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和》 苏轼

宋代   苏轼
当年曹守我胶西,共厌餔糟与汩泥。
自古赤丸成习俗,因公黄犊免提携。
生还各有青山兴,病起犹能小字题。
莫怪歌呼数相和,曾将狱市寄全齐。
(贡父为曹州,盗贼皆奔邻境,盖尝有诗云:従教晋盗稍奔秦。
分类:

作者简介(苏轼)

苏轼头像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再和》苏轼 翻译、赏析和诗意

《再和》

当年曹守我胶西,
共厌餔糟与汩泥。
自古赤丸成习俗,
因公黄犊免提携。
生还各有青山兴,
病起犹能小字题。
莫怪歌呼数相和,
曾将狱市寄全齐。

译文:
曾经我在胶西担任曹州守,与你一同厌倦了粗糙的饭食和浑浊的泥土。自古以来,赤丸成为习俗,为了公共利益,黄犊免于携带。生还者各自拥有青山的欢乐,即使生病时也能写下小字题诗。不要奇怪,歌呼的次数多,曾经将这首诗寄给整个齐国的狱市。

诗意和赏析:
《再和》是苏轼在宋代写的一首诗。诗中描绘了曹州守(即苏轼本人)与对方共同厌倦了粗糙的饭食和浑浊的泥土,表达了对贫苦生活的不满和对精神追求的渴望。诗中提到了自古以来的习俗,赤丸指的是赤粒(红豆),象征着贫困,黄犊则指的是黄金,象征着富贵。赤丸成为习俗,表示贫困已经成为常态,而黄犊免于携带,意味着财富不再被重视。这表达了苏轼对物质追求的淡漠态度,强调了精神追求的重要性。

诗中还提到了生还者各自拥有青山的欢乐,病中仍然能够写下小字题诗。这表达了苏轼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对人生的乐观态度。无论在逆境还是困境中,他都能以乐观的心态面对,坚持追求艺术和文化的创作。

最后两句表示诗人曾将这首诗寄给整个齐国的狱市,意味着他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寄托于这首诗中,通过诗歌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自由的渴望。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苏轼对贫困生活的不满、对精神追求的追求、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以及对自由的渴望。通过对物质和精神境遇的对比,呼唤人们追求内心的自由和精神的升华。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再和》苏轼 拼音读音参考

zài hé
再和

dāng nián cáo shǒu wǒ jiāo xī, gòng yàn bù zāo yǔ gǔ ní.
当年曹守我胶西,共厌餔糟与汩泥。
zì gǔ chì wán chéng xí sú, yīn gōng huáng dú miǎn tí xié.
自古赤丸成习俗,因公黄犊免提携。
shēng huán gè yǒu qīng shān xìng, bìng qǐ yóu néng xiǎo zì tí.
生还各有青山兴,病起犹能小字题。
mò guài gē hū shù xiāng hè, céng jiāng yù shì jì quán qí.
莫怪歌呼数相和,曾将狱市寄全齐。
gòng fù wèi cáo zhōu, dào zéi jiē bēn lín jìng, gài cháng yǒu shī yún: cóng jiào jìn dào shāo bēn qín.
(贡父为曹州,盗贼皆奔邻境,盖尝有诗云:従教晋盗稍奔秦。

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 《再和》专题为您介绍再和古诗,再和苏轼的古诗全文、翻译备注、注释释文、拼音读音、品鉴赏析、古诗诗意以及网友评论信息。

苏轼著名诗词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念奴娇·赤壁怀古》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江城子·密州出猎》 《题西林壁》 《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夜游》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蝶恋花·春景》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前赤壁赋》

您也许还喜欢

《再和》苏轼 《再和》苏轼 《莲》苏轼 《蝉》苏轼 《南乡子 梅花词和杨元素》苏轼 《阳关曲 中秋月》苏轼 《和董传留别》苏轼 《南乡子 集句》苏轼 《睡起》苏轼 《游金山寺》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