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极造句
“电极”的解释
1、 当电极贴片夹到突触后细胞时,利用离子电流脉冲来产生每一个突触强度的功能性描述。
2、 在电催化电极的作用下,电化学反庆和化学催化作用结合,导致有机分子的电催化降解。
3、 本文对具有介质电极的高频放电进行了讨论,对频率、介电常数对放电的影响,阻抗匹配等基本问题进行了探讨。
4、 具有较大单电极电位的金属为保护另一种金属,自身将不断消耗.
5、 本文证明了只用群的生群元求电极化率张量对称性的可行性。
6、 严格的选材及先进的制造工艺,使自放电极小。
7、 经验表明,正电极比负电极烧蚀得快得多.
8、 极谱分析通常用滴汞电极作为惰性电极。
9、 我们从每个电极端接收到电子信号,我们说明去听哪个神经元,这样就得到了一张彩色图片。
10、 光电晶体管。集电极发射极电压30V的集电极发射极电压为5V功耗75毫瓦。
11、 阐述了电化学去毛刺技术的加工能力、工艺过程及电极的结构.
12、 通过试切来优化电极丝脉冲电源参数及机床参数,最终完成了大角度上、下异形孔的慢走丝线切割。
13、 镨、钕在季铵汞齐电极和在锂汞齐电极上都能形成汞齐,而在钠汞齐电极上则不能。
14、 以钴标准溶液为滴定剂,铂电极为指示电极,甘汞电极作为参比电极,利用电位的突变来指示终点.
15、 不同的电极材料对红效应、氧效应有直接的影响。
16、 载玻片可持久的带或不带正电极。
17、 从褐藻中提炼的褐藻胶可以帮助稳定硅电极,以取代石墨电极,来生产质量更好,价格更低的电池。
18、 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铂炭复合电极中铂含量的增加,其交换电流密度也随之增大。
19、 方法:应用自制射频电极笔在6只离体猪心心房内膜行线形消融。
20、 一天他们毫不知觉的将电极插错了位置,他们开始测试老鼠的时候,当老鼠获得小的脉冲后,它不断的在那个拐角处来回的重复来去。
21、 本文研究和改进了溶解氧测定仪膜电极的结构,提高了测定的响应速度,减小了残余电流。
22、 不得扭缠电极。扭缠电极可对电极造成额外张力,这有可能导致电极断裂。
23、 其他设备还包括电极针、发电机和接地垫等等。
24、 因此,导电液水准仪在电性能上相当于一电位计,中心电极相当于转臂。汽轮机的轴与发电机转子相连结。
25、 粉末微电极和模拟电池实验显示该材料具有良好的循环可逆性。
26、 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期待产品的另一种分配,那就等于希望电池的电极和电池相连时不使水分解,不在阳极放出氧和阴极放出氢。
27、 结果表明,单区阴极保护系统辅助阳极位置决定船体表面电位曲线的形状,参比电极影响曲线电位值的大小。
28、 该系统采用双极性脉冲电流激励模式,避免了直流激励下的介质电极化现象。
29、 以盐酸依诺沙星与四苯硼酸盐生成的分子缔合物制成新型PVC膜依诺沙星选择电极,应用于依诺沙星药片的含量测定。
30、 正逐步形成国内最大的燃气具点火电极的出口制造基地。
31、 内场致发射电极是根据内场致发射原理制备的一种电极.
32、 测井时,主电极通以恒定的电流,屏蔽电极通以极性相同的辅助电流,自动调节屏蔽电极上的电流,使得两个屏蔽电极上保持相同的电位。
33、 优选地,两个电极在DC或AC电源下运行,优选为在电池下运行,同时放电灯运行在第二操作模式。
34、 本文应用电化学加工双电层的模型,利用电极暂态过程研究纳秒脉冲微细电化学加工机理。
35、 本文采用四室电渗析槽,分别以钛涂钌电极和钛基二氧化铅电极为阳极,不锈钢为阴极,进行了电解法制备次磷酸的实验研究。
36、 研究了电极反应机理,并应用本方法测定植物样品中敌百虫的残留量,结果良好。
37、 文章叙述了一种由负电极和磁镜组成的空间电荷透镜。
38、 研究表明,双电极焊条两焊芯熔化的一致性受焊条类型、焊接电流等因素的影响。
39、 清洁后,再对火花塞间隙处的侧电极弯曲度进行调校.
40、 CBB88为无感结构,用金属化聚丙烯膜作电介质和铝箔为电极卷绕而成,导线采用镀锡铜包钢,使用环氧树脂密封在塑料毂中。
41、 将微型鳄鱼夹从所有的三个电极片上取下,把这些电极片从将要被测量EKG的人身上拿开。
42、 在实验室进行了炭电极的电热加压焙烧实验,研究了生石油焦对炭电极制品的影响。
43、 对复极性固定床电解槽中粒子电极感应电位进行了研究.
44、 含水量不足将降低膜的传导性,并造成高内电阻,而过多的水将导致电极的淹水,使反应面积减小。
45、 膜电导的上述行为可用离子在膜中的扩散解释,还可用电荷对电极等效线路的充电解释。
46、 能长期保持参比电极的性能延长使用寿命。
47、 通过培养响尾蛇、王蛇和蟒蛇身上取下的细胞,并连接电极,研究小组测量出哪种细胞产生对热量作出反应的能力。
48、 对电极用超细铜粉的制备方法进行了介绍和评述。
49、 当氢化物电极中贮氢容量较小时,电极反应的交换电流密度与电极中贮氢容量存在对数值的线性关系。
50、 上世纪90年代,这些细胞在猕猴身上被发现,当时研究人员在动物执行不同任务的同时记录植入动物大脑中的微电极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