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蓦山溪》 朱敦儒

宋代   朱敦儒
东风不住。
几阵黄梅雨。
风外晓莺声,怨飘零、花残春暮。
鸳鸯散后,供了十年愁,怀旧事,想前欢,忍记丁宁语。
尘昏青镜,休照孤鸾舞。
烟锁凤楼空,问吹箫、人今何处。
小窗惊梦,携手似平生,阳台路。
行云去。
目断山无数。
分类: 蓦山溪

作者简介(朱敦儒)

朱敦儒头像

朱敦儒 (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历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致仕,居嘉禾。绍兴二十九年(1159)卒。有词三卷,名《樵歌》。朱敦儒获得“词俊”之名,与“诗俊”陈与义等并称为“洛中八俊” (楼钥《跋朱岩壑鹤赋及送闾丘使君诗》)

《蓦山溪》朱敦儒 翻译、赏析和诗意

《蓦山溪》是宋代朱敦儒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凄美的春日景象,表达了作者对逝去时光和失去爱人的怀念之情。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蓦山溪
东风不住。几阵黄梅雨。
风外晓莺声,怨飘零、花残春暮。
鸳鸯散后,供了十年愁,
怀旧事,想前欢,忍记丁宁语。

尘昏青镜,休照孤鸾舞。
烟锁凤楼空,问吹箫、人今何处。
小窗惊梦,携手似平生,阳台路。
行云去。目断山无数。

译文:
突然之间,山溪旁的东风没有停歇。
几阵黄梅雨从风外传来,清晨的莺鸟声中透着怨恨,
凋零的花朵在春天的尽头。
鸳鸯分离后,我供养了十年的愁苦,
怀念过去的欢乐,难以忘怀丁宁的语言。

尘埃蒙住了青色镜子,不再映照那孤独的舞姿。
烟雾笼罩着空无一人的凤楼,我问箫声何方。
小窗惊醒了梦境,手牵手像往昔一般,走向阳台之路。
行云去了,目光穿透山峦的无数。

诗意和赏析:
《蓦山溪》以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逝去时光和失去爱人的悲伤和怀念之情。整首诗以春天为背景,通过描绘黄梅雨、莺鸟声和残花凋零的景象,营造出凄美的氛围。

诗中的鸳鸯散后,指的是爱人的离去,作者用“供了十年愁”来形容自己长久以来的思念之情,表达了他对过去欢乐时光的怀念和无法忘却的爱人的语言。

诗的后半部分描述了作者现在的孤独和寂寞。尘昏青镜和烟锁凤楼空,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迷茫和失落。他询问箫声何方,意味着他不知道爱人的去向。

最后两句“小窗惊梦,携手似平生,阳台路。行云去。目断山无数。”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和对未来的追求。作者希望与爱人再次相聚,共度平凡而幸福的生活。

整首诗词以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表达展现了宋代诗人朱敦儒对逝去时光和爱人的怀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的期许和追求。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内心感受的交织描绘,诗词传递了一种深沉而凄美的情感,引发读者对生命的变迁和人世间情感的共鸣。诗词中的意象和抒情手法展示了朱敦儒独特的艺术才华和感受力,使得这首诗词成为宋代爱情诗的经典之作。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蓦山溪》朱敦儒 拼音读音参考

mò shān xī
蓦山溪

dōng fēng bú zhù.
东风不住。
jǐ zhèn huáng méi yǔ.
几阵黄梅雨。
fēng wài xiǎo yīng shēng, yuàn piāo líng huā cán chūn mù.
风外晓莺声,怨飘零、花残春暮。
yuān yāng sàn hòu, gōng le shí nián chóu, huái jiù shì, xiǎng qián huān, rěn jì dīng níng yǔ.
鸳鸯散后,供了十年愁,怀旧事,想前欢,忍记丁宁语。
chén hūn qīng jìng, xiū zhào gū luán wǔ.
尘昏青镜,休照孤鸾舞。
yān suǒ fèng lóu kōng, wèn chuī xiāo rén jīn hé chǔ.
烟锁凤楼空,问吹箫、人今何处。
xiǎo chuāng jīng mèng, xié shǒu shì píng shēng, yáng tái lù.
小窗惊梦,携手似平生,阳台路。
xíng yún qù.
行云去。
mù duàn shān wú shù.
目断山无数。

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 《蓦山溪》朱敦儒专题为您介绍《蓦山溪》朱敦儒的诗词全文、翻译备注、注释释文、拼音读音、品鉴赏析、诗意词意以及网友评论信息。

朱敦儒著名诗词

《西江月·世事短如春梦》 《鹧鸪天·西都作》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西江月·日日深杯酒满》 《如梦令》 《卜算子·旅雁向南飞》 《水龙吟·放船千里凌波去》 《好事近·摇首出红尘》 《水调歌头·淮阴作》 《减字木兰花·刘郎已老》 《感皇恩·一个小园儿》 《念奴娇·插天翠柳》

您也许还喜欢

《蓦山溪(和人冬至韵)》朱敦儒 《朝中措》朱敦儒 《朝中措》朱敦儒 《朝中措》朱敦儒 《朝中措(上元席上和赵智夫,时小雨)》朱敦儒 《朝中措》朱敦儒 《朝中措》朱敦儒 《朝中措》朱敦儒 《朝中措》朱敦儒 《朝中措》朱敦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