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十首》 苏轼

宋代   苏轼
柳门京国道,驱马及春阳。
野火烧枯草,东风动绿芒。
北行连许邓,南去极衡湘。
楚境横天下,怀王信弱王。
分类:

作者简介(苏轼)

苏轼头像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荆州十首》苏轼 翻译、赏析和诗意

《荆州十首》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柳门京国道,
驱马及春阳。
野火烧枯草,
东风动绿芒。
北行连许邓,
南去极衡湘。
楚境横天下,
怀王信弱王。

译文:
柳门通往京国的大道,
驱马奔向春阳。
野火烧尽枯草,
东风掀起绿色的波浪。
向北行经连绵的许邓,
向南去至边陲的衡湘。
楚地横跨天下,
怀念君王,相信孱弱的君王。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苏轼经过荆州时的景象和他对楚地历史的思考。首先,他描述了柳门,这是荆州的城门,通向当时的首都京城。他驱马经过这座城门,迎着春阳前行,给人一种春天到来、万象复苏的感觉。

接下来,苏轼描绘了一幕野火烧尽枯草的景象,东风吹动着新绿的芒草。这里的野火可能象征着历史的变迁和战乱,而东风则代表着新的希望和生机。这种景象与他对楚地历史的思考相呼应。

在诗的后半部分,苏轼提到了北行经过的地方是连绵的许邓,南去的目的地是边陲的衡湘。许邓是楚国的一部分,衡湘则是楚地的边陲地带。通过描绘苏轼的旅行路线,他表达了对楚地历史的思念和关注。

最后两句“楚境横天下,怀王信弱王”,是对楚地历史的总结和思考。楚境横跨天下,意味着楚国在历史上的辉煌和影响力。而“怀王信弱王”则表达了苏轼对楚国君王的怀念和对其困境的理解。这里的王可以指代楚国的历代君主,也可以指代楚怀王和楚文王,两位历史上的楚国君主。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描绘景物和抒发情感,表达了苏轼对楚地历史的思考和关注。他对楚国的辉煌和君王的困境感到怀念,并通过自己的旅行经历展现了楚地的风貌和历史底蕴。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荆州十首》苏轼 拼音读音参考

jīng zhōu shí shǒu
荆州十首

liǔ mén jīng guó dào, qū mǎ jí chūn yáng.
柳门京国道,驱马及春阳。
yě huǒ shāo kū cǎo, dōng fēng dòng lǜ máng.
野火烧枯草,东风动绿芒。
běi xíng lián xǔ dèng, nán qù jí héng xiāng.
北行连许邓,南去极衡湘。
chǔ jìng héng tiān xià, huái wáng xìn ruò wáng.
楚境横天下,怀王信弱王。

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 《荆州十首》专题为您介绍荆州十首古诗,荆州十首苏轼的古诗全文、翻译备注、注释释文、拼音读音、品鉴赏析、古诗诗意以及网友评论信息。

苏轼著名诗词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念奴娇·赤壁怀古》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江城子·密州出猎》 《题西林壁》 《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夜游》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蝶恋花·春景》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前赤壁赋》

您也许还喜欢

《三月二十九日二首》苏轼 《生日,王郎以诗见庆,次其韵,并寄茶二十一》苏轼 《台头寺雨中送李邦直赴史馆,分韵得忆字人字》苏轼 《闻李公择饮傅国博家大醉二首》苏轼 《西太一见王荆公旧诗,偶次其韵二首》苏轼 《元祜元年二月八日,朝退,独在起居院读《汉》苏轼 《仲天贶、王元直自眉山来见余钱塘,留半岁,》苏轼 《仲天贶、王元直自眉山来见余钱塘,留半岁,》苏轼 《仲天贶、王元直自眉山来见余钱塘,留半岁,》苏轼 《仲天贶、王元直自眉山来见余钱塘,留半岁,》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