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立春招云岩,再和以谢之)》 李曾伯

宋代   李曾伯
草草春盘,那敢赋、丝青玉白。
湘波动、应怀归思,柳催行色。
冻逐寒梢残雪解,暖随野烧轻烟入。
举人间、无物不光辉,东皇德。
莺燕报,朱门客。
乌兔老,红尘役。
羡翠轺多暇,彩花新出。
捧日东城行应制,去天只隔城南尺。
趁五更、桦烛向端闱,班常伯。
分类: 满江红

作者简介(李曾伯)

李曾伯头像

李曾伯(1198~1265至1275间) 南宋词人。字长孺,号可斋。原籍覃怀(今河南沁阳附近)。南渡后寓居嘉兴(今属浙江)。

《满江红(立春招云岩,再和以谢之)》李曾伯 翻译、赏析和诗意

《满江红(立春招云岩,再和以谢之)》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李曾伯。这首诗词描绘了春天的景象,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对时光流转的思考。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春天匆匆而至,我怎敢写出那丝线般的青色和白色。湖波起伏,引起我对归乡的思念,垂柳催促着春天的到来。冰冻逐渐消融,残雪融化,温暖的烟雾随着野火飘入。在人间世界,没有物品不闪耀光辉,这是东皇的德行。黄鹂和燕子报来春天的消息,朱门的客人们欢聚一堂。兔子和乌鸦老去,红尘中的人们辛劳奔波。羡慕那骑着翠绿轿子的人闲暇自在,彩花正在绽放。我手捧太阳,向东城行去应制,离天堂只隔着南边一段距离。趁着凌晨五点钟,用桦木做的蜡烛照亮端闱,班常伯。

这首诗词的诗意是描述春天的景象,表达了对春天的喜悦和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作者以独特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细腻之处,如湖波起伏、垂柳催春等,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和活力。同时,诗中也融入了对时光流转的思考,比如冰雪融化、兔子和乌鸦老去等,表达了对岁月易逝的感慨。

这首诗词赏析起来,可以欣赏其中对春天景色的描绘和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之情。作者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通过对细节的描写,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春天的到来。此外,诗中还融入了对生命和时光的思考,呈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流转不息的世界的思索。

总之,这首《满江红(立春招云岩,再和以谢之)》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给人们带来了对春天的美好期待和对生命的思考,是一首值得品味和欣赏的宋代诗词作品。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满江红(立春招云岩,再和以谢之)》李曾伯 拼音读音参考

mǎn jiāng hóng lì chūn zhāo yún yán, zài hé yǐ xiè zhī
满江红(立春招云岩,再和以谢之)

cǎo cǎo chūn pán, nà gǎn fù sī qīng yù bái.
草草春盘,那敢赋、丝青玉白。
xiāng bō dòng yīng huái guī sī, liǔ cuī xíng sè.
湘波动、应怀归思,柳催行色。
dòng zhú hán shāo cán xuě jiě, nuǎn suí yě shāo qīng yān rù.
冻逐寒梢残雪解,暖随野烧轻烟入。
jǔ rén jiān wú wù bù guāng huī, dōng huáng dé.
举人间、无物不光辉,东皇德。
yīng yàn bào, zhū mén kè.
莺燕报,朱门客。
wū tù lǎo, hóng chén yì.
乌兔老,红尘役。
xiàn cuì yáo duō xiá, cǎi huā xīn chū.
羡翠轺多暇,彩花新出。
pěng rì dōng chéng xíng yìng zhì, qù tiān zhǐ gé chéng nán chǐ.
捧日东城行应制,去天只隔城南尺。
chèn wǔ gēng huà zhú xiàng duān wéi, bān cháng bó.
趁五更、桦烛向端闱,班常伯。

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 《满江红(立春招云岩,再和以谢之)》李曾伯专题为您介绍《满江红(立春招云岩,再和以谢之)》李曾伯的诗词全文、翻译备注、注释释文、拼音读音、品鉴赏析、诗意词意以及网友评论信息。

李曾伯著名诗词

《满江红(招云岩、朔斋于雷园,二公用前雪韵赋梅)》 《水调歌头(长沙中秋约客赏月)》 《水调歌头(丙戌寿蜀阃)》 《沁园春·送李御带珙》 《八声甘州(癸丑生朝)》 《一剪梅(乙卯中秋)》 《八声甘州(和刘仓贺蜀捷)》 《声声慢(赋红梅)》 《念奴娇(丙午和朱希真老来可喜韵)》 《满江红(甲午宜兴赋僧舍墨梅)》 《水调歌头(丁亥重阳登益昌二郎庙楼)》 《贺新郎(自和前韵)》

您也许还喜欢

《满江红(和立春韵简云岩)》李曾伯 《满江红(招云岩、朔斋于雷园,二公用前雪韵赋梅)》李曾伯 《贺新郎(送静斋堂召,和朔斋韵)》李曾伯 《贺新郎(再用韵助静斋之入告)》李曾伯 《贺新郎(丁巳初度自赋)》李曾伯 《贺新郎(自和前韵)》李曾伯 《水调歌头(送印德远经略入广)》李曾伯 《水调歌头(长沙中秋约客赏月)》李曾伯 《水调歌头(自和)》李曾伯 《水调歌头(幕府诸公有和,再用韵谢之)》李曾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