笺怎么读 笺的意思
汉字 | 笺 |
---|---|
读音 |
|
注音 | ㄐㄧㄢ |
部首 | [竹] 竹字旁 |
笔画 | 总笔画:11 部外:5 |
异体字 | 箋 牋 椾 㮍 䔐 |
字形结构 | 上下结构 |
繁体字形 | 箋 |
统一编码 | 基本区 U+7B3A |
其它编码 | 五笔:tgr|tgau 仓颉:hij 郑码:mhm 四角:88503 |
笔顺编码 | 31431411534 |
笔顺笔画 | ノ一丶ノ一丶一一フノ丶 |
笔顺名称 | 撇 横 点 撇 横 点 横 横 斜钩 撇 点 |
笺字的意思
1.注解:笺注。
2.写信或题词用的纸:信笺。便笺。
3.信札:笺札(书信)。
笺字的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 笺
(箋)
jiān ㄐㄧㄢˉ
注释:笺注。小幅华贵的纸张,古时用以题咏或写书信:便笺。信笺。书信:笺札。笺牍。华笺。文体名,书札、奏记一类:笺奏。奏笺(多呈皇后、太子、诸王)。英语 note, memo; stationery; comments
德语 Brief (bogen) (S)
法语 papier à lettre de fantaisie,lettre,document
笺字的详细解释
详细字义
◎ 笺
箋、椾、牋 jiān
〈动〉
(1) (形声。从竹,戋( jiān )声。本义:注释) 同本义 [annotate;explain with notes]
笺,表识书也。…字亦作牋。——《说文》
笺,书也。——《广雅》
郑子诸经皆谓之“注”,此言笺者……记识其事,故称为“笺”。—— 孔颖达《毛诗正义》
(2) 又如:笺释(犹笺注);笺疏(笺注);笺训(笺注训释)
词性变化
◎ 笺
箋 jiān
〈名〉
(1) 注释的文字 [annotation]
笺注纷罗,颠倒是非。——韩愈《施先生墓铭》
(2) 又如:;笺记(古文体名)
(3) 供题诗、写信等用的(质量较高的)小幅纸张 [writing paper]。如:笺管(纸和笔);笺幅(笺纸,信笺);笺咏(在笺纸上题咏诗词)
(4) 中国古代写给帝王的书信 [one of document]。如:奏笺;《答东阿王笺》
(5) 书信的代称 [letter]。如:投笺;便笺;手笺
(6) 名片;名刺 [card]
亲友投笺互拜。——明· 田汝成《熙朝乐事》
笺字的辞典解释
康熙字典解释
箋【未集上】【竹部】 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8画
《廣韻》《正韻》則前切《集韻》《韻會》將先切,𠀤音湔。《說文》表識書也。《篇海》古者紀其事,以竹編次爲之。《廣雅》箋,云也。
又書也。鄭康成衍毛氏詩,傳之未盡者曰箋。《呂忱·字林》鄭以毛學審備,遵暢厥旨,所以表明毛意,記識其事,故特稱爲箋。《博物志》聖人制作曰經,賢者著述曰傳,鄭康成註《毛詩》曰箋。或云毛公嘗爲北海郡守,鄭是此郡人,謙敬不敢言註,但表識其不明者耳。《玉篇》通作牋。
说文解字解释
说文解字
箋【卷五】【竹部】
表識書也。从竹戔聲。則前切
说文解字注
(箋)表識書也。鄭六藝論云。注詩宗毛爲主。毛義若隱略。則更表明。如有不同。卽下己意。按注詩偁箋。自說甚明。博物志云。毛爲北海相。鄭是郡人。故稱箋以爲敬。此泥魏晉時上書偁箋之例。絕非鄭意。从竹。戔聲。則前切。十四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