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的诗意:飘零的梅花就像匆匆过岭的迁客,坠落的梅花犹如不得已赴湘的骚人。这两句运用了用典、比喻的修辞手法,用迁客、骚人的迁谪放逐的遭遇来比喻“落梅”(同时也是化用韩、柳被贬的典故),不仅表达了对梅花的深切同情,而且是对“迁客”“骚人”梅花般告戒品格的赞美,比喻十分贴切。
出自刘克庄《落梅》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注:迁客来过岭:用“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的韩愈的典故。骚人去赴湘:用柳宗元因“永贞革新”失败而被贬永州一事。
①落梅:当时的言官曾指控尾联为“讪谤当国”,作者因此一再被黜,坐废十年,史称“落梅诗案”。[2]
②砌:台阶。
③骚人:泛指忧愁失意的文人,诗人。
④谬:不合情理的。
参考译文
每一片飘零的梅花都教人触目愁肠,更哪堪残缺的花瓣凋落如雪片,铺满了台阶又堆上了墙头呢?飘零的梅花就像匆匆过岭的迁客,坠落的梅花犹如不得已赴湘的骚人。那么多原来美好高洁的花朵,却沉沦泥土与莓苔为伍,然而偶然粘上衣袖的香气,还久久不去。啊,让东风执掌对百花的生杀予夺大权,真是差矣错矣,它忌妒梅花的孤高,对梅花任意摧残,根本不讲怜香惜玉。
赏析:
《落梅》的作者是南宋爱国诗人刘克庄,诗中描绘了一幅凄凉衰败的落梅景象,引起诗人对社会、人生的思考。他在诗中揭露了南宋朝廷偏安于东南的心理,表达了忠贞之士不受重用的不满。诗人用暗讽的笔触巧妙而又曲折地把矛头指向历史和现实中的一切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
诗歌主要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梅又似写人,传达了落梅的悲惨境遇。表达了对梅高洁品格的赞美,流露出了诗人的自我情感,寄寓了自己仕途不遇的感慨和对嫉贤妒能者的憎恶,对压制人才的悲愤。
首联的“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其意是飘零的梅花教人触目愁肠,更哪花瓣凋落如雪片,铺满了台阶又堆上了墙头。诗人描绘了一幅凄凉衰败的落梅景象。
颔联进一步刻画落梅:“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这两句诗对仗工整,化用典故,高度概括了历史上无数“迁客”、“骚人”的坎坷一生。“飘如迁客来过岭”中的“过岭”,越过五岭,意指今广东一带,暗喻韩愈被贬谪潮州的故事。“坠似骚人去赴湘”中的“湘”,指今湖南一带,暗用屈原失宠被逐,投汨罗江而死的故事。
颈联点出落梅的最后结局:“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这两句诗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有异曲同工之妙。那么多原来美好高洁的花朵,如今却零落成泥,与莓苔为伍,被踏成尘土。然而,花瓣偶然落在衣袖上,其香气却久久不散。诗人在此表面是赞美梅花,实际上是对那些遭迁谪放逐但是仍坚守志节的“迁客”、“骚人”的赞颂,用笔委婉,言近旨远。
上三联重在写景,景中寓情。尾联在此基础上展开议论,是全篇的点睛之笔。“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这两句看似指“东风”胡乱使用对百花生杀予夺的权力,不怜香惜玉。实际上,“东风”者,暗指的是朝廷执掌权柄者滥用职权,排斥、陷害、埋没人才,结党营私。这些人忌妒梅花的孤高,对梅花任意摧残,自己却没本事。诗人用暗讽的笔触巧妙而又曲折地把矛头指向历史和现实中的一切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
这首《落梅》诗的精到之处在于通篇不着一个“梅”字,却不仅刻画出梅花的品格和遭际,而且通过对落梅哀婉缠绵的吟叹,处处透露出诗人的心迹情感。同时,也高度概括了历史上无数“迁客”“骚人”颠沛流离的不幸,更道出了包括诗人在内的当时一大批有抱负的爱国人士抑塞不平的心声。
这首咏梅诗不同于一般的咏物诗,有着深刻的寓意,寄托着诗人浓烈的悲愤之情。简直可视为一篇浓缩了的《离骚》。 呜呼!“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刘克庄咏梅诗词之丰无人可及。不啻于斯,他的一生针对南宋“国脉微如缕”的现状,写下了大量抒发感慨的不同题材的诗篇,爱国之心“似放翁”,高洁之志“似稼轩”,其身其品一如梅花。
出自刘克庄《落梅》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注:迁客来过岭:用“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的韩愈的典故。骚人去赴湘:用柳宗元因“永贞革新”失败而被贬永州一事。
①落梅:当时的言官曾指控尾联为“讪谤当国”,作者因此一再被黜,坐废十年,史称“落梅诗案”。[2]
②砌:台阶。
③骚人:泛指忧愁失意的文人,诗人。
④谬:不合情理的。
参考译文
每一片飘零的梅花都教人触目愁肠,更哪堪残缺的花瓣凋落如雪片,铺满了台阶又堆上了墙头呢?飘零的梅花就像匆匆过岭的迁客,坠落的梅花犹如不得已赴湘的骚人。那么多原来美好高洁的花朵,却沉沦泥土与莓苔为伍,然而偶然粘上衣袖的香气,还久久不去。啊,让东风执掌对百花的生杀予夺大权,真是差矣错矣,它忌妒梅花的孤高,对梅花任意摧残,根本不讲怜香惜玉。
赏析:
《落梅》的作者是南宋爱国诗人刘克庄,诗中描绘了一幅凄凉衰败的落梅景象,引起诗人对社会、人生的思考。他在诗中揭露了南宋朝廷偏安于东南的心理,表达了忠贞之士不受重用的不满。诗人用暗讽的笔触巧妙而又曲折地把矛头指向历史和现实中的一切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
诗歌主要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梅又似写人,传达了落梅的悲惨境遇。表达了对梅高洁品格的赞美,流露出了诗人的自我情感,寄寓了自己仕途不遇的感慨和对嫉贤妒能者的憎恶,对压制人才的悲愤。
首联的“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其意是飘零的梅花教人触目愁肠,更哪花瓣凋落如雪片,铺满了台阶又堆上了墙头。诗人描绘了一幅凄凉衰败的落梅景象。
颔联进一步刻画落梅:“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这两句诗对仗工整,化用典故,高度概括了历史上无数“迁客”、“骚人”的坎坷一生。“飘如迁客来过岭”中的“过岭”,越过五岭,意指今广东一带,暗喻韩愈被贬谪潮州的故事。“坠似骚人去赴湘”中的“湘”,指今湖南一带,暗用屈原失宠被逐,投汨罗江而死的故事。
颈联点出落梅的最后结局:“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这两句诗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有异曲同工之妙。那么多原来美好高洁的花朵,如今却零落成泥,与莓苔为伍,被踏成尘土。然而,花瓣偶然落在衣袖上,其香气却久久不散。诗人在此表面是赞美梅花,实际上是对那些遭迁谪放逐但是仍坚守志节的“迁客”、“骚人”的赞颂,用笔委婉,言近旨远。
上三联重在写景,景中寓情。尾联在此基础上展开议论,是全篇的点睛之笔。“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这两句看似指“东风”胡乱使用对百花生杀予夺的权力,不怜香惜玉。实际上,“东风”者,暗指的是朝廷执掌权柄者滥用职权,排斥、陷害、埋没人才,结党营私。这些人忌妒梅花的孤高,对梅花任意摧残,自己却没本事。诗人用暗讽的笔触巧妙而又曲折地把矛头指向历史和现实中的一切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
这首《落梅》诗的精到之处在于通篇不着一个“梅”字,却不仅刻画出梅花的品格和遭际,而且通过对落梅哀婉缠绵的吟叹,处处透露出诗人的心迹情感。同时,也高度概括了历史上无数“迁客”“骚人”颠沛流离的不幸,更道出了包括诗人在内的当时一大批有抱负的爱国人士抑塞不平的心声。
这首咏梅诗不同于一般的咏物诗,有着深刻的寓意,寄托着诗人浓烈的悲愤之情。简直可视为一篇浓缩了的《离骚》。 呜呼!“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刘克庄咏梅诗词之丰无人可及。不啻于斯,他的一生针对南宋“国脉微如缕”的现状,写下了大量抒发感慨的不同题材的诗篇,爱国之心“似放翁”,高洁之志“似稼轩”,其身其品一如梅花。
*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的诗意:飘零的梅花就像匆匆过岭的迁客,坠落的梅花犹如不得已赴湘的骚人。这两句运用了用典、比喻的修辞手法,用迁客、骚人的迁谪放逐的遭遇来比喻“落梅”(同时也是化用韩、柳被贬的典故),不仅表达了对梅花的深切同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