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题巫山县用杜子美韵?此诗为黄庭坚作?》 苏轼

宋代   苏轼
巴俗深留客,吴侬但忆归。
直知难共语,不是故相违。
东县闻铜臭,江陵换夹衣。
丁宁巫峡雨,慎莫暗朝晖。
分类:

作者简介(苏轼)

苏轼头像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戏题巫山县用杜子美韵?此诗为黄庭坚作?》苏轼 翻译、赏析和诗意

诗词:《戏题巫山县用杜子美韵?此诗为黄庭坚作?》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巴俗深留客,
吴侬但忆归。
直知难共语,
不是故相违。
东县闻铜臭,
江陵换夹衣。
丁宁巫峡雨,
慎莫暗朝晖。

中文译文:
深深感受到巴地方的风俗,让我留连不舍;
吴侬软语只让我思念归乡。
我们明明心意相通,但直言直语却很难;
并不是有意要相互隔阂。

在东县,我闻到了铜器的气味;
在江陵,我换上了夹衣。
丁宁的巫峡之中下着雨,
请谨慎,不要掩盖了朝阳的光辉。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戏题黄庭坚的《巫山县》诗的续篇,形式上模仿了黄庭坚的风格。诗中描述了苏轼游历巴地方时的所见所感,并表达了对乡愁和归乡的思念之情。

首先,诗人深深感受到巴地方的风俗,让他留连不舍。这里的“巴俗”指的是蜀地的风俗习惯,巴地方的独特魅力让诗人无法割舍。接着,诗人提到吴侬软语,表示他只能依靠回忆来思念故乡。尽管心意相通,但直言直语却很难,这可能暗示了在异乡的沟通困境。

接下来,诗人描绘了他在旅途中的一些经历。他在东县闻到了铜器的气味,这可能是指当地的铜器产业或铜器的特色;而在江陵,他换上了夹衣,暗示他的旅行已经进入了江陵地区。丁宁的巫峡之中下着雨,这里的丁宁可能指的是丁宁县,而巫峡则指的是巫山县,暗示诗人已经来到了这个地方。最后,诗人告诫自己要谨慎,不要掩盖了朝阳的光辉,这可能是诗人对自己的提醒,不要因为外在的困难而失去对美好事物的感知和希望。

整首诗以描写诗人在巴地方旅行的见闻和感受为主线,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沟通困境的感叹。同时,通过描述旅途中的一些细节,展示了诗人细腻的观察力和对生活的热爱。整体上,这首诗以苏轼独特的写景手法和情感表达,展示了旅行的思考与体验,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起伏和对家园的眷恋之情。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戏题巫山县用杜子美韵?此诗为黄庭坚作?》苏轼 拼音读音参考

xì tí wū shān xiàn yòng dù zi měi yùn? cǐ shī wèi huáng tíng jiān zuò?
戏题巫山县用杜子美韵?此诗为黄庭坚作?

bā sú shēn liú kè, wú nóng dàn yì guī.
巴俗深留客,吴侬但忆归。
zhí zhī nán gòng yǔ, bú shì gù xiāng wéi.
直知难共语,不是故相违。
dōng xiàn wén tóng xiù, jiāng líng huàn jiá yī.
东县闻铜臭,江陵换夹衣。
dīng níng wū xiá yǔ, shèn mò àn zhāo huī.
丁宁巫峡雨,慎莫暗朝晖。

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 《戏题巫山县用杜子美韵?此诗为黄庭坚作?》专题为您介绍戏题巫山县用杜子美韵?此诗为黄庭坚作?古诗,戏题巫山县用杜子美韵?此诗为黄庭坚作?苏轼的古诗全文、翻译备注、注释释文、拼音读音、品鉴赏析、古诗诗意以及网友评论信息。

苏轼著名诗词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念奴娇·赤壁怀古》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江城子·密州出猎》 《题西林壁》 《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夜游》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蝶恋花·春景》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前赤壁赋》

您也许还喜欢

《寄高令》苏轼 《和吴安持使者迎驾》苏轼 《移合浦郭功甫见寄》苏轼 《赠僧思谊?一题:又赠老谦或谓为刘贡父作?》苏轼 《子玉以诗见邀同刁丈游金山》苏轼 《仆年三十九在润州道上过除夜作此诗又二十年》苏轼 《八月十七日,复登望海楼,自和前篇,是日榜》苏轼 《八月十七日,复登望海楼,自和前篇,是日榜》苏轼 《八月十七日,复登望海楼,自和前篇,是日榜》苏轼 《八月十七日,复登望海楼,自和前篇,是日榜》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