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 白居易

唐代   白居易
忆得少年长乞巧,竹竿头上愿丝多。
分类:

作者简介(白居易)

白居易头像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七夕》白居易 翻译、赏析和诗意

《七夕》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忆得少年长乞巧,竹竿头上愿丝多。
长忆少年时乞巧的情景,愿望像竹竿尖上的丝线一样多。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回忆起自己年少时在七夕节庆祝乞巧的情景。七夕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被称为牛郎织女节,讲述了牛郎织女相爱却被天河隔开,只能在每年的七月七日相会一次。乞巧是七夕节的重要习俗之一,年轻的女孩们在这一天向牛郎织女祈求巧艺、智慧和美好姻缘。

赏析:
这首诗通过回忆少年时的情景,展现了作者对七夕节的美好回忆和情感。首两句"忆得少年长乞巧,竹竿头上愿丝多"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年少时乞巧活动的记忆。少年时的作者用竹竿作为乞巧的工具,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丝线,寄托了他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整首诗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传递了作者对年少时充满憧憬和向往的情感。诗中的"竹竿头上愿丝多"一句,既描绘了少年时代的情景,又隐喻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这种追求不仅体现在乞巧的愿望上,也可以理解为对人生和爱情的追求。

总之,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情境,表达了作者对七夕节和年少时充满憧憬的回忆。它既展现了乞巧的习俗,又渗透了作者对美好事物和追求的向往,给读者带来了一种清新而愉悦的感觉。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七夕》白居易 拼音读音参考

qī xī
七夕

yì dé shào nián zhǎng qǐ qiǎo, zhú gān tóu shàng yuàn sī duō.
忆得少年长乞巧,竹竿头上愿丝多。

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 《七夕》专题为您介绍七夕古诗,七夕白居易的古诗全文、翻译备注、注释释文、拼音读音、品鉴赏析、古诗诗意以及网友评论信息。

白居易著名诗词

《长恨歌》 《钱塘湖春行》 《草/赋得古原草送别》 《忆江南·江南好》 《卖炭翁》 《观刈麦》 《忆江南词三首》 《琵琶行/琵琶引》 《暮江吟》 《南浦别》 《大林寺桃花》 《池上》

您也许还喜欢

《杨柳枝》白居易 《杨柳枝·前有别杨柳枝》白居易 《杨柳枝》白居易 《杨柳枝》白居易 《二》白居易 《遗爱寺》白居易 《杨柳枝词》白居易 《鸟》白居易 《望月有感》白居易 《放言五首 并序》白居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