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一夜作文起夜兴》 汪莘

宋代   汪莘
点墨挥毫势始停,起来耳目共时醒。
一窗月色元无响,四壁虫声不见形。
分类:

作者简介(汪莘)

汪莘(1155~1227)南宋诗人。字叔耕,号柳塘,休宁(今属安徽)人,布衣。隐居黄山,研究《周易》,旁及释、老。宋宁宗嘉定年间,他曾三次上书朝廷,陈述天变、人事、民穷、吏污等弊病,以及行师布阵的方法,没有得到答复。徐谊知建康时,想把他作为遁世隐士向朝廷荐举,但未能成功。晚年筑室柳溪,自号方壶居士,与朱熹友善。作品有《方壶存稿》 9卷,有明汪璨等刻本;又有《方壶集》4卷,有清雍正九年(1731)刻本。

《八月十一夜作文起夜兴》汪莘 翻译、赏析和诗意

《八月十一夜作文起夜兴》是宋代诗人汪莘所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墨点挥毫始停,起身耳目同时清醒。
窗外的月色静谧无声,四壁间虫鸣却无踪影。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充满静谧和宁静的夜晚场景。诗人在夜晚写作时,墨点从毛笔上滴下,书写的动作渐渐停下来,他起身活动了一下,耳目也随之清醒。窗外的月光安静地洒在房间里,没有一丝声响。而四壁间却传来虫鸣之声,却无法看到虫子的形态。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对静夜场景的描绘,将读者带入了一种宁静和静谧的氛围中。诗人以点墨挥毫和起身活动为切入点,展示了他在写作过程中的思绪和感受。墨点挥毫的动作逐渐停下来,象征着他在思考和表达之间的平衡与调整。而起身活动则使他重新集中精神,耳目也随之清醒,这种身心的转换展示了诗人在写作中的专注和自我调节能力。

诗词中的月色和虫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月色静谧无声,给人一种宁静和安详的感觉,与诗人内心的宁静相呼应。而四壁间传来的虫鸣声,却无法看到虫子的形态,给人一种神秘和不可捉摸的感觉。这种对比增强了整首诗词的意境和诗意,使读者在想象中进一步感受到了静夜的寂静和诗人内心的深远。

通过这首诗词,汪莘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诗意和意境的夜晚场景,展示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对细节的关注。读者在阅读中可以感受到静夜的宁静和诗人内心的思考与感悟,这使得这首诗词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和思想内涵。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八月十一夜作文起夜兴》汪莘 拼音读音参考

bā yuè shí yī yè zuò wén qǐ yè xìng
八月十一夜作文起夜兴

diǎn mò huī háo shì shǐ tíng, qǐ lái ěr mù gòng shí xǐng.
点墨挥毫势始停,起来耳目共时醒。
yī chuāng yuè sè yuán wú xiǎng, sì bì chóng shēng bú jiàn xíng.
一窗月色元无响,四壁虫声不见形。

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 《八月十一夜作文起夜兴》专题为您介绍八月十一夜作文起夜兴古诗,八月十一夜作文起夜兴汪莘的古诗全文、翻译备注、注释释文、拼音读音、品鉴赏析、古诗诗意以及网友评论信息。

汪莘著名诗词

《行香子·腊八日与洪仲简溪行其夜雪作》 《沁园春·忆黄山》 《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 《谒金门·帘漏滴》 《行香子(雪后闲眺)》 《沁园春》 《浣沙溪》 《水调歌头(客有言持志者,未知其用因赋)》 《汉宫春》 《忆秦娥》 《蓦山溪》

您也许还喜欢

《访曾侍郎》汪莘 《佛书载兜率天有内院道书有赤城朱窗乃帝一内》汪莘 《感秋》汪莘 《感秋》汪莘 《腊日晚过杨村写望》汪莘 《陋居五咏·月台》汪莘 《迁入新居后客至偶成》汪莘 《庆元五年休宁权县郑丞吴山寺劝农次韵》汪莘 《日月莲花歌》汪莘 《瑞粟歌》汪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