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灯杖》 梅尧臣

宋代   梅尧臣
油灯方照夜,此物用能行。
焦首终无悔,横身为发明。
尽心常欲晓,委地始知轻。
若比飘飘梗,何邀世上名。
分类:

作者简介(梅尧臣)

梅尧臣头像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挑灯杖》梅尧臣 翻译、赏析和诗意

《挑灯杖》是宋代梅尧臣所写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挑灯杖,点亮油灯,照亮黑夜,这个东西实用而有效。虽然头发被烧焦了,但我终究没有悔恨,因为我为了发明而横身奋斗。我始终全心全意渴望天亮,只有委身沉地,才能真正体会到轻松自在。如果要说与那些名利飘飘者相比,我更像是一根扎在地里的梗,又何必去追求世俗的名声呢。

诗词的译文:
点亮油灯挑灯杖,照亮夜晚黑暗长。
虽然头发被烧焦,但我无悔发明方。
全心渴望天亮日,委身沉地轻松忙。
与名飘飘者无比,何必追逐世俗狂。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梅尧臣对发明创造的执着和对名利的淡泊态度。诗中的"挑灯杖"象征着辛勤努力,通过点亮油灯照亮夜晚,展现了作者为了发明的目标愿意付出艰辛努力的决心。尽管头发被烧焦了,但作者坚定地表示没有悔恨,因为他为了自己的发明事业勇往直前,不畏艰辛。

诗中提到"委地始知轻",表达了一种只有亲身经历过困难、付出过努力才能真正体会到轻松自在的感受。作者认为只有通过委身沉地,才能真正领悟到事物的真谛和内涵。

最后两句"若比飘飘梗,何邀世上名"表达了作者对名利的淡泊态度。飘飘梗代表那些追逐世俗名誉和利益的人,而作者则将自己比作一根扎在地里的梗,坚守自己的信念,不为世俗名声而追逐。作者认为追求名利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坚守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发明创造的热情和对名利的淡泊态度。它鼓励人们要坚持追求自己的梦想,不为外界的诱惑所动摇,追求内心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同时,诗中的意象和对比也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和思想深度,使人们对于人生的选择和价值观有所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挑灯杖》梅尧臣 拼音读音参考

tiǎo dēng zhàng
挑灯杖

yóu dēng fāng zhào yè, cǐ wù yòng néng xíng.
油灯方照夜,此物用能行。
jiāo shǒu zhōng wú huǐ, héng shēn wéi fā míng.
焦首终无悔,横身为发明。
jìn xīn cháng yù xiǎo, wěi dì shǐ zhī qīng.
尽心常欲晓,委地始知轻。
ruò bǐ piāo piāo gěng, hé yāo shì shàng míng.
若比飘飘梗,何邀世上名。

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 《挑灯杖》专题为您介绍挑灯杖古诗,挑灯杖梅尧臣的古诗全文、翻译备注、注释释文、拼音读音、品鉴赏析、古诗诗意以及网友评论信息。

梅尧臣著名诗词

《鲁山山行》 《陶者》 《苏幕遮·草》 《东溪》 《考试毕登铨楼》 《金山寺》 《汝坟贫女》 《春寒》 《石兰》 《逢牧》 《悼亡三首》 《红梅》

您也许还喜欢

《通判桃花厅》梅尧臣 《同尹子渐王几道访郭生别墅不遇》梅尧臣 《同永叔子聪游嵩山赋十二题其十三醉石》梅尧臣 《闻高平公殂谢述哀感旧以助挽歌三首》梅尧臣 《闻高平公殂谢述哀感旧以助挽歌三首》梅尧臣 《闻高平公殂谢述哀感旧以助挽歌三首》梅尧臣 《吴冲卿出古饮鼎》梅尧臣 《武陵行》梅尧臣 《戏作常娥责》梅尧臣 《祫礼颂圣德诗》梅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