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官仪的读音 汉官仪的意思

汉官仪 基本信息 汉官典职仪式选用,是两汉典章制度汇集。今本两卷。汉应劭撰。成书于东汉末年。因当时战乱不已,旧章湮没,劭便缀集旧闻成是书,并作为朝廷典章制度之参考。内容大体包括:汉官源流、职掌、爵秩、官佚;郊祀、封禅、上陵、籍田礼仪以及舆服、玺绶、刑制、军事等。原书篇目已不可考。应劭《汉官仪》撰集于《续汉志》之前,对于保存汉代官制及其它礼仪制度是有贡献的。时至今日,也是研究汉代典章制度的重要参考资料。 《汉官仪》一书,宋后大部亡佚,今传为后人辑本《隋书·经籍志》、新、旧唐书《经籍志》均记为十卷,《宋书·经籍志》记为三卷,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记有一卷、李埴增补一卷。重校《说郛》(卷第五十九)存一卷十六条,或为陈氏所记之残卷。今有清人孙星衍辑本。宋绍兴九年临安府刻本《汉官仪》。 诸书引有作应劭汉官,应劭汉官仪,亦有彼此互舛,不可分别。今并录为二卷。续汉志刘昭补注引汉官不标名应劭者,悉是目录,不知何人所撰。别为一卷,以存其旧。

“汉官仪”的读音

拼音读音
[hàn guān yí]
汉字注音:
ㄏㄢˋ ㄍㄨㄢ ㄧˊ
简繁字形:
漢官儀
是否常用:

“汉官仪”的意思

基本解释

基本解释

见"汉官威仪"。

网络解释

汉官仪

基本信息
汉官典职仪式选用,是两汉典章制度汇集。今本两卷。汉应劭撰。成书于东汉末年。因当时战乱不已,旧章湮没,劭便缀集旧闻成是书,并作为朝廷典章制度之参考。内容大体包括:汉官源流、职掌、爵秩、官佚;郊祀、封禅、上陵、籍田礼仪以及舆服、玺绶、刑制、军事等。原书篇目已不可考。应劭《汉官仪》撰集于《续汉志》之前,对于保存汉代官制及其它礼仪制度是有贡献的。时至今日,也是研究汉代典章制度的重要参考资料。
《汉官仪》一书,宋后大部亡佚,今传为后人辑本《隋书·经籍志》、新、旧唐书《经籍志》均记为十卷,《宋书·经籍志》记为三卷,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记有一卷、李埴增补一卷。重校《说郛》(卷第五十九)存一卷十六条,或为陈氏所记之残卷。今有清人孙星衍辑本。宋绍兴九年临安府刻本《汉官仪》。
诸书引有作应劭汉官,应劭汉官仪,亦有彼此互舛,不可分别。今并录为二卷。续汉志刘昭补注引汉官不标名应劭者,悉是目录,不知何人所撰。别为一卷,以存其旧。

“汉官仪”的单字解释

】:1.汉水:江淮河汉。2.汉族:汉语。3.天河;银河:银汉。4.成年男人:老汉。好汉。5.朝代名。1.(前202—220)。刘邦灭秦后建立。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公元8年王莽代汉称帝,国号新(8—23)。自刘邦称汉王起,包括“新”,史称前汉或西汉。公元25年刘秀重建汉朝,建都洛阳,史称后汉或东汉。为曹魏所灭。西汉、东汉合称两汉。2.三国之一(221—263)。刘备建立。在今川、云、贵、渝及陕西南部。建都成都,国号汉,史称蜀汉或蜀。为曹魏所灭。3.五代之一(947—950)。沙陀族刘知远建立。建都汴(今河南开封),史称后汉。为后周所灭。4.十国之一(917—971)。刘䶮(yǎn)建立。建都广州,国号大越,次年改“汉”,史称南汉。为北宋所灭。5.十国之一(951—979)。刘旻(mín)建立。建都太原,国号汉,史称北汉。为北宋所灭。
】:1.政府机关或军队中经过任命的、一定等级以上的公职人员:官员。武官。做官。外交官。2.指属于政府的或公家的:官办。官费。3.公共的;公用的:官道。官厕所。4.姓。5.器官:五官。感官。
】:1.人的外表:仪表。仪容。威仪。2.礼节;仪式:司仪。行礼如仪。3.礼物:贺仪。谢仪。4.倾心;向往:心仪已久。5.姓。6.仪器:仪表。地动仪。半圆仪。

“汉官仪”的相关成语

“汉官仪”的相关词语

* 汉官仪的读音是:hàn guān yí,汉官仪的意思:汉官仪 基本信息 汉官典职仪式选用,是两汉典章制度汇集。今本两卷。汉应劭撰。成书于东汉末年。因当时战乱不已,旧章湮没,劭便缀集旧闻成是书,并作为朝廷典章制度之参考。内容大体包括:汉官源流、职掌、爵秩、官佚;郊祀、封禅、上陵、籍田礼仪以及舆服、玺绶、刑制、军事等。原书篇目已不可考。应劭《汉官仪》撰集于《续汉志》之前,对于保存汉代官制及其它礼仪制度是有贡献的。时至今日,也是研究汉代典章制度的重要参考资料。 《汉官仪》一书,宋后大部亡佚,今传为后人辑本《隋书·经籍志》、新、旧唐书《经籍志》均记为十卷,《宋书·经籍志》记为三卷,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记有一卷、李埴增补一卷。重校《说郛》(卷第五十九)存一卷十六条,或为陈氏所记之残卷。今有清人孙星衍辑本。宋绍兴九年临安府刻本《汉官仪》。 诸书引有作应劭汉官,应劭汉官仪,亦有彼此互舛,不可分别。今并录为二卷。续汉志刘昭补注引汉官不标名应劭者,悉是目录,不知何人所撰。别为一卷,以存其旧。

其它词语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