上”二字中溢出。

  这首诗在艺术上善于映衬与妙用指代。一、二句对环境的描写,竭力突出自然环境的恶劣,用浓重氛围映衬从军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风貌。如果是在风和日丽、山明水净的条件下行军,便难能见出士气的昂扬坚强了。适应氛围描写的需要,在押韵上采用了入声的韵脚,一、二、四句末一字入韵,“裂”、 “折”、“雪”都是入声“屑”韵字,韵尾为舌尖音,收音短促,适宜于抒写或悲或壮的诗情。

  前两句的氛围描写与入声韵的选用,为抒写壮美的诗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映衬毕竟是陪宾,描写的成败,关键在于作为主体的三、四两句。后两句意在写人,却不正面写出,更不和盘托出,而只是拈出与人相关的二物——“横笛”、“红旗”,不言人而自有人在。这种指代手法的运用,既节省了笔墨,又丰富了作品的艺术容量,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的空间。军中物品无数,只写笛、旗二者,不仅出于只有笛声、红旗才会被远处发现,还因为只有此二物最足以表见行军将士的精神。在写法上,先写“横笛闻声”,后写“红旗直上”,符合人们对远处事物的注意往往“先声后形”的一般习惯。特别巧妙的是“不见人”三字的嵌入。“闻声”而寻人,寻而“不见”,从而形成文势的跌宕,使末句的动人景象更为显豁地表现出来。

  这首《《从军行》陈羽 古诗》兼有诗情画意之美,莽莽大山,成行红旗,雪的白,旗的红,山的静,旗的动,展示出一幅壮美的风雪行军图。

《从军行》陈羽 古诗创作背景

  陈羽生活的年代正处于中唐,其时,唐代边患不断,描写战士生活的诗歌层出不穷,这首诗即使作者早年宦游,任职幕府时所作。

“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cóng jūn xíng
从军行

hǎi pàn fēng chuī dòng ní liè, kū tóng yè luò zhī shāo zhé.
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
héng dí wén shēng bú jiàn rén, hóng qí zhí shàng tiān shān xuě.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的相关诗句

“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的关联诗句

网友评论

* “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的意思和全诗出处介绍,以及全诗翻译和赏析,“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出自陈羽的 《从军行》,还提供了该诗句的全诗全文、翻译、赏析、译文以及诗意。

您也许还喜欢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扬云霓之晻蔼兮,鸣玉鸾之啾啾。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