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李朝散游洞山二首》 苏辙

宋代   苏辙
僧老经时不出山,法堂延客未曾关。
心开宝月婵娟处,身寄溪云出没间。
休夏巾瓶谁与,共迎秋水石不胜闲。
近来寄我金刚颂,欲指胸中无所还。
分类:

作者简介(苏辙)

苏辙头像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次韵李朝散游洞山二首》苏辙 翻译、赏析和诗意

《次韵李朝散游洞山二首》是苏辙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中文译文:
僧老经时不出山,
法堂延客未曾关。
心开宝月婵娟处,
身寄溪云出没间。
休夏巾瓶谁与,
共迎秋水石不胜闲。
近来寄我金刚颂,
欲指胸中无所还。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苏辙在洞山游玩时的心境和感受。诗词开篇,僧人虽然长时间不离开山间,但法堂仍然欢迎客人,从未关闭。接着,诗人表达了自己心灵的开放,宛如宝月的光辉,闪耀在山间。他的身影仿佛寄居于溪云之中,时隐时现。诗人希望与其他人共享这份宁静,共同迎接秋天的来临,欣赏水流和石头的宁谧之美。最后,诗人提到最近收到了金刚颂,他希望通过这首颂歌来指证自己内心的无所归属。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在洞山的游玩中所感受到的心灵宁静和自然之美。诗人通过描述僧人不离山的生活态度,将禅修的境界与自然景色相结合,体现了禅宗的思想和追求内心平静的意境。他将自然景物与自己的心境相融合,以宝月和溪云来比喻内心的开放和流动。诗人希望与他人共享这份宁静,共同欣赏秋水和石头的静谧之美,表达了对自然和心灵的追求与向往。

诗词中的金刚颂可能指的是一首佛教经文,诗人希望通过指证自己内心的无所归属,表达了对世俗纷扰的超越和对内心自由的渴望。整首诗词以简洁而含蓄的表达方式,展示了苏辙对自然和心灵境界的独特感悟,让读者在欣赏诗词的同时也能体味到内心的宁静和追求。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次韵李朝散游洞山二首》苏辙 拼音读音参考

cì yùn lǐ cháo sàn yóu dòng shān èr shǒu
次韵李朝散游洞山二首

sēng lǎo jīng shí bù chū shān, fǎ táng yán kè wèi zēng guān.
僧老经时不出山,法堂延客未曾关。
xīn kāi bǎo yuè chán juān chù, shēn jì xī yún chū mò jiān.
心开宝月婵娟处,身寄溪云出没间。
xiū xià jīn píng shuí yǔ, gòng yíng qiū shuǐ shí bù shèng xián.
休夏巾瓶谁与,共迎秋水石不胜闲。
jìn lái jì wǒ jīn gāng sòng, yù zhǐ xiōng zhōng wú suǒ hái.
近来寄我金刚颂,欲指胸中无所还。

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 《次韵李朝散游洞山二首》专题为您介绍次韵李朝散游洞山二首古诗,次韵李朝散游洞山二首苏辙的古诗全文、翻译备注、注释释文、拼音读音、品鉴赏析、古诗诗意以及网友评论信息。

苏辙著名诗词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黄州快哉亭记》 《上枢密韩太尉书》 《怀渑池寄子瞻兄》 《渔家傲·和门人祝寿》 《调啸词(效韦苏州·二之一)》 《调啸词(二之二)》 《调啸词(效韦苏州·二之一)》 《调啸词(二之二)》 《渔家傲(和门人祝寿)》 《除日》 《种药苗二首其一种甖粟》

您也许还喜欢

《次韵刘贡父题文潞公草书》苏辙 《次韵毛国镇赵景仁唱和三首一赠毛一赠赵一自》苏辙 《次韵毛国镇赵景仁唱和三首一赠毛一赠赵一自》苏辙 《次韵毛国镇赵景仁唱和三首一赠毛一赠赵一自》苏辙 《次韵南湖清饮二首》苏辙 《次韵王君北都偶成三首》苏辙 《次韵王君北都偶成三首》苏辙 《次韵王适游陈氏园》苏辙 《次韵子瞻独觉》苏辙 《次韵子瞻过淮见寄兼简孙奕职方三首》苏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