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高台》 沈约

南北朝   沈约
高台不可望。
望远使人愁。
连山无断乚包。
河水复悠悠。
所思竟何在。
洛阳南陌头。
可望不可见。
何用解人忧。
分类:

作者简介(沈约)

沈约头像

沈约(441~513年),字休文,汉族,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南朝史学家、文学家。出身于门阀士族家庭,历史上有所谓“江东之豪,莫强周、沈”的说法,家族社会地位显赫。祖父沈林子,宋征虏将军。父亲沈璞,宋淮南太守,于元嘉末年被诛。沈约孤贫流离,笃志好学,博通群籍,擅长诗文。历仕宋、齐、梁三朝。在宋仕记室参军、尚书度支郎。著有《晋书》、《宋书》、《齐纪》、《高祖纪》、《迩言》、《谥例》、《宋文章志》,并撰《四声谱》。作品除《宋书》外,多已亡佚。

《临高台》沈约 翻译、赏析和诗意

《临高台》是南北朝时期沈约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高台不可望。
望远使人愁。
连山无断乚包。
河水复悠悠。
所思竟何在。
洛阳南陌头。
可望不可见。
何用解人忧。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作者站在高台上,远望却无法看到目标景物,这让他感到忧愁。连绵的山脉一直延伸,河水在远处流淌。作者心中所思的目标究竟在何方呢?在洛阳的南大街,他仍然能望见,但却无法真正看清。对于这样的情景,作者思索着如何解除内心的忧愁。

赏析:
《临高台》通过描绘一个远望却无法达到的景物,抒发了作者的忧愁和迷茫之情。诗中的高台象征追求的目标或理想,而作者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令他感到苦恼。连绵的山脉和流淌的河水则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事物的变迁,强调了人生的无常和无法预知的未来。洛阳南陌头是一个现实存在的地点,但作者虽然能够望见,却无法真正看清,暗示了现实中的困境和难以捉摸的现实。最后,作者反思自己的忧愁,并思考如何解除内心的痛苦。

整首诗词以望远为线索,融入了作者对于追求与现实的矛盾感和思考,表达了对于人生困境和迷失的思考。通过景物的描绘和内心的独白,展现了作者对于人生意义的思索和对现实困境的反思。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传达了作者内心的忧愁和对人生的思考,给读者以深思。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临高台》沈约 拼音读音参考

lín gāo tái
临高台

gāo tái bù kě wàng.
高台不可望。
wàng yuǎn shǐ rén chóu.
望远使人愁。
lián shān wú duàn yǐn bāo.
连山无断乚包。
hé shuǐ fù yōu yōu.
河水复悠悠。
suǒ sī jìng hé zài.
所思竟何在。
luò yáng nán mò tóu.
洛阳南陌头。
kě wàng bù kě jiàn.
可望不可见。
hé yòng jiě rén yōu.
何用解人忧。

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 《临高台》专题为您介绍临高台古诗,临高台沈约的古诗全文、翻译备注、注释释文、拼音读音、品鉴赏析、古诗诗意以及网友评论信息。

沈约著名诗词

《夜夜曲》 《咏芙蓉》 《昭君辞》 《咏新荷应诏》 《咏湖中雁》 《咏檐前竹》 《古意诗》 《冬节后至丞相第诣世子车中作》 《休沐寄怀》 《新安江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同好》 《石塘濑听猿》 《梁鼓吹曲 鹤楼峻》

您也许还喜欢

《江南弄 乐未央》沈约 《庭雨应诏诗》沈约 《初春诗》沈约 《伤春诗》沈约 《咏檐前竹诗》沈约 《麦李诗》沈约 《咏筝诗》沈约 《五音曲 角引》沈约 《长安有狭斜行》沈约 《临碣石》沈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