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胡令能《小儿垂钓》翻译赏析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译文]  头发蓬乱的小儿学钓鱼,侧身坐在有莓苔的阴湿地方,那里野草长得很高,掩映了小儿的身体。
[出自]  胡令能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释】     蓬头:头发乱蓬蓬的。
  稚子:年龄小的孩子。
  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
  莓:一种小草。
  苔:苔藓植物。
  映:遮映
  借问:向人打听。
  鱼惊:鱼儿受到惊吓。
  应:回应,答应。

译文

  一个蓬头稚面的小孩学着用丝线钓鱼,斜着身子坐在野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子。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译文1:       一个扎着蓬头小孩学着大人钓鱼,侧身坐在莓苔上,身影掩映在野草丛中。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小孩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不敢大声答话。

译文2: 个蓬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小孩漠不关心地摆了摆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

赏析:
胡令能(785-826年),唐诗人,隐居圃田(河南中牟县)。唐贞元、元和时期人。家贫,年轻时以修补锅碗盆缸为生,人称“胡钉铰”。他的诗语言浅显而构思精巧,生活情趣很浓,现仅存七绝4首。  

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一个稚气未脱的小儿在水边学钓的情景,形神兼备,意趣盎然。  
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此诗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

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稚子,小孩也。“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学”是这首诗的诗眼。这个小孩子初学钓鱼,所以特别小心。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眼前。“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侧坐,而非稳坐,正与他初学此道的心境相吻合。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当路人问道,小儿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动作和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他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通过以上的简略分析可以看出,前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体态,但“侧坐”与“莓苔”又不是单纯的描状写景之笔;后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绘动作的生动的笔墨。此诗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点击展开全部
上一篇:“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 翻译赏析 下一篇:“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翻译赏析
*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译文] 头发蓬乱的小儿学钓鱼,侧身坐在有莓苔的阴湿地方,那里野草长得很高,掩映了小儿的身体。[出自] 胡令能  《小儿垂钓》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注释】   ......

您也许喜欢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陆游《钗头凤》赏析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晏殊《踏莎行》翻译赏析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全词翻译赏析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谢灵运《登池上楼》全诗翻译赏析 有关描写描写日的诗句鉴赏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全诗翻译赏析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秦观《千秋岁》翻译赏析 “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问刘十九》全诗翻译赏析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王维 《杂诗》全诗赏析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李颀《送魏万之京》全诗翻译赏析
其它热搜诗词 其它热搜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