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底斯山脉的读音 冈底斯山脉的意思

冈底斯山脉 冈底斯山脉(KailasRange亦作Kang-ti-ssuShan或GangdisiShan)横贯中国西藏自治区西南部,与喜马拉雅山脉平行,呈西北-东南走向,属褶皱山。为内陆水系和印度洋水系分水岭。北为高寒的藏北高原,南为温凉的藏南谷地。 冈底斯藏语意为众山之主,又被称作“世界之轴”。东接念青唐古拉山脉。长1100千米。海拔约6000米。最高峰为罗波峰(冷布岗日),海拔7095米。山顶有28条冰川,面积只有88.8平方公里,以冰斗冰川和悬冰川为主。南坡冰川多于北坡。第二主峰冈仁波齐峰 在玛旁雍错以北,海拔6656公尺,雪线6000公尺。 象雄雍仲苯教以冈底斯山为宇宙中心,尊为圣地。据《世界地理概说》记载:“里象雄应该是冈底斯山西面三个月路程之外的波斯、巴达先和巴拉一带……中象雄在冈底斯山西面一天的路程之外。 尼泊尔人、印度人则以山为湿婆(印度教三尊神之一)的乐园。以玛旁雍错为圣湖。香客多来此朝拜。由巴噶经普兰,沿孔雀河谷有道路通往尼泊尔。冈底斯山南北侧均为地震活动带,20世纪70年代以后多次发生六级以上地震。

“冈底斯山脉”的读音

拼音读音
[gāng dǐ sī shān mài]
汉字注音:
ㄍㄤ ㄉㄧˇ ㄙ ㄕㄢ ㄇㄞˋ
简繁字形:
岡底斯山脈
是否常用:

“冈底斯山脉”的意思

基本解释

基本解释

中国青藏高原主要山脉之一。横贯西藏西南部。为内陆水系和印度洋水系分水岭。北为高寒的藏北高原,南为温凉的藏南谷地。海拔5500~6000米。最高峰冷布岗日峰,海拔7095米。其他著名高峰还有冈仁波齐峰(6656米)等。

网络解释

冈底斯山脉

冈底斯山脉(KailasRange亦作Kang-ti-ssuShan或GangdisiShan)横贯中国西藏自治区西南部,与喜马拉雅山脉平行,呈西北-东南走向,属褶皱山。为内陆水系和印度洋水系分水岭。北为高寒的藏北高原,南为温凉的藏南谷地。
冈底斯藏语意为众山之主,又被称作“世界之轴”。东接念青唐古拉山脉。长1100千米。海拔约6000米。最高峰为罗波峰(冷布岗日),海拔7095米。山顶有28条冰川,面积只有88.8平方公里,以冰斗冰川和悬冰川为主。南坡冰川多于北坡。第二主峰冈仁波齐峰 在玛旁雍错以北,海拔6656公尺,雪线6000公尺。
象雄雍仲苯教以冈底斯山为宇宙中心,尊为圣地。据《世界地理概说》记载:“里象雄应该是冈底斯山西面三个月路程之外的波斯、巴达先和巴拉一带……中象雄在冈底斯山西面一天的路程之外。
尼泊尔人、印度人则以山为湿婆(印度教三尊神之一)的乐园。以玛旁雍错为圣湖。香客多来此朝拜。由巴噶经普兰,沿孔雀河谷有道路通往尼泊尔。冈底斯山南北侧均为地震活动带,20世纪70年代以后多次发生六级以上地震。

“冈底斯山脉”的单字解释

】:山脊;山梁:冈峦(luán)起伏。景阳冈。
】:[dǐ]1.最下面的部分:底层。底座。底下(a.下面;b.以后)。海底。底肥。2.末了:年底。月底。到底。3.根基,基础,留作根据:刨根问底。底蕴。底稿。底版。4.图案的基层:白底蓝花的瓶子。5.何,什么:底事伤感。6.古同“”,达到。[de]同“”。
】:1.文言指示代词。这;这个;这里:斯人。生于斯。2.文言连词。于是;就。3.上古汉语指劈、砍:斧以斯之。
】:1.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高耸的部分:高山。山顶。2.像山的东西:冰山。3.蚕蔟:蚕上山了。4.山墙:房山。
】:[mài]1.血管:动脉。静脉。2.脉搏:切脉。3.植物叶子上的筋络:平行脉。网状脉。4.连贯分布成为一个系统的东西:山脉。矿脉。[mò]〔脉脉〕原指凝视。后多用来形容深含感情的样子:温情脉。

“冈底斯山脉”的相关词语

* 冈底斯山脉的读音是:gāng dǐ sī shān mài,冈底斯山脉的意思:冈底斯山脉 冈底斯山脉(KailasRange亦作Kang-ti-ssuShan或GangdisiShan)横贯中国西藏自治区西南部,与喜马拉雅山脉平行,呈西北-东南走向,属褶皱山。为内陆水系和印度洋水系分水岭。北为高寒的藏北高原,南为温凉的藏南谷地。 冈底斯藏语意为众山之主,又被称作“世界之轴”。东接念青唐古拉山脉。长1100千米。海拔约6000米。最高峰为罗波峰(冷布岗日),海拔7095米。山顶有28条冰川,面积只有88.8平方公里,以冰斗冰川和悬冰川为主。南坡冰川多于北坡。第二主峰冈仁波齐峰 在玛旁雍错以北,海拔6656公尺,雪线6000公尺。 象雄雍仲苯教以冈底斯山为宇宙中心,尊为圣地。据《世界地理概说》记载:“里象雄应该是冈底斯山西面三个月路程之外的波斯、巴达先和巴拉一带……中象雄在冈底斯山西面一天的路程之外。 尼泊尔人、印度人则以山为湿婆(印度教三尊神之一)的乐园。以玛旁雍错为圣湖。香客多来此朝拜。由巴噶经普兰,沿孔雀河谷有道路通往尼泊尔。冈底斯山南北侧均为地震活动带,20世纪70年代以后多次发生六级以上地震。

其它词语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