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沙书院》 辛弃疾

宋代   辛弃疾
隐几南窗万念灰,只疑土木是形骸。
柴门不用常关著,怕有文殊问疾来。
分类:

作者简介(辛弃疾)

辛弃疾头像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黄沙书院》辛弃疾 翻译、赏析和诗意

诗词:《黄沙书院》
作者:辛弃疾(宋代)

黄沙书院,位于宋代,是辛弃疾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隐几南窗万念灰,
只疑土木是形骸。
柴门不用常关著,
怕有文殊问疾来。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黄沙书院的景象,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情感。诗人描述自己坐在书院的隐几前,窗外黄沙漫天,心中万种忧愁犹如灰尘般弥漫。他感到自己的身体渐渐虚弱,只觉得自己的形体像是一堆土木一样。诗人说柴门不需要经常关上,是因为他担心文殊菩萨前来询问他的病情。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凄凉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痛苦。黄沙书院被诗人用来象征自己的心灵世界,黄沙漫天象征着外界的荒凉和无奈,而诗人的内心则被万种忧愁所困扰,感到身心俱疲。诗人将自己的身体比喻为土木,显示出他的虚弱和病态。柴门不用常关著一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助,他害怕文殊菩萨前来问病,暗示了他对死亡的恐惧和不安。

整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伤和脆弱,展现了辛弃疾独特的情感表达和对生命的思考。同时,诗中黄沙书院的形象也具有象征意义,呈现出一种荒凉和无奈的氛围,使读者在感受诗人情感的同时,也能对人生的无常和自身的脆弱有所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黄沙书院》辛弃疾 拼音读音参考

huáng shā shū yuàn
黄沙书院

yǐn jǐ nán chuāng wàn niàn huī, zhǐ yí tǔ mù shì xíng hái.
隐几南窗万念灰,只疑土木是形骸。
zhài mén bù yòng cháng guān zhe, pà yǒu wén shū wèn jí lái.
柴门不用常关著,怕有文殊问疾来。

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 《黄沙书院》专题为您介绍黄沙书院古诗,黄沙书院辛弃疾的古诗全文、翻译备注、注释释文、拼音读音、品鉴赏析、古诗诗意以及网友评论信息。

辛弃疾著名诗词

《青玉案·元夕》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清平乐·村居》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鹧鸪天·送人》 《一剪梅·中秋元月》 《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

您也许还喜欢

《寿朱文公》辛弃疾 《书鹤鸣亭壁》辛弃疾 《同杜叔高祝彦集观天保庵瀑布主人留饮两日且》辛弃疾 《同杜叔高祝彦集观天保庵瀑布主人留饮两日且》辛弃疾 《吴克明广文见和再用韵答之》辛弃疾 《新年团拜后和主敬韵并呈雪平》辛弃疾 《周氏敬荣堂诗》辛弃疾 《江神子 博山道中书王氏壁》辛弃疾 《读邵尧夫诗》辛弃疾 《读圆觉经》辛弃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