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封道中三绝 轘辕道》 苏辙

宋代   苏辙
青山欲上疑无路,涧道相萦九十盘。
东望嵩高分草木,回瞻原隰涌波澜。
分类:

作者简介(苏辙)

苏辙头像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登封道中三绝 轘辕道》苏辙 翻译、赏析和诗意

《登封道中三绝 轘辕道》是苏辙所作,这首诗词描绘了作者登上登封道的景象。下面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青山欲上疑无路,
涧道相萦九十盘。
东望嵩高分草木,
回瞻原隰涌波澜。

诗意:
这首诗词表现了苏辙登上登封道的过程和所见所感。诗人看到青山高耸入云,但山势陡峭,给人一种欲上而无路可寻的错觉。蜿蜒的涧道像九十个盘旋的环节,环绕在山脚下,给人一种弯道连绵的感觉。诗人东望远处的嵩山,山巅上分布着茂密的草木,给人一种郁郁葱葱的景象。回头望向原始的沼泽湖泊,波浪起伏,波澜壮阔。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山势和道路的形象,展示了作者在登封道上的所见所感。首句“青山欲上疑无路”运用了修辞手法,通过疑问句的形式表达了诗人登山的困惑和迷茫。接着,“涧道相萦九十盘”描绘了道路的曲折蜿蜒,给人一种犹如蛇行的形象,同时也增加了登山的艰辛感。诗人通过对远处嵩山的描绘,展示了山峰的高耸和山间的茂密植被,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最后一句“回瞻原隰涌波澜”通过回望原隰的湖泊,表达了波澜壮阔的景象,给人一种宏大的气势。

整首诗以景物描写为主,通过描绘山势、道路和自然景观,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感悟和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作者面对险峻的登山之路时的内心矛盾与迷茫。整体上,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在登封道上的旅程和所感所思,展示了自然的壮丽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登封道中三绝 轘辕道》苏辙 拼音读音参考

dēng fēng dào zhōng sān jué huán yuán dào
登封道中三绝 轘辕道

qīng shān yù shàng yí wú lù, jiàn dào xiāng yíng jiǔ shí pán.
青山欲上疑无路,涧道相萦九十盘。
dōng wàng sōng gāo fēn cǎo mù, huí zhān yuán xí yǒng bō lán.
东望嵩高分草木,回瞻原隰涌波澜。

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 《登封道中三绝 轘辕道》专题为您介绍登封道中三绝 轘辕道古诗,登封道中三绝 轘辕道苏辙的古诗全文、翻译备注、注释释文、拼音读音、品鉴赏析、古诗诗意以及网友评论信息。

苏辙著名诗词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黄州快哉亭记》 《上枢密韩太尉书》 《怀渑池寄子瞻兄》 《渔家傲·和门人祝寿》 《调啸词(效韦苏州·二之一)》 《调啸词(二之二)》 《调啸词(效韦苏州·二之一)》 《调啸词(二之二)》 《渔家傲(和门人祝寿)》 《除日》 《种药苗二首其一种甖粟》

您也许还喜欢

《登嵩山十首 将军柏》苏辙 《王仲仪尚书挽词》苏辙 《和子瞻喜虎儿生》苏辙 《次韵徐正权谢示闵子庙记及惠纸》苏辙 《和鲜于子骏益昌官舍八咏 闲燕亭》苏辙 《次韵景仁招宋温之职方小饮》苏辙 《次韵子瞻寄眉守黎希声》苏辙 《李邦直见邀终日对卧南城亭上二首》苏辙 《雨中陪子瞻同颜复长官送梁焘学士舟行归汶上》苏辙 《李邦直出巡青州余不久将赴南都比归不及见矣》苏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