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意有谁知,恨与孤鸿远。”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此意有谁知,恨与孤鸿远。”出自宋代杨无咎的《生查子·秋来愁更深》, 诗句共12个字,诗句拼音为:cǐ yì yǒu shéi zhī, hèn yǔ gū hóng yuǎn.,诗句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此意有谁知,恨与孤鸿远。”全诗

《生查子·秋来愁更深》
宋代   杨无咎
秋来愁更深,黛拂双蛾浅。
翠袖怯春寒,修竹萧萧晚。
此意有谁知,恨与孤鸿远
小立背西风,又是重门掩。

分类: 婉约闺怨秋天妇女思念 生查子

作者简介(杨无咎)

杨无咎(1097~1171)字补之,杨一作扬,一说名补之,字无咎。自号逃禅老人、清夷长者、紫阳居士。临江清江(今江西樟树)人,寓居洪州南昌。绘画尤擅墨梅。水墨人物画师法李公麟。书学欧阳询,笔势劲利。今存《逃禅词》一卷,词多题画之作,风格婉丽。生平事迹见《宋史翼》卷三六。

《生查子·秋来愁更深》杨无咎 注释

①双蛾:即双眉。

《生查子·秋来愁更深》杨无咎 鉴赏

  这是一首传统的闺怨题材,写的是深秋时节,闺中少妇思念远方心上人,怨恨交织的情形。

  词作开首词人把时间安排在深秋时节,直陈闺中少妇因秋来而“愁更深”。自宋玉悲秋以来,对秋的无奈与叹喟几乎成了诗歌的一个传统题材。而对妇女来说,则有更深一层含义在,那就是如汉代班婕妤在《怨歌行》中所言的:“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这或许便是词作中女主人公为何秋来而“愁更深”的主要原因了。紧接次句词人没有继续写这位女子愁深的程度,转而刻画她的外形:“黛拂双蛾浅”。这句是说女主人公因孤寂,心绪不好,无心刻意修饰自己的面庞,从而把上句所言的“愁”的内涵具体化和明朗化了。“翠袖怯天寒,修竹萧萧晚”二句,是化用杜甫《佳人》中的诗句:“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翠袖“句是写女主人公不仅无心去刻意妆饰打扮自己,甚至对天气变化也不甚觉察,依旧夏装着身,而只有到了“天寒”,身体受不住了,才感觉到。一个“怯”字,表明女主人公的衣单体弱,更有起到暗示她孤寂可怜的特点。上片结句“修竹萧萧晚”,看似词人是要以景作结,写女主人公住处周围的环境,实则借此进一步暗示女主人公愁苦孤独的形象。深秋薄暮,几株修竹在秋风中瑟瑟摇动。单薄、孤寂,这不就是女主人公形象的写照吗?

  下片词作增加抒情分量。“此意有谁知,恨与孤鸿远。”由怨转恨,可知女主人公过此孤寂生活非止一日。“孤鸿”在此有较丰富的含义,它不仅象征女主人公如失群的孤鸿,而且也表示她多么希望鸿雁能捎上自己的怨与恨(即词中的“此意”),给远在天涯的心上人。此外,这句也暗示这位女主公一直是伫立窗口,目送飞鸿远去。“小立背西风,又是重门掩”二句是说,女主人公在萧瑟的秋风中独自伫立,目送孤鸿消失,寂寞无聊的一天又过去了,她怅然回到闺中,掩上门扉,周而复始地让孤寂与凄凉笼罩着自己。这里的“又”字,看似平易,实是蕴含了女主人公的无数辛酸泪。

  抒写闺怨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传统题材,这首《生查子》在思想内涵上也并没有写出什么新意来,但在艺术上还是有一定的个性的。如情景二者之间的互相烘托、渲染,对女主人公心理的细腻刻画等,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此意有谁知,恨与孤鸿远。”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shēng zhā zǐ
生查子·秋来愁更深

qiū lái chóu gēng shēn, dài fú shuāng é qiǎn.
秋来愁更深,黛拂双蛾浅。
cuì xiù qiè chūn hán, xiū zhú xiāo xiāo wǎn.
翠袖怯春寒,修竹萧萧晚。
cǐ yì yǒu shéi zhī, hèn yǔ gū hóng yuǎn.
此意有谁知,恨与孤鸿远。
xiǎo lì bèi xī fēng, yòu shì zhòng mén yǎn.
小立背西风,又是重门掩。

“此意有谁知,恨与孤鸿远。”的相关诗句

“此意有谁知,恨与孤鸿远。”的关联诗句

网友评论

* “此意有谁知,恨与孤鸿远。”的意思和全诗出处介绍,以及全诗翻译和赏析,“此意有谁知,恨与孤鸿远。”出自杨无咎的 《生查子·秋来愁更深》,还提供了该诗句的全诗全文、翻译、赏析、译文以及诗意。

您也许还喜欢

何处它年寄此生,山中江上总关情。 独眠林下梦魂好,回首人间忧患长。 遥忆独眠人,早寒惊梦频。 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 翠钿晓寒轻,独倚秋千无力。 野桥古梅独卧寒屋角,疏影横斜暗上书窗敲。 音尘远,楚天危楼独倚。 杨柳风柔,海棠月淡,独自倚阑时。 绝顶茅庵里,老衲正孤吟。 谁怜散髻吹笙,天涯芳草关情。