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徵的读音 魏徵的意思
魏徵 魏徵(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唐贞观十七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祖籍巨鹿郡下曲阳县(现晋州市)。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葬礼从简。同年入凌烟阁。 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
- 魏
- 徵
“魏徵”的读音
- 拼音读音:
- [wèi zhēng]
- 汉字注音:
- ㄨㄟˋ ㄓㄥ
- 简繁字形:
- 魏征
- 是否常用:
- 否
“魏徵”的意思
基本解释
辞典解释
魏征 wèi zhēng ㄨㄟˋ ㄓㄥ 人名。(西元580~643)字玄成,唐曲城(今山东省掖县)人。太宗时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谏诤剀切,累官至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后总修周、隋等史,多所损益,时称良史。以疾卒于官,谥文贞。
英语 Wei Zheng (580-643), Tang politician and historian, notorious as a critic, editor of History of the Sui Dynasty 隋書|隋书
德语 Wei Zheng (Eig, Pers, 580 - 643)
法语 Wei Zheng
网络解释
魏徵
魏徵(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唐贞观十七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祖籍巨鹿郡下曲阳县(现晋州市)。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葬礼从简。同年入凌烟阁。
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
“魏徵”的单字解释
【魏】:1.周朝国名(前403—前225)。战国七雄之一。在今河南北部、山西西南部,为秦所灭。2.朝代名。1.三国之一(220—265)。与吴、蜀并立。曹操子曹丕所建。占有黄河流域、淮河流域等地区,建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为晋所灭。2.北朝之一(386—534)。鲜卑族拓跋珪所建。公元398年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公元439年统一北方,公元494年迁都洛阳,史称北魏,又称后魏、拓跋魏、元魏。后分裂为东魏(534—550)、西魏(535—556)。东魏为北齐所灭,西魏为北周所灭。
【徵】:[zhǐ]古代五音之一。用來表示音調高低的詞。相當於西樂音階中的sol(即简谱“5”)。《周禮•春官•大師》:“皆文之以五聲:宮、商、角、徵、羽。”元•關漢卿《單刀會•第四折》:“五音者,宮、商、角、徵、羽。”[zhēng]1.“征”的繁体字。2.召集:“徵兵”。《史記•卷一•五帝本紀》:“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3.責問、詢問:“徵詢意見”。《左傳•僖公四年》:“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九上•滇遊日記十》:“即徵其地名,據云:為鳳田總府莊。”4.驗證、證明。《論語•八佾》:“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5.公開尋求、招請:“徵婚”、“徵文”、“誠徵女工”。6.課取、收取:“徵稅”。《周禮•地官•閭師》:“以歲時徵野之貢賦。”《左傳•昭公二十年》:“布常無藝,徵斂無度。”7.預兆、跡象:“吉徵”﹑“凶徵”。《史記•卷四•周本紀》:“夫國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國之徵也。”8.姓。如三國時吳國有徵崇。
“魏徵”的相关词语
“魏徵”造句
魏徵忙命太医煎了安神定魄汤,让他喝下,又让他吃些稀粥。
唐太宗觉得魏徵说得入情入理,便转怒为喜,不但没有对皇甫德参治罪,还把他提升为监察御史。
贞观六年(632),有人告魏徵阿党,李世民派温彦博温彦博按验,并令其告谓魏徵以后在行事上“不得不存形迹”。
魏徵罢为特进,知门下省事,参议朝章国典。
由于魏徵能够犯颜直谏,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际,他也敢面折廷争,从不退让,所以,唐太宗有时对他也会产生敬畏之心。
魏徵虽裁其总论,其编次笔削,皆思廉之功也,赐彩绢五百段,加通直散骑常侍。
古代最佳“进谏纳谏”的样板,大约非唐太宗和魏徵莫属了,两人君圣臣贤,受到古今舆论的一致称赞。
小鼍龙是谁?便是那个因为与算卦先生赌斗而不按玉帝敕旨司雨,“偏改了他一个时辰,克了他三寸八点”,最后因此被魏徵于梦中斩首的泾河龙王的儿子。
便是那个因为与算卦先生赌斗而不按玉帝敕旨司雨,“偏改了他一个时辰,克了他三寸八点”,最后因此被魏徵于梦中斩首的泾河龙王的儿子。
* 魏徵的读音是:wèi zhēng,魏徵的意思:魏徵 魏徵(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唐贞观十七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祖籍巨鹿郡下曲阳县(现晋州市)。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葬礼从简。同年入凌烟阁。 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
辞典解释
魏征 wèi zhēng ㄨㄟˋ ㄓㄥ人名。(西元580~643)字玄成,唐曲城(今山东省掖县)人。太宗时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谏诤剀切,累官至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后总修周、隋等史,多所损益,时称良史。以疾卒于官,谥文贞。
英语 Wei Zheng (580-643), Tang politician and historian, notorious as a critic, editor of History of the Sui Dynasty 隋書|隋书
德语 Wei Zheng (Eig, Pers, 580 - 643)
法语 Wei Zheng
魏徵
魏徵(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唐贞观十七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祖籍巨鹿郡下曲阳县(现晋州市)。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葬礼从简。同年入凌烟阁。
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
【魏】:1.周朝国名(前403—前225)。战国七雄之一。在今河南北部、山西西南部,为秦所灭。2.朝代名。1.三国之一(220—265)。与吴、蜀并立。曹操子曹丕所建。占有黄河流域、淮河流域等地区,建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为晋所灭。2.北朝之一(386—534)。鲜卑族拓跋珪所建。公元398年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公元439年统一北方,公元494年迁都洛阳,史称北魏,又称后魏、拓跋魏、元魏。后分裂为东魏(534—550)、西魏(535—556)。东魏为北齐所灭,西魏为北周所灭。
【徵】:[zhǐ]古代五音之一。用來表示音調高低的詞。相當於西樂音階中的sol(即简谱“5”)。《周禮•春官•大師》:“皆文之以五聲:宮、商、角、徵、羽。”元•關漢卿《單刀會•第四折》:“五音者,宮、商、角、徵、羽。”[zhēng]1.“征”的繁体字。2.召集:“徵兵”。《史記•卷一•五帝本紀》:“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3.責問、詢問:“徵詢意見”。《左傳•僖公四年》:“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九上•滇遊日記十》:“即徵其地名,據云:為鳳田總府莊。”4.驗證、證明。《論語•八佾》:“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5.公開尋求、招請:“徵婚”、“徵文”、“誠徵女工”。6.課取、收取:“徵稅”。《周禮•地官•閭師》:“以歲時徵野之貢賦。”《左傳•昭公二十年》:“布常無藝,徵斂無度。”7.預兆、跡象:“吉徵”﹑“凶徵”。《史記•卷四•周本紀》:“夫國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國之徵也。”8.姓。如三國時吳國有徵崇。
魏徵忙命太医煎了安神定魄汤,让他喝下,又让他吃些稀粥。
唐太宗觉得魏徵说得入情入理,便转怒为喜,不但没有对皇甫德参治罪,还把他提升为监察御史。
贞观六年(632),有人告魏徵阿党,李世民派温彦博温彦博按验,并令其告谓魏徵以后在行事上“不得不存形迹”。
魏徵罢为特进,知门下省事,参议朝章国典。
由于魏徵能够犯颜直谏,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际,他也敢面折廷争,从不退让,所以,唐太宗有时对他也会产生敬畏之心。
魏徵虽裁其总论,其编次笔削,皆思廉之功也,赐彩绢五百段,加通直散骑常侍。
古代最佳“进谏纳谏”的样板,大约非唐太宗和魏徵莫属了,两人君圣臣贤,受到古今舆论的一致称赞。
小鼍龙是谁?便是那个因为与算卦先生赌斗而不按玉帝敕旨司雨,“偏改了他一个时辰,克了他三寸八点”,最后因此被魏徵于梦中斩首的泾河龙王的儿子。
便是那个因为与算卦先生赌斗而不按玉帝敕旨司雨,“偏改了他一个时辰,克了他三寸八点”,最后因此被魏徵于梦中斩首的泾河龙王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